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一
每當(dāng)我看完文章最后一個字時,心中沒有讀林清玄的隨心,也沒有讀張曉風(fēng)的意猶未盡,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讓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長的意蘊(yùn),如濃墨一般渲染著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把張曉風(fēng)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話,那畢淑敏無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綠、如同海水般的藍(lán)、如同生命般的紅。我喜歡她的自然、簡單明了、一針見血。但并不缺乏寫作技巧。比起張曉風(fēng)的細(xì)膩,我更加喜歡畢淑敏的“實”。或許因為她是一名心理學(xué)專家的緣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進(jìn)我的內(nèi)心。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對于生命的意義,畢淑敏可以大聲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認(rèn)為,人其實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塵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顆沙礫一般。但是,讀了《我很重要》后,我改變了看法——從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個女兒、我的奶奶多了一個孫女、我的外婆多了一個外孫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個侄女、我的姨媽姨夫多了一個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個堂妹……
對于我的親人,我們永遠(yuǎn)是不可重復(fù)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而一個。我們對于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是唯一的。
現(xiàn)在的人們總是以對于社會的貢獻(xiàn)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我仍覺得,只要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的存在能讓別人感到幸福,那么我們就是重要的。
鳳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二
人總是要說謊的,誰要是說自己不說慌,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說謊,他的存在就是一個謊言。有的人偶爾說慌,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知道這是一個謊言。謊言在某些時候只是說話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說說也無妨。
在我心靈深處,生長著一棵“謊言三葉草”。當(dāng)它的沒一片葉子都被我毫不猶豫地摘下來時,我就開始說謊了。
它的第一片葉子是善良。不要以為所有的謊言都是惡意,善良更容易把我們載到謊言的彼岸。一個當(dāng)過許多年的醫(yī)生,當(dāng)那些身患絕癥的病人殷殷地拉著他的手,眼巴巴的問:“大夫。你說我還能治好嗎?”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回答:“能治好。”他甚至不覺得這是一個謊言。它是他和病人心中共同的希望。當(dāng)事情沒有糟到一塌糊涂時,善良的謊言也是支撐我們前進(jìn)的動力。
第3片葉子是我為自己規(guī)定———謊言可以為維護(hù)自尊心而說。我們常會做錯事。錯誤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改過來就是了。但因為錯誤在眾人面前傷了自尊心,就是外傷變成內(nèi)傷,不是一時半會兒治得好的。我并不是包庇自己的錯誤。我會在沒有人的暗夜,深深檢討自己的缺憾,但我不愿在眾目睽睽之下,把自己象次品一樣展覽。也許每個人對自尊的感受不同,但大多數(shù)人在這個問題上都很敏感。為了自尊,我們可以說謊;同樣是為了自尊,我們不可將謊言維持得太久。因為真正的自尊是建立在不斷完善自己的地基之上的,謊言只不是短暫的煙幕。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田的“謊言三葉草”漸漸凋零。我有時還會說謊,但頻率減少了許多。究其原因,我想,謊言有時表達(dá)了一種愿望,折射出我們對事實的希望。生命的年輪一圈圈加厚,世界的本來面目像琥珀中的甲蟲,越發(fā)千毫畢現(xiàn),需要我們的更勇敢凝視。我已知覺的'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那不是“謊言三葉草”的問題,而簡直是荒繆的茅草屋了。對這種人,我們并不因為自己也說過慌而諒解他們。偶爾一說和家常便飯地說,還是有區(qū)別的。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三
剛從同學(xué)手中得到這本精美的《畢淑敏散文集》時,我看見了“畢淑敏”三個大字印在了書封面的右側(cè),中間還有兩根帶著“太陽”的藤條叢書封面的“縫”里鉆出來,頗有“兩根藤條出墻來”的意思。“真有趣!”說著,我便“推”開了這座“庭院”的“大門”。
《我在尋找那片野花》這篇文章調(diào)起了我的興趣,索性一口氣往后看了下去。
“我知道它們哪天張開葉子,哪天抽出花莖,在哪天早晨突然就開了……”
讀完畢淑敏的“野花”,我感觸頗深。農(nóng)村來的蕎一直被同學(xué)歧視,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經(jīng)歷百般挫折之后蕎長大成人,種種苦難卻還干擾著她。因為家里支撐不起她上學(xué)的費用,于是她拋棄了學(xué)業(yè)成為了一名印刷廠的女工來承擔(dān)家庭的責(zé)任。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坎坷、充滿創(chuàng)傷,但是也不忘回眸去欣賞那片野花。在她的心中,還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足以抵擋征程的霜雪與苦難。
我們的心中是否也在尋找這樣一片野花呢?
今年暑假,奶奶叫我彈鋼琴。在練習(xí)下,技術(shù)越來越好。優(yōu)美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屋子。我把奶奶喊來,聽聽我新練的曲子,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贊賞。“還行!”一曲終了,奶奶竟是這樣答復(fù)的。如果在平時,奶奶定會拍手叫好:“好!好!彥彥最棒了!如果換做是我,一星期還學(xué)不會呢!”。我一時被氣得頭昏腦脹,鼻子一酸,只差沒流下兩粒“麻油”。事后,我才知道:奶奶是想告訴我:鋼琴并不局限于這一首曲子,應(yīng)當(dāng)不斷摸索新的曲子,攀上新的高峰。
是呀!我們應(yīng)當(dāng)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以抵擋“庭院”外的霜雪與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