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對所讀內容產生的情感、思考和評價的表達。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讀者是如何欣賞和評價這本書的吧。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一
勞倫斯布洛克的馬修偵探系列一共看過三本,最喜歡的還是《八百萬種死法》,因為把大都市的冷漠疏離,依附于此生活的人們的異化和飄零寫得讓人心有戚戚。是一部氛圍大于情節的小說,但也正因如此,你會在知道所有情節的情況下還覺得可以再讀一次啊。
而這本中文譯名很文藝的書是馬修偵探系列的最后一本,寫的是距離《八百萬種死法》20多年后的馬修,這時候他已經60多歲了。
這本書和《八百萬種死法》剛好相反,它最精彩的地方是故事情節。感覺好久沒看到那么好看的偵探小說了(尤其上一本剛看完東野的《沉默的巡游》),那天晚上我看到半夜三點硬把它看完了。
故事是分開兩條線推進的。馬修接到一個女人的委托讓他幫忙調查自己在網上新認識的男朋友。而同時一個自稱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的男人準備和一個因為殺害三個小男生而即將被執行死刑的囚犯見面(雖然證據確鑿,但是犯人一直堅稱自己無辜)。
兩條線逐漸交纏在一起,讀者大氣也不敢喘,咬著指甲靜靜等著看最瘋狂又最冷靜的變態連環殺手出沒。
看完之后只有一個簡單粗暴的爽字能形容。
翻到封底,看到那句“慢慢來,他告誡自己。花點時間聞聞花香。”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二
每當有人提到楓葉,我便異常興奮。因為它不但顏色獨特,而且掌形也顯出幾分別致。
一葉知秋,紅楓葉便是秋天的時令神。許多文人墨客都曾以它為題吟詩作畫,使它的魅力流芳百世。
記得在老家的一座不知名的山上,有一片楓樹林,雖然不能和北京香山的紅葉相媲美,但也算得上是別具一格。那座山并不奇特,而被青翠所包圍的那一小片火紅,便是吸引人的全部風景。
一天雨后,我去那座山上看紅葉,山勢并不怎么險峻,一路上走得很輕松。不多時,我便來到了楓樹林,展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火紅的景色。我緩緩向樹林深處走去,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生怕驚擾了這珍貴而又可愛的紅色精靈。當然我也沒有忘記拾幾片回去留作紀念,但我真不知拾哪一片好,因為剛拾到一片放入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沒走幾步便又看見一片更為嬌艷的。我沐浴在這片紅色里,仿佛忘掉了一切,眼前只有這一種顏色。
不知不覺中黃昏已經來臨,天氣由陰轉晴,晚霞一片絢麗,火紅的霞與火紅的葉相映,我被包圍在紅色的世界里。我快樂地旋轉,希望紅色映射到我身體的每一寸肌膚。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三
當然,經歷過風風雨的水花,從不埋怨老天爺對它們不公。它們很堅強,也很勇敢。這不是每一個花都能做到的,可是一片片水花做到了,那該有多痛苦,悲傷呢?對于一片水花來說,并不是這樣的。它們會很開心,所做的選擇。它們的選擇是用堅強,去詮釋屬于自己的獨特人生,用雙手推開一條春暖花開的道路。人生就是這樣,只有學會堅強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坦然。人生之路漫長而艱辛,鮮花和荊棘同在,快樂與痛苦并存,所有的經歷無不磨礪著我們的靈魂。在這樣的旅途中,我們要學會堅強,要以無所畏懼的勇氣去面對一切,這樣我們才會收獲風風雨雨過后的彩虹。
這篇文章讓我懂得了:身處困境時,不要退縮,要以信念為基礎,將失敗化為動力,讓希望之火點燃心中的熱情,讓生命之花重新開放起來。人生道路上,挫折與失敗是難免的,如何正確去面對,是我們的必修課。讓我們做,一個堅強,勇敢的人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四
我喜歡《盛世繁花》里的許多文章,因為語言簡潔、優美,驚人耳目的豪言壯語并沒有多少,但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卻十分溫馨、迷人,描繪的人物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你的面前。我最喜歡《換兒姐》和《女門將》,分別描寫了一個姑娘的感人故事。
《女門將》則大有不同,愛好足球的汪盈是個標標準準的女漢子,并且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本來腿腳靈活的她完全可以擔任一名出色的中鋒,可是老師卻安排她守球門。汪盈很難過,不過個性開朗的她并不會就此認輸,她找來同伴,幫她練球。皮擦破了、手淌血了,可是汪盈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毫不在乎,并且繼續努力,又掌握了守門將應該注意的事項,最后,成為大家公認的隊長。在重要的比賽時,汪盈的手忽然受了傷,她強忍疼痛,繼續來到球場拼搏,帶領大家團結一致,終于贏得了勝利!女門將當之無愧!
