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教學工作計劃的編寫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和學科特點,合理安排課程進度和教學內容。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一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1、出示自學方法:
(1)讀文:多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2)質疑: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3)理解: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這個故事在今天同樣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可以警示我們什么?(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
古文學懂了學透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
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讀會課文。
2、能借助譯文理解關鍵詞語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聯系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重點: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
能聯系實際感悟語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聽說咱們四班的同學特別喜歡聽故事,老師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歷史故事: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國最強,它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隨時準備一統天下。有一次,趙國與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十分生氣,調兵遣將準備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急忙派遣當時著名的說客蘇代,去出使趙國。到了趙國,蘇代心平氣和地給趙王講了一個小故事,趙王聽完,恍然大悟,立刻決定罷兵,并與燕國和好如初。
西漢著名學者劉向在他的著作《戰國策》中記錄了這個故事,同時它也被編進我們的語文教材。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寓言二則之鷸蚌相爭》。
請大家看看題目,注意“鷸”字的寫法。(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請大家齊讀課題,注意讀準字音。
2、鷸和蚌分別為何物呢?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請一兩名同學介紹自己的資料)。
3、在了解了鷸和蚌之后,我們再來讀一遍課題吧!(生齊讀)。
4、古人云:“為學患無疑。”圍繞題目中的關鍵詞“爭”你又有哪些疑問呢?(生質疑,師評價。)。
5、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疑問走進這則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讀,讀通:
1請大家先自由地讀一讀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請一兩名學生是讀課文,引導正音。
4、看來我們都會讀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遍吧!(生齊讀)。
四、再讀,讀懂內容:
1、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再讀一讀,用自己的辦法理解生詞,讀懂句子。
2、哪個小組先來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獲?
3、文言文的詞語的含義很多都是跟現代漢語不一樣的,你們還有不理解的字和詞嗎?
5、基本情節講清楚了,已經很難得了!為了幫助我們理解故事內容,編者想得很周到,為我們準備了譯文。讓我們對照譯文再來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間互相考一考。
6、讀懂了嗎?那老師來考考大家?我讀原文,你們讀相應的譯文,好嗎?
8、故事內容讀懂了,那么剛才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
五、精讀感悟寓意:
1、那誰來說說故事的起因呢?
2、一個用嘴啄,一個用殼夾,為了生存他們就爭斗起來,那他們又是怎樣爭的呢?
3、生回答,相機出示相關句子。
4、鷸和蚌在相互鉗制的同時還不忘斗嘴,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心里的暗戰。聽了它們的爭論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號里可以填上那些語氣詞,然后帶著這種語氣跟同桌讀一讀。
5、師:鷸緊緊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鷸嘴,它們誰也不肯放躲過對方,都一門心思要致對方于死地,這是一場生死之爭,鷸曰(引讀),蚌亦謂鷸曰(引讀);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它們倆都不放開對方,相持著,相持著,此時鷸氣急敗壞地說(學生接讀)蚌亦針鋒相對地說(學生接讀)。
8、漁翁樂了,我們的鷸和蚌卻悲劇了――他們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漁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漁翁帶回家的路上,他們的心情肯定不會平靜,它們又會有一番什么樣的對話呢?請同學們拿起筆來試著寫一寫,最好能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語氣來!
9、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鷸和蚌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傾聽一下他們的肺腑之言吧!(請2、3名學生讀一讀)。
10、這場悲劇能避免嗎?作為悲劇的目睹者,你又會對鷸和蚌說些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完成板書)。
11、對蚌和鷸來說這個故事絕對是個悲劇,但對燕趙兩國來說卻是個天大的.福音。回到我們開頭的故事,趙王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聽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趙相爭――秦國得利)如果只顧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虧了!
六、拓展。
1、其實,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說出一兩個嗎?
