寫讀后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總結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書中的知識。以下是一些讀者對作者的好奇和疑問的讀后感,以及作者對讀者的回應。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一
日曜日,正午十二點,我讀了一篇梁衡先生寫得《亂世中的美神》,淚水滴滴而落,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慘人生、為她超越時空的心境,還有那“怎一個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豐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文中說:“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學者又是文學家,仍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如許的出生,使她感知糊口,體驗美感,視界開闊,氣質高貴。”如許的家庭及李清照后來詩詞所透露的神韻,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駕馭美,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大氣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約,她和趙明誠是文學良知情投意合,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在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歡喜與幸福。只是后來,1129年趙明誠急病而亡。清照如風中的蘆蕩,搖搖欲墜,起頭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難是有目共睹的,她在履歷了再婚又離婚,身心流浪失所,四處逃亡,還要忍受超越時空的孤獨,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嘔心瀝血編寫《金石錄》時,竟被他人,視為異類!象陸游如許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苦楚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從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讓李清照身處宋朝,在那種時時逃亡、紊亂的年代,像李清照如許的人真恰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國愁、情愁、學業之愁事事愁,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這是人們對她的評價,她既如斯,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磨難薈萃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僻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了解。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現在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尋尋覓覓,你的疾苦凄慘悲劇現在都已清白了。秋風黃花啊,一眨眼,都隨你去了罷,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灑灑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們更憂怨、更傳奇!你真乃亂世中的美神!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二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生經歷無數,為我們留下了精神財富,無論是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還是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動了我們,那個總是在蒙朧中黃花落葉中看到一個尋尋覓覓的女神。
亂世中美神的美,不僅在容顏的美、自信的美,心靈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獨立不遷的美國家不幸詩人幸,多災多難的亂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愛巢傾覆的痛楚融入了詩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星期日,正午十二點,我讀了一篇梁衡先生寫得《亂世中的美神》,淚水滴滴而落,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慘人生、為她超越時空的心境,還有那“怎一個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豐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文中說:“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學者又是文學家,還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體驗美感,視界開闊,氣質高貴。”這樣的家庭及李清照后來。
詩詞。