我喜愛換兒姐的善良,贊美汪盈的堅強,兩位姐姐身上都有令我敬佩的地方,品質那么優良卻各不相同。《盛世繁花》讀后,掩卷長思,字字入心。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五
今天,我在魯泰路上發現一種很好看的一種樹葉,因為那樹葉是紅色的,一開始我以為是楓葉,可是仔細一想我們這不可能有楓樹的,我跑過去一看不是楓葉,而是紅葉,一回家我就打開電腦查紅葉的資料:紅葉,學名黃櫨,是觀賞樹木,主要看葉,為歷代文人青睞,最早見于司馬相如《上林賦》。紅葉,全國各地都有,千佛山亦鼎鼎大名,然而尤以山南山北最盛。山北瀛芳園處,星羅棋布,萬紫千紅。卵形的葉,雜性的花,濃郁的香,甚是誘人,再加上丹楓、火炬、紅葉李、紅葉樹,將其襯托得更加艷麗。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覺得紅葉很美啊?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六
在《繁花》中,為人稱道的是語言,拋棄刻板敘事,文字先行,回歸到傳統的“話本體”的表達。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為主的長篇小說。“人生如花,書中大段關于花、樹的敘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說是“珠環翠繞”,光線、顏色、氣味,在人世搖曳,加之盛開與枯萎的姿態,包括傳統意義的繁華城市的細節,是花團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這是一部有關上海的地域小說的典范之作。《繁花》里有三個核心人物,阿寶、滬生和小毛。阿寶爺爺曾是大資本家,阿寶爸爸少爺出身參加革命做地下黨,不過那個年代資本家和地下黨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滬生家是軍隊干部,“wg”中受沖擊;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個年代都是踏踏實實的底層,沒有大起大落。他們從小是好朋友,小說由這三個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當然還有時代與社會。故事從這三個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寫到中年老境,時間跨度有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九十年代,但不是連貫寫下來,而是分成“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兩條線索來講。小說共三十一章,凡單數章節講述“過去的故事”,凡雙數章節講述“現在的故事”,就這么均衡地交叉隔開。“現在”這部分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跨度,似乎是一個靜止的時空;而“過去”這部分有著清晰的時光流逝,看著這三個少年日漸長大,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兩條線索最后融到一起,是“過去”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在”。
大上海的阿寶、滬生、小毛穿梭在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構成的巨大時空陷阱之間。他們在六十年代興致勃勃地投身群眾運動,一如九十年代忙著賺錢應酬。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卑微而熱切地活著,身不由己,被種.種欲望和挫折所牽引。時代在變化,而他們被桎梏的心性從未得到過自由。說到底,是一顆顆年輕且熱切的心,被時間的虛妄所埋葬。
書中男男女女在萬丈紅塵里,無法抗拒情欲的迷障,總是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于是,一步步走向宿命的軌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生活總是不吝于展現最殘酷的真相,所有的真心都是情感的虛妄。
