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讀后感篇一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紅樓夢》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
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
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挨打后,工于心計、精于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么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后,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
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么地方有一個干凈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著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溫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后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寒假紅樓夢讀后感(七):1500字
紅樓夢讀后感篇二
“一曲紅樓夢幾回?幾回夢縈淚斷腸。愁腸漸衰斷殘夢,唯留夢影人依依。”紅樓、情緣、彌散。轉眼,人去樓空,只留傷感淚花。
——題記
曹雪芹的紅樓中,大家庭的情緣情節、紛爭。最終,黛玉含淚而死;寶玉棄塵出家;寶釵零落苦活……三個人的世界,終究不是什么美妙的結局,留下了什么,或許只有世人的無盡感慨,那種心酸,夾雜著偶爾的甜蜜,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有惆悵的思緒。盡管它只是小說。
曾經的游山賞水,對面的人,笑語紛紛,眉飛色舞。亭臺樓閣,柳絮風飛,映湖佳境。微妙的心思,細微的.惦念,頻頻的回頭。只是,轉眼即逝,人去樓空,只剩下裹挾著他的氣味的暖風。柳絮的催淚,滴答滴答,愁緒穿透了千絲萬縷。
一曲紅樓終斷腸,夢中尋你千百度,
轉身依舊余殘夢,緣于仍為紅樓人。
紅樓,夢中人……
紅樓夢讀后感篇三
《紅樓夢》這部巨著,曹雪芹用細膩的筆調刻畫出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等人物,無不躍然紙上,個個栩栩如生。它以寶黛愛情為線索,以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它是十八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大觀園是這個封閉王國的縮影。
書中的林黛玉給人的感覺是愛妒和嬌癡的;而賈寶玉卻是近傻與真誠,特別是對人性的尊重,他和丫頭們之間并不全是主仆關系,而是大家可以作朋友,有什么好東西可以一起分享,他曾特意為愛喝酸奶的襲人留著酸奶。還有王熙鳳的機靈和奸狠,薛寶釵的沉著冷靜等。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人生,這段人生中有酸甜苦辣,有許多事都是無法預料,然而,面對不同的遭遇,不同人有著不同的態度。譬如說,林黛玉的人生觀應該是比較灰暗的,因為她寄宿外婆家,本來是一位千金小姐,可她總喜歡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看低自己,猜疑別人,她那愛妒的性格常常對別人說話不留余地。
黛玉遇到傷心事,也總喜歡用眼淚去麻醉自己,用多疑的心眼去猜疑別人,喜歡盯著自己的"傷口",而不是去尋求解決的方法。有一次,她去找寶玉,因為丫頭正在吵架而沒有給她開門而猜疑寶玉是否不把她放在眼里,自此常常獨自落淚,悲嘆自己。
我覺得黛玉這種性格不是很好,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應該先了解清楚,再下結論,而不是憑自己的單面猜想而過分地苛求別人,我想只有這樣,不愉快才會消失。
人生短暫,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意外出現,譬如:四大家族從興盛到衰敗,黛玉的死,寶玉的出家當和尚等等,都是我們所料想不到的,對這突然而來的變故,我們是持逆來順受呢,還是樂觀,積極的態度呢 林黛玉就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抱怨自己,多愁善感,可她的命運終結又是如何而寶玉為了黛玉的死而四大皆空,對人生悲觀失望,采取出家當和尚的解決方法。也許,在當時,這是唯一樂觀地解決辦法吧,我們無從考證,但從某一角度上說,寶玉是反對當時封建婚姻的。
人生就像一扁小舟,而茫茫的大海就像世界一樣寬大,不著邊際。在這大海上,自己駕駛的小舟應該怎樣度過大海上的一風一浪,我想只有積極地迎接風浪的沖刷,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使自己的小舟變成大船,經得起更大的風浪。
有一句名言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如果我們心情豁達,樂觀,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這就是《紅樓夢》向我娓娓講述的人生哲理。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雖說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體弱多病,出不了門,小小的年紀竟在藥中泡大,本來就虛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虛弱,也許是"獨生女",父母對這個"掌上明珠"愛之又愛。家庭的規矩,禮儀比那些大家閨秀們差了些,但這更顯示出她與眾不同的性格,顯示出她的無所顧忌和她的處處謹慎。
黛玉的文學,吟詩作文和聰慧是無人能及的,但是面對寶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進,她非但沒有責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護。其實,她是不喜歡禮教束縛的家庭,對寶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贊賞,這應該是寶玉和黛玉愛情的進一步發展,寶玉他們彼此終于覓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勸寶玉努力學習,考取功名時,黛玉卻顯示出對功名的唾棄。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卻帶著對舊封建的科舉功名的鄙視和唾棄。我最佩服她這一點!