所流露的神韻,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駕馭美,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大氣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約,她和趙明誠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在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歡樂與幸福。只是后來,1129年趙明誠急病而亡。清照如風中的蘆蕩,搖搖欲墜,開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難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經歷了再婚又離婚,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還要忍受超越時空的孤獨,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嘔心瀝血編寫《金石錄》時,竟被他人,視為異類!象陸游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從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讓李清照身處宋朝,在那種時時逃亡、混亂的年代,像李清照這樣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國愁、情愁、學業之愁事事愁,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這是人們對她的評價,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難薈萃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尋尋覓覓,你的痛苦凄慘悲劇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風黃花啊,一眨眼,都隨你去了罷,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灑灑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們更憂怨、更傳奇!你真乃亂世中的美神!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三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用狄更斯的文字來評價北宋其實也不為過。經歷過”清明上河圖“式的繁弦急管,遭遇了金兵鐵蹄的摧殘。易安,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尋尋覓覓,獨自咀嚼自己的愁情。
作者將易安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少女閨中時情竇初開,春心萌動,便就有了一番”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顧盼生姿;嫁為人婦時,情深意切,難舍難分,便就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魂牽夢縈;中年逃難時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便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哀怨愁腸;暮年獨守空院,學無所傳,便就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黯然神傷。
易安一生坎坷,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下頑強生存。當時不允許一個有文化的女人處于社會思想的制高點,所以李清照被史書記載”不守晚節。“但是我想,也正是這些,這些家破人亡,山河破碎,鑄就了一個李清照。倘若沒有一絲苦,易安永遠就生活在蜜罐里,那么也許她只會寫一些女兒家談情說愛的詞了。如今捧起易安的詞靜靜含英咀華,會讀出一個王朝的動蕩,一個家族的盛衰,還有一位才華絕世的女詞人的喜與愁。
在我看來,易安許沒有西施貂蟬沉魚落雁的容顏,沒有木蘭驍勇善戰的本領,沒有呂后武帝的強勢霸氣。但易安,在中華三千年中,沒有任何女人的才華是比得上的,沒有她恣意的文筆,沒有她審視天下的胸襟,沒有她的凄涼,沒有她的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易安居士李清照。這個名字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夜空,與岳飛陸游比肩,與星辰日月爭輝,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
易安,這個亂世中的美神,沉睡在千年前動蕩的北宋,卻在后世千千萬萬文人墨客心底暗自發芽。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四
李清照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女詞人之一,我之所以對梁衡先生的這篇文章感興趣,多半是源于我對李清照的鐘愛。因為我的座右銘就引用了她的一句詩,那是她《夏日絕句》中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磅礴的氣勢,恢宏的人生,竟是一位跨越北南兩宋的小女子所說的話,不,不是小女子,而是一代女中豪杰。
梁衡先生評價李清照為美神,可見他對李清照有極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時間為順序,多處引用李詞,對其進行深刻地剖析,當寫到李清照悲慘的命運時,又會抒發無盡的感慨。梁衡先生給了李清照這樣的評價:“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筆喚天。他憑借著極高的藝術天賦,將這漫天愁緒又抽絲剝繭般地進行了細細的紡織,化愁為美,創造了讓人們永遠享受無窮的詞作珍品。”文章很長,我并沒有記住太多李清幸福生活的時光,但卻深深地記下了她后半生的生命苦旅。
平心而論,對于李清照個人我是很敬佩的,我很難想象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女子先后經歷了喪夫之痛,再婚又離婚,山河破碎,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到了晚年讓一個孩童的一句“詞藻非女子事也。”而否定自己一生時依然可以頑強地挺過。她是怎樣傲然屹立于苦難之中而不為所動,她又何來的勇氣呢?我想那便是它的詞作了。詞是詞人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而不乏多見,李詞的特點就是言愁,首首寫愁,闕闕言愁,甚至字字都飽含著愁緒。如《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醉花陰》中“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等等這些還只是愁于表面,而詞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將情感蘊含在詞作的每一個角落,求隱而不求顯,可李清照這位千古傳頌的大家,含蓄的表達已經滿足不了她情感的宣泄,那么她的愁就不是一般的愁了,而是超越時空的愁。
