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能夠通過獨特的敘述手法和生動的語言描繪,使得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優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啟示和參考。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一
爸爸休息的時候,他的幾位老友總會聚在一起。擺好茶具,燒上一壺水,慢慢的泡著功夫茶,有滋有味的品著,海闊天空的談論著。書房里時而爭論,時而有人慷慨激昂,時而又傳來他們的開懷大笑。
每逢這個時候,我就會湊過去,看大人們泡功夫茶,聽大人們談話,他們談話的內容十分廣泛,古今中外,文學詩歌,天文地理,時事政治……無所不包。
茶道最好的是黃伯伯。只要他在,幾乎都是他“表演”。只見他先將紫砂壺和茶碗兒用沸水通淋一遍,我剛開始想的是為了衛生消毒,其實還另有奧妙。黃伯伯告訴我說:“記住了,丫頭。這樣做,不但講衛生,而且使茶具內外溫度均衡,泡出的茶,味道更好。”噢!原來第一道工序就有講究,下面不知還有什么玄機。接著黃伯伯用竹鑷子把小茶碗兒逐個擺好,又用茶匙從茶桶兒中把茶葉撥到砂壺里,然后倒入開水。(聽爸爸說水溫也有講究。)“可以喝了吧?”我問黃伯伯。“哈哈!這是洗茶,不能喝。”黃伯伯一邊笑著一邊把水倒出,又回淋到紫砂壺上。“這又是干什么?”我好奇地問。“這啊,一是保持壺內溫度,另外是把你爸爸的寶貝紫砂壺“養”的光潤潤的,比你媽還漂亮。哈哈哈!”黃伯伯的笑聲總是那么爽朗。(茶壺也要喝功夫茶,有意思。)這次沖水的時候他執砂壺的手還上下晃動,(黃伯伯介紹說叫金雞三點頭。)泡了有一分鐘,黃伯伯將泡好的茶水倒入一個帶網的大杯中,(這個我知道,叫公平杯。)然后將網從杯中取出,這才給每人面前的小茶碗兒里,倒上一杯香氣宜人的功夫茶。如果喝茶的人,品罷說聲:“爽!”黃伯伯就會滿臉堆著笑,再給你續上一杯。(您看,泡茶就有這么多的學問。)。
慢慢的我也發現,爸爸他們不僅僅是在泡功夫茶,也是在泡文化,是在泡情感,是在泡生活……我也要跟著大人們學著泡“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二
我現在可是沖潮汕功夫茶得能手,不管誰喝了我沖得潮汕功夫茶,都贊不絕耳。可壹想起剛學沖潮汕功夫茶那壹會兒,就覺得別有壹番味道。
壹年級時,我常常覺爺爺在沖茶時得姿勢十分瀟灑、好玩。于是就整天吵著爺爺教我沖功夫茶。這壹天,爺爺終于被我給吵得不耐煩了,說:“好吧!就讓我來教教你,怎么沖泡壹壺真正得功夫茶吧!”于是,爺爺便拿來功夫茶得茶具放在桌上。
壹切準備完畢。爺爺說:“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爺爺說:“沖茶共有七步,第壹將水煮開,淋罐淋杯;第貳將茶葉分粗細,各放在茶壺里得各各地方;第叁降水壺提高,揭開茶壺蓋,“高山流水”環壺口,緣壺邊沖入,所謂“高沖底灑”;第四,茶壺水滿后茶沫浮起,用茶蓋輕輕刮去茶沫;第五先洗杯,壹手洗壹杯兩手可以同時洗兩個杯,小心不要燙到,然后再燙杯,使杯內熱;第六倒茶,泡壹至貳分鐘后,提起茶壺,將茶水從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個茶杯所謂“關公巡城”。第七點茶,當茶水倒到少許時,壹點點到倒各個杯里使其濃淡均勻,所謂“韓信點兵”。”爺爺壹邊說,壹邊沖起來給我看。
我按照爺爺說得做,先煮水,分茶葉,灌水入茶壺,刮茶沫,洗杯,倒茶……可是,不是手被燙傷,就是把茶具給摔了,我得手都被燙氣泡來了,茶杯也被我摔了叁個。爺爺勸我:“沒關系,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堅持就是勝利。”我覺得有道理,就繼續練習,經過了無數次得燙傷,摔茶具。功夫不負苦心人,終于讓我學會了怎樣沖壹壺真正得功夫茶。
過后,爸爸帶來了幾個客人,他讓我給客人沖功夫茶,客人喝后連聲贊嘆道:“小朋友,你沖得茶不僅好喝,還很有功夫。”這時我心里就象蜜壹樣甜。
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道理!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三
我知道傳統文化有很多,但,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是功夫茶。
小時候,爺爺常在家泡茶,我說:“不用那么麻煩,直接把茶倒進去就可以了呀!”爺爺說:“不不不,你不懂,要泡茶。有很多細節呢!”
