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經過反復思考和精心構思后呈現出來的,它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非常優秀的作文,供大家欣賞和學習。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一
按內容來說,閱讀《鄉愁》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之感。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從“小時候”“長大后”到“現在”的簡單時間排列,從“母親”“新婚”到“祖國”的淺淺訴說,我們看到了詩人成長的足跡與歷史車輪碾過的印記。
從情感上看,《鄉愁》表現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之情,更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鄉愁是詩人思鄉的行吟,是詩人心靈的呼喚,是詩人風雨滄桑中的呻吟。而余光中筆下的《鄉愁》不僅如此,還裝載著歷史的血淚,飽含了海峽兩岸的滄桑。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整首詩歌字里行間深深地流露出詩人心中那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意象是美的。鄉愁本是一種摸不著、理不清的情感,而詩人卻能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地把“鄉愁”表現得淋漓盡致。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說起郵票,不能不讓人想到家書。詩人巧妙地運用“郵票”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誘發我們的聯想。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那是丈夫對妻子的摯愛。“船票”這一意象生動地刻畫出夫妻之間的距離感,形象地表現出夫妻之間的惜別之痛。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懷念。詩人通過“墳墓”這一意象,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更讓我們體會到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愛意與深深的依戀。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那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呼喚。詩人始終堅信“淺淺的海峽”總會匯到“大海”的環抱中,用浪奏響《黃河大合唱》,用濤筑成心連心的紐帶。
《鄉愁》的藝術手法也令人矚目。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為結構美,寓變化為統一。整首詩句式整齊,節與節之間均勻對稱。詩人還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使詩歌的主題得到進一步升華;二為音樂美。全詩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詩人運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幾個疊詞,增添了詩歌的音樂美。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寄情于景,采用隱喻的手法,把鄉愁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景物上,于無形之中流露出詩人的絲絲鄉愁。在語言上,這首詩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鄉愁》是一曲海外游子的深情戀歌,更是兩岸人們的心靈呼喚。鄉愁已不僅只是鄉愁,余光中筆下的《鄉愁》還成了幾代兩岸人們的情結,成了臺灣與大陸溝通的紐帶。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二
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三
每個人都有鄉愁,可能相似,又或許大有不同。余光中的《鄉愁》是對于祖國大陸的綿綿懷念;《月夜憶舍弟》中,杜甫的鄉愁是對親人家庭的思念;然而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則是對故鄉的念想。然而我的鄉愁,可能還沒來,又或許這種感受,只有長大后才知道。
家,有“大家”有“小家”有“老家”,華夏歷史五千余載,對于“家”的概念更是數不勝數。在我認為,“大家”是國家,在一片國土之上,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老家”是遠方的家,一座城,一片鄉,一個小村落,都可以說是老家,那里是父母出生的地方。“小家”是家庭,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家人圍坐起來的溫暖親切感。
對于爸爸的老家,回去的次數屈指可數,上一次回去還是五歲那年,對于那里的印象只有山山水水和一座小亭子,不過現在回憶起來,那座小亭子好像就是老房子旁某個公園里的,給老人小孩歇息的地方,至于說為什么會給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這我可能也說不清楚,可能也是一種緣分吧。爸爸的老家在貴州都勻,那里放眼望去都是山,可能有點“環滁皆山也”那種味道。都勻是個小城市,那里的人們依山傍水,每天生活的都很自在,那里應該也很適合養老生活。爺爺奶奶前段時間回老家去,每天都能看到爺爺在朋友圈分享每天的運動和都勻景色,感覺很舒服愜意。最近熱點人物孟晚舟和她的爸爸任正非都是都勻人,和爸爸爺爺都是校友,我作為一個可能都勻血統不是很深的人也可以小小的驕傲一下。