雖然黛玉對寶玉的不考功名欣賞,可她卻耐心的教香菱吟詩,教給香菱知識。她并不反對知識和文學,只是厭惡功名罷了。她細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詩,為的是讓姐妹們擺脫命運,誰能夠和她相比呢 沒有認的!
再說說她的純潔和不著一絲心機。林妹妹讀《西廂記》,這在當時酸的上是一本禁書,特別是對于大家閨秀來說,更是不能讀。林妹妹根本沒想這么多,她讀《西廂記》是帶著對張生和崔鶯鶯執著愛情的崇拜來讀的,是欣賞其間的美。寶姐姐批評"林妹妹怎么讀這樣的書呢 我告訴老太太去。
"寶釵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寶姐姐呢 真的好嗎 她處處留下端莊賢惠的美名,可是在偷聽別人說話被別人發現時卻說"林妹妹剛走過來。"以此來誣陷林妹妹。這到可憐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沒人能傾聽她的話,也只有和寶玉能談得來,便經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來到賈府,在這里孤苦伶仃,寄人籬下,什么事都要處處小心,處處觀察別人,恐怕別人笑話她,說她不懂規矩。她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經時刻在捍衛自己,這源于她自身的好強,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說出來的話像刀子一樣,別人說她"好一張厲害的嘴。
純潔,天真,不諳世事復雜,內心頑強反抗封建主義的網,熱烈大膽在追求著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純潔的水做的,但是能沖擊巖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動的水。
嘆只嘆那舊社會的大網給了林妹妹太多的壓抑和沉悶,嘆只嘆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卻不能在一起,美麗的黛玉卻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盡力了。
林妹妹不是只會哭泣的一無是處的。相反,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這封建禮教的束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她的的確確是一塊純潔的,無瑕的"通靈寶玉"。
說到了這么許多,決不能不提寶釵。
寶釵雖不是主角,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紅樓夢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金玉之說,似乎是主線,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終還是"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門",兩皆拋。
我始終覺得寶釵是強者,她從不再人前與人為難,不與人正面起沖突。她的才華絕不在顰兒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說話從不造次,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說,即使是頑話,也是極為小心,甚至是無懈可擊。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鳳姐無話不說,說話好似毫不諱忌,潑辣來形容也不足為過,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絕差不了鳳姐許多。
寶釵處理世事甚是圓滑,幾乎是人見人愛,可難免會有點虛偽感。她對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輕易像他人傾吐心聲,她就好似將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來沒有人自愿,將自己埋藏,她也許是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這么做的。在母親面前,她是貼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媽臉上也有光。也許她是招人喜歡,可同時她將真正的薛寶釵埋葬。
在整部書中,表面上她也許是最完美的,可我總覺得她出賣了自己的心,自己的靈魂,那還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許是家境關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這酒囊飯袋,雖有薛蝌,可畢竟不是親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時,時機成熟后,便可尋回自己,可到時到何處尋回自己 雖然她是強者,我個人認為將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不是一個弱者做的來的,可最后她卻不是真正的贏家。
回首"備記鳳月繁華之盛"的高潮,到頭來"樹倒猢猻散"的景況……雖則最后家道重興,到底教"門庭依舊,面目全非"的榮國府如何再續這一場華美至極的荒唐 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靈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隕。
汝——成就這場悲劇的女人!我為之肝腸寸斷恰恰于此啊!