2、師介紹:1934年,當國共兩黨爭得不可開交時,日本帝國主義乘機侵占了我國的東三省。這就是“鷸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七、總結升華:
同學們,在領會了這個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們能把課文讀得更加有味道了!(齊讀)。
同學們,區區幾十個字就避免了一場戰爭的爆發;短短一則寓言則讓我們明白了為人處事的道理。這正是:“字字珠璣化干戈,句句精煉蘊真知。”這就是語言的魅力,這也是寓言的魅力,這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這節課就上到這里,請同學們課外閱讀《戰國策》的其他篇目。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三
1、能正確認讀生字新詞,自主積累詞語。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多媒體。
課件出示:戰國時代的七個國家分布圖。同時師講述:在這七個國家當中秦國實力最強,因此秦王有吞并其他六國的野心。這時趙國與燕國發生點矛盾,趙王想要攻打燕國,燕王趕緊派大臣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具有這么大的力量能阻止戰爭的發生呢?想不想知道?(想)讀完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3、指名回答:是什么故事阻止了戰爭的發生?(師板書:鷸蚌相爭)分析鷸的字形,據形說意。
4、出示課件鷸:了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了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么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曬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并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并給組詞。
師:蚌正在曬太陽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后它會怎么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么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并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并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后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斗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斗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并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么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后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1、課件出示:看圖續編故事,多年以后鷸和蚌的子孫在海灘邊見面了會說些什么?怎么做?發揮想象把故事編完整。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四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么”?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后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后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里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么啟發?(板書:警后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松地學,學生學得輕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么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于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么發展的,對小學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后,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系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系。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于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五
2、能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講述“鄭人買履”的故事,表演《鷸蚌相爭》。
4、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這兩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不要墨守成規以及互不相讓只能兩敗俱傷讓別人利的道理。
兩則寓言的原文。
26寓言二則。
量——尺碼——忘鷸——啄。
|蚌——夾。
取
-寧信尺碼,不信腳被捉。
第一課時。
守成規的道理。
一、談話,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寓言二則》。
2、我們學過那些寓言?簡單說說內容。“寓言”?“則”?
二、初讀課文。
1、自己讀課文,利用字典或生字表讀準字音。
2、讀一讀(小黑板)集市鄭人買履匆匆忙忙尺碼寧。
問:“鄭人”指哪的人?“履”?“尺碼”指什么?
3、同桌互讀,檢查讀書正確、流利。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朗讀,其他人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再讀思考:這則寓言先講了什么?后講了什么?(事情發展順序)。
3、用自己的話講這則故事?
4、讀寓言故事。
5、鄭人能不能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鞋呢?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小組討論)。
四、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
2、表演故事,以小組為單位。
五、課堂小結:學完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課時。
學習寓言《鷸蚌相爭》懂得兩人一味相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讀一讀。
鷸蚌、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互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指生讀課文,其他人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講故事。
3、有感情朗讀。
4、你認為鷸和蚌怎樣做就可以不被漁夫捉去?
四、練習。
1、朗讀課文。
2、小組表演課本劇《鷸蚌相爭》。
五、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六
2、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對話內容,明白寓意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退讓。
3、能根據課文內容續編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重????點:?感悟故事內容,感情朗讀對話。
難????點:?感悟故事內容,懂得與人相處要互相退讓。
資源應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二)、初讀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查一查工具書。
2、同桌互讀、互幫互學。
4、出示課件鷸:了解鷸的外形特點。
5、出示課件蚌;了解蚌的特點。
6、文章哪幾段寫了鷸蚌相爭的故事呢?快速地瀏覽課文。
7、指名回答:(3-6段)。
8、鷸和蚌為什么相爭呢?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9、出示課件:蚌正在懶洋洋的曬太陽。讀句子再讀詞語“懶洋洋”
(1)、指名解釋詞語并演示(懶洋洋)。
(2)、怎樣記住“洋”字?并給組詞。
師:蚌正在曬太陽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呢?
10、出示課件:鷸用長嘴去啄棒的肉。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字“啄”
(2)、解釋字義、怎樣記住這個字。
師:接下來看蚌是怎樣對付鷸的?
11、出示課件:蚌夾住了魚的嘴。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夾”
(2)、給“夾”擴詞。
師:鷸被夾住以后它會怎么樣?