而面對這些虛妄,所有人物在作者筆下都選擇了“不響”。在書的扉頁上就寫著:“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不響”似乎就成了這部看似沒有主題的小說最好的引線,幾十、幾百個“不響”將兩段時代中發生的一個又一個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聯起來。無論穿越如何熱鬧的生活,上海人的骨子里也是沉默的,這份內心的沉默同樣維系著阿寶與滬生成年后的個人尊嚴。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七
這幾天讀金宇澄的《繁花》,讀了整整兩天,說這部小說是2013的年度長篇,又是海派文學的標志。
讀完最后一行,時近黃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樣黯然,還有幾分難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敘事語言上的嘗試確實令人心悅誠服。首先,小說用上海話來寫,作者坦白出版時將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為了讓北方人也能懂。滬語寫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寫出了上海人的某種思維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話的北方人也許能看懂,但不一定能體會其中之妙。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讀、有韻味;寫法上只寫人物如何說、如何做。作者說他感興趣的是,“當下的小說形態,與舊文本之間的夾層,會是什么。”我想說的是那份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個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寶、滬生和小毛。阿寶爺爺曾是大資本家,阿寶爸爸少爺出身參加革命做地下黨,不過那個年代資本家和地下黨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滬生家是軍隊干部,“文革”中受沖擊;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個年代都是踏踏實實的底層,沒有大起大落。這三個人從小是好朋友,小說由這三個男人牽連出眾多的男人和女人,家人、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當然還有時代與社會。小說對這三個男人從懵懂童年一直寫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時間跨度有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九十年代后的當下,但不是連貫寫下來,而是分成“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兩條線索來講。小說共三十一章,凡單數章節講述“過去的故事”,凡雙數章節講述“現在的故事”,就這么均衡地交叉隔開。“現在”這部分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跨度,似乎是一個靜止的時空;而“過去”這部分有著清晰的時光流逝,看著這三個少年日漸長大,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兩條線索最后融到一起,是“過去”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在”。小說讀了過半,我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感覺:喜歡單數章節,不喜歡雙數章節。喜歡與不喜歡的理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歡單數章里的人,包括他們的故事;不喜歡雙數章里的人,當然也因為那些故事。