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山東蓬萊閣景區導游詞篇一
有句話這樣說: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既是仙;海上仙境不可尋,人間仙境尋神仙。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素有“人間仙境”之稱的蓬萊閣參觀旅游。我是本次為你服務的導游員,我……。
蓬萊閣位于煙臺的蓬萊市內。蓬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蒼茫的山海風光,還在于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渡胶=洝泛汀斗舛U書》把蓬萊、瀛洲、方丈三座神山描繪的活靈活現。于是便引得齊威王派出探險家出海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御駕訪仙等。據史料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山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的描繪出一個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后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這里,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了。
現在的蓬萊閣景區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是一處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與一體的名勝風景區。蓬萊閣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地擴建和改建,形成現在的規模。
蓬萊閣矗立于丹崖山上,云海簇擁浪山輕托,海山美景層出不窮。整個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由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筑組成,占地面積1.89萬平方公里。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宏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枚舉。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2月24日蓬萊閣景區成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
好了,說著我們已經到了蓬萊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沿著往日帝王尋仙的足跡,走進人間仙境去拜會諸位神仙吧!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蓬萊閣的正門前,大家請看“人間蓬萊”坊,這是四柱沖天式單檐彩繪坊,額題“人間蓬萊”四個鎏金大字,為蘇東坡的手跡。內外兩邊柱子上分別鐫刻的書畫家劉海粟題的“神奇壯觀蓬萊閣,氣勢雄峻丹崖山”和費心我題寫的“丹崖瓊閣步履逍遙,碧海仙槎心神飛躍”楹聯,昭示此牌樓為仙境之門,游人入門即可做神仙之游。
接下來看到的是彌陀寺,始建于唐代,這是蓬萊閣景區內唯一座佛教寺廟。正殿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正中的是阿彌陀佛,左面是觀世音菩薩,右面是大勢至菩薩。
大家現在看到的便是“丹崖仙境”坊,坊額“丹崖仙境”四個字是董必武提寫的。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過了顯靈門我們往西走,就到了龍王宮。龍王宮的前殿里面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走進龍王宮的正殿,中間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東邊站立的分別是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和電母。西邊的分別是趕魚郎、順風耳、風神和雨神。
