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武漢概況導游詞講解篇一
唐時,烏鎮就附屬姑蘇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廟碑》首次呈現“烏鎮”的稱說。烏鎮稱“鎮”的歷史可能從此開端。烏鎮的建鎮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運河穿鎮而過,歷史上曾以河為界分為烏、青兩鎮。河西為烏鎮隸屬于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隸屬于嘉興府桐鄉縣,至直1950年鐵青兩鎮才正式合并,統稱為烏鎮,屬桐鄉縣,隸嘉興,到今天。
烏鎮景區是2019年1月1日正式開放的,雖然開發較晚,但起步較高,保留得異常完全,全部開發進程保持了“以舊修舊、整舊如故”的準則。現在景區里面仍然有老百姓居住,并不因為旅游開發而把他們全體搬走,他們本來怎么生活現在簡直依然怎么生涯,烏鎮也因此怡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著的古鎮!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條小河名為東市河,水深有3米,是活水,連通京杭運河。河對岸的古民居里現在還有老百姓居住的,所以烏鎮是一個真正的活著的水鄉古鎮。
在這邊不遠處可以看到一座十分有特點的石板橋——逢源雙橋。跟一個成詞聯合起來就是說四面楚歌的意思了,還能夠看到在這座橋上面有一個廊棚,所以也稱為廊橋,橋的下面還有一排水柵欄,在當時這排水柵欄相稱于一座水城門的作用。
過橋當前,首先來到的是財神灣,本來這不叫財神灣,而叫轉船灣,烏鎮的水系比擬特別,呈“十”字型,越到柵頭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頭,所以當地人就在這兒開塘挖河造了一個能轉船的地方,同時為了差別于其它的地方的轉船灣,便借用前面的財神堂命名為財神灣。
回過火可以看到的是一家叫“香山堂”的老藥店,它的范圍固然小于杭州的胡慶馀堂,但也有12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由寧波藥商陸慶馀創立的,并由他的孫子陸渠清將藥店搬到這里,在柜臺四處約有300多只藥材柜。
看完藥店接著往前走,接下來看到的就是方才所說的財神堂了,在烏鎮從來都有接五路的風俗,所謂接五路就是接五路財神,東南西北中各有一位,而這一位財神就是東路的文財神比干,比干是商朝的一位丞相,他為官正派,對君王忠心不二,直到后來本人的心都掏給了商紂王,當時庶民為此很敬佩比干,特殊是一些商人,他們以為做生意就應當披肝瀝膽,象比干一樣,所以比干奉為財神。
當初咱們所走的這條街叫東大巷,全長1300米,走的都是舊石板路,兩旁都是古民居,整條街上還寓居著350多戶人家有將近1000的人口。望從前無比整潔清潔,由于開發時把所有的三線兩管全都下地了,現在兩旁人家家里都是有水也有電的,并家家戶戶幫他們裝好了抽水馬桶,污水也不排到旁邊的河里了,因而游覽的開發也改良了必定的棲身環境。
江南百床館
了各位引導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江南百床館,顧名思義就是從江浙一帶收集過來的各式各樣的古床。這個老宅子是當地姓趙的一個大戶人家,七進深的一個老宅子。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張床是我們這個展覽館當中年代最久的一張床: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床,至少有42019年歷史了,明式家具簡練慷慨,用料講求,整張床都是用黃櫸木所做的。接著我們住里進,里面有一張是百床館中的鎮館之寶,拔步千工床。
看完千工床再往里走,在這一進可以看到的是三張作風一樣的床,是屬于中西合璧的,在床兩邊還有兩個羅馬柱是西式的,在床掛落上有牡丹花,牡丹花在中國的古代是國花代表富貴,還有葡萄跟雙喜,葡萄是多子多孫,多子多福;雙喜是中國人結婚時用的代表喜慶。也就是說這床也是當是時結婚時所用的喜床,而這床是民國初留下來的,資料是紅木做成的。
那剛才我們看的大局部都是雙人床,接下交往里走可以看一下兩張小姐床。首先我們看一下,近代的雕花人字匾架子床,它是以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所睡的,雖然是小姐床,然而這張床上它所雕的大部門都是武將的圖案,可以說這位小姑娘她是不愛紅妝愛武妝,是屬于花木蘭這一型的,而且她的抱負也長短常高,仰頭可以看到有兩行字,“雙手要撈天涯月,一石擊破心底天”。在這張床上還雕刻了蝙蝠的圖案,蝙蝠代表了多福,英武的獅子還起到了避邪的作用。旁邊是清代的小姐床,這張小姐床的色彩比較亮麗是紅顏色,這是一種比較可貴的銀子漆,床上的人物都是鍍金的。
武漢概況導游詞講解篇二
