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于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小學科學教學反思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教學反思范文大全篇1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為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似乎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們感受長征的精神呢?
課前,我讓學生搜集一些長征的資料,毛澤東的詩詞,了解長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關長征的視頻,制作課件,為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課堂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朗讀為主線,讓學生朗讀,從讀中去感悟紅軍戰士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讀中,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這首詞所呈現的畫面: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并結合學生所收集的資料,讓學生來說一說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
“暖”與“寒”的理解是詩中又一個重點,它暗示了紅軍智取金沙江的快樂與強渡大渡河的悲壯與驚險。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理解時,我播放了視頻《飛奪瀘定橋》,讓學生說一說看后的感想,整個問題迎刃而解。
最后,讓學生欣賞了歌曲《七律長征》,學生斗志高昂,即興表達了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
小學教學反思范文大全篇2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變。語文新課標的頒布實施,對語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的熱點,更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正悄然而起。我們教師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進行了有力的探索
面對新課標,面對新教材,面對新的教學目標和評價體系,我們就有必要重新學習,甘當一名小學生。要認真領悟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區別新課程標準與以往教學大綱的不同,吃透新教材的特點,重構新的教學體系。而不能自以為是,要不然在教學實踐中只會“新瓶裝舊酒”,或是“換湯不換藥”而已。作為語文教師,不但要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載體,還有必要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中充當教研的先鋒。邊教學,邊研究,成為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同時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充當不同的角色。既要當學生的教練員,又要當學生的陪練員,有時還是學生學習中的伙伴。應當說,在新課程標準下,對語文教師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課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會失去向,無所適從。
對于新課標,新理念,我們也要理性的對待。語文教學需要改革,這是必然的,于此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傳統,而裹足不前;但是,我們又不能急于冒進,要結合舊教材,結合傳統教學法,構建“在實踐中嘗試,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學新模式。在每一天的具體教學實踐中,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從而得到不斷的進步。教材資源的整合主要表現為語文教材內在知識結構的縱橫交錯,與其它學科、社會生活的聯系。多年來,我們語文老師教學上習慣于“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將一個個互為聯系的知識點,肢解得零離破碎,學習新課標以后,在教科書的使用上,就要具備一種開放的理念。打破原來的照本宣科,提倡“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這是教學中的基本任務。再說語文課,也不一定就是局限于語文教材,應結合其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資源。并且要結合生活,用于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資源的整合是一個極為廣泛的概念,它包括學習的方式、內容等方面。就學習的方式而言,有整體學習,合作學習,個人學習三種。傳統的語文課堂是教師一言堂,是教師的獨白,是一對多的單一交流,而忽視了其他幾種學習方式。語文新課標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討性、自主性的一種學習方式,主張師生、生生、人機等多種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僅有的學習資源中獲取最大限度的教學效益。教學資源的整合問題,是一篇大文章。在此,限于篇幅,就不多言了。
對于新課標,新教材,應當說大部分教師都尚處于學習階段,并無多少實際的經驗可言。也許正因此而增加了它的誘惑力。自然,我們為之研究的空間也是極為廣闊的。當然,課程改革是漫長和艱巨的。“路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習新課標,不能形而上學,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歪曲曲解。對于傳統的一套,我們要懷疑,要創新,但又不能完全摒棄。畢竟教有法,而又無定法。不然,我們又會陷入某種教學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這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初衷。
小學教學反思范文大全篇3
在剛結束的初一期中質量檢測中發現學生較多問題,為此,周五對初一學生又做了一次單元檢測,希望在檢測中逐步糾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問題依舊。
當然這必然是個長期的過程,也將是合力教育才可能使之改變的過程。
今年改版的《道德與法治》對初一學生來講,引導其正確的價值觀仍然是教學之重。部分心理品質常識內容進行了重組,教材的行文、插圖等較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無疑,改版后的新教材更活潑、更適合。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初一新生在由小學向初中過渡過程中,有這樣那樣的不適應,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突出問題:
1、閱讀能力普遍較差,有興趣而解讀能力不強;
2、較多孩子缺少基本的問題意識,分不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三個基本問題。
在當前全民閱讀的大環境下,如何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促進學生的閱讀,是學校、家庭乃至社會需要進一步著力解決的問題,在孩子們陶醉于喧囂的網絡游戲等環境的同時如何讓孩子們更多地思考,更多地參與實踐,回到現實學習、生活中來,也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努力和改進的。
小學教學反思范文大全篇4
一、收獲
(一)首先,我發現了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
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不到位。
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對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體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恰當的、飽含真情的語言,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并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感知教學內容,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促進思維、鞏固記憶的教學效果。今后,我會在上課之前,加強對教材的理解,使自己更深地去感受教材,增強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2、教學中,教學語言不夠精練、準確。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是簡潔、精練、并具有科學性的,因為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用語言傳授知識,同時也在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在平時上課的時候,總是埋怨學生回答問題沒有條理,羅嗦,其實這些缺點有可能就是我在教學中的語言潛移默化地傳達給了學生的,或者是學生發言時,出現這些問題時,我沒有及時指導學生。對于一節課當中的教學語言,有些是課前備課時設計好的,有些是上課過程中臨時出現的問題,需要教師在很短的時間里設計好語言,并準確、精練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熟悉教材,了解大量的相關資料,今后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加強自身的語言的訓練。