繼續前行,我們已經走進了天后宮的前殿,首先大家可以看到墻上有一個字,大家知不知道這是一個什么字呢?對,“壽”字,只不過這個壽字和普通的壽字不同,它是由我國五代老祖陳摶所書的,它是由三個字組成的,分別是“富”、“弗”、“林”組成了一個“壽”字,意思是告訴我們:要想富,要想長壽,就一定要多種樹。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正殿,大家可以看一下,正中供奉的這位就是天后娘娘,她在福建和中國臺灣一帶被稱為“媽祖”,她的俗名叫做林默,福建莆田人,據說她剛剛被生下來的時候不會哭,所以她父母便給她取了個名字叫林默娘,她非常的聰明,五歲時就會誦經,十二歲時對海事感應非常靈驗,于是她就在海邊經常幫助漁民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海難,不幸的是她二十八歲那一年在海上遇難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海邊建起了供奉她的廟宇。據說她非常的靈驗,有求必應,所以這里是整個蓬萊閣香火最旺盛的地方。
繼續前行,在我們左手邊的就是“碧海丹心”刻石?!氨毯5ば摹彼膫€字是馮玉祥先生寫的。那么他為什么要在這里寫下“碧海丹心”四個字呢?據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開始大規模侵占我國,蔣介石不但不主張抗日,而且還挑起內戰,馮玉祥被蔣介石挾制,不能參加抗日,情緒非常低落。國民黨中另外一個愛國將領李烈鈞就于1934年的五月份邀請馮玉祥到蓬萊游玩,共商抗日之計,當時李烈鈞寫下了一幅對聯,上聯是:攻錯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下聯是:江山如畫,全憑赤手挽乾坤。讓馮玉祥出一個橫批,于是馮玉祥就提筆寫下了“碧海丹心”這四個字,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四個字刻在了這里。
大家再往這邊看,這就是主體建筑“蓬萊閣”了,它與我國的岳陽樓、黃鶴樓以及滕王閣 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樓。它建于宋嘉佑六年,上面“蓬萊閣”三個字是由清代的書法家鐵保所書?,F在一樓是一些蓬萊的風景圖片展覽,二樓留有八仙醉酒的蠟像。
現在讓我來告訴你這其中的奧秘吧,避風亭的北面是一堵高高的城墻,城墻高至亭的半腰,城的外壁又呈弧形。所以當北風吹到弧形墻壁時,便形成了一股強烈氣流,急劇上升。飛越屋脊,向南而去,亭內便無風可入。再加上亭的東西南三面都是墻壁,只有北面留有門窗,空氣不能對流。因此,盡管海風呼嘯,門窗洞開,亭內卻風絲不動,燭光不驚。
繼續往東走來到的是臥碑亭。它是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后》橫幅碑而得名的。碑的正面是行草《書吳道子畫后》,背面是楷書《海市詩》。碑文前面的字小后面的字大,大家都知道蘇軾也是喜歡喝酒做詩,酒助興時便越來越豪放了。經過專家鑒定這是蘇軾的真跡。這邊還有清朝人龔保題的聯語“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就是說神仙仙境都是虛幻不真實的,只有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的人才是真正的神仙。
繼續前行我們便來到了蘇公祠,蘇公祠是了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中間這幅是蘇東坡肖像刻石拓本,正本在廣州的六容寺。他曾在登州做過五日知州。但救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里為蓬萊人民做了兩件大好事。一是修筑海防,二是減免百姓的鹽稅。至今在蓬萊民間還流傳著“五日知登州,千年蘇公祠”的美談。
這個叫做賓日樓,又稱望日樓,登樓遠望,視野開闊,使觀日出的好地方。當年大型歷史舞蹈史詩《東方紅》,曾選擇這里作背景,該片開頭的日出的畫面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旁邊的就是蓬萊閣標志性建筑普照樓,我們從山下看的最高的建筑就是它了。在過去是指示航標的燈塔。
我們站在這兒看一下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是我國古代第一港,東方的門戶。漢代以來就被列為軍事重鎮。宋慶歷二年,當時水軍駕駛的艦船叫“刀魚船”,這座寨城就叫“刀魚寨”。明洪武九年,明朝政府為了防止倭寇的侵襲,就在刀魚寨的基礎上修建了碼頭,形成了今日水城雛形。水城有兩個門,北門叫水門,是出入海上的咽喉。南門叫振陽門,與陸路相通。這也是戚繼光操練水師的地方。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殿是呂祖殿,呂祖就是呂洞賓,亭內有呂洞賓像碑。再往前走就到了三清殿,里面供奉的是道教的三位始祖,他們分別是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