不過,我們后人真該好好感謝李清照,她不僅讓我們擁有了永遠享受無窮的李詞珍品,更讓我們在精神領域接受了一次震撼,一次沖擊,猶如醍醐灌頂,讓我們敞開心扉,以快樂之心接納世間的真善美,以勇敢之懷來容納不公與苦難。李清照生不逢時,悲哉,悲哉。但在我們后人心中作為女中豪杰,作為美神的她或許可以得到一點兒心靈的慰藉吧。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五
星期日,正午十二點,我讀了一篇梁衡先生寫得《亂世中的美神》,淚水滴滴而落,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慘人生、為她超越時空的心境,還有那“怎一個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豐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文中說:“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一個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學者又是文學家,還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體驗美感,視界開闊,氣質高貴。”這樣的家庭及李清照后來詩詞所流露的神韻,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駕馭美,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大氣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約,她和趙明誠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在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歡樂與幸福。只是后來,1129年趙明誠急病而亡。清照如風中的蘆蕩,搖搖欲墜,開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難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經歷了再婚又離婚,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還要忍受超越時空的孤獨,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嘔心瀝血編寫《金石錄》時,竟被他人,視為異類!象陸游這樣熱血的愛國詩人,也認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從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詞藝絕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讓李清照身處宋朝,在那種時時逃亡、混亂的年代,像李清照這樣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國愁、情愁、學業之愁事事愁,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這是人們對她的評價,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難薈萃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尋尋覓覓,你的痛苦凄慘悲劇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風黃花啊,一眨眼,都隨你去了罷,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灑灑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們更憂怨、更傳奇!你真乃亂世中的美神!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六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用狄更斯的文字來評價北宋其實也不為過。履歷過”清明上河圖“式的繁弦急管,遭遇了金兵鐵蹄的摧殘。易安,就是在如許一個時代里尋尋覓覓,獨自咀嚼自己的愁情。
作者將易安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少女閨中時情竇初開,春心萌動,便就有了一番”和羞走,倚門回顧,卻把青梅嗅“的顧盼生姿;嫁為人婦時,情深意切,藕斷絲連,便就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魂牽夢縈;中年逃難時流浪失所,窮困潦倒,便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的哀怨愁腸;老年末年獨守空院,學無所傳,便就有了”尋尋覓覓,冷冷僻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黯然神傷。
易安一生坎坷,在其時的封建社會下頑強生存。其時不允許一個有文化的女人處于社會思惟的制高點,所以李清照被史冊記實”不守晚節。“可是我想,也恰是這些,這些家破人亡,江山破裂,鑄就了一個李清照。倘若沒有一絲苦,易安永遠就糊口在蜜罐里,那么也許她只會寫一些女兒家談情說愛的詞了。現在捧起易安的詞靜靜含英咀華,會讀出一個王朝的動蕩,一個家族的'盛衰,還有一位才華絕世的女詞人的喜與愁。
在我看來,易安許沒有西施貂蟬沉魚落雁的容顏,沒有木蘭驍勇善戰的本領,沒有呂后武帝的強勢霸氣。但易安,在中華三千年中,沒有任何女人的才華是比得上的,沒有她任意的文筆,沒有她審視全國的胸襟,沒有她的苦楚,沒有她的愁。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易安居士李清照。這個名字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夜空,與岳飛陸游比肩,與星辰日月爭輝,她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
易安,這個亂世中的美神,沉睡在千年前動蕩的北宋,卻在后世千千萬萬文人騷人心底暗自發芽。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七
愛你!敬你!
以前,不喜歡李清照的詞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直到我讀到《亂世中的美神》,我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經歷、心理歷程,才深深喜歡上這位詞人。