“過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帶阿寶和蓓蒂回鄉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魚遁世的故事;姝華愛書的故事;蘭蘭和大阿妹的馬路游戲故事;小毛和銀鳳、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這里的女孩兒讓人憐愛,這里的少年有情有義。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文革,一個物質貧乏政治殘酷的時代,但少男少女們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須從土層中汲取滋養,就算是一棵野草,也有屬于它的露水與陽光。即使寫到那些傷痛的場景,比如,阿寶家搬到曹陽新村后所用的公用茅廁、阿寶孃孃與離婚丈夫“急吼吼”辦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個洞,那些傷痛把那個時代的記憶一點一點地復活了,線條與色彩都清晰可辨,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讓你珍惜的感覺。但是,“現在的故事”好像是一個混沌又單調的世界,因為它總是類似的場景,那些沒完沒了的飯局。飯局上的男人們都是什么什么“總”,康總、陸總、徐總以及寶總,還有臺灣人、韓國人、香港小開這樣未以“總”冠名但實為“總”的;女人們則是如汪小姐、梅瑞、蘇安、玲子、亭子間小阿嫂,風情萬種兼具手段謀略。飯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黃段子,男人和女人在一團酒氣中將一個個黃段子演繹成活報劇。汪小姐最后懷了怪胎、梅瑞落入自己母親與情人的陷阱而傾家蕩產,她們的結局固然可哀,但未必讓人同情,因為她們本也是處心積慮慣于玩弄別人的。所以,從那個有著鮮活記憶的“過去的故事”一步步邁入晦暗無聊的“現在的故事”,讀到最后,心境是越來越沉的。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安憶寫《長恨歌》、陳丹燕寫“上海三部曲”,還可以再列上程乃珊、王小鷹、衛慧等一群女作家,開創了某種“上海書寫”的格局,而且統領了近二十年之久。希望這格局有所突圍,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對于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王安憶用上海女人的務實與韌性來解讀,陳丹燕從歐洲文化和殖民歷史來破譯,她們都做出了屬于自己的闡釋。但王安憶和陳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來戶”出身總使得她們看取城市的眼光與這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階層有所疏離,從這個角度來說,金宇澄的《繁花》正彌補了這層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庫門弄堂場景和郊區新村的工房模式寫得繁復多彩又扎實有力(手繪地圖更增添了趣味)。阿寶、滬生和小毛三個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從小毛為申師太排隊領票,到小毛跟師傅學拳,再到小毛與銀鳳、春香的情緣,直到小毛又凄涼又自得的晚景,讀小毛一生里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進一個菜市場,青青的綠葉菜還帶著泥巴和露水,魚盆撲濺的水花泛著腥氣,殺雞宰鴨熱氣騰騰。這份市井聲浪不正是對“上海書寫”格局之突圍的期待嗎?且慢,讀到后來,我越來越被一種泔水桶的氣味所包圍。這么說吧,我的閱讀感覺是,那些“過去的故事”散發著各種食材本身新鮮的氣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還有芥菜的鮮,個個不同,是愉悅的;但“現在的故事”散發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說不濃烈可難聞,桶里的東西也不少可混雜后散發出來的是同一種氣味。