12、指名讀文(第四段)。
13、出示課件:鷸怎么也擺脫不掉蚌。
(1)、先讀句子再讀加點的詞“擺脫”
(2)、指名解釋“擺脫”并給脫擴詞。
師:指導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鷸生氣的語氣。
14、再指名讀。
師:鷸這樣大發雷霆看看蚌怎樣?
15、出示課件:蚌???毫不示弱。
(1)、讀詞語并指名解釋。
(2)、用“毫不示弱”練習說話。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把蚌毫不示弱的語氣讀出來。
16、指名讀第五段。
17、練習讀鷸和蚌對話的內容并指名分角色朗讀,讀后相互評價。
師:我們能不能把鷸和蚌相互爭斗互不相讓的過程演出來呢?注意表情和語氣。
18、同桌練習演。
19、指名戴頭飾到前邊演(兩組)。
師:鷸和蚌這樣爭斗下去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20、指名讀第六段。
指名解釋“毫不費力”并板書(漁翁得利)。
師:這時困在漁翁網中的鷸和蚌會怎樣想呢?
21、指名回答。
師:那我們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2、指名回答。
師:同學之間一定要和睦相處,有矛盾時要懂得退讓,“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么趙王聽完這個故事會怎樣想呢?
23、指名讀第七、八段。
讀后回答:趙王怎樣做的呢?
師:趙王醒悟了,攻打燕國只能讓秦國得利。
(三)、拓展延伸。
2、指名讀故事。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七
1.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書讀好了,就能變成自己的語言。怎樣讓三年級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蘊含的大道理”呢?教師要讓語文課程富有創新活力,通過不同方法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在反復誦讀過程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潛移默化的培養人文精神,提高語文素養。
2.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前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并學習正確的運用語言。并注重引導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教學內容分析:
《鷸蚌相爭》講的是河蚌剛剛張開蚌殼曬太陽,一只鷸看見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緊緊夾住了鷸的嘴。它們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肯放開誰,結果一起被漁人捉去了。這則寓言生動地說明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
2.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能夠讀懂故事內容,而且對寓言有很大的興趣,如此淺顯易懂的故事從語言和情節的理解上來說,對他們都不是難事。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領悟能力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如果想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真正理解簡單的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術準備:多媒體課件。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學生事先查找鷸和蚌的相關資料。
1.通過想象及多種形式的朗讀等學習活動,理解重點詞語,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展開想象表演故事。
教學難點:懂得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出示鷸和蚌的圖片)。
1.啟發談話:同學們,你們了解鷸和蚌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
2.學生就鷸和蚌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兩方面進行介紹。
3.談話: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鷸蚌相爭》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內容,理解寓意。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啄、夾各是什么意思?
3.再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4.請學生按提示說一說:
河蚌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課件逐步呈現每一步)。
二)細讀課文,理解寓意。
1.默讀課文,思考:(1)鷸和蚌為什么會爭斗起來呢?
(2)它們是怎么爭斗的呢?
(指答讀文)。
2.展示課件:鷸蚌相爭時的對話內容的文字片。
3.指導學生朗讀。
(1)問:鷸被蚌緊緊夾住了,如果你就是這只鷸,你會怎么想?
追問:你要是這只鷸,你會怎么生氣地說?
感悟,有語氣朗讀。
(2)問:鷸這樣生氣,蚌害怕嗎?它表現得怎樣?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幫助學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問:“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說說自己的理解,師小結:“毫不示弱”表示一點兒不比對方弱。)。
[設計意圖:實現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義的目標,為造句做準備。]。
(4)指導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較合適呢?
試著用這個詞語說一句話。(指導學生把話說完整)。
(5)指導:你要是這只蚌,你會怎么毫不示弱地說?