3、教學中,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學習中的情況,指導和幫助學生分析一些問題,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注重傾聽學生的發言,從學生的發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進行深入的研究,沒有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而是只顧著完成教學內容。在這方面,我還要進一步加強學習,在教學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在備課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1、對教學目標的把握要準確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導向,要保證課堂教學順利、有效地進行,必須首先明確和掌握教學目標。它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我在平時備課時每課書的教學目標都是照抄教參上的,總覺得教學環節的設計才是最重要的,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教學目標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方向,方向定錯了,或者有偏差,都對一節課有決定性的作用,對于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我在準備《紅軍長征》這課的確時候已有所感悟,教學設計中,教學的每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而且都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課堂上的任何活動都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
2、 探究性學習,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研究性的問題。
我們老師進行每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為學生解決一些問題,近幾年,新課程為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地解決一些問題,而且是解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學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設計一節有深度的課,就應該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問題,有深度的問題不是那些已經有現成答案的問題,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分析資料,再通過自主地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問題,設計這樣的問題時,要注意幾點:問題不要太大,要讓學生能明白問題問的是什么,要適合學生的特點,例如:我在《紅軍長征》一課中就想設計這樣的一個問題,“長征的意義是什么?”因為這個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焦點問題,但如果這樣問,學生肯定不知道說什么,因為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講,這個問題太大,也太深,把這個問題處理成“說說長征途中給你留下最深刻的一件事”,使問題具體化了,學生就容易回答了。除了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問題之外,教學中教師還會提一些小的問題,不管是大的問題,還是小的問題,每個問題都應該有它的價值,都應該對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幫助,我在試講《紅軍長征》一課的時候,就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紅軍失敗了,革命根據地的面積大大減小了,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紅軍只能怎么樣呀?學生回答:“紅軍只能逃跑。”學生出現這樣的認識,這節課就失敗了,之所以學生會出現這樣的回答,就是因為我前面提出的問題,不但沒有價值,還出現了相反的作用。通過學習,我覺得教師在備課時,設計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是慎重的,有價值的。
3、 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要重視教師的講授。
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很多,但是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講授來學習知識還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現代教學理念倡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活動學到知識,但是這并不等于擯棄了教師的講授,幾千年的傳統教學,使我們認識到,教師的講授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教學中的重點和難理解的內容必須由教師來講,教師的講授是在教授知識,同時更是給學生作的示范,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教師講授的語言應該更加精煉、準確、到位。我反思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我總是感覺學生的發言不準確、羅嗦,其實這與我上課的表述語言有很大的關系,我今后應該這方面加強備課,使教師的講授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
4、 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活動要有實效性。
新課程要求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我覺得我們使用最多的還是小組討論,這個活動設計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學生討論的實效性就在于學生能否通過討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覺得要使學生討論有實效,就應該讓學生討論時有內容,有依據,然后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課前為學生準備大量的資料,學生根據資料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根據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在《紅軍長征》這一課中設計的學生活動是讓學生觀看展板和電腦中的網站,學生根據通過看大量的資料去發現問題、在觀看的同時,學生自由討論分析問題,從而解決了一些問題,達到了活動的目的。
5、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有實效性,充分發揮其作用。
在最開始,我在教學中使用課件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忽略了課件的更重要的作用,通過近幾年的學習,我對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更適合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利用這些課件,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圖文聲像并茂,生動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現已消逝的歷史現象,創造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實效性是最重要的,課件中的每個內容都應該有它的作用,而且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的,讓學生能通過課件中的內容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課件的重要作用,但是我覺得一節課中,也不能過分依賴課件,不能把課件當作課堂教學的全部,我覺得一節課中應該使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課件只是其中的一個。
對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還有幾點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首先呈現在學生面前的課件當中的內容應該是正確的,其次,如果課件當中的內容效果不是特別好,就不要用。
6、還有一些小的問題:
(1)教學中使用的資料要有實效性,不能把沒經過處理的原始資料給學生,因為學生整理資料的能力是有限的。
(2)在設計教案時,盡量避免出現很難解決的問題。
(3)在設計教案時,不要面面俱到,應該有取舍,有側重點。
(4)學生在活動前,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
(5) 教學中,要注重教師對學生發言的評價,對于學生有價值的發言,教師的評價應該使學生有自豪感。
二、在今后教學工作中的改進辦法
1、加強備課,反復推敲教學語言,力求精練、準確、科學。
2、加強對學生的發言的評價,并制作了評價課堂發言的電子表格,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幾方面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對每一單元的重點學習內容精心備課,并把大量的資料制作成網頁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而且,在網頁中設置了課后反思,和反思后修改的教案,還有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力求完善教案。重點教學內容可以用兩節課甚至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參與社會課的意識,而不是做一個社會課的聽眾,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