媽媽的老家,相對于更熟悉些,不過每一次去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媽媽說她那時候澄海還是個市,廣東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福利,所以她那時候接觸的很多都相較于內地很先進。現在的澄海變成了個區,澄海區,聽起來等級弱了些,但大體的味道沒變。那里的人一個個都很有經商頭腦,有些走出去的人可以干翻大事業,留在澄海的人生活也不差,一家生很多的孩子,孩子去上學,爸媽就去經營自己的小店,老人可以和街坊們下下棋,聊聊天,也很舒服。那里的住宅樓長得都很像,高高的,看起來都有二十來層那么高,都是近幾年建起來的。澄海的高樓如果不是深棕色的,那就是卡其色的,很像一個廠家設計出來的。寫字樓,辦公樓這種東西,我可以說基本沒有,起碼我這幾次回去看都是寥寥無幾。路邊除了高層的住宅樓,還有的就是平層,那些都是店鋪。那里的店鋪感覺如出一轍,在那里生活的人好像就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工作就是開店看店這種事,能列到前三位不錯了。在澄海街邊,長長就看到每家店門口幾把躺椅,幾個中年人躺在上面,說著外地人很難聽懂的潮汕話,暢聊著,自在得很。相比于在高樓大廈間過著人擠人的繁忙生活,他們好像更懂得享受和熱愛生活。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在未來的某一時段去過過這樣的生活,應該別有一番滋味,放慢節奏,好好享受生活,吃遍澄海大街小巷所有的美食。
爸爸的老家依山,媽媽的老家傍水,然而我的――家,就是這高樓林立,繁忙的北京。如果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那里的節奏也就慢慢習慣了,有時換一個地方,反倒不適應了。
前幾天看林清玄在《溫一壺月光下酒》里寫了一句話“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這種愁緒,我想我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還沒法解釋的清楚,可能只有在未來,體驗了才知道。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四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選自《白玉苦瓜》,臺灣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五
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書信里'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于是將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后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于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為最后一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游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六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七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落葉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矮矮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其次,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作品深受中國文化,尤其是《詩經》的影響。《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采用《詩經》中的復沓手法,營造出一種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對古典詩詞資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詩在整體上呈現出純美的維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極有意味。銘文似的語句和速度,純美的語言,齊整的體式,這些余光中一以貫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終不渝的“中國情結”。
二、深沉的歷史滄桑感。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層次的漸遞使主題由模糊逐漸鮮明,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后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八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詩歌是描寫鄉愁的。“鄉愁”是中國詩歌中一個很常見、很普遍的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切、旋律動人的一曲。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九
余光中的《鄉愁》一詩僅僅八十八字,卻道出意味深長、意象優美、形式動人的意境,詩中孕含著巨大的民族之戀、祖國之愛、思鄉之情。
余光中是臺灣著名的詩人,今年已八十四歲。在1974年寫出這首流芳百世的詩歌,擁有眾多讀者爭相閱讀。詩人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在繼承祖國傳統詩歌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賦予鄉愁情予深厚的歷史感,想象中打上時代的深深烙印。
其一,鄉愁具有時空美。鄉愁側重寫詩人在大陸的經歷:少年時是一枚郵票,青年時是一張船票,中年時是一方墳墓、現在是一灣海峽,這四個方面寄寓詩人綿長深遠的思鄉情。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這情感,使歷史、地理的時空感融成現實感。短詩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二,鄉愁具有意象美。鄉愁本來是人所共有的普通情感,詩人卻加以提煉,從廣遠的時空中截取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單純而不簡單、實在而不隨意,集聚了明朗、集中、典型、強烈的意象,有旁無斜枝的蕪蔓之感;豐富而不短淺,含蓄而不夸張。意象上又是層層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其發展脈絡十分有序,按照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年齡階段一步步貫串全詩。鄉愁總結了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和對祖國的深深思念。前三節似洶涌波濤,掀起尾節層層巨浪。