誠然,這白轉千回的驚世之作整個一副喜也女人,哀也女人;柔也女人,剛也女人;成也女人,敗也女人……豪門世家倒不如是女人撐起的天下!
史老太君,刑王夫人,鳳姐,尤氏,眾姊妹,眾丫頭,眾媳婦麼麼……榮寧府里頭有名有姓的女人只怕不下四五百個。有頭面的,管事的,廝混的,只聽使喚的……什么樣兒的應有盡有。話說這府第只恐是女人堆砌的倒不假。曹雪琴竟能把紙上的女人點化得如此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確實妙哉! 就說那見花落淚,望月生情的林黛玉。人稱她恰如"一池流過沁芳閘的活水",帶著靈動"淌"入了賈府。
是啊,正是她完美地詮釋了何以謂"水做的女人"。伊人風流精致,怯弱不勝,目下無塵……著實惹人既愛又恨。恨她的感懷身世,恨她的怨天尤人……愛她的不世才情,愛她如同黑暗世界里圣潔熾熱的曇花那樣溫柔而熱烈地叛逆,抗爭,演繹,燃燒。難道她也是一眼"百尺清潭寫翠娥"的難老泉 憑借矢志不渝的心志涌出"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掊凈土掩風流""碾冰為土玉為盆,半卷湘簾半掩門""月窟仙人縫稿袂,秋閨怨女拭啼痕"這等絕句來……更有"冷月葬詩魂"!何只詩魂 比起顰兒,更容易被贊揚的薛寶釵——品格端方,儀態萬千,才思敏捷,艷艷冠群芳……一句"珍重芳姿晝掩門",一句"欲嘗白帝憑清潔"……自是十足的淑女風范,與生俱來大家閨秀的矜持和懂事。
閱畢,竟無言以對,沒了想法。欲哭無泣,實感空虛,好似被人將靈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許人也,竟能寫出此千古絕唱 "還淚"之說,引出此風流孽帳。不知多少癡男怨女,夢斷紅樓,淚灑黃泉。曲盡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誰逃出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紅樓夢》實是夢一場,噩夢一場。
看完《紅樓夢》心中有一絲悲哀,忽覺秦氏對鳳姐說的一番言語,實是有理:"月圓則虧,水滿則溢。"世上無事可"永保無虞"。就像這朝朝代代,總是從初期到全盛再到衰敗,從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三國,晉,南北朝,隋……無一幸免。
現在才發現,看完《紅樓夢》最大的感覺不是空虛,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心的平靜。這才深刻體會"心如止水"的感覺。
紅樓夢讀后感篇四
對于人生的理解,《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借賈府往事一一列舉在讀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一生歷盡滄桑,就因如此,才寫出了傳唱千古,震懾人心的《紅樓夢》。以《紅樓夢》把中國古典小說推上了頂峰,給我們講述了賈府從繁榮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從而又寫出賈寶玉與林黛玉的凄婉愛戀,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變幻萬千都躍然紙上。
正是因為《紅樓夢》這般精彩,所以讓我們對人生有更多了體會,對中國古典文學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們的人生,正是如詩如歌般的歲月,有過開心的笑容,有過傷心地淚水,有過真心的悔責。誰都有過失敗,曹雪芹筆下的寧國公也如同所說。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說,有各種各樣的故事情節,只不過作者是我們自己罷了。人生如戲,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