只見爺爺把開水倒進茶壺,然后把茶葉放進去,還要燜茶,打開茶壺,表面上有泡沫,用茶壺把泡沫刮掉,這叫“刮沫淋蓋”,茶沖好了嗎?不,沒有,爺爺小心翼翼地端起來,把杯子列成一排,開始沖茶,好了,茶終于沖好了,天哪!真香!連幾百米都能聞到。
我迫不及待地想品茶了,可爺爺說:“生怕燙到,要先啜一口,接著吹一吹,小口慢飲,第三口,再一飲而盡了。”原來品茶也有細節要講究呀。
我明白了功夫茶的道理了,我慢慢地愛上了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四
說起潮汕,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那無人不知的功夫茶。在潮汕,幾乎每家每戶都備有一套功夫茶具,這可不是吹牛,一些富裕人家,甚至還有好幾套十分珍貴的茶具呢!
一般的茶具只要一個茶鼓,外加一個紫砂茶壺和幾個玲瓏剔透的小杯即可。
要沖一杯功夫茶,首先,要按茶壺的大小放入七成茶葉,要是太多,沖出的茶便會過于苦澀;反之,則會太淡。然后,我們便可以將水沖下,注意要把水從高處沖入壺中,這樣才有更大的沖擊力,使茶香能更快地揮發出來。接著,將壺蓋蓋上,用開水淋于壺上,爸爸說,這樣一來能使熱氣內外夾攻,使茶香揮發更快;二來小停片刻,等壺身上的水分干了,就可知茶已泡得差不多了;三來能洗去壺蓋旁的茶葉末。淋完壺身后,就該洗杯子了,這一步比較容易,只要將茶杯的內外清洗干凈就行了。接下來就是最后一步了,也是最能體現你手藝的一步,那就是倒茶入杯。倒茶的時候講究兩個口訣,一是“關公巡城”:將三個杯子擺成“品”字型,茶壺按順序繞這三個杯子倒,這樣,三杯茶的味道才會相同,而不會有淡有濃;二是“韓信點兵”:將壺中的水一點一點平均地分在三個杯里,就大功告成了。
功夫茶不講究環境,在裝修華麗的屋子里喝,能為屋子添上些許優雅;在林間涼亭里,幾個人圍著一張石桌,一起說笑喝茶,多么的愜意自在!
功夫茶能給潮汕人帶來快樂,送走煩惱,潮汕人已將功夫茶嵌入生命里了,誰也離不開。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五
我的家鄉在潮洲,那里的人非常的喜歡喝功夫茶。砌功夫茶的專用茶,種類有很多,主要喝《鐵觀音》。
《鐵觀音》是茶葉的一種。茶樹在山上。好的《鐵觀音》茶樹長在較高的山上。到可以摘的茶季時,便摘下茶葉讓制茶師傅拿去加工,制作。,因為這種茶葉在山上吮吸露水,山泉成長,再加炒制得好。沖茶時周圍便會彌漫著一股清香。當然,也不是說茶葉好就能沖出好的茶,而還要配上好的水—最好是山泉水,好的茶具—最好是紫砂壺,才能沖出真正的好茶。
我們家鄉沏茶很講究,有獨特的沖法。有客人光臨的時候,就要砌功夫茶請客人喝,客人入座,主人把茶具拿出來,茶盤一般都是木制的,茶壺,杯子才是瓷具。并開始燒開水。主人坐下,在把茶葉放進茶壺前,必須挑茶,所謂挑茶就是把茶葉中的茶枝、粗葉、雜質等挑去,這時候主人會與一邊與客人聊天,等水沸了,就可以沖茶了。先把茶具淋洗一遍,洗茶具不能用手洗,而是要用一個干凈小夾子夾著洗茶杯,這樣做,除了有高溫消毒的作用,杯子溫熱,還可以令茶更加好喝,洗完茶具,就開始沏茶,第一遍叫洗茶,是不能喝的,要倒掉,,第三道是最好喝的了,因為味道出來了。沖茶時的動作,都有它們的名字,如“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天官賜福”等,這些給工夫茶添上了不少的樂趣,成為我們潮州茶道的獨有的魅力。
我們潮洲人喜歡喝的工夫茶,作為時尚,已經流傳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始終是潮洲特色飲食的一部分。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六
潮汕功夫茶是我們家鄉傳良的傳統文化之一。在潮汕地區,喝功夫茶成了人們飲食生活的需要和習慣。不管走到哪家,客廳里都有茶幾,在大家閑的時候,一家人經常圍坐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或一邊看電視,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尤其是來了客人,請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說起潮汕功夫茶,它里面還蘊藏著不少學問呢!
