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魯濱遜漂流記高中讀后感篇一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世界名著,為英國作家笛福所寫,內容講述了有個特別喜歡航海和冒險的英國人名叫魯濱遜,他本可以按照父親的安排,依靠殷實的家業過一種平靜而優裕的生活,然而,一心想外出闖蕩的他卻當上了一名水手,過著驚險而充滿挑戰性的生活。他依靠毅力、勇氣、智慧和辛勤勞動,開荒種地,砍樹建房,圈養山羊,修造船只,并搭救野人“星期五”。正當魯濱遜準備救出一批淪為土人的西班牙船員時,被一群暴徒劫持,被人送上了荒島。魯濱遜又一次表現出超常的勇氣,他單槍匹馬地打敗暴徒,救出船員,奪回大船,結束了自己28年的荒島生活。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有感觸,它告訴我們在困難中不能喪失勇氣,而要靠勇氣、毅力和智慧去克服苦難,否則你就永遠擺脫不了困境。魯濱遜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整整28年,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這二十八年中,魯濱遜做了許許多多的事,他先后把三個山洞建造成了自己的家,起先他捕殺野獸來進食,用野獸皮制作衣服,而后他自己種植了谷物,并制作出了面包等等。我簡直難以想象魯濱遜的生活有多么的艱苦。我想如果讓我在這個荒島上生活,恐怕一個小時,我也難以熬過去,何況他還在荒島上憑借著自己的雙手制作了各種生活用具。與他相比,我感覺自己非常懦弱,生活中總為一些小困難煩惱,真是不應該。想到這里,我就決定要以魯濱遜為榜樣,要學習他的堅強和勇敢,困難面前勇往直前,不低頭退縮。當然我不是要像他那樣在荒島上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向他學習。遇到困難時要學會堅強,依勇氣、毅力和智慧去克服,遇到突發事件要鎮定,從容自如地解決問題。
在魯濱遜的身上除了堅強,我還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樂觀主義精神。初到荒島,魯濱遜因為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費很大的勞力和很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板都要四十二天。剛開始,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后又重新開始,堅持不懈。辛勤的勞動終于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后變得有船用,有陶器用,有面包吃……這一切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的。看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過去我做事情總是急于求成而且一旦不成功,就會灰心喪氣,放棄不做了,這樣又怎能真正的獲得成功呢?看了魯濱遜的事跡,我充分認識到,失敗乃成功之母,做事情要有不怕失敗的勇氣,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和希望,即使失敗了也應該像魯濱遜那樣,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再重新開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品嘗到成功的勝利果實。
魯濱遜28年的孤島生活并沒有阻止他的繼續冒險,這種勇于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足于現狀,開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故事中關于魯濱遜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遜描繪成一個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借著自己辛勤的勞動與大自然作斗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書中寫到魯濱遜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后,立即投入到了征服大自然的斗爭中,他從擱淺的破船上取走了幾乎所有可以取走的東西,并靠著自己的雙手,靠著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簡單工具,克服無數困難,為自己的生存創造了條件。他又挖鑿山洞,修筑柵欄,馴養山羊,種植谷物,制造獨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最后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種植園、牧場、兩處住所、許多家具,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包括狗、貓、羊、鸚鵡在內的熱鬧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費很大的勞力和很長的時間,但他從不氣餒,失敗了再干。他用近半年的時間造了一艘能承載24人的獨木舟,但要把它放進海里卻需要花12年的工夫挖條小河,他只好放棄這條船,又用了一年時間另造了一只。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忍不拔的實干精神,使魯濱遜的形象具有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借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展現了個人聰明才智和頑強毅力的巨大力量。