(6)分角色朗讀,同桌互讀。
4.鷸和蚌誰也不肯放開誰,誰也不肯讓著誰,雙方互不相讓,結果怎樣呢?(被漁夫捉去了。)。
5.請學生戴上鷸和蚌的頭飾進行表演。
三)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1..展示課件:鷸蚌相爭的完整動畫片。
3.討論: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練習。
同桌互相演一演“鷸蚌相爭”的故事。
(四)小結:學完課文,談談體會。
(五)作業。
1.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鷸——啄(生氣)。
互不相讓——被捉。
蚌——夾(毫不示弱)。
(一)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2.我會用“毫不示弱”說一句意思完整的話。
3.我能講述故事的內容,知道了鷸和蚌一起被漁夫捉去是因為()。
4.通過學習我知道“鷸蚌相爭”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的道理。
[注:每項評價內容都分為“優秀﹑良好﹑達標”三個等級。]。
(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表演課本劇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指導學生充分地朗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的境界。
《鷸蚌相爭》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個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兩人一味爭斗,互不相讓,就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到好處的道理。故事雖小,道理深刻。我認為自己在此次教學設計中以下兩方面做得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電教媒體,把教學內容聲情并茂地呈現于學生面前,激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情,全身心地參與學習過程,使他們樂在其中,學得自主、有效。
2.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復研讀,調動學生的認知、想象和情感,細細揣摩、體味,不斷深化對文本主題的認識,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八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漣漪"、"心曠神怡"、"無計可施"、"肌腸轆轆"、"反唇相譏"、"輕而易舉"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環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生的。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朗讀描寫河蚌的語句,一組讀描寫鷸鳥的語句。讀出河蚌的生氣,鷸鳥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九
教學目標:
1、 認識11個字和一個多音字燕,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
3、 能講述鷸蚌相爭的故事。
4、 了解這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 認識11個生字,一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 了解故事內容,并懂得成語背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
1、 生字詞語卡片。
2、 鷸蚌的圖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1、 同學們,通過課外閱讀你一定又知道了許多成語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講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主匯報積累的成語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課題。
3、 齊讀課題,認識鷸、蚌兩個字。教師出示圖片,介紹鷸和蚌。
二、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 自由讀文,畫出不認識的字。
2、 學生在小組內輪流讀課文,并交流識字方法。
3、 教師檢查識字情況,抽讀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帶有生字的詞語開火車。
擺脫 趙國 燕國 罷兵 懶洋洋 勸說 夾住
鷸蚌相爭 毫不示弱 魚翁占便宜
5、 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6、 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7、 指名朗讀課文,評一評,你認為他讀得怎么樣。
三、 學習會寫字。
1、 出示會寫字,讀一讀。
2、 同桌說詞,看誰說的.多。
3、 學生識記生字,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樣寫這些字才好看呢?
4、 說說你的發現。
5、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范寫。
6、 學生練寫,教師個別指導。
7、 書寫評價。
作業:
1、 讀課文。
2、 寫字。
第二課時
一、 復習
1、 聽寫生字。
2、 出示帶生字的句子讀一讀。
二、 聽故事,了解課文內容
1、 聽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讀課文,看看通過讀你又有什么收獲。
3、 提出你心中的疑問,全班交流。
三、 朗讀感悟
1、 學習課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讀這一部分。
(2) 出示插圖: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圖意。
(3) 找一找,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了這副圖的情景呢?指名讀一讀。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動詞,畫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灘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殼結果把鷸的長嘴()了。
(6) 哪一個詞寫出了蚌收攏蚌殼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連忙說一句話嗎?
(7) 指導朗讀。
(8) 學生自由讀4、5自然段,想想該用什么樣的語氣的讀呢?
(9) 同桌間互相朗讀,讀后全班匯報朗讀,分男女比賽讀課文。
(10) 鷸蚌相爭誰輸誰贏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從哪一個詞可以看出魚翁十分輕松的抓住它們倆呢?
(毫不費力)
分組討論:魚翁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呢?鷸蚌它們聽后又會說些什么呢?
全班反饋。
(11) 齊讀課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
3、 分組說說故事。
4、 指名說故事。
5、 學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收獲呢?