人生像一場旅途,正如我國偉大的思想家魯迅說過:"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對啊,雖然有難關,但不怕的人才能挺過去。《紅樓夢》中,鐘鳴鼎食的寧榮府,最終也一蹶不振。人生幾何,何必留戀人世繁華,不如努力拼一生,瀟灑走一回。以免來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時光!想必這正是《紅樓夢》想告訴我們的道理。
品讀著曹雪芹的《紅樓夢》,眼前的一切漸漸模糊起來,仿佛來到了大觀園。女兒們果然出手不凡,不是男子,勝似男子。
我也欣賞紅樓夢里的詩詞。黛玉的“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纏綿悲凄,風流別致。
寶釵的“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含蓄渾厚,透出一種力的追求。探春的“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膚易消魂”,“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黯然,扣人心弦。在此中,黛玉和寶玉的故事更令我心動。
只因前生前世黛玉欠下寶玉那幾滴瓊漿,化成他們今世的姻緣之橋,演繹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他們如山護水、如水繞山般纏綿,蔑視著世俗的眼光,走出天國的迷夢,到地獄里尋找自己的真愛,他們不愛那南面的金山、西面的銀山、東面的銅山,卻偏愛那座孤冷的北山,情愿用一生去廝守它的清冷與孤寂。
紅樓夢讀后感篇五
今年的寒假可真是特別,開學時間延遲了一次又一次。正閑著不知道干什么,便拿起存放在書架已久《紅樓夢》。
有人說《紅樓夢》寫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也有人說她寫了一個凄慘的愛情故事;還有人說學習到了其中鳳姐的為人處事……而我只讀到了一個字“空”。
為什么說“空”呢?因為書中賈府里再多的榮華富貴,也會隨著家族的沒落而隨風而逝,留下的只有空,空無一物。人的生命也一樣,正如寶玉所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將來亦無可尋覓之時,寧不心碎腸斷,既黛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推之于他人,如寶釵、香菱、襲人等,亦可到無可尋覓之時矣。寶釵等終歸無可尋覓之時,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這段話正說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也經常想這些類似的問題。
在平時生活中,我晚上輾轉難眠時,往往會這樣想:自己長大后會去哪?自己的東西在未來會怎么樣?……想來想去,就只有一種結論,那便是空!在我看來,未來是迷茫恍惚的,就連自己人生中的下一秒都不能確定。正如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則是如此渺小,人類終有一天會滅絕,而我們幾千年的文明終會因為人類的不存在而消失,人類滅絕大約一億年,將會出現新物種,而人類的所有痕跡也會消失。即使人類通過移居他星,繼續生存,但也會用完宇宙中的所有中子,繼而無法生產出新的能源,人類從此滅絕。再者,人類可折躍至更高的維度的世界,但也終有滅亡一日。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一切所有概念都是虛無的,包括現在我所寫的這些字!
生來貧賤貴與否,
終是虛無夢一場,
縱汝終有千萬錢,
到頭也是一場空!