其三,鄉愁具有形式美。結構上寓變化于統一之中,顯得十分美。統一,即相對的均衡、勻稱,段式、句式十分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和諧、對稱。變化,追求的是活潑、流動,生機蓬勃。長短句的調節,整齊而具參差不齊之美。形式美中又孕含音樂美,回旋往復,有一唱三嘆的美妙旋律。其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的三次重復。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疊詞運用,使詩又有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在數量詞的運用又表現詩人的語言功力,使詩又有音韻美。鄉愁它是一首柔美而帶哀思的思鄉曲,是寶島詩人對祖國深深眷戀的濃縮。
總之,鄉愁一詩的時空美、意象美、形式美,是統一在鄉愁的情感之中的。詩人賦予鄉愁以愛國的意境,從個人情緒上把統一放在心中,真正體現了詩人“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宿愿。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
攀登上一座高峰,舉目遠望,那遙遠的地方是我的故鄉,這夜月明,月光中獨斟一杯濁酒,把惆悵了許久的鄉愁都給予明月。
暢飲這杯酒,摘下一片血紅海棠貼在胸口,把心中的炙熱傳遞給故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的心此刻更是對故鄉充滿了眷戀,鄉愁也越來越強烈。我坐在山上,回想起故鄉那標直翠綠、四季常青的竹林,想起了在竹林中小雞覓食的有趣場景,想起了村民們厚樸的話語,想起了新生的小雞,那稚嫩的叫聲,仿佛聽見了幼兒那童真的笑聲,仿佛聽見了,村民們在地里干活時賣力的吶喊聲。
兒時,我剛學會走路,便在竹林間亂竄,把四處覓食的雞群趕跑。累了,便一屁股坐在地上,這時,我的爺爺總會來到我的身邊,伸出他那厚實,滿是老繭的大手為我擦去汗珠,摸摸我的額頭,慈愛地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頑皮?老是到處跑。”一點也不想停下來的我笑著又跑到別處玩耍了。
學會認字后,我愛到這竹林間讀書,時而傳來一兩聲鳥鳴,清香溢滿了整個林間,令人心曠神怡。這時,奶奶也會端來一杯清茶,坐在我身旁陪我一起讀書,我就高興地跟他講書里的故事。逢年過節時,我們一家又團聚在竹林前,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后來,世事無常,一切不知不覺地變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我也長大了。曾經在故鄉的快樂沒有陪伴著我,回憶已漸漸遠去了。如今的我,因為學業繁忙,又因路途遙遠,已很少再回故鄉。故鄉的竹林已大面積減少,而我因為長大后的矜持,不再像以前那樣去趕雞,爺爺奶奶也老了,再無心力與我玩耍。
不論在何時,不論在何地,思鄉之緒總是縈繞著我,故鄉有一種聲音在召喚著我回去,聲音是那樣急切,我常常在夢里夢到故鄉,常常在夢中驚醒,張望四周,黑洞洞的一片,四面都是白壁,這不是我的故鄉,這只是我寄居之所。這時,眼淚總會順著兩頰流下來,枕頭被淚水浸濕。我撕心裂肺地喊著故鄉的名字,在哭泣聲里又徹夜不眠。
故鄉像一位慈母,無私地哺育過我,保護過我,讓我健康成長,這份鄉情我將永記于心。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一
一、上課伊始,放鋼琴曲《思鄉》(配以秋日落葉的畫面)。
二、導入語。聽了這段音樂,你心中有怎樣的感受?你聯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給以肯定)。
解說:老師想到了深秋季節,想起了一段寫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后幾句師生齊聲朗誦)。是啊,深秋是個讓人傷感的季節,總讓人心中涌起一種離愁別緒。無怪乎有些人,在他們人生的秋天,依然遠離故園的時候,會產生濃濃的鄉愁。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人的鄉愁世界。
1、自讀全詩。
2、好的詩歌配以合適的音樂朗誦,會更有感染力。下面請同學們聽兩首曲子,你來選擇一下,余光中的〈鄉愁〉配什么音樂比較好?(畫面配樂,屏幕顯示為背景音樂一、背景音樂二)。
3、評價選擇適合的音樂。(學生迅速選擇出背景音樂二,并說出感受。教師加以肯定。介紹兩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馬思聰的小提琴曲〈思鄉曲〉)。
4、請一同學配樂朗讀。
5、放多媒體(畫面及配樂朗誦)。請剛才朗誦的同學比較差異。
6、學生邊聽錄音邊跟讀。
7、齊讀。教師作出評價。
明確: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現。將抽象的情緒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詞中有類似的寫法,是“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明確:這是正語反說,反襯出思鄉之情的濃烈。
9、一般來說,詩比較跳躍,讀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補其中的空白,請同學就一、四兩節詩想象作者寫作時的心中所想。從而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學生發言,教師點撥,不斷挖掘詩的內涵,豐富學生的想象)。
10、請同學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每節詩的大意。(屏幕出示板書)。
11、根據板書找出詩的順序。(學生著重于時間順序)。