6、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講解。
7、 學習課文1、2、7、8自然段。
8、 默讀這一部分,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饋。
四、 拓展
你現在明白了鷸蚌相爭,魚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學生自由回答。
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作業:
1、 讀課文。
2、 把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一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蘊含的哲理,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領會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己從鷸蚌相爭中受到的啟發.。
一.談話導入。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準確,理清課文的只要內容.。
2.溝劃優美的語句多讀幾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環境怎么樣?
2.了解故事是怎么發生的.。
3.了解故事的發展情況.。
思考:鷸蚌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讀。
4.了解故事的結果.。
鷸蚌相爭,結果怎么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四.聯系生活,升華理解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鷸蚌相爭的現象嗎?你想對這樣的人說什么?
五.作業。
鷸
蚌
互不相讓。
兩敗俱傷第三者得利。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二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方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點燃興趣。(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大家粗略的瀏覽一下課文,說說課文給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場戰爭,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璣啊。
(2)古文乍一看晦澀難懂,讀起來也感覺拗口,可細研究起來你會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內斂、精煉。
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坐享其成,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只有擁有一顆勇于探索的心,才能發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領域。
二、激勵自學,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學方法:
準備好了嗎?那就開始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2、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三、展示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同學們,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索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
評議:通順、有感情、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一條一條逐步增加難度)。
個別讀,個別讀,個別讀,后齊讀。
2.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如果還有問題,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同學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指出直譯與意譯。引導學生意譯,感悟兩者的直接與生動、傳神。) 。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
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
為什么爭?怎樣爭?爭的結果如何?(師板書:漁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
四、指導誦讀,感受古文魅力。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
五、總結、拓展:
六、作業:
1、給文中的鷸、蚌設計一個合理的結局。(相爭則死;相助則生)。
2、搜集古文,運用學法,感受快樂。
板書:
權衡利弊。
教學反思:
《鷸蚌相爭》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穿插到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伊始我用故事導入,產生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效果,將孩子們的目光、思緒吸引過來。后在學法提示下鼓勵孩子們自學研究,討論交流、小組合作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誦讀、自學古文。接著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快樂。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鼓勵他們背誦,積累優秀的古詩文。后再進行拓展實踐,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三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
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
文檔為doc格式。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四
1.了解鷸蚌相爭的故事內容,懂得互不相讓會兩敗俱傷,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習作能力及動筆習慣。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創編一個新故事。
教學材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言導入,激發興趣。
介紹有關鷸和蚌的知識。
二、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思考:鷸和蚌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細讀課文。
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提問:1.鷸和蚌在爭斗時都說了些什么?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學習課文3、4句。
培養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像能力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3.引導學生質疑。
4.引導學生解疑,適時抓住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朗讀、理解、體會一些詞句的含義。
重點抓:“生氣”、“豪不示弱”及“浩浩”等詞語。
方法:
1.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并適當展開想像。
2.播放鷸蚌相爭時的激烈場面,創設讀的情境。
1.找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讀一讀。
2.針對這兩句話提出不懂的問題。
通過讀、說、討論解疑,深入理解詞句的意思。
1.觀看動畫片段,感受相爭時激烈場面。
2.有感情地朗讀對話部分。
(二)讀全文。
回歸整體,揭示寓意。
教學過程。
教學。
環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
2.提問:鷸和蚌為什么會一起被漁夫捉去了?[。
通過學習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
1.觀看,體會當時的情景。
2.自讀全文。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創編故事。
讀寫結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動筆習慣。
1.提問:當漁夫悄悄地向它們走來時,它們怎樣做就不會被漁夫捉去了。
2.學生習作。
3.請學生讀創編的故事。
1.創編故事。
2.讀故事。
四、作業。
板書:
鷸啄生氣。
互不相讓。
漁夫得利。
蚌夾豪不示弱。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五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演:張殼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板:鷸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么”?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后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后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里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么啟發?(板書:警后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松地學,學生學得輕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么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于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么發展的,對小學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后,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系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系。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于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八
教學目標:
1.透過看圖片、比較記憶等方法自主學會5個生字。
2.理解重點詞義,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把寓言故事講給別人聽。
5.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執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重點:
懂得只為眼前的一點利益互不相讓,爭論不休,最終只會兩敗俱。
傷,讓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故事所滲透的道理運用到生活中。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
教學用具:圖片。
教學過程:
一、利用歷史故事導入。
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秦、楚、韓、魏、趙、燕、齊。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向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向在等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
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設計意圖:故事引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練習概括。
1.試讀課題。
(1)板書“鷸”字,學生書寫并數出筆畫。(出示“鷸”圖片)。
認識鷸。你有好方法記住這個字嗎?