再往前走,我們便來到了蓬萊閣的最后一個景點——白云宮。相傳呢白云宮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在《天仙配》中,七仙女有一句唱詞,“我家本住蓬萊村”。七仙女所住的蓬萊村,當然是凌霄中的仙宮了,所以,出了這白云宮門,就算又回到了凡間。
好了,以上就是蓬萊閣主要的景點了,大家現在可以拍照留念,15分鐘后,我們在此集合上車,前往下一個景點。
山東蓬萊閣景區導游詞篇二
世界著名的蓬萊閣就位于蓬萊城北靠海的丹崖山上。初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明清時期,此閣又經過多次重修,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并稱中國四大名樓。這實際上是一組古建筑群,建筑面積達18900平方米,有6個主體建筑和其他輔助建筑。主體建筑分別是:蓬萊主閣、天后宮、龍王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里面展出的以及大殿柱子上的對聯和石刻都是著名文人的書畫作品。
龍王宮初建于唐代,重建和擴建于宋代和元代,包括三個庭院:大門,前殿和后殿。
傳說龍能潛海,騰云駕霧,呼風喚雨。事實上龍只是先民虛構的作為征服自然的象征。他們期望龍的存在能夠對世間困難和苦難表示同情,并能夠幫助苦難者。因此,首先祭祀龍王的是漁民和船家。根據蓬萊風俗,農歷正月十三日漁燈節,漁民敲鑼打鼓放鞭炮,給龍王送燈。
前殿中間的坐像是東海龍王敖廣,兩邊各有護法一尊。東西兩側塑有8位站官負責風、雨、雷、電等。
后殿是龍王寢室。在古代干旱時,人們來這里向龍王求雨。他們頭戴柳條帽,高喊“求大雨”,然后抬出龍王塑像游街。不管他們走到哪兒,居民都給他們灑水。這種辦法還真奏效,不久就會下及時雨。
戲樓是當地漁民唱地方戲的`地方。每年正月十六日,在天后宮都要舉辦廟會。當地漁民在戲臺上演出山東地方戲。
天后是海員和漁民的保護神,受到大多數沿海居民的愛戴。據統計,中國大約300多個縣、市建有天后宮。甚至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建有祭祀天后的宮殿。蓬萊的天后宮是中國北方此種宮殿中最大的,由前殿、主殿和后殿組成。
前殿內站立兩尊塑像,名叫嘉應和嘉佑。據說他們是天后降服的妖怪,現在他們站立于此負責天后的安全。
主殿正中坐立的是天后,也就是海神娘娘,旁立4名伺女。東西兩邊站立的是龍王和文官。和其他地方的天后宮相比,蓬萊的天后宮與眾不同。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龍王都站在天后左右,他們成為天后的手下。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一種說法是,歷代以來海神經過層層晉封。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她被封為天后,能夠控制海里的所有神仙妖怪。她的管轄遠遠超出了龍王的范圍,因此,四海龍王不得不聽他調遣。另一種說法是天妃曾經降服過東海龍王。
后殿是天后的寢室。據說她單日睡東屋,雙日睡西屋。
在農歷三月二十三她的生日那天,人們舉行重大的儀式來祭祀天后。清代康熙曾經制定了祭祀標準和祭祀器具。遠近的男女同時來到天后宮跪拜祭祀天后。
蓬萊閣是蓬萊閣建筑群中的主建筑,初建于宋代(1061),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主閣朝南,飛檐起翹,雕梁畫棟,雄偉壯觀。閣南的橫匾上“蓬萊閣”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書寫。另有許多其他名家的真跡,如宋代的蘇東坡、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翁方綱。這些碑刻都是對海山奇觀的生動記述,謳歌了仙閣勝景。
一樓為重要人物參觀蓬萊閣時的攝影資料展。
二樓再現了八仙醉酒的場景。八仙依次為鐵拐李、藍采和、何仙姑、漢鐘離、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他們各持寶物,神態各異,所以后來有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說法。八仙過海的傳說源于蓬萊。
這里是海市蜃樓的最著名的觀賞地。海市在一些科學家的科技書籍和作家的文學著作中都有描述。眾所周知的一篇就是現代著名作家楊朔的散文――《海市》。
避風亭建于明代。高踞山顛,面臨大海,任憑室外狂風怒吼,亭內卻是紋絲不動。過去傳說亭內有避風珠阻止風吹進來。然而,其實原因在于它那獨特的建筑結構,可以說是人工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巧妙結合。北邊是短墻,其下是弧形懸崖。海風由海面吹來時隨即由弧形懸崖急劇上升,飛躍屋檐,向南而去。因此,亭內就無風可進了。