她生于亂世前,在亂世中孤獨的面對家國的破碎、無人理解的家國情懷,卻從未被生活的打擊所磨滅。她從小滿腹經綸,錦衣玉食的長大,在家族沒落與家庭破碎中心生憂愁與無盡悲痛。即使如此,她心中始終有一團想要拯救家國的愿望。
她身為一名女子,情絲不斷,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即使會遍體鱗傷;她身為一名女子,憂國憂民,敢于面對世俗的壓力,為抗金發出呼喊。我將視她為我最崇拜上午偶像,勝過李白、杜甫。
她身處的社會,對于女性,不認同她的“才藻”,不欣賞她的才華。在世界所有親人時,她也在堅持。堅持什么?堅持女子可以有才有情,堅持宋朝應該面對京人,而非躲避。
我認為,女子不比任何男子差。生于亂世的林清照,再往前,生于盛唐的武則天,她們都有才有情。從前社會中的如此女子,可真是我寥若晨星。
美神,美在何處?美在外表,也美在心靈。她受文學熏陶,受亂世煎熬。她心中依然不隨波逐流。真的就如《楚辭》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她也如《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她的心靈是如此的高潔。
我也想像李清照一樣,不想被世俗的枷鎖所束縛。
她的愁,我終于明白。她愁的是家,是國,亦是亂世。她遭受世人的不認可,心中的愁苦無法訴說。她記愁于詞中,短短數句,寥寥幾筆,依然是那難言也無法言述的愁。
我喜愛梁衡寫下的《亂世中的美神》。她引用諸多李清照的詞,用前期的生活美滿來襯托后來的顛沛流離,由此再寫出李清照的不屈意志,偉大靈魂。
關書,望天,心中想著李清照這位女詞人,不禁感慨:時代給予了她諸多幸福,又給予了她更多的苦難。她歷經亂世,心中為朝廷、為國家分憂的抱負,終不實現。
時代成就李清照,在開放了的社會,我堅信會有更多的李清照。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八
什么是悲劇?什么是極致的痛苦?當然不是永遠地呆在了天堂,也不是永遠地呆在了地獄,而是一瞬間由天堂落入了地獄。這無可預料的落差,令人措手不及。在必然的驚慌失措后,是必得的掙扎、體味、感嘆、唏噓......這是在我讀了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后的第一個感慨。
一年一度,紅顏開成了黃花,這是每個女人都會經歷的,這本沒有什么可特別悲戚的。若能咀嚼著往日的塵煙,帶著看慣離亂承合的淡定優雅地老去,也不失為一種更容易令人折服的美。呵~只是話易說,事難做。也許這只是旁觀者無關痛癢的自以為是。
試想,一個外美如花、內秀如竹、才氣逼人的妙齡女子,一懂得愛就被愛所寵,聽慣了他人誠摯的贊譽,享盡了生活的閑適與甜美,世間的煙塵似乎都刻意地遠遠地避她而去,生怕沾染了這個人間的精靈。可突然有一天,外族的鐵騎踏破了所有的安寧與閑靜,滾滾煙塵、天翻地覆后,留于她的只是樹倒窩散、國破家亡。
一翻顛沛流離后,面對此情此景,當她再回顧以往那“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的無憂無慮的少女時光,以及“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幸福甜美的婚后生活時,我不知道從容淡定從何而來。我只知道經歷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她,再也吟不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種帶著甜蜜的情愁與離愁的詩句;她所有的不過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的苦不堪言。她再也尋不回“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的心思,只得“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的心碎神傷。
到最后,生活的尖刀緊緊地抵住她的胸口,將她逼入墻角,滿面風霜,形容憔悴的她,看著這物是人非的漂泊與流離,欲說還休,最后只道得“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梁衡對她的悲劇人生解釋為“上蒼欲成其名,必先奪其情”。可我卻常常想這個浸染了滿懷愁緒,特立獨行的女子,應該更希望自己永遠遇不上那一年的“山河破碎風飄絮”。我不知道誰愿意用自己近乎完美的幸福生活來換取身后那流芳百世的殊榮!
可惜,生命的軌道在那一年偏離了。
那一年,讓她的一生改變了。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九
在風雨中飄搖數千年,其間涌現出的才人不計其數,或是藏書千萬的背景,或是現實殘酷的一課,或是自是胸中有丘壑,造就了他們的無與倫比的才情。而在以往的封建社會中,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或許吧,因為連李清照都逃不開這樣的歷史軌跡。
李清照,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師人提到她,人們往往會想到“愁”這一字。可是,她也曾是有過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待字閨中的羞澀年華,新婚過后的甜蜜時光。
可是,金兵的入侵,朝廷的無能,皇帝的昏庸,生生地將這些如夢般美好的泡沫破掉。夫君得急病過世后,她也想靠自己活下去,帶著珍貴的歷史文物與尚未完成的著作,但事與愿違。在那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她一介女流,如何生存。所以,她屈服了,她改嫁了。
后來的后來,獨留她一人,隨身的物品也被掠走。她一人在大門之前,一位極其聰明的女孩走過,李清照想將畢生的學問傳授給她,未料她得到了一個令她一陣暈眩的答案,至此心已死。
才藻非女子也......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者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一生經歷無數,為我們留下了精神財富,無論是她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別離相思的痛苦,還是多悲嘆身世,有時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以表達她的愛國思想,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一切的一切,她感動了我們,那個總是在蒙朧中黃花落葉中看到一個尋尋覓覓的女神。