小橋流水、槳聲舟影,坊巷民居、白墻黛瓦……烏鎮完美詮釋了江南水鄉的秀美神韻,是江南水鄉游的首選目的地。這一方詩意的水鄉古鎮,地處江、浙、滬的“金三角”,是鑲嵌在蘇州與杭州之間的一顆璀璨的水鄉明珠,水陸交通發達,旅游資源豐富。
烏鎮鎮域面積67.22平方公里,人口5.7萬,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5a級景區,素有“中國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譽,擁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20xx年建鎮史,是一代文豪茅盾的故鄉。
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獨具匠心的水鄉建筑、璀璨多彩的民俗文化是烏鎮古老文明的“新名片”。淵源流淌的古運河環鎮而過,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四個區塊。目前,區域內還保存了一大批獨具特色的明清時代江南水鄉民居建筑,及全國、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處。
烏鎮,以建設“中國旅游第一大鎮”、“國際一流風情小城”為目標,以觀光業為龍頭帶動相關延伸產業共同發展,積極提升旅游服務業集聚水平,打造集古鎮旅游、休閑養生、文化娛樂、商務會展等多種業態的國際旅游綜合體。
二、烏鎮突出優勢
(一)地理位置優越
烏鎮地處江浙滬的“金三角”之地,歷史上曾是“兩省三府七縣”錯壤之地,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距桐鄉市區13公里,與周莊、同里、甪直、西塘、南潯并稱為江南六大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美稱。
直通烏鎮有滬杭高速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杭寧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等水陸交通要道。旅游區內規劃世紀大道可直達桐鄉高鐵站,通過高鐵、高速等途徑,可在1小時內方便到達上海、蘇州、杭州等大都市,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
(二)生態環境優勢
烏鎮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氣候溫和濕潤,屬太湖流域水系,河流縱橫交織,京杭大運河依鎮而過,鎮區四周擁有廣袤的農田景觀、大量的仍具開發價值的歷史街區。
近年來,烏鎮有序推進“退二進三”, 扎實開展“三改一拆”,大力實施“五水共治”。通過防污治理、景觀提升、生態綠地等工程,建成從烏鎮高速入口至西柵景區入口的4公里綠色長廊、民合萬畝經濟林,落實生態環保規劃,實現自然風貌協調、生態環境優美的水鄉古鎮風光。同時,通過推進“美麗鄉村”、“創森”、“治水”等工作,積極開展生態村、衛生示范戶、優美庭園創建,建設百道長廊森林路,全面推進“中國最美小城市”建設。
(三)旅游效益良好
烏鎮旅游發展經歷了“保護、發展”的關鍵十年,旅游收入和旅游效益快速遞增。20xx年,烏鎮景區共接待游客569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9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3.73億元,同比增長8.8%。
旅游業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全鎮經濟的和諧發展,旅游業成為烏鎮經濟的支柱產業。烏鎮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旅游界的一大奇跡。
(三)服務配套完善
1.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游客應急處理指揮中心,完成嘉興首個數字化城市管理二級平臺建設,景區外圍主要道路實施實時數字化網格管,營造安全、便利、舒適、友好的旅游服務環境;建立國際旅游區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利用新興媒體實施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統計、旅游信息等分類共享;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和游客咨詢臺(亭)等,為游客提供周到、便捷、及時的信息服務。
2.創新智慧旅游發展。逐步語音導覽器和二維碼景點介紹;烏鎮手機客戶端、烏鎮旅游官網手機網成功上線,實現“掌上游烏鎮”;二維碼電子票的研發既環保又便利;烏鎮旅游官網、淘寶旗艦店、烏鎮旅游預訂網的完善,為旅行達人創造攻城略池的便利。