臥碑亭內橫臥一通石碑。這就是著名的臥碑,亭因碑而得名。兩面的碑文都是蘇東坡的手跡。內墻上嵌有著名書法家的手跡,彌足珍貴。
蘇公祠是為紀念宋代的蘇東坡而建。據說蘇東坡做了五天的登州府尹,但是他為當地人做了不少好事,同時也留下了不少詩文。而且,當他回到朝廷,向皇帝建議加強登州海防和減輕當地人民負擔,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當地人民感激蘇東坡,所以建祠紀念他。
三清殿祭祀的是三位道教始祖: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道教是唯一根源于中國的主要宗教,并扎根于中國土壤。因此,這三尊神在中國廣為人知。
呂祖殿是祭祀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地方。八仙過海的故事家喻戶曉,為什么單單建了一個呂祖殿,獨尊呂洞賓呢?原因是呂洞賓被尊為道教全真道北五祖之一,而且也風流倜儻,所以他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山東蓬萊閣景區導游詞篇三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身處的就是蓬萊閣景區了,這是蓬萊閣的正門,上面“人間蓬萊”四個字是蘇軾的手跡,我們游覽的路線 是正門進,東門出,不走回頭路,大家可以在這里拍照留念。
拾級而上,我們首先來到的是彌陀寺。彌陀寺,始建于唐代,是蓬萊閣景區唯一的佛教寺廟。彌陀,是“西方三圣”之一阿彌陀佛的簡稱,彌陀寺就是為祭祀阿彌陀佛的寺廟。
這里是彌陀寺前殿,也叫三門。左邊這尊白面善相、手持寶杵的叫密跡金剛;右邊這位赤面怒目、手持魔杵的叫散脂大將,兩位一左一右形成護衛寺廟的第一道防線。
這里是彌陀寺的東、西廂。西廂,又叫祖師殿,中間主尊為慧遠法師,左邊為劉遺民、桓伊,右邊為陶淵明、慧然。東廂,也叫關公殿。中間主尊為關公,右為關平、王甫,左為周倉、趙累。
關公,大家都知道,是我國東漢末年西蜀名將,(那佛家本是“六根清靜”之地,世俗的關公怎么會到佛寺里,成為佛界的神明?相傳晉代高僧智者大師居當陽玉泉寺里時,當地鄉民反映關公遇害,心懷憤恨,常于凄風苦雨之中顯靈大呼“還我命來!”智者大師敬仰關公為一代名將,仁義至極,因此設壇超度關公,并對關公顯靈說法,關公聞法后,愿做佛教弟子。智者大師念關公已入佛門,就將其塑在佛寺的伽藍殿。這段看自己發揮)宋代以后,統治者為鞏固政權需要,大力宣揚關羽的“忠義”。關羽地位不斷提高,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以后,關羽名聲大振,由王升為帝,由帝升為大帝,成為華夏諸神中的一員。各地紛紛修建關帝廟,在北方更被尊為“武財神”,進入所有的商家之家。
正前方就是彌陀寺正殿,即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尊號,是古代印度佛教徒對這位至高無上的教主的敬稱,意思是說佛的法力無邊。大雄寶殿中間三尊為西方三圣,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左右兩側各有九尊羅漢,共稱十八羅漢。阿彌陀佛是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能夠接引念佛的人前往西方的極樂世界,又叫“接引佛”。阿彌陀佛是觀世音的父親,他和弟弟大勢至菩薩一起跟釋迦牟尼出家,合稱西方三圣,觀世音的名字便是釋迦牟尼起的,后來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也被成觀音,現在寺廟里的觀世音菩薩純粹是男性形象,這是從佛經傳來的,佛經里說觀世音可以隨機應變,用各種化身拯救眾生,因此就有了不同的形象和名稱。羅漢是佛的一群高足弟子,他們在和尚之上,菩薩之下,和尚經修行,得了道,便可以升為羅漢,羅漢后來有多少,說法不一,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一百零八羅漢,五百羅漢,還有一千二百五十羅漢等,常見的是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兩種說法。
出了彌陀寺我們右手方向走,在我們左手方向有一塊碑。這是感德碑亭。清康熙換地曾下旨免了點賦稅,地方官員為拍馬屁而建成的。原碑早已毀壞,只剩下碑座,這座石碑是1995年重立的。碑亭為木石結構,式樣為八角十六柱,拱頂飛檐式。