歡樂和憂傷的瞬間分割,在李清照的身上得以凸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無疑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真正“巨大的心里落差”,很多人看來李清照的一生用現代的流行語來描述就著實是一出杯具,其實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亂世中美神的美,不僅在容顏的美、自信的美,心靈的美,更在于才藻的美、獨立不遷的美國家不幸詩人幸,多災多難的亂世成全了李清照,她的作品之所以達到這樣的高度,是因為她超越了一己的.愁怨,把山河破碎愛巢傾覆的痛楚融入了詩作。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一
天公不作美,讓李清照身處宋朝,在那種時時逃亡、混亂的年代,像李清照這樣的女詞人被人甚至是她自己都認為真正是多余的,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國愁、情愁、學業之愁事事愁,又有誰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這是人們對她的評價,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我很感謝梁衡先生的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李清照。讓我在另一個時代猶如親眼所見一般,看到宋朝有這樣一個傳奇的女子為國家,為文學生活著。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二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彪炳于文學史,空前絕后,沒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當我們穿過歷史的塵煙咀嚼她的愁情時,才發現在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中,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有過太多太多的快樂。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
請看下面這三首詞: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寶鴨,發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棉,黃昏疏雨濕秋千。(沈水,香名;斗草,一種游戲。)。
[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剗襪,不穿鞋。)。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躺在閨房中,或者傻傻地看著沈香裊裊,或者起身寫一封情書,然后又到后園里去與女伴斗一會兒草。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著舒適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這在千年封建社會中并不奇怪。令人驚奇的是,李清照并沒有按常規初識文字,嫻熟針繡,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飽覽了父親的所有藏書,文化的汁液將她澆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內秀如竹。她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已經如斗草、蕩秋千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卻胸有塊壘,大氣如虹。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被平定是中國歷史是的一個大事件,后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并請大書法家顔真卿書刻于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詩轉閨閣,入繡戶,傳到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一首道:“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記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你看這詩哪像是出自一個閨中女子之手。鋪敘場面,品評功過,慨嘆世事,不讓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這詩傳到外面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
愛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個渡口,一個人將從這里出發,從少年走向青年,從父母溫暖的翅膀下走向獨立的人生,包括再延續新的生命。因此,它充滿著期待的焦慮、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溫馨,也有失敗的悲涼。它能奏出最復雜,最震撼人心的交響。許多偉人的生命都是在這一刻放出奇光異彩的。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余年來的精神享受。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后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
再看這首送別之作《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離愁別緒,難舍難分,愛之愈深,思之愈切,另是一種甜蜜的偷偷地咀嚼。
更重要的是,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只會嘆息幾句“賤妾守空房”的小婦人,她在空房里修煉著文學,直將這門藝術煉得爐火純青,于是這種最普通的愛情表達竟變成了夫妻間的命題創作比賽,成了他們向藝術高峰攀登的記錄。
請看這首《醉花陰重陽》: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的一首相思詩。徹骨的愛戀,癡癡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先這情所感,后更為詞的藝術力所激,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于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自嘆不如。這個故事流傳極廣,可想他們夫妻二人是怎樣在相互愛慕中享受著琴瑟相和的甜蜜。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卻得不到相應質量愛情的男女感到一絲的悲涼。李清照自己在《金石錄后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甜”字了得。這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
