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沿途風光導游詞沿途風光導游詞篇一
白帝城位于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所建。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白帝城位于長江北岸,距奉節城東8公里。它一面靠山,三面環水,背倚高峽,前臨長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是三峽旅游線上久享盛名的景點。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更是膾炙人口。
白帝城的名稱,最早出現于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公孫述在天府之國里,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自個兒想當皇帝了。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后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龍,直沖九宵。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龍的征兆。于是,他在公元20__年自稱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公元36年,公孫述與劉秀爭天下,被劉秀所滅,白帝城亦在戰火中化為灰燼。在公孫述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公孫述,特地在白帝城興建“白帝廟”,塑像供祀。
三國時,劉備兵敗退至白帝城,無顏會見群臣,于是在白帝城修建了永安宮安居,不久郁悶而死,臨死前劉備把政權和兒子劉禪托付給丞相諸葛亮,史稱“劉備托孤”。至明朝,公孫述的塑像被搬開,為劉備像所代替。廟內還有關羽、張飛、諸葛亮的塑像,但“白帝廟”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F白帝城內的白帝廟中塑有劉備托孤的彩色群像,其藝術再現了當時劉備托孤之情景,白帝廟由最初祭祀公孫述,成了祭祀蜀漢君臣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地方,幾經變易,現出土文物陳列室里展示著自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六七千年間,在白帝城一帶出土的文物數百件,新近又落成《杜甫行吟》大型瓷畫。
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甚多,展出的文物及工藝品就有1000余件。其中有著名的春秋戰國之交的巴蜀銅劍,其形如柳葉,工藝精湛,游人觀賞之際,深深在心底贊美古代巴人的智慧及手藝。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最引人注目。
白帝城風景如畫,古跡甚多。早已成為中外游客游覽長江三峽風光的必游之地。今天的白帝城系明清時候的建筑,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景亭、望江樓等建筑,還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的涂金塑像及風箱峽懸棺展覽。
三峽工程建成后,水位抬高。白帝城四面環水,成為人間仙境,景色將更加美麗迷人,游船可直達城中。
20__年05月25日,白帝城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沿途風光導游詞沿途風光導游詞篇二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墻,孟良梯,犀牛望月。
瞿塘峽雖然僅八公里長,卻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峽。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涌奔流,自古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之譽。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從四川省巫山縣的大溪開始,至奉節縣的白帝城,全長雖然只有8公里,但卻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雄偉氣勢。在三段峽谷中,它最短,最狹,最險,氣勢和景色也最為雄奇壯觀。其“雄”首先是山勢之雄。游人進入峽中,但見兩岸險峰上懸下削,如斧劈刀削而成。山似拔地來,峰若刺天去。峽中主要山峰,有的高達1500米。瞿塘峽中河道狹窄,河寬不過百余米。最窄處僅幾十米,這使兩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幾分雄氣。其中峽之西端的夔門尤為雄奇。它兩岸若門,呈欲合未合之狀,堪稱天下雄關。瞿塘之雄還在于水勢之雄。古人詠瞿塘:“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瞿塘峽雖然較短,但峽小景不少。我們將上溯逐一游覽。
景點概況
瞿塘峽谷窄如走廊,兩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過此發出“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的贊嘆。瞿塘峽西入口處,白鹽山聳峙江南,赤甲山巍峨江北,兩山對峙,天開一線,峽張一門,故稱夔門,古稱瞿塘關,形成“西控巴蜀收萬壑”,瞿塘峽鎖全川水的險要氣勢。
瞿塘峽在三峽中雖然最短,卻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畫卷和文化藝術走廊。峽西首的夔州古城,是今天奉節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那古榕掩映下的劉備托孤的真正故址永安宮足見古城之古,相伴相依的魚復塔,杜甫草堂,水、旱八陣圖,白帝城佐證其文化源源流長。每當紅日當空,赤甲山被氧化的紅色巖石象熊熊烈火在空燃燒,白鹽山在晨曦中銀光燦燦,恰似白鹽堆積,故古人有“赤甲晴暉”和“白鹽曙色”之描繪。那酷似鳳凰昂首暢飲山溪的“鳳凰飲泉”,栩栩如生的犀牛翹首東望的“犀牛望月”;那垂掛絕壁袒胸-的“倒吊和尚”,充滿神秘色彩排列成“之”字形的“孟良梯”……,無不令人神往。峽江兩岸,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南岸最為壯觀,綿延里許的絕壁上,鐫刻著數十幅石刻。時代上,自宋至今;藝術上,篆、隸、草、行,可謂我國石刻書法藝苑中的奇葩。北岸凹石壁上,“天梯津隸,開劈奇功”八個大字,十分醒目地提示它腳下絕壁上的夔巫古棧道,從這里直通至巫峽與湖北交界處的清蓮溪。
沿途風光導游詞沿途風光導游詞篇三
蘇州,古代各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隋置蘇州,延稱之今。蘇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歷史已有4000多年,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吳文化。