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丹崖仙境坊。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丹崖山并不高,但是因為它有了仙人的傳說和仙境的美稱,便名揚天下了。道教的求仙、尋仙和修仙,從一開始就與海中的神山聯系著。方士們很早就從事著去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覓取不死之藥的活動,并且慫恿帝王也去從事這類活動,三神山傳說的擴展,又引出了十洲三島的仙境。在凡界人間,被稱為道教勝地的主要有“三山、五岳、洞天、福地”,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就是道教勝地中的三山之一——蓬萊?,F在我們看到的是丹崖仙境坊,原來叫“丹崖勝境坊”,是木質結構。清光緒末年被毀壞,民國初年修復后,改名“丹崖仙境坊”,后又被毀壞,這是1981年下半年修復的?!暗ぱ孪删场彼膫€字,是董必武副主席1964年來蓬萊閣時題寫的。因為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上,這里的石頭是紅褐色的,所以稱為“丹崖”。丹崖山古稱蓬萊島。自從有了三神山的傳說,在我們漢語的詞匯中,“蓬萊”二字便成了仙境的代名詞。蓬萊閣是建造在仙島丹崖之上的,所以便成了仙境的象征。(這個牌坊是蓬萊閣上標志性比較強的一個建筑物,大家可以在此攝影留念。)文山李啟垣在蓬萊閣上留下一副楹聯寫道:“眼前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那跨過這座牌坊我們也就意味著得道成仙了,那各位仙友我們繼續游覽。
進入仙境自然有神仙顯靈,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顯靈門。顯靈門是天后宮的宮門。天后宮里供奉的是海神娘娘,過去漁民最崇敬的就是海神娘娘,常來這里祈禱海神娘娘保佑出海平安無事。我們先往西走,到龍王宮去參觀一下。
龍王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最西端的一個單體。這里供奉的是傳說中的四海龍王之首東海龍王敖廣。古時候,漁民們駕一葉小舟行駛在風浪里,安全得不到保障,自然就容易把福禍安寧和神靈聯系起來,于是,這籠罩著仙氣的丹崖山便被漁民派上了用場。唐代,漁民們便在丹崖極頂(即如今主閣的地方)建起了龍王廟。北宋嘉六年,登州郡守朱處約見這里山高海闊,景致很美,便把龍王宮西遷,在龍王宮原址修建起巍峨壯觀的蓬萊閣供州人游覽。為了不與漁民的信仰相悖,在建閣時朱處約還耍了一點心計,他在《蓬萊閣記》中說,五谷豐登,非人力所及,而是海神的恩賜,由于原廟址地勢高峻,祭祀有所不便,所以將龍王宮遷到如今這個地方。
龍王宮的占地面積為2117平方米。這里是龍王宮的前殿,里邊供奉的是龍王的兩位守門大將,東為定海將軍,西為靖海將軍。這也是守護蓬萊閣的第二到山門。
這里是龍王宮的正殿,請看中間端坐的是東海龍王敖廣。他身邊站立的是八位站官。東邊第一位是巡海夜叉,他負責夜間在海上巡邏,發現情況,就及時向龍王匯報,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部長。第二位是千里眼,顧名思義,他一眼能望到千里之外。后面兩位是我們熟悉的雷公和電母。西邊第一位站官是趕漁郎,他負責把海中的魚趕到一起供漁民捕獲,也是最受漁民喜愛的一位。第二位是順風耳,與對面的千里眼是兄弟倆。第三位是風神婆,肩背風口袋,手一松便能狂風大作。第四位是雨神,只要他用柳樹枝蘸一下葫蘆里的水撒向人間,便會下起綿綿細雨。八名站官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聽命于龍王的調遣。
后面是龍王宮的后殿。過去這里有龍王的木雕像和龍王出行的步輦、儀仗,那是人們為了求雨所設的。古時候人們遇上酷旱,便到這里頂禮膜拜,然后頭戴柳條帽高呼“求大雨,求大雨!”抬著龍王的木雕像走街串巷,走到哪里兩邊住戶都要端水潑灑,討個吉利。人們求雨說來也十分有趣,若酷暑天旱,屢求不應,人們便把龍王抬到烈日下曝曬。據說,曬到他受不了的時候,他就會興云布雨了。
出了龍王殿,我們往左手方向走,就來到了子孫殿。這是古時候求子求孫的地方,子孫殿門上書 “熊羆賜夢” 的匾額?!靶芰`賜夢”是祝人生子的吉祥語。這里供奉的是送子娘娘。過去,人們喜歡多子多孫,所以那些嫌兒子少的和沒有兒女的便到這里向送子娘娘許愿,祈求多生兒子或者生個好兒子?,F在實行的是計劃生育政策,所以這里就成為無子求子、有子求平安的地方。送子娘娘身邊供奉的是眼光娘娘和疹子娘娘,他們是保佑您的孩子心明眼亮、身體健康的。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后宮所屬的院落。天后宮是蓬萊閣建筑群中規模最大的建筑單體,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0xx年),占地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首先我們先看一下戲樓,戲樓系廟宇式二層樓閣建筑,木石結構。每年正月十六日為天后宮廟會,相傳這天是天后娘娘的生日,蓬萊百姓從宋朝開始就把這天當作節日來慶祝。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組織各種民間活動,并在戲樓上獻演各種精彩戲劇,歌舞,給天后娘娘祝壽,戲樓一層南北向有門可通行,二層南半部為演員化裝候場和休息用,北半部為戲臺,四根石柱支撐垂珠簾容,北檐下懸“觀止矣”匾額。即“嘆為觀止”。意思是說看了這里的戲,別處的戲就不需要再看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后供的前殿,又叫馬殿。內塑有兩尊護法神像,東為嘉應,西為嘉佑,傳說他們都是天后在莆田湄州降伏的妖怪,后來改邪歸正成為保護天后的神將。
