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一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里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背著學生去醫院在醫院里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秘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秘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后進生”,在李老師那里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后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后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后進而去尋找辦法。
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里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于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鑒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后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里,無論走到哪里,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師學習!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二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鎮西教師的《愛心與教育》,感觸頗多。李老師確實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的教育觀念和育人思想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應學習的。這本書讓我強烈感受到了李老師對學生的一腔愛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師是如何用他的愛培育他的學生,如何用他的愛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著每個學生的成長細節,并且為解決學生的問題而費勁自己的心血。《愛心與教育》對我來說是一個發現,發現新的教育方法,發現新的教育途徑,發現一顆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讓我深深地明白今后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還得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尋找新的教育途徑。培養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
《愛心與教育》最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與頑童打交道,后進生的轉化”這一節,尤其是李鎮西老師教育萬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學生,“后進生”犯錯誤的時候要多一些,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會象常人那樣有怒氣,有情緒。當學生犯錯誤時,如果是好生,也許老師的火氣會小一些甚至只是責怪幾句,但如果是“后進生”,教師也許會更加“恨鐵不成鋼”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曾碰到過象萬同一樣的孩子,我也像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致地對待他們,談心,講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們太多的反復,我會傷心,會恨鐵不成鋼,會覺得他們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會用“我已經盡力了,對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萬能的”等等來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并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后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和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都牽動著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復,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跡。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
李老師用他的經歷和智慧告訴我們,轉化后進生的途徑、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應該充滿“民主、科學和個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數論英雄,應該用真誠的教育,用心靈去贏得心靈,自然而然的的走進后進生的心靈,跟他們做朋友;也讓后進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斷地與自己進行“靈魂的搏斗”,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使后進生轉化為上進生。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成功。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三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著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勵她。對于后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著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戶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么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說“這是誰干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說。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里發生這么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為什么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說著,他終于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為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說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著我。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抬了起來,眼里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悅,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說:“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因為他(她)是后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居住空間有限而閑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說,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嘆于“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
“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愛心與教育》的書,感觸頗深。
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鑒。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數學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著積累,然后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并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里,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里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說:“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么天真無邪呀!
今后,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并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鑒。
這學期里的“陽光體育”運動中,我們班級那么多弱小的家伙,輸給別的班級是不可避免的了,按著我以前的急性子,也會批評他們的。但我深深的感到,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也想為班級爭光,也非常富有集體榮譽感,我不能傷害他們,所以我一直安慰他們,一直鼓勵他們,其實這個過程中不僅他們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有些事很容易釋然的。過后,他們還邀請我去和他們一起練習打球呢。
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今天復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復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
對于我這個年輕的教師,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著眼于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五
我利用幾個星期細細讀了這本書,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覺得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我受益匪淺。
一、多閱讀,與書籍為友。
文中李鎮西談了很多教師讀書于己于他人的益處。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對此,我非常贊同,因此我確立了每月讀一本書的目標,續讀一本專業雜志,業余時間看一些少兒節目、動畫片,除此之外,我還應博覽群書。
二、多思考,與思考為伴。
我認為,思考在這里還應包含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反思。有專家指出:經驗+反思=成長。尤其如我這般年輕的教師,經驗不夠豐富。
當然思考的基礎是實踐,沒有實踐的思考是空想、斷想、臆想,沒有思考的實踐則是盲動,所以要成為一名有思想的教師,必須要源于實踐、形成于思考。
三、勤練筆,與思考對話。
書中指出,寫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師是否具備思考力的外顯性標示。寫作的好處在于能強迫人靜下心來,把模糊變成清晰、破碎變得完整、零亂變得有條理,它促進人把觀點表達得更科學更經得起推敲;寫作是一趟深層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怎樣去面對我們的那些學生:
1、我們將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學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惡的,從學生身上拿走。我們對學生微笑,學生也就微笑著面對生活。由此學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不幸。
2、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學生,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渴望得到重視、被人贊揚的需求。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仔細觀察,及是最駑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愛的一面。教師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來,夸獎她,鼓勵他,欣賞他,在賞識中使他樹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說過,欣賞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開的花朵,漠視者冰結心城,四海枯竭,叢山荒蕪。教師就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欣賞者”而不是“漠視者”。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六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跡!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
這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文字:沒有屠龍的玄虛,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沒有剪切的痕跡……這是我所熟悉的文筆: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憂慮,峻急中深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一個教師,能夠做到書里面所寫的這些已經相當不易了,(我一直固執的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是相當少,怎樣悲觀的估計都不過分,而且到現在,愛心越來越成為教師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這些的同時,又能夠有豐厚的理論素養,能夠以一種高度的自覺意識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就更屬鳳毛麟角!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七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心與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段時間,我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所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瀏覽書中的字里行間,我屢次被李老師對學生的用心和愛心所感動,為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細細品讀,我深感李老師就是一本書,一本用愛心鑄就的書,耐人回味。
書中提及李老師能記住每個學生的生日,通過為學生過生日,寫鼓勵學生的賀辭,感動學生。星期天,他陪同學生一起去公園,在草坪上摔交和斗雞;假期里,他利用休息時間和學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步地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愿意與他在一起,愿意與他交換,說心里話,當孩子們與他產生了朋友般的迷戀之情后,激起和點燃了學生心中“想做好學生”的欲望,這便是教師實行教育的關鍵,這樣就為教育學生鋪好了基石。記得書中記敘有一個學生早戀了,經過李老師的悉心教育,那個學生居然讓李老師幫他寫拒絕的情書,多么讓人佩服啊。看來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致勝的寶貝。李老師對那些落后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學習。
書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師要學生怎樣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過談話等等想辦法讓學生從心里自己想要怎樣做。比如他在轉變一個不遵照紀律的學生時,想讓一個好的同學幫助和監督他,李老師首先與該學生談心,讓那個學生有了強烈想改掉不良習慣的意念,然后學生懇切地說,想改但是擔心堅持不了多長時間,怎樣辦呢?李老師告知這位學生可以找一個信得過的人幫助和提示自己,讓他記錄自己每天的表現,然后給家長看。如果是學生從心里想改過,又是學生自己選的幫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從教學進程中,我也發現具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一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于對學生的贊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贊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類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錯誤,要仔細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由于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類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遭到老師的一顆愛心,因而,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毛病。由于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成心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
書中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沉思也讓我收獲頗豐。我也曾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但我從未想過,學生到底為何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讓我深深震動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尋求。所以他不單單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猶如一個茂盛的大森林,里面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艷麗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和博大的胸懷啊!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所帶給我的不但是感動,更是震動。有幸的是我還有漫長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實踐、思考和探索。我也會永久記住要用熱情、童心、愛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讓我們也像李老師一樣,在解讀童心的同時將愛心深深的融入孩子們的心間,如甘泉般滋潤著學生,而我們也將期待著收獲春季般的希望。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八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里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背著學生去醫院在醫院里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秘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秘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后進生”,在李老師那里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后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后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后進而去尋找辦法。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里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于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鑒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后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里,無論走到哪里,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