書中的魯濱遜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圣經》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忠實奴仆。火槍和《圣經》就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人民所慣用的雙重武器。而魯濱遜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斗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占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遜就躊躇滿志地說:“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還想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和那個西班牙人后,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歡喜。即使回到英國后,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遜身上的兩重性,也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
此外,這本書還告訴我了我們一個道理:人不能完全地脫離社會而生存。魯濱遜雖然自己在荒島上度過了28年的時光,看起來好像是他一個認的生活,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他沒有從船上獲得那些簡單的生活用品,如果沒有“星期五”和西班牙人的出現,他這28年真的能順利地度過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由此可見,一個人即使有再多的智慧,再大的毅力,也是需要借助外力來生存的,需要與社會保持聯系,需要與周圍的人進行合作。所以,我們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天馬行空,不能脫離社會,而要學會與周圍的朋友密切協作,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只有學會與他人團結協作,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困難,獲得成功。
魯濱遜漂流記高中讀后感篇二
冒險,風暴,荒野求生,一直是渴望探險刺激的人的神經的代名詞。而這些,在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名作《魯濱孫漂流記》中,被發揚光大。
主人公魯濱孫.克魯伊茨內(別名克魯伊)出生在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生活安穩。但他一心想去航海,結果被海盜俘虜,押到薩累成為奴隸。之后他又逃走,成為種植園主后,又再次出海,船卻觸了礁,除了他之外所有人都死了。魯濱孫依靠一點工具和一點手藝,在荒島上生存了二十八年,還在食人生番手下救了“星期五”和“星期五”父親,還有許多白人,最后離島,過上安詳的晚年。
流落荒島,任何人都會感到不幸,甚至是深深的絕望,認為自己一生都會被困在這里,下場不是餓死,就是被野獸或食人生番果腹。這是多么慘烈!我們的昔日是多么美好,有安定的住所,美味的食物,柔軟的床鋪,舒適的衣服,和如今相比,簡直是皇帝一樣的舒服!
就像書里所說的,“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一環境,就無法理解原有環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視自已原來享受到的東西”這句話精確地概括了魯濱孫登荒島時的心情,也告訴我們要珍視當下的道理。現在過的生活其實很幸福。
文中最精彩的地方莫過于魯濱孫在島上修建家園一事。修飾語、形容詞使用不多,文風樸實不虛華,一種結構上的單純性美。沒有大量華麗的辭藻,反而更給我們一種孤島的絕望、魯濱孫努力燃起的希望之感。魯濱孫自身的心理描寫更是精彩,常常讓我沉迷進去,隨著他驚喜,隨著他絕望,心情也是顛頗起伏。他有一句話很經典:“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這說明了量力而行的道理。
魯濱遜漂流記高中讀后感篇三
出生于商人之家的魯濱遜,不甘于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生,一心向往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棄安逸的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但第次出海都歷盡艱險。在一次航行中,風暴打翻了魯濱遜乘的船,海浪把他拋到一痤荒無人煙的島上。于是他充滿傳奇色彩的28年歷險生涯開始了!
除了精彩離奇的故事外,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魯濱遜堅毅的性格。他敢于冒險,敢于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島,也決不氣餒。在島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打獵,種谷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干,他還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做面包……在荒島上的第24年,他還救了一個俘虜,并給他取名“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仆人和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得以離開荒島,回到故鄉。
記得我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我不是想辦法去克服它,而是和它玩起了“捉迷藏”。一次,我被一個數學題難住了,但是始終沒能解決,于是我心安理得地放棄民,天意弄人,可在考試時遇到幾乎一樣的問題,此時,我只有坐以待斃的份了。我好后悔,雖然我晢時“繞“開了困難,但它最終又和我遇上了。我想:我們作為學生,也要像魯濱遜那樣,要勇敢向世界挑戰,不被打垮,壓力越大則能夠越堅強,這才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要勇于行動,勇于挑戰,決不逃避,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堅強的自我。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學習上的困難和魯濱遜比起來,還是困難嗎?我一定要改掉我的壞毛病,遇到困難不再“繞“著走,而要像魯濱遜一樣,勇敢地和困難作斗爭!