人們批評,女性化的“上海書寫”過于精致優雅,絲綢的手感,鉆石的光亮,還有飄忽而過的香水味道。批評得有理。但是,我們要找的是泔水桶嗎?哪些新鮮食材去哪里了?為什么它們沒有變成美味菜肴?茫然。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八
該書以60年代和80年代兩條時間為線索,以滬生、阿寶、小毛三個男人為主要人物,講述一段特有的上海市井生活,混亂而昏暗。三個男人就像樹干,枝杈上掛著各式各樣的女人花。超凡脫俗如蓮花;雍容高貴如牡丹;溫文爾雅如蘭花;暗香浮動如梅花;千嬌百媚如玫瑰;熱情奔放如葵花;暗香浮動如梅花;柔弱楚楚如菟絲;命淺福薄如牽牛。有書評說書里的女人個個都像是吃了春藥,其實那是每朵花都努力盛開的樣子,極致地想要彰顯自己的美。無奈,凋零是花朵的宿命,繁花似錦終凋落,墜入紅塵碾成泥。
前陣子楊麗萍因不生孩子被攻擊其失敗的人生;最近熱播的《乘風破浪的姐姐》中,92斤的金沙帶著稱吃飯,被稱為自律;ck內衣啟用大碼、黑人、變性模特,遭非議。女人太難了吧,不生孩子不行,不結婚不行,胖了不行,黑了不行,聰明了不行,笨了也不行。成功的女人要么是白瘦幼,要么是家庭美滿的女強人。誰給的標準,又是誰在把它變成鐵律,在不危害到社會和別人利益的情況下,女人愛怎樣就怎樣,就讓上帝不響......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九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眼睛一跳。前一陣子看金瓶梅,因為難讀,還讀了好幾本周邊,淺近的是吳閑云白話講故事梗概的,稍微深一點的格非,田曉菲,侯文詠,還有豆瓣的長文侃侃金瓶梅。無一例外,都在講金瓶梅表面上熱鬧非常,官場和床上(都不用說“情場”兩個字),內里都是大悲哀,大慈悲。完全就是這句,講得有葷有素,其實是悲的。“其實是悲的”的故事太多,能把葷素都講到位的,大概金瓶梅要算第一個了。
講葷素的雖然是小毛,不難見繁花整書貫徹的也是這個中心思想。
剛好最近看了《一句頂一萬句》,覺得和《繁花》有些地方有點像的。
比如整體給人一種“沒有空鏡頭”的感覺。前者幾乎每句主語都是人,句子相對也是短,一句趕著一句推進故事。后者通篇都像是人在用吳語跟你細細碎碎地說,人說話么,就少有19世紀小說里面對景致的詳細刻畫,仿佛電影里空鏡頭讓你慢慢慢慢地沉浸進去。不過《繁花》到底是精巧很多,比如蓓蒂和阿寶談郵票,姝華和小毛談詩歌,蓓蒂和阿婆變魚,小毛感受銀鳳的熱氣,汪小姐和徐總下午醒來看天井里面唱評彈,阿寶和李李的歡好,陶陶看小琴,都是一些,雖然人是主角,但抒情得像是空鏡頭。有些,葷雖然是葷的,濕嗒嗒粘膩膩的男女之情,也有一絲幽情的味道。
再比如人物故事都細細碎碎。《一句頂一萬句》其實是有主角的,但是講故事的時候,一句提到了某人,便洋洋灑灑蕩開去講一篇故事。開篇很久,都不曉得到底誰是主角。《繁花》的主角本身就多,好些配角的戲份也相當多,像陶陶,就不知道算不算主角。像小毛,后半段遲遲不出現,還以為他不算主角了。
當然這兩部小說,不像的地方更多。不談了。
講繁花一定要講方言寫作。繁花也算不上真的方言寫作了,方言寫作的《海上花列傳》,我已經是完全讀不懂,只好讀讀張愛玲的翻譯版,繁花基本讀起來沒什么困難。但很多表達,卻讓人會心一笑,因為上海人真的就會是這種腔調,有趣得很。
說到海上花,和繁花也有些地方有點像的。
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得也少。像有人嫌繁花沒有塑造出人物,通篇“不響”肯定是會造成障礙的。現代大部分小說塑造人物都太賣力,大量心理細節鋪排,讀者才覺得這個人物豐滿了立體了。繁花這方面就差很多,很多人都寥寥幾筆。但我覺得主要人物不是已經很豐滿了嗎,像小毛,小時候的青澀少年感,和后來婦女之友的形象交疊,多少一言難盡。像阿寶,小時候和爺爺在一起的樣子和爸爸在一起的樣子,和蓓蒂談郵票,和雪芝分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少年,后來八面玲瓏的寶總,為什么這種就不能當作是“不寫之寫”。紅樓夢多少篇幅,洋洋灑灑四百多人物,大家都覺得生動鮮活,我覺得啊,無他,唯眼熟爾。因為這么多年紅學,講得太多了,把曹公說了一半的話,已經腦補了幾萬種潛臺詞。你要是拿出讀紅樓的架勢來都繁花,也會覺得人物寫得好了,而且不依賴于心理描摹,就寫動作臺詞和不響,就已經有了。