但上天早就發現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松地寫一點閨怨閑愁,中國歷史、文學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于是宇宙爆炸,時空激蕩,新的人格考驗,新的命題創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宋王朝經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于李清照為什么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么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占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后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真是怒火中燒。曾經滄海難為水,心存高潔不低頭。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夸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對方的靈魂,她便表現出無情的鄙視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是何等剛烈之人,寧可坐牢也不肯與“駔儈”之人為伴。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我們現在想象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昂首挺胸,其堅毅安詳之態真不亞于項羽引頸向劍時那勇敢地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今天男女之間分離結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讀書女人的再婚又離婚就要引起社會輿論的極大歧視。在當時和事后的許多記載李清照的史書中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華,同時又無不以“不終晚節”、“無檢操”、“晚節流蕩無歸”記之。節是什么,就是不管好壞,女人都得跟著這個男人過,就是你不許有個性的追求。可見我們的女詩人當時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壓力。但是她不怕,她堅持獨立的人格,堅持高質量的愛情,她以兩個月的時間快刀斬亂麻,甩掉了張汝舟這個“駔儈”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錄》的編寫中去了。現在我們讀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發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個“五四”時代反封建的新女性。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三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印象里的李清照感時傷事,我們所接觸到的詞也多是描繪孤獨或是相思之苦。通過文章更讓我了解到她的魅力和曲折的人生。
少女時的李清照,“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回眸間,盡顯少女的嬌羞之態;倚門窺視,卻要借青梅香氣掩飾自己的羞怯。寥寥幾筆將李清照的少女情態勾勒地淋漓盡致。年少時的她如常人女兒家一樣,天真快樂。很難相信多年之后的《聲聲慢》出自這樣的明麗女子之手。
“五坊供俸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李清照出身富貴,卻不貪圖享樂,慨嘆世事。在封建社會,女人都依附男人生存;“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中,女詞人李清照的才華注定使她孤獨一生。
與“花間派”的閨怨詞不同,李清照的詞,前期清新秀麗宛然曲折;后期,雖凄婉黯然,卻感嘆國家大事。
使李清照詞風變幻的因由,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國破、家亡、夫死”一連串的打擊使天真爛漫的李清照墜入無限的愁苦之中“怎一個愁字了得!”。然而,她卻沒有頹廢,改嫁后,面對丈夫的拳腳相加,她將丈夫告倒治罪。李清照剛烈的性情和堅持獨立的人格在現代仍值得我們贊賞和尊敬。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說的便是她清明的風骨,可奈何她處在封建社會的底線,這螢燭之光照不亮封建社會的天。
李清照多年的痛苦的事情都有了答案。一介平民仍心懷大志,一介女流仍堅持獨立;從她愁緒漫卷的詞里溢出她超塵脫俗的品格和心靈之美。在車水馬龍的今天,李清照的“愁緒”之美撫平了我們躁動的心。千年后的今天,驀然回首。依稀能望見那佇立的美神,從那清澈的目光里恍惚聞得一首《聲聲慢》。
尋尋覓覓。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四
在風雨中飄搖數千年,其間涌現出的才人不計其數,或是藏書千萬的背景,或是現實殘酷的一課,或是自是胸中有丘壑,造就了他們的無與倫比的才情。而在以往的封建社會中,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
或許吧,因為連李清照都逃不開這樣的歷史軌跡。
李清照,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師人提到她,人們往往會想到“愁”這一字。可是,她也曾是有過天真爛漫的少女時代,待字閨中的羞澀年華,新婚過后的甜蜜時光。
可是,金兵的入侵,朝廷的`無能,皇帝的昏庸,生生地將這些如夢般美好的泡沫破掉。夫君得急病過世后,她也想靠自己活下去,帶著珍貴的歷史文物與尚未完成的著作,但事與愿違。在那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她一介女流,如何生存。所以,她屈服了,她改嫁了。