它對茶具、茶葉、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講究。茶具包括茶池、茶壺和茶杯。茶池整個就像一個小圓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分為一個圓盤和一個圓缽。圓盤上面有幾個小孔,這是便于泡茶和倒廢水用的。茶壺的好處是泡出來的茶不變味。茶杯一般三個,放在一起像“品”字,意為“品茶”。泡茶前先下茶葉,茶葉大約茶壺的三分之二。方法是泡前要用開水將茶具消毒。消毒后,把茶葉放入茶壺,然后往茶壺里倒開水,水面會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壺蓋將泡沫刮掉。沖茶的時候,把三個茶杯靠攏,輪回沖,使茶水的濃度一樣。茶的濃度雖高,喝下去似乎很苦,漸漸的由苦變涼,由涼變甘,回味無窮。
沒有真功夫是喝不下去的,這大概是“功夫茶”的來歷吧。雖然我并不十分精通潮汕功夫茶,但我從小就受到了它的熏陶,大家都喜歡。因為它代表了潮汕的傳統文化,代表了潮汕人的濃濃深情。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七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功夫茶。
老師首先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六個步驟。第一步是洗杯,洗杯主要是提高杯子的溫度,叫“白鶴沐浴”;第二步是落茶,就是把茶葉放到罐子里,叫“烏龍入宮”;第三步是沖茶,要把水壺提高一點,然后往罐子里倒水,叫“高山流水”;第四步是刮沫,叫“春風拂面”;第五步是倒茶,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根指扶住罐底,往四個杯子里往返倒茶,叫“關公巡城”;第六步是點茶,就是把剩下的茶一滴一滴的.點到杯子里,叫“韓信點兵”。
接下來,老師說:“誰要泡茶呀?”我們大家都舉起手,老師叫我去泡茶,茶泡好了,我喝著自己泡的茶,真好喝,我又回去寫作文了,我真高興,因為我終于會泡功夫茶了。
我以后要多泡茶。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八
今天,老師教我們泡潮汕功夫茶,在教室泡茶,這對我們來說還是第一次呢。我們可高興了。
老師告訴我們,泡功夫茶的過程有六步。
第一步是洗杯,也叫“白鶴沐浴”。先把杯子放到罐子里,再把水倒罐子里,再把罐子里的水倒出來,這樣杯子的溫度提高了。
第二步是落茶,也叫“烏龍入宮”。先把包裝袋撕開,再把茶葉倒進杯子里,就完成了,這一步比較簡單。
第三步是沖茶,也叫“高山流水”。把熱乎乎的水倒進杯子,要倒的時候,水壺要提高一點,就像水從山上流下來一樣。
第四步是刮沫,也叫“春風拂面”。先把杯子的蓋子拿起來,切切切,刮掉泡沫。
第五步是倒茶,也叫“關公巡城。要用拇指按住罐蓋,其他四指扶住罐底,往三個杯子里往返倒茶。
第六步是點茶,也叫“韓信點兵”。杯底下的剩下的茶水要一點一點的滴在杯子里。
今天真高興,我以后一定泡茶給爸爸媽媽喝。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九
功夫茶是潮汕一帶品茶的一種風尚,以其獨特、精細而聞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所謂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個字來概括:烏龍入宮,淋蓋刮沫、高沖低灑、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同樣喝茶的禮節也要注意。一般是三個茶杯放在一起,意為品茶,篩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別人喝完了才喝,這是對客人的尊重,還有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拿離自己最近的那杯。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說是茶濃情更濃。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
潮汕一般倒茶時只倒八分滿的。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并不會被燙到,而茶是熱的,滿了的話,接手很熱,客人的手就會被燙到,有時候還會因為過燙導致茶杯掉地,造成難堪。所以說茶滿欺人。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在潮汕,主人泡茶后要到人家跟前說請喝茶,而對方應該回以謝謝、莫客氣。如果是人比較多的場合,杯子不方便收回,就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候,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候就可按照順序斟上去。在接受斟茶時候,還要有回敬反應。比如喝茶是長輩,就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小輩或者平輩,則用食指和中指在桌面輕彈兩下來表示感謝。
先客后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候除了論資排輩,還應該先敬客人來賓然后才是自家人。也得等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司爐,也就是煮茶沖茶的人才可喝,否則就是對客人不敬。
強賓壓主,響杯檫盤。
客人喝茶提盅時是不能隨意將盅腳在茶盤沿上檫的,茶喝完放盅時候應輕手,不能夠讓盅發出聲響,否則代表的就是強賓壓主或是有意挑釁。
喝茶皺眉,表示棄嫌。
客人喝茶時候是不能皺眉,不然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要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是人家嫌棄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這會讓主人尷尬,還顯得很不尊重人。
