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一
畢淑敏,一提起她的名字,應該在大人中是人人皆知吧。
可是,對于我來說,這個名字卻非常陌生,直到一個月前。
當時,班主任李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并推薦了她的幾本著作,希望我們買來閱讀,例如:《我很重要》、《人生真實》、《兒子的創意》等。
就這樣,我有幸結識了畢淑敏阿姨。
那個周末,爸爸帶我去書城買了畢淑敏阿姨的一本文集:《我很重要》。
這是一本濃縮了畢淑敏阿姨思想精華的哲理散文精選,收錄了105篇精美的散文,光是看看目錄中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文章題目,就已經把我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想,當你看到“我不知道今夏的流行色”、“幸福盲”、“年齡的顏色”、“奶牛的第三次哭泣”……這些題目時,你一定也會象我一樣忍不住看下去的。
在之后的幾個星期里,我象餓狼撲食似的貪婪地讀著這本書,在文學和思想的海洋中遨游。
剛開始是因為我想看看畢淑敏阿姨的文章到底有什么奇特之處,為什么這么多人都知道她、都喜愛她。
可是沒想到,我象吃甜果一樣,剛剛咬了第一口沒什么特別感覺,再咬第二口時就嘗出甜味了,于是就不停地想要吃第三口、第四口。
不知不覺地,我已經看完了散文集中的幾乎所有文章。
這幾天,我每天都精神飽滿,因為在畢淑敏阿姨的《我很重要》里,我學到了很多對我有幫助的道理。
通過書的橋梁,我慢慢地對畢淑敏阿姨從陌生變得越來越熟悉,也對她看問題的獨特角度、寫文章的大氣風格無比佩服。
很多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的事情,在她的筆下卻有與眾不同的意義;一些我們不在意的東西,在她的眼中卻能品味出生命的滋味。
雖然畢淑敏阿姨寫的一些文章我看得不是太懂,但是,我仍然很佩服她的才華和智慧,她能從很特殊的角度去發現愛的真諦,用那么豐富的詞匯和美好的語言來描寫各種各樣的感情。
舉個例子吧,在《我很重要》這本書中,我覺得令我最難忘的一篇文章是“非血之愛”。
從我看到標題時就被它吸引了,所以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讀了好幾遍。
“書讀百遍,其意自顯”這句話講的可真好,我果然從文章里悟出了一些道理。
愛,這個字對我來講并不陌生。
在生活中、在學習上、在書本里經常反反復復的出現。
可它的真正意義我卻并不怎么了解。
要說也是,一想到愛,腦海里馬上就會浮現出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景象,或是一對情侶、一對夫婦情意綿綿的樣子。
但是如果讓我們來談談“非血之愛”,那可能一時間就會不知所措,不知怎樣應答。
可是畢淑敏阿姨卻用一種很傳神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不死板,讓人在輕松、快活的心情中理解了什么是血緣之愛,什么是非血之愛。
特別是最后的三句話使我非常震撼:
“我們一生,屢屢在血與非血的愛中沐浴,因此而成長。”
是的,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其實血緣之愛與非血之愛的本質是相同的,無論是否有血緣關系,只要用真心真誠去面對他人,那么血緣之愛和非血之愛就是同一條水平線上了,只要沐浴在愛中,我們就是幸福的。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體會到了畢淑敏阿姨寫作時的感受,她把她自己真實的想法寫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希望我們認清善惡,學會去愛,享受生活。
我還認為畢淑敏阿姨的寫作風格非常的大方,很大氣。
我喜歡畢淑敏阿姨,但是從我的內心來講,我更喜歡畢淑敏阿姨寫出來的作品,因為我知道她是在用真心來寫的。
友情:這棵樹上只有一個果子,叫做信任。
看完這篇文章,心底感覺有一大堆的東西想說,但表達不出來。
畢淑敏完全說出了我的感受。
我不信任友誼的天長地久,就像畢淑敏說的,“此刻我們是朋友,十年以后不一定是朋友。
就算你耿耿忠心,對方也許早已淡忘。
不過我也信服于她的另一段話:”
友情這棵樹上只結一個果子,叫做信任。
紅蘋果只留給灌溉果樹的人品嘗。“
信用,這是我最擔負不起的費用,這就像股票,有可能滿載而歸,但也有可能傾家蕩產。
如果投資一次結果是圓滿的,當然生活態度也會完全不同,我會付出更多;但如果真得跌入萬丈深淵,我可能會把”信任“埋葬,滴水不出。
而吝嗇分毫信任的人在社會上時無法生存的。
曾經我也想嘗試揮霍一把,但那種信任的載體卻是時間,而我至多只能維持十秒或三十秒。