魯濱遜漂流記高中讀后感篇四
讀完《魯濱遜漂流記》這本精彩的小說后,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遜。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仿佛看到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厭惡那庸庸碌碌的人生,從而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并沒有壓倒魯濱遜,反而使他更加堅強。上蒼給予魯濱遜的困難,對于他也更具有挑戰性!
風暴海嘯,全船除魯濱遜無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戰才剛剛開始!
流落孤島,他為了找到合適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個山巖下找到了一個棲身之所。魯濱遜在小山下搭了一個帳篷,而且盡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幾根木樁來掛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個臨時性圍墻,作防御工事。但只過了十幾天,突然發生塌方。魯濱遜不但把落下來的松土運出去,還裝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撐起來,免得再次出現塌方的災難。永不放棄,魯濱遜奠定了生活的基礎。
一次,魯濱遜無意中掉在墻角的谷殼,竟然長出綠色的莖干,不久,長出了幾十個穗頭,這真是老天的恩惠。從此,魯濱遜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數種子來試驗,以得到更多的糧食。最糟糕的一次試驗,大麥與稻穗的收成僅獲了半斗而已。但是,經過這次試驗,使魯濱遜成為了種田高手。知道什么時候下種,現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種兩次,收獲兩次。永不放棄,魯濱遜有了生活的口糧。
造船回鄉,魯濱遜又花費了數年的時間,無數的心血。光砍樹就是數月。但由于事先沒有考慮周全,船離海邊太遠,他怎么也無法讓船下水。這下,數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現,這個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進,永不放棄!
魯濱遜漂流記高中讀后感篇五
我不知閱讀了多少回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大作《魯濱遜漂流記》,那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體驗了魯濱遜豐富多彩的冒險生涯,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受益匪淺。
本書主人公魯濱遜自幼喜愛冒險,,在后來的一次航海中,船不幸觸礁,船身破裂,造成全船人都葬身于海,除魯濱遜一人生還,魯濱遜飄流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靠自己的機智和勇敢生活了28年,學會做各種各樣的農活,還救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作為自己的仆人和朋友。這漫長的28年,魯濱遜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生活得井井有條,那種面對困難永不畏懼,樂觀頑強的精神深深的令我折服!
本書最令我欣賞的一句話便是魯濱遜得救后說的一句話“在那么多的日子里,盡管我遭遇了很多危險和困難,但我的收獲也是無法計算的。”他得救后,并沒有抱怨那28年中遇到那么多的危險,抱怨老天對他是多么的不公,而是覺得,那28年,讓他學會了做面包,做陶瓷,捕獵等等,讓他收獲了許多許多,是“無法計算”的。我還覺得書中在魯濱遜遇險后,有一段描寫得很精彩。就是魯濱遜把他流落荒島后所遇到的福與禍整個列了起來,從篇幅上來看,福居多,而且還在后面寫到“上帝神奇地把船送到這個海岸附近,又使我可以從船上取下許多東西,讓我終生受用不盡。”從以上可以看出,魯賓遜是一個勇敢無畏的人,但更是一個從不抱怨命運,樂觀頑強的人。正是他這種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這本書在給我帶來收獲的同時,也使我深深得反思。如果命運也讓我流落荒島我會怎么樣呢?我是在城市里嬌生慣養的子女,在荒島上我一樣事情也不會做,包括燒飯洗衣等,我只會在那兒怨天尤人,或者是懷著僥幸心理等著人來救我。可我在荒島上的命運還是只有一種,要不是餓死,就是冷死。這些立馬提醒我這個嬌生慣養的城市女孩,要學會生存,學會獨立,不要去抱怨生活,去抱怨老天,在平時生活中也應該學習一些生存的基本。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像魯濱遜一樣面對困難用不畏懼的人,比如說這次汶川大地震中,教師譚千秋在危險來臨時,并沒有逃走,而是護住了自己的學生,最后自己死了了,學生活了,面對困難不畏懼的他,就是一名如魯濱遜一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