比如話說一半。我覺得金瓶梅難讀,就是話說一半太多了,又不像紅樓夢整天電視在播分析,可以找的參考書太少,資質愚鈍就是讀不來。張愛玲翻譯的《海上花開》《海上花落》也是話說一半太多,人物的上風下風都不交代清楚,動機也模模糊糊,一半要靠猜,但是年代久遠了,心思也不如古人細膩了,猜得實在辛苦。相比而言,《繁花》時代近一些倒好猜一些,此人不響,該是贊同還是反對,是嫉妒還是鄙視,自己覺得還能猜差不多。還有很多地方寫人講話,話說一半直接就打了句號,當然對話者要追問,但很多時候,不說也是說,你想一想為什么不說下去了,也就不必說了。還有些大事,像梅瑞登高跌重,也是舉重若輕地講講,只說一半。
寫大故事,大潮流,不是不可以。但市面上這種書也不缺。有一些只講講大潮流里面裹挾的男男女女的小故事,也滿好。只剩瑣碎也不要緊的,有心的,還是能感受到里面的悲。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十
我是北方官話區的人,作者的吳語寫作確實有些地方看不懂。但這個方式不應該是作者被批判的理由(上有人因為吳語寫作給低分),運用到吳語的地方其實也不多,百度上也可以搜索到。十三點代表傻,汏浴意為洗澡沐浴,湍煞哉意為投河死了,小開則指不務正業的啃老年輕人。
讀完全書后對一句話印象深刻,就是——寶總不結婚,是因為一個小小的女孩。書中人說這個女孩是雪芝,我覺得是蓓蒂。那么滬生不離婚又是因為什么呢?或許是作為律師見慣了分合,一段有名無實的關系讓他覺得心安吧。
作者分了兩個時間段交錯敘述,一個細節就是寫六七十年代的那部分,每一章的小標題是繁體字,寫到改革開放后每一章的小標題就變成了簡體字。金宇澄是52年生的人,文革發生時他正和阿寶、滬生、小毛這些人差不多大的年紀,想必體會還是挺深的。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夫妻因為成分不同被強制離婚,兩人見面是在電話里說暗號,而且不能是一樣的暗號。買奶粉代表去兒童廣場,鴿子代表和平公園,送外公代表外灘。現代人的笑談,是當時人的辛酸。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書中人物錯綜復雜的感情線了,那些瑣碎的言情家常,讀起來就像在聽市井八卦一樣。滬生的女友有姝華、蘭蘭、梅瑞、白萍;阿寶的女友有蓓蒂(被馬頭拐走了,單向暗戀)、小珍、雪芝、李李;小毛的女友有銀鳳、春香、招娣、汪小姐;陶陶的女友有芳妹、潘靜、小琴。不難發現,書中男女的命運多是悲劇性的。汪小姐和宏慶一心想要孩子,最終要成了徐總的孩子,還有可以是個連體嬰兒或單體雙頭嬰兒。陶陶和芳妹離婚后以為可以和小琴長廂廝守,喜悅因小琴意外墜樓戛然而止,陶陶在翻閱小琴日記本的時候發現原來小琴一直在玩弄自己。
嫁給了一個朝鮮男人,生了三個孩子,和滬生再次重逢時身上都是臭的。蘭蘭高高興興結婚去了,還邀請滬生和阿寶參加婚禮。梅瑞斥責滬生腳踏兩只船,以自己傾心阿寶為由,和滬生告別。白萍去德國留學,后去澳洲,和一個菲律賓華裔結婚并且由了孩子,滬生不肯離婚。蓓蒂被抄家后和阿婆出走,遲遲沒有回來。小珍和5室阿姨的事體暴露,導致阿寶和小珍很少見面。雪芝一家除了她母親,其余人都反對阿寶和雪芝的戀情。李李最后落發出家,說阿寶是她最好的朋友。銀鳳和被隔壁老頭威脅,與小毛斷絕關系,搬出了理發店。春香和小毛結婚,不久后死于難產。招娣似乎是銀鳳2.0,可又終究不及銀鳳在小毛心中的地位。汪小姐為了給孩子上戶口而丈夫不丟工作,就和小毛假結婚。
一場場的風花雪月過后,一切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小毛因病去世,滬生守著名存實亡的婚姻,阿寶還是獨身一人。玲子的飯店里,葛老板已經入土了,新人加代子、辛西亞入住。繁花會凋零,繁花會繼續開。然后呢?看花的人已老,種花的人已死。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十一
我喜歡《盛世繁花》里的許多文章,因為語言簡潔、優美,驚人耳目的豪言壯語并沒有多少,但是一個一個的小故事卻十分溫馨、迷人,描繪的人物栩栩如生,好像就站在你的面前。我最喜歡《換兒姐》和《女門將》,分別描寫了一個姑娘的感人故事。