3.規范景區提示信息。景區內引導標識牌按照aaaaa級標準,全部進行了更新、更換,增加了韓語和德語的介紹,形成中英、日、韓、德對照,提供周全的旅游信息提示,有效增強了景區的國際宣傳力度。針對三星級以上賓館飯店以及特色餐館,推進多語種菜單進餐館、酒店、飯店。并結合景區多為木結構房屋,火險等級高,景區場館內、博物館內為禁止吸煙區,為引起游客的高度重視,禁煙標志執行“gb13459”標準。
4.開發鎮區導識(標識)系統。按照“鎮區景區化”的要求,加強區域內旅游標識牌和旅游區公共信息符號的規范化建設,統一標識標牌。遵循標準化、國際化、特色化、景觀化、生態化、人文化的指導原則,發揮標識標牌等服務功能,確保游客在旅游區游覽體驗活動中達到舒適性、便捷性,強化設施配套和環境提升,提升烏鎮國際旅游區服務品位,進一步推進烏鎮國際旅游區標準化和國際化建設。
三、“兩區兩化”建設
(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為有效推進“鎮區景區化”建設,烏鎮專門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加強鎮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積極推進道路立面改造、綠化提升工程、道路亮化工程、小街小巷改造工程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景區外圍環境,實現景區與鎮區協調發展。
針對子夜路、姚太線是烏鎮的交通主干道,烏鎮積極開展子夜路道路及立面改造、姚太線道路改造及兩側景觀提升工程,并結合申嘉湖高速烏鎮入城口綠化改造,提檔升級烏鎮道路環境的形象和品位。啟動小街小巷改造工程,分步污水管網改造、路面鋪裝,綠化補植、沿街立面的改造等,在美化鎮區環境的同時解決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問題。
(二)強化社會管理模式
1.成立行業自治組織。組建了“烏鎮人家”民宿行業協會,制定嚴格的入會前置資格、硬件標準及協會章程,創新民宿管理辦法,規范民宿經營行為,促進民宿業的有序發展。推進子夜路店鋪自治組織等機構組建,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引導優化特色街旅游業態。
2. 全民參與社會管理。創建“子夜路特色街區”,成立“巾幗服務隊”和“找碴幫幫團”,開展環衛我督查、微笑送服務、“大家來找碴”活動,通過全民參與,做到街區垃圾不落地,店家承諾上院墻,全面提升烏鎮旅游環境形象。
3.聯合執法強化管理。圓滿完成假日安保,圍繞“清明、五一、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日,成立假日旅游協調小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做好交通、食品衛生、消防等各方面的監管工作,共出動執勤、保障人員20xx多人次,較好地維護了旅游區的各項秩序,有效保障了游客權益。
4.試點網格管理模式。將全鎮分為東、西兩大格,兩格分立,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逐步建立健全問題發現及時、協調有序、處置有力、監督有效、責任落實、服務到位的常態化社會管理服務機制,通過對重點時段的動態監測、對重點區域的動態監控、對隱患矛盾的及時化解,有效提高社會綜合防控的管理水平和應急能力,同時,運營嘉興首個數字化城市管理二級平臺,為網格化管理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三)深化旅游惠民工程
1. 景區大門向烏鎮人敞開。20xx年4月,經過前期調查摸底,細心籌備,廣泛收集居民們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烏鎮鎮政府、烏鎮國際旅游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烏鎮旅游公司聯合推出“烏鎮國際旅游區居民游西柵”活動。為擴大旅游受益百姓群體,試點單位新增至8個,并不定期舉辦學生暑期專題活動、有獎征文比賽、學生攝影比賽、我“畫”烏鎮活動等特別活動。截至目前,活動開展已有兩年多時間,共組織居民98批次,參加居民3500多人次,備受烏鎮百姓好評。
2. 鼓勵居民景區內外就業。烏鎮景區在創造就業崗位,吸納就業人員等方面貢獻突出,整個景區內已擁有產業活動單位數十個,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員都是本地居民,數量約達20xx人。在景區的外圍,各種餐飲、旅館、特色小店的增加,也創造了不少的就業崗位。在游客頗多的烏鎮老街,許多農民被數量龐大游客吸引,把自家種的新鮮果蔬拿出來售賣,這些農民也獲得了新的職業角色。
3. 旅游財政反哺民生養老。旅游發展增加了烏鎮的財政收入,政府有了更大的空間發展民生事業。自平安、雅達兩個養生養老項目落戶烏鎮后,“養生”理念不斷觸動烏鎮人的內心。在滿足了部分高端養生養老需求的同時,烏鎮鎮黨委政府通過擴建烏鎮養老服務中心和籌建日間照料中心,積極解決鎮區養老問題。