頭沖腳惜,二沖茶葉。
主人在沖茶時,頭沖是必須沖后倒掉不能喝。因為早時做茶時候是用腳踩的,所以怕茶葉有臟不宜喝飲,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有欺侮人家的意思。
新客換茶。
在賓主喝茶時候,若是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表示歡迎得立即換茶,否則就會被認為是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后的二沖茶還需要新客先飲,新客還不能推辭,否則叫卻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
主人如果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是主人在暗下逐客令,這就要抽身告辭,否則只會惹主人沒趣。
茶叩首禮。
去別人家喝茶時,為感謝主人的招待而使用的“叩手禮”,那如果有一天,自己成了泡茶的主人,請客人喝茶時,泡茶者示意對方需要用“伸掌禮”。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行此禮,每當主人請糖倒茶之際,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
主人給客人斟茶時,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輕叩桌面,以致謝意,這就是廣州人飲茶的“叩手禮”。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一
潮汕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潮汕功夫茶的泡茶步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治器一共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清器、候湯、淋杯六個動作。正如太極中的“太極起勢”,治器其實是一個預備階段。起火、掏火、扇爐、清器自然不必多說,“候湯”和”淋杯”也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煮水后十幾分鐘,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變小時,魚眼水就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重新將砂銚置于爐上。
納茶是沖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打開茶葉,把其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將粗細分開,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置于中層,然后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這樣做是為了防止細末多時,將滴嘴堵住,同時也有助于泡出的茶湯色澤味道均勻一致。
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準,放有七成茶葉在里面就足夠了。太多太少都會影響茶湯的味道,如果茶葉過多,泡出的茶太濃,味道苦中帶澀,而且隨著沖水后嫩芽的逐漸舒展,變得很大,最后甚至連水也沖不進去了。如果茶葉太少,則茶味太淡。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茶說》云:“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一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日蟹眼連繹并躍為度”。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后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緣壺邊沖人,切忌直沖壺心。所謂“高沖低斟”,所以提銚宜高不易低。高沖是為了使開水能夠有力地沖擊茶葉,茶葉在壺中來回翻滾,從而促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茶葉也不會有澀滯。至于七步再沖正適合,是為了讓開水稍涼一點,避免破壞茶葉中的維生素c等。
沖水一定要滿,好茶壺水沖滿后茶沫浮起,但決不溢出,提起壺蓋,從壺口輕輕刮去茶沫,然后蓋定。
所謂“淋罐”,也就是蓋好壺蓋,再以開水淋于壺上。淋罐不僅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還能夠判斷茶熟時機,當罐身水分全干時,即是茶熟之時。此外,還可以通過淋罐沖去壺外的茶沫。
“燙杯”用潮州當地的土話說就是“燒盅熱罐”,這是沖泡潮汕功夫茶最為關鍵的一步。在淋罐之后,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應使開水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銚形態的動作,操作熟練的.茶藝師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
幾經數度功夫,最后一步便是灑茶。灑茶遵循低、快、勻、盡的四字訣。