我們一起來看這兩塊刻石,東為草體“壽”字,西為花體“?!弊?。均為五代道教名士陳摶所書。這個“?!弊质怯商?、給、于三字組成,意為種好田地、給人幸福。我們當地稱它為狗頭福,多摹寫在映壁上?!皦邸弊质怯伞案弧?、“弗”、“林”三個字組成,意為植好林木,富足長壽。(此碑是清代一位地方官呂周玉按他從華山帶來的拓片摹刻的。)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天后宮二進院落與三進院落之間,面對這一單脊雙出檐側開山木結構的建筑,稱垂花門。由門上兩個倒垂的貼金花蕾而得名,是古時皇族或達官顯貴內眷居室才有的專用裝飾,顯得莊重、嚴謹。據說在古時未經允許,貿然闖入垂花門,必受嚴懲。由此可見,天后娘娘地位極高。
請看這棵千年古槐-----唐槐。隨說他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樹齡了,但仍然枝繁葉茂,只是樹干已經中空。傳說當年八仙中的鐵拐李與呂洞賓在這里下棋,烈日當頭,為了遮蔭,鐵拐李從他那寶葫蘆里取出一粒樹種,撒在地下,霎時間長出了這棵大樹,于是濃蔭蔽日,涼風習習,好不逍遙。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天后宮失火,燒毀宮觀30余間,位于咫尺之間的這棵唐槐卻安然無恙,實在四令人稱奇!
看完唐槐,我們去天后宮正殿看看。
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峽兩岸人民虔誠信奉的海神,各地稱呼不一樣,福建、中國臺灣稱媽祖,天津一帶稱天妃,一般漁民稱她是海神娘娘。據說,天后卻有其人,姓林,名默娘,福建興化府湄州島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由于她生下后從未啼哭過,父親給她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聰明過人,襁褓中見神像,即“手作欲拜”狀。5歲能誦,〈觀音經〉,16歲得“天書”于枯井中,因而通曉變化,妙用玄機,并常能“乘席渡?!?、“乘云游島嶼間”,多次在海上保護遇難漁民和商船。
默娘28歲時,初夏的一天,父兄同船出海,突遇巨風狂浪,默娘手足若有所失,急赴海中,救兄生還,而父親卻遭滅頂之災。默娘在大海中遍尋父尸,三日后負父尸歸來,默娘悲哀日甚。九月九日。突然山頭羽化,因常常顯靈于海上,救苦救難,人們尊她為神。后來,歷代皇帝均有赦封。宋徽宗給神女提寫匾額,封為“崇福夫人”,南宋又封為“靈惠妃”,元世祖晉封為“天妃”。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皇帝封為“天后”。
天后宮正殿為廟宇式建筑,長16.43米,進深14.61米。中央高臺上三面大水紋木格總的金身塑像為海神娘娘坐像,高約三米,侍立于左右的為四名侍女。東西兩側有八名站官,東側為東海廣德王、南海廣利王,是傳達天帝旨意的文官和手持萬法歸宗的文官。西側為西海廣澤王、北海廣潤王,另外兩位是傳達天后娘娘旨意的文官和掌管文印的文官。
現在,我們來到了蓬萊閣的主閣。蓬萊閣坐落在丹崖山極頂,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龍王宮舊址。始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年),是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筑,有人稱蓬萊閣為“江北第一閣”,并題有:“登上北方第一閣,身在蓬萊即是仙”的詩句。蓬萊閣歷經宋、明、清的修繕擴建,逐漸形成今日的規模。蓬萊閣東西兩側為耳房、偏房,對稱分布,這些臺階直接通往閣頂。蓬萊閣底層四面回廊,立有明柱十六根,正門上懸“蓬萊閣”的巨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手跡。蓬萊閣二層四面建有回廊,明柱十六根,環有木柵欄、木屏風,北面開窗。大家可以憑欄遠眺蓬萊市容市貌,也可以觀賞黃渤海的驚濤駭浪。我們現在就親身登臨感受一下。大家從左手方向上閣,右手方向下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