(四)著力對外宣傳推介
烏鎮積極對接央視《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經濟時報》、《浙江日報》等中央級、省級主流媒體,通過推出相關報道,有力地展示了烏鎮旅游新形象。20xx年,烏鎮節儉過中秋新形式登上央視《新聞聯播》;作為唯一鄉鎮受邀參展20xx中歐城市博覽會;5月成功舉辦首屆烏鎮戲劇節。20xx年底,烏鎮代表和法國黎塞留代表在黎塞留市簽訂了友好城市合作協議備忘錄,并于20xx年的5月、7月分別在兩地舉辦友好互展。
四、產業發展
(一)古鎮旅游
烏鎮自1999年啟動古鎮保護開發,先后對外開放了東、西柵景區,成功打造了“烏鎮旅游”品牌,開創了古鎮保護的“烏鎮模式”。
20xx年,烏鎮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筑面積近6萬平方米。開放以來,以其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躍成為中國著名的古鎮旅游勝地。
20xx年,歷時四載磨礪,投資近十億的烏鎮西柵景區正式向世界開放。西柵景區占地面積3.4平方公里,由十二個碧水環繞的島嶼組成,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文的有機交融,觀光與度假的完美組合,西柵景區高端的文化品味和高品質的服務水準,使得烏鎮景區成為觀光、休閑、商務、會獎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養生旅游
為打造中國新型養生目的地,20xx年烏鎮成功引進雅達國際健康產業園、平安養老養生兩大項目。
雅達國際健康產業園項目位于烏鎮鎮白馬墩村,項目定位高端休閑養生產業,規劃用地約1516畝,總計劃投資約100億元。產業園建成后,將成為中國功能最全、設施最先進、模式最多樣、規模容量最大的康復醫療、休閑養生特色園區。
桐鄉養生養老綜合服務社區烏鎮項目位于雅達國際健康產業園項目北,占地約1235畝,總投資約80億元,是定位于以休閑養生為主要功能的都市人的“第二居所”。
(三)文化旅游
烏鎮,以文化旅游產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和加速發展的突破口,以再造一個5a級標準文化主題景區為目標,啟動一系列文化旅游項目。20xx年投資5億元的烏鎮大劇院建成,并成功舉辦首屆戲劇節,20xx年木心美術館將對外開放。烏鎮也將陸續啟動江南烏村、東方斗牛園、烏鎮國際房車旅游度假區、吳越文化創意園(烏鎮)項目、中國藝術文化園等項目,積極推動文化與旅游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借文化市場的優勢進一步提升烏鎮古鎮影響力及旅游市場地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武漢概況導游詞講解篇三
我的家鄉在 武漢,我生在 武漢,長在 武漢,與武漢有 著未解之緣。
武漢市全國 中部最大的工業化城市,空運 水路和陸路交通都很發達,享有 “九省通衢”的美稱。長江 漢水在 武漢交匯,把武漢分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兩江上架起了 十幾座橋梁,把三鎮連為一體,市內交通非常地方便,因此又有 “江城 僑城”的美名。
武漢的工廠很多,總共有 幾千家工廠。大的有 武鋼 武船 武重 武鍋,這些工廠在 全國都很有 名。武漢有 幾十所大專院校,最出名的有 武大 華工 華師華農和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的科學技術也很發達,東湖光谷的科技水平文明與世界。武漢的商業貿易很繁榮,江漢路步行商業街和漢正街商物交易市場等都是國內的名牌市場。
經過創建文明城市的活動,武漢更加美麗了 ,我生長在 這樣美麗的城市里,內心感到無比榮幸和驕傲。武漢市美麗的,她一年四季都很美麗。
春天 武漢這個花園城市的花草樹木都長得分外茂密。天天早上就有 許多 中老年人在 江灘,公園里晨練 跑步 揮劍。
夏天 是一個炎熱的季節,習慣了 “大火爐”的武漢人喜愛坐在 大樹的陰涼下扇扇子,這樣,也很舒適,而且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呢!
秋天 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喜慶豐收的場面取走了 所謂“秋天凄涼”的舊思維。天天早上和晚上都有 許多人在 廣場上跳舞唱歌,這些群眾性的活動,是武漢呈現出了 時代青春的活力。
冬天 大雪覆蓋了 整個武漢,萬幢高樓披上白色的大衣,像雪 中的秦嶺 天上,壯觀極了 。
鮮花是園丁培育出來的,美麗的武漢是全體勞動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建設起來的。武漢的今天是美麗的,武漢的明天會更美麗。
我在 武漢愉快地生活,茁壯地成長!