后來的后來,獨留她一人,隨身的物品也被掠走。她一人在大門之前,一位極其聰明的女孩走過,李清照想將畢生的學問傳授給她,未料她得到了一個令她一陣暈眩的答案,至此心已死。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五
世間不只黑白兩色,每一種色彩,都成為這世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好與丑陋本就是共生體,每一份美好,都是血染的亂世之花。
傳說中,櫻花本只有白色,是武士的鮮血將其染紅,樹下的尸體越多,花開得就越美、越燦爛。
如果追憶往昔繁華,會發現那最燦爛的文化之花,往往生于亂世,不說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在亂世中孕育的。
我們都對亂世抱以偏見,卻忘記了正是因為是亂世,才會有更多的自由,才允許老子能騎青牛出關,孔子能周游列國講學,韓非能接受秦王青睞。盛世之花是溫室中長大的,美麗卻脆弱,只有亂世的磨礪,亂世的自由天地,才能讓思想之花絢麗,不朽。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偉大在黑暗的淤泥中潛藏,伸手入淤泥,才會明白沒了淤泥,偉大也無處去尋。
在最冷酷無情的戰場,可有人想到,會有人性之花盛開?二戰時期的歐洲戰場上,兩軍士兵在休戰時像朋友一樣交談,相互祈禱不要再開戰,炮彈不要擊中彼此,而軍令一下,他們扣動扳機的手指,穩健而有力。
也許看著很不可思議,但陳難寫給美惠子的信中的文字能讓人明白一些。“他們是代表兩種不同的力量粉碎自己。”這封信寫在陳難哥哥陳懷民與日本士兵高橋憲一的飛機毅然相撞后,而陳難在信中表達的沒有人們想象的仇恨,而是對兩個家庭的惋惜,對兩國戰爭的痛恨,甚至對美惠子表達了同情。
這些是不能為今人想象的,但這才是真正的戰爭,冷血的背后會綻放人性之花,正是戰爭才讓人性之花得以存在、更顯奪目。
原來美好與丑陋必然共存,因丑陋而愈加美好,亂世之花,生在亂世,不曾自哀。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六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的女人中,有兩個最偉大。一個是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就的武則天。另一個就是獨步文壇的李清照。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一個小女孩悄然誕生了。她就是后來傲視文壇、才壓須眉的李清照。
是名門閨秀,善文學。
家庭影響: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
李清照經歷了南北分裂之亂,在南渡前后,她的詞風變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詞多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如《如夢令》、《怨王孫》兩首詞,于輕快活潑的畫面中見作者開朗歡樂的心情和輕松悠閑的生活。
李清照一生跨了南北宋兩個時代,屬南渡詞人,
出名門豆蔻即把才華顯。
前期作品多寫閨情相思,表現對愛情的向往和對自然景物的喜愛,熱情明快。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點絳唇蹴罷秋千》賞析。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結良緣恩愛伉儷比翼飛。
就在李清照18歲的時候,家里人把她嫁給了一個翩翩少年郎趙明誠。趙明誠是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對金石圖書頗有研究,學識淵博。
不久,趙明誠就出仕為官了。由于不便帶夫人同行,倆人不免要作暫時的離別。因離別而產生愁緒。李清照把它也表現在自己的作品里了。一首《一剪梅》、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鑒賞:這是一首抒寫離情別緒的詞,重在寫別后的相思之情。上闕雖沒有一個離情別緒的。
字眼,卻句句包孕,極為含蓄。
大觀元年(公元1107)三月,奸臣蔡京取代了趙明城的父親。趙家失勢。趙明誠失官,返回青州故里。夫妻二人團聚了。
《醉花陰》最有故事性。詞是這樣寫的“薄霧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瘦。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醉花陰重陽》,以表相思之情。徹骨的愛戀,癡癡的思念,借秋風黃花表現得淋漓盡致。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后,非常的感動,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清照的詞雜于其間請友人評點,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自嘆不如。
這首詞的上片是詠節令。首句寫天氣,更是寫心境。“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詞的一開篇就清楚地點出一個“愁”字。天空中薄霧濃云,越壓越低該如何打發這長長的白晝呢?詞人在“晝”前冠一“永”字,顯現出主觀感受。重陽時節本應是秋高氣爽,長天白云,可是詞人所處的這個重陽節,卻從早到晚都天氣陰沉,籠罩著蒙蒙的霧氣、濃濃的陰霾;本來,“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是丈夫又遠在他鄉,值此沉悶的天氣,不由得使人心情郁悶、愁腸百結,詞人巧妙地借天氣的陰沉來襯托人物心情的憂郁,用香爐中瑞腦香的燃燒來刻畫人物心緒的無聊,把外部環境與內心情感巧妙地融和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領略著獨守空閨的妻子思念遠方丈夫的深切而熾烈的情感。這里以景襯情,用語自然、和諧,而情感的抒發則真切、含蓄、凝重。當鋪陳已具之后,筆鋒微轉“佳節又重陽”即“又重陽佳節”。“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佳節時本應該夫妻團圓、共同飲酒賞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會“玉枕紗廚,夜半涼初透”的。一個“又”字,道出一聲驚嘆,這就表明,丈夫出門已超過一年。整整一天,詞人都沉浸在對丈夫的思念中。“半夜涼初透”一句,尖新在一“透”字。它分明暗示了詞人的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的形態。