所謂“低”,正是前面“高沖低斟”里所說的“低”。灑茶不宜過高,高則香味易散,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禮貌。所說的“快”,是為了使茶的香味不散失,并且保持茶的熱度。而“勻”則是指灑茶過程中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以保證各杯茶色均勻。切忌灑滿一杯才灑另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濃。最后的“盡”字,就是說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還可以留一點,第二沖、第三沖切不可留在壺中。灑完茶后,將茶壺倒放過來,置于茶墊上,以使壺中之水分全部滴出,灑茶既畢,請各位賓客乘熱而飲,杯緣接唇,一股茶香撲鼻而米,一啜而盡,三嗅杯底。據說是“味云腴,餐秀美,芳香溢齒頰,甘澤潤喉吻,神明凌霄漢,思想馳古今”。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二
茶文化、茶禮儀已經慢慢滲入到現代生活用茶中,如今,還有哪些茶禮儀被完整保留流傳下來了呢?下面是為大家介紹一方潮汕工夫茶禮儀,不看不知道,一看收獲絕對不小。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水常在常溫下飲用,而茶大多是滾燙的,杯中盛太滿的茶會使客人的手被燙傷,嚴重時還會出現失手打碎杯子的尷尬情況,所以在斟茶時要衡量好。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熟悉潮汕功夫茶的朋友對這句話并不陌生。斟茶時,潮汕人會遵循先尊老人、后是卑幼的`順序來,而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步就班之外,還得先敬賓客再敬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掌茶人才可以自己飲茶,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
強賓壓主響杯擦盤。
頭沖欺賓二沖待客。
沖茶時,頭道茶必須倒掉,除了因為里面有雜質不宜飲用,而且在潮汕習俗中,要是讓賓客喝頭道茶就是欺侮他們的意思。
喝茶皺眉嫌茶壓主。
在潮汕人家做客,最好不要輕易露出皺眉的表情,因為主人發現后,就會認為賓客嫌棄自家的茶不好,不合口味。
新客換茶待之有禮。
在賓主歡聚一堂,品茗聊天的時刻,若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立即換茶以表示歡迎,否則是會被認為“慢客”的細節。換茶葉之后的二道茶要新客先飲,若新客一再推卸便叫“卻之不恭”
暗逐賓客恰如其道。
雖然潮汕人熱情好客,但有時因各類原因不方便接待、或是不想接待賓客時,主人可長時間不換茶葉飲用,這樣,賓客知道主人已經暗暗下“逐客令”,為了不自討沒趣,便會起身告別,而主人還會表示“惋惜”之情。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三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茶文化,那么在中國潮汕地區,他們的功夫茶是怎樣的呢?有講究什么禮儀呢,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
潮汕人鐘愛飲茶,乃至于把茶葉稱為“茶米”,而在日常交際來往中喝茶也是必須的,因此潮汕功夫茶就有了許多的禮儀和禁忌。
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任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
主人侍茶,茶水從濃到淡,數沖之后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沖,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于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喻有“某人無茶色”。
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對方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按部就班之外,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后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這個司爐的,俗稱“柜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現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主人沖茶時,頭沖必須沖后倒掉不可喝。因為里面有雜質不宜喝飲,潮汕地區有“頭沖腳惜(潮汕話腳汗的意思),二沖茶葉”之稱,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后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潮汕本地群眾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系飲茶時間長會誤工作或是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潮汕人習慣于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于俗語“茶三酒四踢跎(潮汕話游玩的意思)二”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游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于統一意見,滿足游興。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四
沖泡潮汕功夫茶的“八步法”