或許,這也決定著,我的果樹上的果實不會透紅。
不過我的老師也曾經說過,如果我對友誼要求太高,我的果樹可能連花都不會開,所以我也滿足于手中淡淡的蘋果。”友誼需要滋養。
有的人用錢,有的人用汗,還有的人用血。
友誼是很貪婪的,絕不會滿足于餐風飲露。
友誼是最簡樸同時也是最奢侈的營養,需要用時間去灌溉。
友誼必須述說,友誼必須傾聽,友誼必須交談的時刻雙目凝視,友誼必須傾聽的時分全神貫注。
友誼有的時候是那樣脆弱,一句不經意的言辭,就會使大廈頃刻倒塌。
友誼有的時候是那樣容易變質,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言,就會讓整盆牛奶變酸。
“利害關系這件事,實在是交友的大敵。
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視患難與共的友誼。
無論是親人或是朋友,我們都會算計自己的付出與所得,而最敏感的東西或許就是錢財。
我沒有經歷過,所以還不怎么理解最后一段話。
但我相信三毛曾經說過的,如果愛情無法變成柴米油鹽,那就算不得愛情。
而親情或友誼,如果我們無法面對或處理錢物的交涉,友誼或親情也會變得脆弱不堪。
而我相信,兩者之間最少算計的就唯獨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所以親情在我的眼里也是最牢固的。
畢淑敏在她的散文集中說憂郁是一只近在咫尺的洋蔥,散發著獨特而辛辣的味道,剝開它緊密粘連的鱗片時,我們會淚流滿面。
看了《畢淑敏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讓我了解了怎么去對待憂郁。
文章講的是,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朋友告訴畢淑敏,她到過戰火中的難民營,抱起一個小小的孩子。
她緊緊地摟著這幼小的身軀,親吻她枯燥的臉頰。
朋友是一位博愛的母親,很喜愛兒童,溫暖的'懷抱曾攬過無數的孩子。
但這一次,她大大地驚駭了。
那個嬰孩就像被火烤過的蔥管,萎弱而空虛。
完全不知道貼近撫愛她的人,沒有任何歡喜的回應,只是被動地僵直地向后反張著肢體,好似一塊就要從墻上脫落的白瓷磚。
朋友很著急,找來難民營的負責人,詢問這孩子是不是有病或者饑寒交迫,為什么表現得如此冷漠。
那個負責人回答說,因為聯合國的經費救助,孩子的吃和穿都沒問題,也沒有病。
她是一個孤兒,父母雙亡。
孩子缺少的是愛,從小到大,從沒有人抱過她。
因為她不知道“抱”為何物,所以不會反應。
朋友談起往事,感慨地說,不知這孩子長大之后,將如何走過人生。
沒有人回答,但一點可以預見的,她的性格中必藏著深深的憂郁。
我們都認識憂郁。
每一個人,在一生的某個時刻,都曾和憂郁狹路相逢。
我還小,今年才14歲,沒有經歷過什么生離死別,在我的人生中似乎一直都是很幸福的。
我也不懂什么是憂郁,但在我那顆小小的心里,也藏著一些小小的憂郁。
我的體育一直都很不好,可能是天生有哮喘的緣故,我的體育成績也一直都是班里倒數的,我對自己很沒有信心。
一想到體育成績,就很難過,感覺自己的心在不住的往下沉。
我整天唉聲嘆氣,嘆氣自己的體育怎么怎么的不好,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去怎么改善,只能沉浸在憂郁中。
就如畢淑敏所說的,憂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實而疲倦地追著人們的腳后跟,揮之不去。
可那一次,我卻挑戰了自己,擺脫了那只“老狗”。
每次在學校里要跑800米時,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逃避,就算跑了,也會半途而廢。
可那次要800米測試,我再也逃不掉了。
讓我去面臨困難,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踏在那朱紅色的跑道上,汗水浸濕了我白色的t恤,自己的腳仿佛有千斤重,每抬起一步都要費好大的力氣。
我一次次的想放棄,但都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
最后我成功了,我沖過了終點,雖然成績仍是倒數,但是那一次讓我明白了,原來我是可以的,我是可以堅持下來的。
努力堅持了,我自己的體育成績也是可以提高的。
從此以后,我每天早晨都會起來跑步,讓自己的體育一點點提高。
我再也不唉聲嘆氣。
每當憂郁跟隨而來,我堅持著不停步向前、向前,我知道只要我一直跑在它前面,不讓它超過我,我就能甩掉它。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的體育成績會變好……
而那篇文章的結局也是出人意料的。