紅樓夢讀后感篇六
俗話說得好,“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其意白見。但礙于《水滸》、《三國》等從牙牙學語起就閱讀,再讀已無多大意義。無奈之中,捧起那“石頭”硬啃起來,倒別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幾條真(天真)知拙(笨拙)見,以供茶余飯后消遣。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并不只是單單一本愛情小說所能概括。作者為寫此書,寒窗幾十載,對醫藥、園林、建筑、書畫、詩詞、烹調、服飾、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書對研究探討青朝風俗民情很有幫助,它仿佛是當時生活的小百科,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怪不得至今還有許多紅學家專門研究此寶。此書所現之人情世故,官場是非,在今天都屢見不鮮內涵之深,可真謂看一遍兩遍不少,讀十遍八遍不多。對于我精讀此書是對吾之文學素養起鞏固、提高,以致于升華之用,大有相見恨晚之情。
有時間再細細思考此問題,作個中國的蘇格拉低。
第三,我以為程偉元、高鶚的續寫不成功。雖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線原則,沒有生搬硬套強加于前文之嫌,但終究是焊接產物。他倆根據原作的暗示,追蹤前80回的情節,完成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悲劇,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運結局,使《紅樓夢》成了一部完整的書,從而推動了《紅》在社會的傳播,擴大了它的影響。可是,后40回寫了寶玉中舉和家業復興,違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寫和情節構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筆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離,近來又有人寫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樣也只能阿里基斯追烏龜,紅樓夢的后40回將是一個永遠的迷。
第四,也就是《紅樓夢》鮮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鳳這個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來說,她“模樣又極標致,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目光四射,手腕靈活日理萬機,指揮若定。寧國府秦可卿的喪事,特意邀請她去主持操辦,她一去就看出寧國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頓措施。王熙鳳威重令行,旁若無人,形成“脂粉須眉齊卻步,更無一個是能人”的局面。這位王夫人的內侄女爭強好勝、追慕虛榮,具有很強的權勢欲。賈府這位年輕俊俏,素有“鳳辣子”之稱的女當家伶牙俐齒,處處討賈母、王夫人的歡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渾,無所不至。總之,王熙鳳是一個集漂亮、聰明。能干、貪婪、狠毒于一身的復雜形象。
作者還按照生活的邏輯,表現人物,闡發主題的需要,對眾多的輔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個輔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義,而且能體現出多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來。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是這方面的一個范例。劉姥姥的一進大觀園安排在小說的第六回,當時情節尚未充分展開,作者借劉姥姥這一輔助人物,從社會最底層這樣一個視角,來寫賈府的顯赫氣派。通過劉姥姥這樣一個鄉下的窮老婆子的眼睛,寫出了鳳姐的虛驕、矜持。劉姥姥第二次進入大觀園的時候,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三人之間的關系正處在微妙的階段,賈府在表面上正處于繁花似錦的時期。作者將劉姥姥和賈母這樣兩個地位懸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對比。賈母趁此機會極大的滿足了自己的優越感;劉姥姥則為了討得一些封賞,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當老爺太太、少爺小姐的笑料。劉姥姥第三次進大觀園時,賈府大勢已去,劉姥姥救了巧姐。這樣,劉姥姥無意中成了賈府盛極而衰的見證人。
最后,還是說說它的藝術成就,魯迅曾經指出:“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魯迅所謂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以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紅樓夢》沒有把人物寫某種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沒有把人物當作說教的工具。作者以細膩的筆墨展現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和復雜性。《紅樓夢》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單線結構。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關系為中心線索,同時展開貴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寫。在緊緊抓住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戀愛、婚姻悲劇的同時,展開廣闊的社會環境描寫,從而寫出了產生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
其實,關于紅樓夢中可論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才剛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讀者》第七期的丫鬟問題,還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礙于自己閱歷淺薄,知識貧乏,無奈只得就此擱筆。再不贅述,還恭請學姐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循循善誘,多多指教,吳達自當感激不盡。
紅樓夢讀后感篇七
《紅樓夢》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大成之作,也是四大名著之一。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號雪芹。
這本書主要講了以榮國府的日常生活,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四大家族的婚姻悲劇和大觀園中瑣事為重點,以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錦衣玉食到走向碎裂、死亡的趨勢。
其中,我喜歡“湘云備設螃蟹宴,黛魁斗菊花詩”這一章。
這一章主要寫了史湘云請大家吃螃蟹、作詩與大觀園姐妹們成立詩社的故事。其中,李紈是詩社的社長,她又封菱洲、藕謝兩位學究。一位是出題限韻,另一位是譽錄監場。接著,眾人將在燒“夢甜香”故以為時間限制,做出一首定好韻牌的七言韻詩。
寶釵、探春先做出了詩,隨后是寶玉。寶玉看見黛玉沒有寫詩,正在干其他事情。
等到眾人催黛玉時,她提筆一揮而就,也是寫一句,眾人贊一句。最后,林黛玉排第二,寶玉壓尾。李紈等人竟忘了史湘云,連忙去請她,史湘云一面和別人說話,內心早已合成。她寫了兩首后,眾人驚訝不已。
隨后,大家在藕香榭吃螃蟹。這里十分熱鬧,詩社里的成員又在那里進行寫詩。這次的題目是李紈所定,都是跟“菊”有關。這一次,林黛玉的三首詩都得第一,眾人拍手叫好,連聲稱秒。
這本書的內容多,也新穎。講了因榮華富貴的浪費到家破人亡的分裂。真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偉大作品!
