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比爾蓋茨的讀后感篇一
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是微軟公司的董事長,也是首席設計師,他是人人皆知的大人物。
比爾.蓋茨,1955年出生于美國華盛頓州的首府西雅圖。他在少年時代就顯示出了計算機方面的超人天賦,11歲進入中學后第一次接觸計算機,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13歲,開發了第一個軟件程序;17歲,與中學同學保羅"艾倫共同創立了一個交通數據中心;并于20歲時創辦了微軟企業。在他25歲時,微軟與ibm公司正式簽約,次年又與蘋果公司合作。在接下去的十年里,比爾與微軟喜訊不斷:85年微軟視窗正式面市,同年微軟股票也上市;90年視窗3.0推入市場,每天能賣出1~1.2萬張拷貝;92年獲美國國家諾貝爾技術獎;94年起成為世界首富。但從1998年開始,微軟也麻煩連連:當年被美國司法部及20個州指控壟斷市場;20xx年還曾面臨被肢解的危險。但重重困難都沒有打倒比爾及微軟,他們一起頑強地挺了過來。
剛建立的微軟公司,只是在一間破舊的小房子里的辦公室。就是這間小小的辦公室,成為了它發揮智慧的地方。蓋茨與艾倫一起開發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操作系統:microsoftbasic。后來,微軟跑開了ibm的幫助,建立了視窗操作系統(windows)1.0。
在20xx年6月截止的上個財年,微軟公司的收入達283.7億美元,在78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全球的員工總數超過50,000人。
比爾.蓋茨他是一直站在軟件信息業的最高點,還有著不服輸的精神和及時糾正錯誤并不再重蹈覆轍的堅定。1993年,比爾帶著一個數字電視軟件到一個地方展示,但沒能成功;他又去另一個地方展示,同樣失敗了。但他沒有氣餒,終于在97年拿出了一個成功的產品。而當互聯網剛興起時,微軟曾由行業的主導者變為旁觀者。比爾.蓋茨承認了暫時的失利,他接受挑戰,調轉船頭,重新定位,不久又穩穩地坐上了霸主位置。
蓋茨出生于美國西雅圖的一個上層家庭,父親是當地的著名律師,家里很有錢。他的學習成績很好,考上了哈佛大學。還結識了一個伙伴保羅?艾倫。由于蓋茨一心研究軟件,認為軟件業在將來可以賺錢,蓋茨就痛心離開了哈佛校園,用它的聰明才智,白手起家,建立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的微軟公司。
比爾蓋茨的讀后感篇二
寒假期間,我讀了《比爾·蓋茨》這本書,它使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改變。
比爾·蓋茨是一個"另類"的孩子,他性格孤僻,自閉,獨來獨往并且他還不喜歡和別的孩子交往。他很自信,特別好斗,這樣的孩子應該在家長眼里不是一個好孩子。我卻不這么認為,他有自信,這是我身上沒有的一個優點。因為我雖然性格開朗,但是剛開始做事情時是有些抵觸的,我以后應該向比爾·蓋茨學習,有自信才能進步快一些,堅持最后就能出成績。
在哈佛大學,比爾·蓋茨不算是個好孩子,他無法抵抗電腦的誘惑,經常逃課,一連幾天在電腦實驗室里整晚地寫程序,打游戲,玩撲克消耗了他大部分的時間。
這在當時學校及家長的眼里應該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了,荒廢學業一定是沒出息了。這也是我們孩子喜歡玩兒手機游戲的一個代表,哈哈,誰不想玩兒個痛快,沒有管制。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節制的玩下去,那么自己的學習成績就落后到別人的后面去了。這也是家長為什么讓我們去上輔導班的原因,原本的自由就沒有了。唉!
后來比爾·蓋茨棄學從商,沒有完成學業,他不喜歡按人家說的"應該怎么做"或"不應該怎么做"他不看好的事情,誰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后來他成立日后名動全球的微軟公司。看似不上學他是自由了,可是他也是為了創業付出一些辛苦代價的,經過幾年的奮斗和奔波,1975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正式創立了"微軟公司"。
有理想是好的,但也要堅持。媽媽跟我說:"想做什么事應該有資本,學習上如果不努力那就是倒數,學習要精,靠誰也不如靠自己,自己會的多了,懂得多了,才會立于不敗之地,永遠高高在上。"媽媽,爸爸培養我這么多年,就是為了我不輸在別人的后面,能夠自己獨擋一面。自己能擔起社會的壓力,立于不敗之地。
我會為自己努力的!
比爾蓋茨的讀后感篇三
很多人都知道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個世界,更少有人知道這一千個世界其實都不是真實的世界,每一個都充斥著由文化、風俗、習慣、偏見、誤讀、誤解所帶來的扭曲畫面。盡管事實如此,但是很少有人能覺察到這一點,絕大多數人認真地,同時也是真誠而自信地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由事實構筑的客觀世界,自己掌握了事實,自己知道的都是現實的,同時也是真實的。殊不知這種自以為是的生活狀態,像極了沉浸在自己夢中一般,但又遠不如沉浸在夢鄉。如果僅僅是沉浸在夢鄉,最壞的遭遇,不過是夢魘帶來的一場心驚,而活在一個自以為是的世界,則要嚴重的多,簡直是一名重度夢游癥患者,很容易無知者無畏,因而為無知所生發出來的盲目自信買單,運氣不好的話,小命搭上也是有可能的。
這本書就是要提供這么一種藥,希望能給讀者一劑管用的專用藥,能夠治療各種社會夢游癥患者。
對于這種病,作者起初寄希望于教育、職業、成就,但是他失望地發現一個人無論有多高的社會地位,受到過多好的教育,從事什么職業,取得了多么豐碩的成果,他們還是會表現出無所不在的偏見、誤解和錯誤,基本表現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也就是說這種病很難治,至少是高等教育、高水平成就、高尚職業等一般的'藥治不了。
作者歸納總結了十種病癥、致病的主要機理,并為每一種病癥提供了應對方法,但是我們很快會發現作為人類我們很尷尬,先看這十種病癥,分別是一分為二、負面思維、直線思維、恐懼本能、規模錯覺、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單一視角、歸咎他人、情急生亂。不難發現,這十種病癥都是人性中自帶的屬性,沒有哪一條我們是可以輕易改變的,所以這種病簡直就是不治之癥。比如負面思維,所謂負面思維就是凡事容易往壞了想,更加關注壞的事情,或者是更加關注事物壞的方面。這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思維特點是哪里來的呢?真實答案是,它是進化的結果,在生存環境惡劣的遠古時代,我們的先祖必須能夠及時識別各種危險,一旦發現異常,馬上意識到可能有危險,并立刻采取措施,或者戰斗,或者逃跑,即使經常發現只是一場虛驚,但是這種思維模式在真有危險時保住了先祖的性命,也才有了今天的我們,所以這種負面思維是作為先祖賴以生存的保命思維遺傳給我們的,只是世界變化快,我們與先祖生活在了不同的環境中,這種保命思維在今天卻成了令我們困擾的負面思維。
其他的9個病癥大抵也是這么一個邏輯,所以我們只能說這種病其實無法治愈。但是無法治愈,并不等于無法治療,比如這本書至少是一劑很好的清醒劑,能讓人們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其實只是一個被自己扭曲的世界,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很可能是錯誤的、片面的、情緒化的,保持開放的、青春的心態,不斷反思、更新和迭代自己的看法和觀念。
所以這本書真正的價值不在于讀完,而在于讀完以后能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