那個孩子長大了,就如同所有人所預見的那樣,她是憂郁的,但她卻沒有被憂郁嚇到,她在一點點試著擺脫它,最后她成功了,她不僅擺脫了童年的陰影,還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們總是去逃避那些令我們感到困難的事。
面對挫折時,我們總是沉浸在憂郁里,漸漸的,變得越來越自卑,經不起任何挫折。
不要嘲笑憂郁,憂郁是一種面對失落的正常情緒。
不要否認我們的憂郁,憂郁會使我們成長。
不要長久地被憂郁圍困,憂郁會使我們萎縮。
不要被憂郁嚇倒,擺脫了憂郁的我們,會更加柔韌且剛強。
如果憂郁是一顆洋蔥,那么我們就去把它切開,去正視它,不要被它嚇到,淚水過后的我們會變得更堅韌,擁有更美麗的一片天空。
1.畢淑敏散文讀后感
2.畢淑敏青蟲之愛讀后感
3.幸福的尺度畢淑敏讀后感
4.畢淑敏散文精選讀后感
5.《畢淑敏散文集》讀后感
6.畢淑敏散文集讀后感
7.畢淑敏散文語錄
8.畢淑敏散文精選讀后感1500字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二
每當我看完文章最后一個字時,心中沒有讀林清玄的隨心,也沒有讀張曉風的意猶未盡,有的只是呆呆的坐在座椅上,讓那些自然地文字中悠長的意蘊,如濃墨一般渲染著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如果把張曉風的大部分作品比喻成柔水的話,那畢淑敏無疑就是烈火了。她的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自然地如同原野般的綠、如同海水般的藍、如同生命般的紅。我喜歡她的自然、簡單明了、一針見血。但并不缺乏寫作技巧。比起張曉風的細膩,我更加喜歡畢淑敏的“實”。或許因為她是一名心理學專家的緣故吧,她的文字更加走進我的內心。
在畢淑敏的散文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我很重要》,對于生命的意義,畢淑敏可以大聲向世界宣布,我很重要。
是啊,我很重要。以前,我一直認為,人其實就是茫茫宇宙中渺小的一點塵埃,如同沙漠中的一顆沙礫一般。但是,讀了《我很重要》后,我改變了看法——從二零零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十點二十分起,我的父母多了一個女兒、我的奶奶多了一個孫女、我的外婆多了一個外孫女、我的伯父伯母多了一個侄女、我的姨媽姨夫多了一個外甥女、我的堂兄堂姐多了一個堂妹……
對于我的親人,我們永遠是不可重復的孤本。無論他們有多少兒女,我們都是獨特的而一個。我們對于朋友、親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不可替代的,我們是唯一的。
現在的人們總是以對于社會的貢獻來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與重要性。但是我仍覺得,只要我們是幸福的,只要我們的存在能讓別人感到幸福,那么我們就是重要的。
鳳凰在火焰中重生,而人在火焰中思索。
畢淑敏作品讀后感篇三
剛從同學手中得到這本精美的《畢淑敏散文集》時,我看見了“畢淑敏”三個大字印在了書封面的右側,中間還有兩根帶著“太陽”的藤條叢書封面的“縫”里鉆出來,頗有“兩根藤條出墻來”的意思。“真有趣!”說著,我便“推”開了這座“庭院”的“大門”。
《我在尋找那片野花》這篇文章調起了我的興趣,索性一口氣往后看了下去。
“我知道它們哪天張開葉子,哪天抽出花莖,在哪天早晨突然就開了……”
讀完畢淑敏的“野花”,我感觸頗深。農村來的蕎一直被同學歧視,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經歷百般挫折之后蕎長大成人,種種苦難卻還干擾著她。因為家里支撐不起她上學的費用,于是她拋棄了學業成為了一名印刷廠的女工來承擔家庭的責任。她的一生就是如此坎坷、充滿創傷,但是也不忘回眸去欣賞那片野花。在她的心中,還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足以抵擋征程的霜雪與苦難。
我們的心中是否也在尋找這樣一片野花呢?
今年暑假,奶奶叫我彈鋼琴。在練習下,技術越來越好。優美的音樂充斥了整個屋子。我把奶奶喊來,聽聽我新練的曲子,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贊賞。“還行!”一曲終了,奶奶竟是這樣答復的。如果在平時,奶奶定會拍手叫好:“好!好!彥彥最棒了!如果換做是我,一星期還學不會呢!”。我一時被氣得頭昏腦脹,鼻子一酸,只差沒流下兩粒“麻油”。事后,我才知道:奶奶是想告訴我:鋼琴并不局限于這一首曲子,應當不斷摸索新的曲子,攀上新的高峰。
是呀!我們應當儲備著充足的力量和充沛的愛,以抵擋“庭院”外的霜雪與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