《女門將》則大有不同,愛好足球的汪盈是個標標準準的女漢子,并且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本來腿腳靈活的她完全可以擔任一名出色的中鋒,可是老師卻安排她守球門。汪盈很難過,不過個性開朗的她并不會就此認輸,她找來同伴,幫她練球。皮擦破了、手淌血了,可是汪盈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毫不在乎,并且繼續努力,又掌握了守門將應該注意的事項,最后,成為大家公認的隊長。在重要的比賽時,汪盈的手忽然受了傷,她強忍疼痛,繼續來到球場拼搏,帶領大家團結一致,終于贏得了勝利!女門將當之無愧!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十二
在《繁花》中,為人稱道的是語言,拋棄刻板敘事,文字先行,回歸到傳統的“話本體”的表達。這是一部以大量的人物對話與繁密的故事情節為主的長篇小說。“人生如花,書中大段關于花、樹的敘事,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可說是“珠環翠繞”,光線、顏色、氣味,在人世搖曳,加之盛開與枯萎的姿態,包括傳統意義的繁華城市的細節,是花團錦簇的印象。”金宇澄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詮釋書名“繁花”的寓意。
這是一部有關上海的地域小說的典范之作。《繁花》里有三個核心人物,阿寶、滬生和小毛。阿寶爺爺曾是大資本家,阿寶爸爸少爺出身參加革命做地下黨,不過那個年代資本家和地下黨都不會有好日子過;滬生家是軍隊干部,“wg”中受沖擊;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個年代都是踏踏實實的底層,沒有大起大落。他們從小是好朋友,小說由這三個人引出其他男男女女,當然還有時代與社會。故事從這三個男人懵懂的童年一直寫到中年老境,時間跨度有半個世紀,從五、六十年代寫到九十年代,但不是連貫寫下來,而是分成“過去的故事”與“現在的故事”兩條線索來講。小說共三十一章,凡單數章節講述“過去的故事”,凡雙數章節講述“現在的故事”,就這么均衡地交叉隔開。“現在”這部分沒有太明顯的時間跨度,似乎是一個靜止的時空;而“過去”這部分有著清晰的時光流逝,看著這三個少年日漸長大,歷經人生的酸甜苦辣,兩條線索最后融到一起,是“過去”一步一步地走進了“現在”。
大上海的阿寶、滬生、小毛穿梭在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構成的巨大時空陷阱之間。他們在六十年代興致勃勃地投身群眾運動,一如九十年代忙著賺錢應酬。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卑微而熱切地活著,身不由己,被種種欲望和挫折所牽引。時代在變化,而他們被桎梏的心性從未得到過自由。說到底,是一顆顆年輕且熱切的心,被時間的虛妄所埋葬。
書中男男女女在萬丈紅塵里,無法抗拒情欲的迷障,總是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于是,一步步走向宿命的軌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生活總是不吝于展現最殘酷的真相,所有的真心都是情感的虛妄。
而面對這些虛妄,所有人物在作者筆下都選擇了“不響”。在書的扉頁上就寫著:“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不響”似乎就成了這部看似沒有主題的小說最好的引線,幾十、幾百個“不響”將兩段時代中發生的一個又一個如珍珠般的故事串聯起來。無論穿越如何熱鬧的生活,上海人的骨子里也是沉默的,這份內心的沉默同樣維系著阿寶與滬生成年后的個人尊嚴。
“繁花落盡盡是虛妄”,而沉默、“不響”,是作者筆下的上海。
人,或可老,或可死,但未來路,未來人,未來事,卻是求不得,看不到,定不了,除了我們終將如繁花歸于塵土,誰知那花花世界,我們又是誰的過客,誰的煞星,誰的救贖。
繁花讀后感報告(熱門13篇)篇十三
這本小說,以小毛,阿寶,滬生為線頭,牽扯出許許多多的女性,其中又以她們的男女婚戀性愛為主,兼顧時代變遷下一代人的生活變遷。
大約女性自古以來被圈定在家庭里,作為男性的輔助,所以她們的情欲展開不像男性那么自由隨心,有一定的被動,但是也有主動的。
這兩種代表人物是梅瑞和汪小姐,梅瑞娘。
梅瑞先和滬生暗通款曲,被滬生介紹給阿寶后,移情到條件更好的阿寶上。阿寶這邊行不通,他嫁給了有房子的老公,又對老公不滿,后來和康總纏繞不清,但不是真愛他,而是出主意有個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