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0篇一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部書。它是我國元末明初作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105年的歷史風云,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等五大部分。《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住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作者運用尊劉貶曹的寫法,以劉備為漢室正統,以曹操為朝廷之賊,讓許多人都認為曹操是一個應該被世人唾罵的角色,可是我卻覺得曹操是一個英雄。他從小就十分聰明,熟讀兵書,調兵遣將可以比得上韓信、彭越等人,而且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后,天下人都認為曹操是個奸臣,但是曹操當時足以推翻漢朝,自己做皇帝,還不用受他人唾罵,反而被世人當作英雄。可是曹操卻沒有,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走近羅貫中筆下的著作《三國演義》,體驗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軍事斗爭,清晰地感受著古代人的生活、戰爭和人性的美,品味著這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里,引發的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三國演義》真是一部好書,它陪我度過了一個充實的暑假。
三國演義讀后感6000篇二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這是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個謎語。一提到諸葛亮,他那膽識過人、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的形象便浮現在人們的眼前:使用“空城計”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騙過了司馬懿;乘著濃濃霧氣“草船借箭”,騙過了曹操……他永遠是那樣的意氣風發、羽扇綸巾!可當我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那句“先帝知臣謹慎”時,不由激動地叫出了聲:“諸葛亮謹慎?胡說!他都看錯了人--馬謖,派他守住街亭,結果馬謖失守,落荒而逃,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媽媽笑道:“話可不能這么說,你先看看《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帶著疑惑翻開了第三十九回:劉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兒子叫劉琦,后娘對他不好,準備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劉琦急死了,就請教他的叔叔劉備。劉備很高明,他說:“你去問我的軍師諸葛亮吧!”劉琦就去問諸葛亮,諸葛亮聽著不正面回答,還故意岔開話題。后來,劉琦告訴諸葛亮:“我有一本絕版好書,先生要不要看?”諸葛亮也是喜歡學問的人,就答應了,跟他到了樓上。等諸葛亮一上樓,劉琦立馬抽掉梯子,轉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諸葛亮見逃不了了,便說:“疏不間親,我也沒辦法呀!”劉琦道:“如今只有您可以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沒人。”諸葛亮這才給他講了歷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劉琦就聽懂了。看到這,我心中不由暗暗贊嘆,諸葛亮是等沒有人的情況下才跟劉琦講的,而且不是直接說,只是借了些歷史典故暗示劉琦。結果劉琦請兵外調,既掌握了兵權,又守了邊疆,還和后娘離得遠遠的,不起沖突。后來的“赤壁之戰”,劉琦外調的一萬多人馬給了劉備很大的力量支持。諸葛亮謹言慎行,是非沖突面前沒有挺身而出,卻能全身而退,還獲益頗豐,這正是謹慎的好處啊!
我小時候就沒能做到“謹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們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桿子上,腦門上鼓起了一個大包。晨晨媽媽一出現,我就搶著說:“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見阿姨的臉色由白到紅,由紅到紫。當著我們的面,晨晨被他媽媽狠狠地修理了一頓。從此,晨晨很少和我說話,再也不跟我玩了。媽媽告誡我說,再真實的事,也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否則只能“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幾千年前,老子說過:“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幾千年后,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謹慎是智慧的長子。”穿越不同的時空,跨越不同的國度,對謹慎的理解始終是一致的。最有價值的東西總是能夠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