12、交流其他鄉愁詩。(學生回憶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等詩句,有個學生說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教師提醒這不是鄉愁,而有一種回鄉后的喜悅和感慨。)比較與本詩的不同。經過點撥,學生明白了本詩超越了個人情感,注入了愛國情感。
13、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四、1、聽席慕蓉的〈鄉愁〉朗誦帶。
2、齊讀(教師點撥朗讀不到位的地方)。
3、看錄象(中秋之夜,海峽兩岸共度佳節的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即席朗誦席慕蓉的〈鄉愁〉,提醒同學注意離別大陸多年的觀眾的表情)。
4、根據這兩首詩的提示,結合你的課外歷史知識、生活體驗從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內心。
五、我們同學人生走到十五、六,總也體驗了一些酸甜苦辣,請大家用一兩句詩意的話寫自己的鄉愁或其他情緒。盡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詩句)。
六、學生思考時,播放背景音樂(羅大佑的《鄉愁四韻》)。
七、學生交流。
八、布置作業。(任選一題)。
1、給席慕蓉的〈鄉愁〉寫教案或賞析文章。
2、談談你對詩歌這種體裁的理解。
3、任選一個角度或物象(如:季節、色彩、情緒、校園)寫一首詩。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二
1.通過欣賞和朗讀,培養學生朗讀詩歌的能力并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能夠通過賞析詩歌中的字詞來體會詩歌的意蘊。
3.能夠展開聯想想象,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鄉愁的畫面。
教學重點及難點:
1.以誦讀為基礎,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造情境、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而鄉愁又是中國詩歌史上歷久常新的主題。許多詩人都曾表達過那最讓人牽腸掛肚、費盡思量的思鄉之情。不必把欄桿拍遍,在唐詩的峰巒中苦苦尋覓;也不必細說從頭,在宋詞的柔波里輕輕蕩舟,單是課本上余光中先生的這首小詩就足以讓我們感受一番鄉愁的韻味。
(看屏幕)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來寄托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靜夜思》,尤其詩中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集中表達了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思鄉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二、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
我們說詩歌是文字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好,下面讓我們一起奏響第一樂章:朗讀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請大家欣賞配樂朗誦,在欣賞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注意節奏和重讀音,并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課件展示、學生欣賞)。
鄉愁。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三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今,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大約在我三四年級吧,我不曉得在什么刊物上抄下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我根本不曉得什么是鄉愁,也不曉得那彎海峽隔著我的親人不能回來。我只記得那時對詩很狂熱,不管懂與否,照抄不誤。同學們看到這首詩,特別是男生,對我擠眉弄眼。就因為“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大概我上初中后,那個我從未謀面,拋下妻兒老小,在海峽那頭的外公回來了。他白發蒼蒼,我的母親和姨母的淚流了又流,那矮矮的墳墓把外婆隔在里頭。那深深的遺恨除了外公,我的母親和姨母又有誰能體會出來呢?外婆嗎?她的怨,她的恨應最深。但她活著時,從來沒有自怨自艾,她把愛給了我們姐妹幾個。
女人,誰說你的名字叫弱者,我的外婆,一個小腳女人,從三十歲就失去了外公,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女兒艱難度日。外婆用她日復一年,年復一日的沉默,書寫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同樣,海峽那岸年青的外公把一頭青絲熬成白霜也沒有再娶。四十多年的杳無音信,那份熱情一點一點的熄滅,父母妻兒竟被那灣淺淺的海峽阻隔著。
遙望大陸,夢魂牽也系,這就是鄉愁嗎?多想聞聞故鄉泥土的芬芳,多想看看故鄉的潮起潮落、山山水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外公啊,您的四十年對外婆,我的母親和姨母是怎樣的一種缺憾啊!小時候,我的母親和姨母,她們不曉得自己的親人在那遙遠的地方,夢里沒有父親,有的卻是生活的艱辛。等到她們頭發斑白的時候,才曉得父親是什么樣子。
月殘了,還有圓了的時候,就連那牛朗和織女還會有每年的七夕相聚,而外公和外婆四十年后再也沒有相見。現在,或許在天的那邊,他們的魂魄早已相聚在一起了吧!
臺灣啊,母親的頭發白了又白,那聲聲親喃的呼喚,喚不醒沉睡的你嗎?同樣的炎黃子孫卻要有兩種身份嗎?外公的墳墓就埋葬在故鄉的山坡上,遠處是澎湃的大海,墳前是開滿一地的蝴蝶花。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四
幽幽,何時歸。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蘭,數不盡的惋惜。極目遠眺,數不盡的哀傷。
安能故地重游呢?離你太遠了,故鄉!又有多少人會和我一樣感嘆呢?