下片則倒敘黃昏時獨自飲酒的凄若。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莫道不銷魂,帝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上下對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異趣之感。詞人匆匆離開東籬,回到閨房,瑟瑟西風把簾子掀起,頓時人感到一陣寒意,聯想到把酒相對的菊花,頓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人比黃花瘦”的“瘦”與最初一句的“愁”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結果,貫穿全篇的愁緒到這里用一個“瘦”字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體現。這首小詞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為千古名句。
靖康恥痛失夫君成單影。
也許是上天也在妒忌這美滿的婚姻。美好的時光卻因為一場千古浩劫而中斷了。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舉入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就此滅亡。趙明誠的母親也在這多事之秋逝去。于是夫妻二人南下奔喪。眾多的書籍和古籍無法攜帶,只好留在青州。可是等他們一走后,金兵就攻陷了青州。那些留下的書畫古器全毀于兵火之中,什么都沒有留下。
面對山河破碎的局面,李清照寫下了《烏江》一詩“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現出了在國破家亡時的豪邁氣概和錚錚鐵骨。
就在辦好喪事不久,趙明誠接到圣旨,讓他為官出任湖州。當時天氣非常炎熱。趙明誠冒暑急馳。到后就生病了。李清照聽后心急如焚。由于趙明誠自己也急,就亂吃了些驅熱的寒性藥。結果是加重了病情。等李清照趕到時,趙明誠已是病入膏肓。最后終于拋下自己心愛的妻子,撒手人寰了。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于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晚年后的李清照,一直就寄居在杭州的弟弟家里。在那里,她還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作。不過,表達的都是悲涼之感。
公元1155年,這位偉大的女詞人離開了人世。享年71歲。
李清照在中國古代的女性中是出類拔萃,卓爾不凡的。正因為如此,在她誕辰900周年時,把她的名字用來命名了月球上的一組環行山脈。她的名字將和明月同輝。用她潔白如銀的清光永照人間。
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1鄙樸謔闈樵煬場k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2痹煊鍇誠孕縷妗@畬視镅約惹誠宰勻唬又新奇魂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李華芳。
[李清照--一個萬古愁心的亂世美神!]。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你雖不是須眉男兒,卻有生當人杰、死為鬼雄的壯志豪情。你是風雨亂世中搖曳著獨特之美的傲骨奇葩,閃爍著凄涼的美麗,劃過歷史長空。
春寒料峭,露濃花瘦,蹴罷秋千,香汗輕濕羅衣。客人的'腳步聲凌亂了少女嬌羞的心湖,欲見還羞,只好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想來,少女時代,詩卷墨香的汁液定將你滋潤得外美如花,內秀如竹。
沉香裊裊中,臨窗研磨,紅箋小字,此情深處,訴不盡相思濃濃。有多少良辰美景虛設,你的心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懂得你被思念浸透的心,懂得你凝眸時添的一段新愁。佳節又重陽,一杯淡酒,一懷愁緒,滿腔幽怨,減了玉肌,瘦了紅顏。征鴻過盡,萬千相思難寄,惟有暗香盈袖。
烽火硝煙,鼓角爭鳴,金兵的鐵蹄踏碎了大宋子民的幸福。你柔弱的身軀,在逃亡中顛沛流離,飽受摧殘。加之愛夫染病新亡,卷帙浩繁的書籍、金石拓片散失過半,戰亂將你推入了深深的苦海,你就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
長夜如盤,風雨如晦。心浸在三更的夜雨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能撫平你千瘡百孔的傷痕累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風鬟霜鬢,容顏憔悴,大宋山河支離破粹。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你將這漫天愁緒抽絲剝繭地細細紡織,把一世煙愁化為絕世之美,一首首詞作珍品光輝璀璨,使世人于哀怨纏綿之中品讀執著堅韌的巾幗之美。
亂世中的美神的讀后感大全(18篇)篇十八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凄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她便被當作了愁的化身,而對她的解讀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有過太多太多的快樂。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請看兩首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減字木蘭花》)。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身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飛那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那樣上朝議事,甚至不能像陸、辛那樣有政界、文壇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罵座,痛拍欄桿。她甚至沒有機會和他們交往,只有獨自一人愁。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又借著愛情的力量,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以為奇,不以為功,連那十歲的小女孩都說“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
隨著時代的進步,李清照當年許多痛苦著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總能看見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