千百年來,蘇州人文薈萃。在古代產生了以孫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顧炎武、蒯祥等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當代各個領域都涌現了一大批杰出人物。蘇州的繪畫、書法、篆刻流派紛呈,各有千秋;戲曲、醫學、建筑自成流派,獨樹一幟。蘇州的刺繡、桃花塢木刻年畫等工藝品聞名中外。
蘇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20xx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 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87處, 其中國家級15處、省級101處。 保存完好的古典園林60余處。蘇州古城座落在水網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陸并行;建筑臨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貌。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等于一體的蘇州園林,是人類文明的魄寶奇葩,拙政園和留園列入中國四大名園,并同網師園、環秀山莊與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等9個古典園林,分別于97年12月和20xx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鎮同里、周莊、甪直正在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在改革開放春風下,古老的蘇州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確立了“科教興市、外向帶動、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了外向型經濟、鄉鎮企業兩大優勢,培育了以高新技術為主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才、產業、環境等新優勢已見端倪。
蘇州正在成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產學研緊密聯合、各類人才聚集的技術創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農業基地,融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度假基地,21世紀的蘇州將是“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基本現代化地區。
蘇州市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南部。東臨上海,南接浙江,西傍無錫,北依長江。全市總面積8488平方公里,現轄滄浪、平江、金閶、虎丘、吳中、相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等8個區和常熟、張家港、太倉、昆山、吳江5個縣級市,總人口578萬人。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望虞河、婁江、太浦河等連接東西,太湖、陽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鑲嵌其間。
這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特產有產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鴨血糯和太倉白蒜;特產柑桔、枇杷、板粟、梅子、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銀魚、莼菜、珍珠和陽澄湖大閘蟹聞名遐邇。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文壇賢能輩出。評彈、昆曲、蘇劇被喻為蘇州文化的“三朵花”。已有400多年歷史的昆曲,是“中國戲曲之母”;評彈是用蘇州方言表演的說唱藝術,已在江、浙、滬流傳了300余年。蘇州的工藝美術聞名中外,蘇繡與湘、蜀、粵繡同被譽為我國的“四大名繡”;桃花塢木刻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木刻齊名,世稱“南桃北楊”;蘇州的緙絲、雕塑、宋錦、玉石和紅木雕刻等工藝品,各有千秋,巧奪天工。
蘇州市20xx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達1541億元,基本建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制造業基地;產、學、研緊密聯合,各類人才聚集的技術創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經濟效益好的現代農業基地;融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生態環境優美的旅游度假基地,21世紀的蘇州將是“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社會文明”的現代化地區。
沿途風光導游詞沿途風光導游詞篇四
九連瀑形似黃果樹的瀑布,它寬50余米,高28米,它是整個太行大峽保中最寬的瀑布。
桃花洞位于海潑1200米高的太行山腰,洞口懸岸約3米多高,洞深30米,高約20多米,寬10米多,洞頂鐘乳石像數條飛舞的蛟龍。洞中立有桃花女雕像,像高4.5米,造型天生麗質,婷婷玉立,輕紗飄舞,婀娜多姿,發鬃上系一綻開的桃花,纖纖細手將桃花拋散人間,據說這滿山遍野的山桃樹,皆為她撒種所生。
“太行天路”景區位于太行山之巔,北起桃花谷景區,南至仙霞谷景區,全長約30km,既是景區環線游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俯瞰太行山壯美風光的絕佳位置。太行天路沿線設置有10余座觀景臺,可臨欄遠眺。
位于朝陽村至葦池洼自然村之間。此觀景臺乃是一懸空密封式玻璃走廊,長約20米,距谷底約200米,人走其中,宛如行于云彩之中,仰可觀西起雄峰,俯可覽山體奇觀,是太行天路景區中的奇特景域。
位于葦池洼村南,濕地面積約20__m2,臺壁空曠有余,利用地形設有多功能休閑區,此臺可觀景“南天一柱,孤傲群峰”。遠瞻西北,有一座狀如男子性器的高峻山峰,崢嶸嵯峨,挺拔威猛,直聳云天。
崇巖峻嶺,峰壑疊嶂,景臺錯落有致,臺上原有枝繁葉茂的情侶古柿樹,設有人文景觀的智慧之門,此臺是觀看太行大峽谷全景最佳處,這個觀景臺起名叫虛谷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大峽谷云霧飄渺,山水或隱或現,峽谷看似虛無實則深幽,虛谷展現出大峽谷的自然特色。二是由字面自然讓人想到虛懷若谷,大峽谷時刻保持著深廣的胸懷迎接各地游客,虛谷是大自然賦予大峽谷的印證。三是傳說張果老在林慮山修煉的時候,為了使自己擁有更廣闊的胸襟,體會更深遠的道義,從而更好地化解人世中的苦難。選擇了虛谷,在此領悟了自然奧秘和人類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