小時候,我們依偎在母親懷里,傾聽著母親清脆的歌聲,甜甜的入睡,時時刻刻感受著母愛,在這種偉大的情感面前,我們悄悄地成長。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離開了家,離開了母親,離開了繽紛的童年,獨自在外闖蕩。也許就是這種經歷造就了一個偉大的詩人——余光中,還有他那流傳最廣、最為宛然動人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年少離家的他,時刻懷念著故鄉,想念著母親,那種積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小小方寸,連著兩顆彼此牽掛的心,這種思念,只有等到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年齡,才會源源不斷地傾瀉出來。《鄉愁》可以窺見他一生中最遺憾的事情:對母親,他心中好像總是覺得虧欠什么,是虧欠了一個兒子應盡的孝道。鄉愁,思念母親。
成年了,結了婚,多了一份纏綿,多了一份期盼,與妻子的聚少離多,鄉愁變成了一張“窄窄的船票”,而這窄窄的船票,有“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的悵然,又有癡癡等待的“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綿綿思戀,也是這種淡淡的哀愁,體現出了他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鄉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墳瑩上衰草累累,滿野空曠。那一份懷念,那一份傷感,那一份無法傾訴的無奈,都撒作這一抔黃土,都化作這一方墳墓,生死兩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斕若星河的淚水。或許,他面對他母親的那方矮矮的墳墓時,只有低頭,因為,他虧欠了她太多。鄉愁,思念離去的母親。
而今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雖然這一切都是歷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著臺灣能與大陸統一。因為,他覺得,臺灣就像大陸的孩子,分離了太久,想要回歸母親的懷抱了,不要像他一樣,知道珍惜的時候,母親已經駕鶴西去了,等到母親主動拒絕的時候,才知道后悔,卻已無處尋覓。鄉愁,思念祖國。
游子深情的顧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橫笛之聲,可為什么他的人生充滿了遺憾?他已經錯過了太多,與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灣淺淺的海峽,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灣“淺淺的海峽”,卻隔開故土四十載,隔開親人四十載!此時,這濃濃的鄉愁,恰似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所以他會不停地回顧從前,自己對自己不停地訴說著濃濃的鄉愁。
戚戚,白首離。
凄凄,愁幾許?
成語時時刻刻:每時每刻或每一個時刻。如: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47回:“因此他兩個日夜趨奉,時時刻刻趕著湊趣不迭,都想著要從山西發發財。”又如:她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五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大陸在那頭.
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六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學習重點: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教學設想: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聽讀——誦讀——解讀——質疑欣賞——拓展”。通過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教學過程:
用《思鄉曲》作為整節課的背景音樂。
一、設情景,導入新課(出示課件1:題目、作者)。
同學們,你們有過想家的感覺嗎?誰能談談想家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其實,老師和你們一樣,離家久遠了就會想家,特別是夜深人靜時更是難以入睡,每當這時我就會吟誦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其中兩句至今記憶猶新:想家的心情,是母親倚欄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憑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誰都體會的到,誰也說不清。
是的.,想家的心情,誰都體會的到,誰也說不清。同學們想家,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海外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由于海峽的阻隔,他們有家難回,那才是真正的“愁”啊,真正的痛。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于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去傾聽詩人的內心呼喚。
二、教學目標(出示課件2)。
指一名學生讀教學目標。
三、作者簡介(出示課件3)。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余光中先生,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的合影,老年的余光中。寫《鄉愁》詩的情景簡介。
四、誦讀指導(出示課件4:圖文并茂朗讀節奏)。
同學們繼續看屏幕,認真聽朗讀錄音,感受一下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詩歌的朗讀節奏。
問:這首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學生答:哀傷、深沉、悲涼)。
那我們應該用怎樣語氣去讀?(緩緩的)。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這首是我們應該用緩慢的語氣去讀,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4頁,根據屏幕提示,邊小聲讀邊劃出朗讀節奏。
指名讀1、2節。
指導:這兩節語速要再慢些,要讀出思念之情。再指名讀。
指名讀第三節。
指導:這一節表達的是生離死別,要讀出適當的顫音。后來啊,“啊”要讀成“y”,因為“啊”前邊的“來”字的韻母是“ai”,母親在里頭的“頭”要讀輕聲。教師范讀,生齊讀。
指名讀第四節。
指導:這一節音調要上揚,要要有蕩氣回腸的感覺,“在那頭”要一字一頓。教師范讀,生齊讀。
學生齊讀全詩。
五、解讀。
1、想景悟情(出示課件5課文圖文錄像)。
問: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什么感情?(對家鄉祖國的思念之情)。
這種感情看得見嗎?