紅樓夢讀后感篇八
如花一般的一個個妙趣橫生的人兒在曹雪芹的筆下誕生,大觀園當初的盛景是難以磨滅的,是要擁有多大的勇氣才敢把這些妙人寫到這樣悲慘的結局,我想,曹雪芹自己也是不忍的,到底是為了黛玉的凄慘的死,還是之前的晴雯為了寶玉而死,還是探春,迎春的離世,亦或是鳳姐的病死?我不知道,這些人的一生都布滿了光彩,卻至多也就這樣悲劇。
黛玉寄人籬下,萬事都得謹慎,似乎是沒有人知道她的心境是多么凄苦,盡管地位仍然和大家一樣,但人人心知肚明,她不是,她只是占了賈母疼愛的光罷了。她是多么的愛花啊,看到寶玉將花瓣兒倒入水中時及時制止,她知道花離開了土木會臟,會飄零無依,不忍。便葬花,隨土化了,不也干凈。大家結詩社,喚她瀟湘妃子,她說她就是愛那幾竿竹子,她的才情是不可磨滅的,一字一句的悲直入人心,寶玉懂她的心,可是最終還是逃不了命運的掌控。對啊,都說黛玉是為了還寶玉前世的澆花之情才來還情的,黛玉為了寶玉多次哭泣也是為了還所贈的水吧,如今還了情,也該離開了。這么說來,他們仍是因花結緣了。
寶玉是疼晴雯的吧,寶玉曾撕扇為博晴雯一笑,連最親的襲人也不曾受寶玉這般疼愛吧。晴雯是生的美,可這最大的優點卻也害了她,因了這,她離了寶玉,離了大觀園,甚至離了紅塵。在晴雯眼中,寶玉便是她的世界,雪夜,她為他連夜修補孔雀毛的風衣,甚至還高燒不退,可是盡管這樣,是不后悔的,為了寶玉啊。彌留之際,喚上寶玉,死又有何可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盡管多么不舍,多么留念,還是離開了,也許,這世界不適合她,終究是這紅塵負了她。
鳳姐,一直都是賈府的運轉核心,她盡自己所能去維護這一切,包括自己所擁有的,包括自己想要擁有的,人人都道她四鳳囂張,但她可不是美麗的?她也有坐在花轎里期盼的時候,她會想,她的丈夫到底是什么一種人,事實上,她的丈夫最為花心,那么不專一,可她又有什么辦法,她是這么大的一個家的頂梁柱,她不可以任性,可她是個女人,是個小女人啊,她會為了自己的丈夫傷心,她也會嫉妒,吃醋。表面上,她一直都是在笑的,幕起幕落,幕前幕后,她都在笑,放肆無忌的笑,笑顏如花的背后藏了多少的淚,夜深人靜的時候的哭泣誰又知曉?面臨死亡的時候,她也許還會想,終于,終于可以休息了吧,真的好累。
花開的繁盛。花落的凄慘彷徨,漫天的飛花染紅了世界,才有了這紅塵歲月,不可避免的經歷,很少有人看透這猩紅的世界,掙扎著離開,賈王史薛四族的日漸沒落以及大觀園的靜寂映射了這個世界的起起落落,而這花開花謝又證實了紅樓悲情的發展,原來早就注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