武漢概況導游詞講解篇四
鼎立同根丈六軀, 斫山工匠世應無;
不知他日飛來意, 較比鴻毛重幾銖。
這寺中的石佛從何而來?游人當然不知他日飛來意。但烏鎮民間卻有人知道這幾尊石佛的來歷。
據傳,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間有蘇杭二州,風景旖旎,勝似天堂,決定在這兩處各建行宮一座,以便游玩作樂。一天,他從杭州派出四位石佛,前往蘇州實地察看。四位石佛變為四個凡人,乘坐一只從杭州開往蘇州的燒香船。當船搖到烏鎮這個地方的時候,四位石佛從船艙里往外一望,只見這里溪塘交叉,綠樹成行;桃紅柳綠,風光秀麗。四位石佛以為蘇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船到烏鎮西柵日暉橋邊,一位石佛對搖船的說:船老大,我要上岸小解,請行個方便,在此停靠片刻。船夫一口答應,立即扳艄靠船,撐篙搭跳,讓客人上岸。誰知這個客人剛一跨上岸,船上的人只覺得船身如釋重負,徒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幾寸。船夫驚奇地說:這位乘客真重,好象個石菩薩。
船夫話音剛落,岸上那位客人就象中了定身法一樣,立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了。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見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點穿,忙推說要去拜訪朋友,也急忙離船登岸,匆匆往南而去。這時燒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議論紛紛地猜測,說這四個人莫非是神仙,是石菩薩。不久,日暉橋堍的那一位,果然變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橋附近,也顯了原形,變成了三尊石佛。消息傳開后,人們都說,佛落仙地,烏鎮這地方風水好。人們為了保住這塊仙地,就在日暉橋堍給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廟堂,又在放生橋南面,給三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廟,取名石佛寺。還在寺內掛了一塊匾額,上面寫著水上浮來四個大字。
從此每年春天香市季節,總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內頂禮膜拜。特別是從杭州燒香回來的那些蘇州、常州香客們,路過烏鎮時,總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燒回頭香;,據說這是為了向幾位石佛致歉??上?,這座古寺連同里面的三尊石佛,在十年動亂中毀于一旦,茅盾先生得知石佛寺等烏鎮古跡被毀的情況后,曾在給故鄉的一首詞中寫道:往昔風流嗟式微,歷史經驗記取。表示了對遭毀古跡的痛惜之情。
武漢概況導游詞講解篇五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于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和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漢口在三鎮中歷史最短,而發展最快,漢口原叫江夏,因發源于陜西的漢水是當時交通便利的水道,陜西商人乘船沿漢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開始把江夏改稱漢口,即漢水的出口。
武漢歷史悠久,根據離城區5公里的黃陂灄口楊家灣發現的商代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結論,早在3500年前,此處已進入人類文明社會。武漢先秦時屬楚國地,秦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三國時隔江分為江夏、漢陽兩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設夏口廳。1926年漢口、武昌兩縣改市,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來后,三鎮統建武漢市。
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陜,經洞庭湖南達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稱。東漢時期蔡邕便發現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坂,下接江湖”的優越地理條件,認為是“導財運貨,貿遷有無”的理想市場。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譽,至明末清初,漢口就躋身全國四大名鎮之列??滴跄觊g,三鎮已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歷來,武漢是長江中游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商業貿易中心,加之得水獨厚,得中獨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為華中重鎮。1860年代后,漢口開埠,江海直航;隨后京漢、粵漢鐵路的鋪設,更使武漢四通八達。1949年以來,長江大橋和江漢一橋、二橋及漢水鐵路橋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線的開辟,武漢交通運輸進入新的時代。1990年后,武漢港新客運站、新火車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國際機場、長江公路橋和江漢三橋的開通,武漢成為華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漢作為中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長江水運聯通東西,京廣鐵路縱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廣州,西去重慶,東達上海。東西水運干線和南北鐵路干線使武漢的物資交流范圍擴展到全國各地,成為新時代的華中重鎮。
武漢美稱“江城”,源于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絕句,這一稱呼也是由于武漢的發展與長江、漢水的關系特別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獨武漢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開放使武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漢人引以自豪的千古名樓黃鶴樓,自然風光旖旎的東湖,享有盛譽的歸元禪寺,繼續張開雙臂,喜歡四方佳賓。更有許多好聽、好看、好玩的新景點、新景觀如白鰭豚館、野生動物園、赤壁大戰全景畫館及改造后的具有現代氣息的中山大道商業街都等待著您的投入,恭候著您的光臨。歡迎您來江城,領略都市不同的風光。
參觀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在此可追溯黃鶴樓的歷史,聆聽有關的神話傳說以及歷代文人墨客面對黃鶴樓吟詠的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可登樓觀武漢三鎮全景。隨后來到古琴臺,這里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覓知音”故事的發生地,游人可在此憑吊俞伯牙、鐘子期以琴會知音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