師:要把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感情表達出來,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詩中的形象。
請同學們幫忙找一找詩中借助了哪些意象表達了這濃濃的思鄉之情?(板書:郵票船票。
墳墓海峽)其實詩人是巧妙運用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方法:托物言志。
詩是精當而含蓄的藝術,只懂得這四個意象還不夠,還應該根據意象想象詩歌表達的具體內容。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想景悟情。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生分組討論5分鐘)。
問:通過討論哪個同學先來演繹一下詩歌的內容?(指名兩位同學發言)。
同學評價、教師評價。
問:哪位同學再來演繹一下詩歌內容?
評價并深情小結:同學們表達的太好了,動了感情,老師也被深深感動了。是啊,詩人在他的詩《從母親到外遇》中這樣寫道: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汗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土地……我離開他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長江斷奶之痛已43年,這含淚的呼喚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師生共同概括詩歌每一小節抒發的感情。
第一節表達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板書:親情)。
第二節是對妻子的懷念,(板書:愛情)。
第三節詩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哀痛[板書:哀痛]。
第四節表現的是詩人盼望祖國統一(板書:盼統一)。
作者由個人的悲歡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節的思親之情上升到最后一個小節的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思鄉之情”——“愛國之情”)。
2、質疑:
師:同學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疑問嗎?
可能提出的問題:海峽明明是“深深的”為什么說是“淺淺的”?
3、欣賞詩歌(出示課件6)。
師:通過朗讀,想景悟情,我們己經感受到詩人獨具的藝術匠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這首詩美在哪里?同學們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修辭等去欣賞。
4、根據學生發言,教師指導:詩歌的音樂美、結構美、意向美(出示課件7)。
師:同學們欣賞的都很到位,象這么美的詩我們應該把他背誦下來,找找這首詩有什么規律幫我們背誦?(板書:小時侯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指名背誦、全班齊背。
六、拓展。
1、仿寫:(出示課件8)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際,以鄉愁為本體,用具體事物為“鄉愁”打個比方。
例如: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這些句子整理起來,就是一首很美的鄉愁詩了,同學們就是這首詩的作者,也可嘗試做詩人了。
2、話說愁(出示課件9)。
師:愁,有鄉愁,離愁,國愁,也有家愁,古往今來,愁是許多文人筆下的主題,請同學們根據你的積累,說一句含有“愁”的古詩詞句。
師:在結束這堂課時,老師也來想景悟情,想象詩人創作這首詩的情景。
一個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輪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開了門窗,灑進了屋里,一位詩人倚窗而立,時而低頭沉思,時而抬頭眺望,一股思鄉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詩從他的心中流淌出來:“小時候,鄉愁是一張小小的郵票……”(學生充滿感情地跟著考師背誦。)。
板書設計。
小時侯郵票親情思想之情。
長大船票愛情。
后來墳墓哀痛。
現在海峽盼統一愛國之情。
高考余光中鄉愁(匯總17篇)篇十七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歌鑒賞。
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托在給家人的書信里,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于是將鄉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后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于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陸的強烈感。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鄉愁》從兩個方面著重表現了對祖國大陸的這種文化上的歸屬感或者叫作葉落歸根情結。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國詩歌強調含蓄,強調借助意象來表現情與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技巧,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可感的,和詩人人生的四個階段息息相關的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并且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小時候與祖**親分隔兩地是由于國家政策關系,那時只能通過書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郵票”承載自己厚重的鄉愁,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兩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樞紐,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寫下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蘊含了中國人民多少的苦難與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擺脫這種隔岸的牽掛。本應幸福,溫馨而甜蜜的婚姻卻變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獨,一張張舊“船票”飽含和多少空虛的歲月和相聚的感動,一張張舊“船票”割斷了無數鴛鴦夢。而最令詩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親,卻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煙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黃泥永遠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生與死無法逾越的長城,一方短短的“墳墓”卻成了叫人銷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游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們心靈的殿堂里。此時,詩歌的思想情感已經升華到了整個民族及全世界華人的心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葉落歸根情結。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葉落歸根。但臺灣和大陸人為地長期隔絕,使流落到臺灣的千千萬萬炎黃子孫有了無盡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歷史滄桑感。即特有的“中國情結”。
余光中鄉愁歷史感。“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一下子,讀者面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淚流滿面地跪在母親的新墳前,面朝家鄉、祖國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邊,用嘶啞的聲音大喊:“母――親!”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油然而生。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正如余光中先生回答四川作家流沙河的一句話:思蜀而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