(2)請學生告訴老師“蚌”字的寫法,板書。(出示“蚌”圖片)。
認識蚌。
(3)齊讀課題。
2.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1)生自己練習朗讀。
(2)小組間互相讀,幫忙指出錯處。
3.讀:提出推薦或表揚。
4.學習概括: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練的話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設計意圖:自主閱讀,解決字詞,練習概括故事的主要資料)。
三、精讀課文,理解寓意。
1.指導有感情朗讀。
重點指導:(1)鷸生氣了,說:“這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這蚌就要活活干死!”讀出鷸生氣的語氣。(2)蚌毫不示弱,說:“這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這鷸就要活活的餓死!”引導學生體會“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讀出不同的語氣。指名讀,男女對話讀,師生分主角讀。(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說一句話。(4)比較:“毫”與“豪”的區別,同音字組詞聯系。
2.兩人一組做動作,把鷸蚌相爭的過程表演出來:指派代表表演。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互不相讓”。(板書:互不相讓)有感情地朗讀。
3.想一想: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估計:兩敗俱傷;被漁夫捉走;不肯互相謙讓等)。
漁夫將鷸和蚌裝進網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網中的鷸和蚌此時會想些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讓,一味相爭只會兩敗俱傷,有時還會讓第三者得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設計意圖:理解文章資料時,擯棄了煩瑣的講解,而是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生動、搞笑的故事中去。教師引導他們想象畫面,充分感受鷸和蚌的語言、動作、心理,再透過朗讀加深體驗。這樣,由朗讀——想象畫面——感悟情趣——朗讀升華,逐層深入,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內化文章的語言文字,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5.體會寓言的魅力。
師:小故事,大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書:寓言。
你還聽過或看過哪些寓言故事?(生舉例)。
再讀課文體會,注意語氣,重點詞句的指導。
(設計意圖:透過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讓”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體會寓言的寓意。)。
四、創編故事。
續編故事: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
(設計意圖:透過故事續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積累語言,體會寓言的寫作特點。)。
五、選取性作業。
選取一項適合你的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鷸蚌。
相爭。
(互不相讓)。
漁夫得利。
鷸蚌相爭的教案設計(優秀19篇)篇十九
1、猜成語。
同學們,我們今天做個游戲好不好?看圖猜成語,看它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課件展示)。
2、引入寓言,導入本課《鷸蚌相爭》。
二、新授。
1、解釋鷸和蚌(課件展示)。
2、了解《戰國策》。
3、老師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學習古詩文的方法:讀――明――品――悟。希望大家以后學習顧問能夠用到它。
4、學習寓言:
(1)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正字音:曝箝禽鷸。
(3)對照節奏,再讀課文。
(4)對照譯文,自讀寓言,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從而讀懂全文。
(5)檢查重點的字詞的解釋:
方:剛剛曝:曬箝:通鉗夾住。
禽:通擒捉住雨:名詞作動詞講下雨。
謂:對某人說喙:嘴。
(6)用你自己的話講故事講給同學們聽,自主復述課文。
(7)帶著下面的問題再看課文:
a、它們為什么爭?
b、它們怎么爭?
c、結果怎樣?(要求用波浪線畫出它們相爭時的語言)。
(8)匯報交流。
(10)要求讀出它們毫不示弱的語氣(分角色來演一演)。
(11)從課文中你讀懂了什么道理?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這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