潮汕工夫茶是中國傳統的漢族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起源于唐朝。那么對于潮汕工夫茶,大家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沖泡潮汕功夫茶的“八步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潮汕工夫茶講究“八步法”,即治器、納茶、候茶、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篩茶。
沖茶前的準備,起火沖燙茶具。
將粗細不同的茶葉分開后,分別裝入茶壺,粗的先放壺底、中等的.放中間、細的放最上面,茶葉裝七八成滿,不可以裝太滿。
煮水時以“蟹眼水”為度,初沸的水沖茶最好,就像蘇東坡所說的“蟹眼已過魚眼生”。
要非常講究“高沖”,即開水從茶壺邊沖入,不可直接沖壺中心,防止“沖破茶膽”,茶葉沖散,把茶沖壞。
沖茶時冒出的白色茶沫,應用茶壺蓋刮去,然后蓋好。
用開水沖淋壺蓋,可以沖去溢出的茶沫,又可以把茶壺加熱。
用開水燙杯,可以消毒又可以使茶杯升溫,使茶生香。
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倒入各個杯中,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表示“一視同仁”。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五
在咱們潮汕,家家戶戶都擺上一套精致小巧的茶具,自斟自酌,招朋待友,必不可少哦。我家也不例外,聽爺爺說,在我很小的.時候,爸爸喝功夫茶,總用筷子蘸點茶水,放在我滿是奶味的小嘴里。我皺著眉嘬著嘬著,三竟發出“叭嘰叭嘰”的聲響,仿佛津津有味,大家看得眉開眼笑。日復一日,現在我是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算是“老茶客”了,對著一杯濃濃的功夫茶,一飲而盡,眉頭都不皺下。
每當吃完了飯,我就會拿出茶葉,放到小小的茶壺里,用滾燙的水泡茶,然后給長輩們每人送上一小杯香氣四溢、色澤明亮的功夫茶。當然,少不了給自己留一杯。聞一也下,茶香撲鼻;品一口,又甘又苦;慢慢咽下,齒頰留香,精神―振,做功課不犯眼困。
平時,吃潮汕特產烙餅、小食腸粉、蠔烙粽球、打牛肉丸邊爐……我肯定會泡上一壺潮汕功夫茶來慢慢品嘗。這時候,媽媽就會笑著說:“哎喲,你這小精靈鬼真會享受啊!”“媽媽,你也來一杯吧!”我一說露出了兩顆大黃牙。這是經常喝茶,牙上有茶漬的緣故。嘻嘻,你可別笑話我哦!
我愛喝潮汕功夫茶。潮汕茶文化源遠流長,二名聞天下。歡迎大家來汕頭做客,順便品一品我為大家泡的潮汕功夫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潮汕功夫茶文化(優質16篇)篇十六
流行于中國閩南及廣東的潮汕地區一帶,是一種歷史悠久極為講究的品飲藝術,在當地也是一種莊重的待客禮儀。清代就有人說,工夫茶的烹飲方法,源出于陸羽的《茶經》,只是器具更為精致。今日我們如果從品飲的角度來看,工夫茶確實是對陸羽烹茶藝術的一種繼承與發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與眾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稱“茶房四寶”。一是“玉書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燒水壺,容水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風爐,用以生火燒水;三是孟臣罐,一種小型精致的宜興紫砂壺,相傳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鵝蛋,容水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發);四是若琛甌,一種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個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為一套,放在一個橢圓形的瓷盤中。四寶齊備,方可烹飲。
工夫茶所用茶以烏龍茶為主,也有用工夫紅茶的。工夫茶的沖飲方法,別具一格。先取潔凈的泉水,洗滌茶具,放入茶盤,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開,將孟臣罐、若琛甌一一燙過。繼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壺以上的茶葉,沖入沸水至壺口(講究一點的,還將頭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燙茶盅)。沖時需高“沖”,就是將茶磗里的沸水,從茶壺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處直沖下去。這種高沖法,可使壺里每片茶葉都能在滾水里翻動,充分受熱,并能把茶葉的雜質沖激上水面,溢出壺外。水滿至罐口時,用壺蓋刮去表層浮沫后當即加蓋,以保香氣。有時怕水溫不夠高還可以用沸水淋澆蓋上蓋的茶壺,俗稱“淋壺”,以發茶性。壺在盤中,以水滿而止淋,隨即也可敷上干凈的熱毛巾以保溫。然后將四個小茶盅(若琛甌)排成方形,杯口相連。
待片刻后,茶有香氣溢出時,便可提壺轉圈,將茶湯依次注入四個小盅內,以保證每盅之內,茶汁濃度一致。這種轉著傾注的方法,傳統上稱為“關公巡城”。
先在一只盞中注滿滾水,然后把盞內水倒入另一盞中,這時用三個手指拿著盞,讓盞的邊沿浸在那只盛滿滾水的盞中,然后靈巧地用三個指頭使茶盞在手中輕輕轉動,這樣盞沿都經滾水涮了一遍。茶入杯后,不能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規矩,應先舉杯,置于鼻端,聞一下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讓茶湯在口中慢慢回旋,辨其真味。為此,近年來港臺一帶的工夫茶更配以徑小壁深的“聞香杯”,以助細賞茶香。此時,口鼻生香,喉吻生經,周身舒坦。飲工夫茶,重在細細品嘗。工夫茶可謂是中國一種古風猶寸的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