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科技篇一
科技館是供人們了解各種科技知識的場所,少年兒童尤其喜歡。去年夏天,爸爸媽媽就帶我去了一趟科技館。
一進科技館,我一眼就發現各種體驗設施,通過親身體驗或是形象的模型讓人了解科學知識,圖文并茂的介紹,逼真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這里有模擬回收利用站,有體能成長模型,有模擬醫生治病的工具,有音樂墻……看得我眼花繚亂,也親身體驗了不少。
我印象最深的是試開一臺拖拉機耕地,坐在駕駛室里,對面的大屏幕上就顯示出耕地的畫面,誰拖拉機開得好,在規定時間內把地耕完誰就贏了,要想過關,必須熟練掌握方向盤。大家都很感興趣,我排了好長時間隊才輪上操作了一回,由于時間短,操作不熟練,地耕得不是太整齊,但還是勉強過關了。
看著如此逼真的器材,緊張刺激的耕地場景,我流連忘返。
其中有一尊“恐龍”身軀龐大,它高達21米,頭有一張桌子大,牙齒像一根根短劍,它的后腳趾每根都長達1.5分米,很粗壯,顯得強健有力。
科技館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我想我還會再去的。
小學生科技篇二
今天下午最后一節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些科技小作品的圖片。
圖片里有雙噴頭農藥器,制作黃瓜條的機器,大字鋼筆,擠牙膏牙刷,防蟲樹裙......我們同學都說:“做出來這么簡單,可我們卻想不出來,看這些小小的發明都得了大獎,甚至還賺到了錢,這些東西有的值1萬元,有的值5萬元......讓我們覺得十分的佩服和羨慕,恨不得把它拿過來,當作是自己的作品。
比如:防蟲樹裙吧!聽老師說,那只是一個一.二年級的學生做的,非常厲害,還獲得了一等獎,被評為—— 最環保的防蟲樹裙。我當時很吃驚,此時此刻,我的心里只有,羨慕,嫉妒,恨,三個字,這個小女孩長大以后一定很聰明。
還有那個大學生,他們家很貧困,攢錢買了一支鋼筆,可無意中卻被摔壞了,劈了尖,他發現還能寫字,只不過比原來寫的字粗了一點,大了一點,他把筆送到了筆場,把尖改成了向上反著的,起名----大字鋼筆,并申請了專利,有人收購了他的專利,給了他5萬元,成為了當代的大富翁。
看來仔細的發現每一個小細節,就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我也要仔細研究這些小作品,因為它是邁向發明家的第一步。
小學生科技篇三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給人們帶來的一份驚喜——科技發達。這幾年來“科技”不斷走往高處,人們的生活也伴隨科技逐漸變得方便、寬裕起來。
發達的科技占據了我的整個現代幸福生活,它每天都在更新。電視、電腦、電冰箱、手機……都在這個黃金時代中脫涌而出。
電腦是這些科技明星中最燦爛、最耀眼、最受歡迎的的一個。他越來越高級越來越普及,連小學生也離不開他,它的用途數不勝數,無聊時用它來玩游戲,給人帶來喜悅,電腦由黑白變為彩色。電腦可以幫我查資料、練打字、做幻燈片等,像我生活中最要好的朋友。老師每周都布置作文差不多每次我都沒有類容可寫,在以前的話,我就會急得團團轉,要不就把報紙翻來覆去都沒找到滿意的資料,麻煩到了極點,可現在不同了只要在電腦上打所需要的類容就能易如反掌的找到答案了,電腦是學生學習中中缺一不可的一項。電腦可以在過節日里為人們獻上真誠的祝福。春節的一個e-mail就可以增進朋友的友誼和關系,促進親情,幸福家人的生活,網上圖片可以為人們送上美好的祝福。
以前電視只有十多個臺,可如今電視有上百個臺真是讓人目瞪口呆啊!電視也不像從前那樣厚厚的啦,現在有夜晶電視了用起來也不麻煩了。以后還有3d電視呢,不用到現場也能享受那幸福時光!
在以前買了吃的后過了幾天就發霉了,自從有了電冰箱后食物就可以保鮮了,吃的東西營養沒有流失,家人們可以幸福美好的生活了。
如果沒有手機人們互相聯系就還處在困境之中。有了手機后人與人之間拉近了關系,人們的朋友逐日增多。
真可謂科技幸福了我的生活,便捷了我們生活啊!
小學生科技篇四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培根說過:“讓科學技術與自然結成婚姻,把自然嫁給科技為妻。”以下是“小學生科技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培根的這一哲學思想與“sts”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不謀而合,因為“sts”教育理念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改變當下學校教育中科學技術和社會脫節的狀態,就是要改變當下學生應用能力差、科學素養低、學習興趣下降、創造性受損的狀態,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于社會生活中。自我校承擔了《“sts”教育理念引領下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一省規劃課題以來,我們努力讓學校的科技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在“聯姻”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 打開課堂:將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聯姻
課堂是不斷向未知領域挺進的探究旅程,我們把課堂當作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有效陣地。朱熹說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是如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因此,自開展課題實驗以來,我們提出了“打開課堂,將社會生活引進課堂”的舉措,要求教師在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 引進來。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因此,我們要求教師根據適切的內容,從社會生活中尋找可以引進來的教學誘發點,并以此為支點,引領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引領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比如教學三年級的數學《正確運用單位》一課,教師將一桶純凈水,一只蘋果、一摞書、一只熱水壺等物品搬進了課堂,請學生上臺拎一拎,搬一搬,感受一下重量,然后在了解了“克、千克、噸”等重量單位以后,請學生再來拎一拎,搬一搬,以此探究要運用怎樣的重量單位。接著,教師又引進了生活中的衣服、項鏈、杯子等物品,請學生幫這些物品選擇重量的單位,學生興致極濃,探究的興趣也極濃。選準生活中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支點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地促進了探究行動的展開,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無限的科學探究力。
2. 走出去。“sts”教育理念要求課堂不再封閉,要求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生活中觀察、發現、探究。比如上五年級科學《怎樣移動重物》一課,教師讓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操場,操場上擺放著水桶、箱子、石頭等各種各樣的重物及幾根棍子。我們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尋找移動重物的辦法,學生從開始的死搬硬動,到團結合作,再到運用棍子撬動,在這樣一個真實的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分析、比較、糾正、合作、改進的全過程,知識的獲得再也不需要灌輸,技能的獲得再也不是只記住不會運用,科學探究力在這樣久而久之地走出課堂的具體“社會生活問題”的探究中漸長。
打開了課堂,將社會生活與課堂教學聯姻,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土壤、探究的空間、合作的機會,打開了學生思維辨析的通道,因此也就實現了由“教知識”向“學探究”轉型,實現了由“被動灌輸”向“主動探究”轉型,實現了由“死學”向“活學”轉型,這正是“sts”教育理念所推崇的。
二、 注重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
“sts”教育理念的本質集中在末尾的“s”(社會)上,即強調知識的社會性運用,因此,我們提出了“注重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的舉措,也就是強調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這種運用,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自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辨力、探究力、操作能力。比如在教學《拒絕浪費》(綜合實踐)一課后,教師下發了這樣一張表格,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證式運用:浪費的現象我的建議實施情況學生帶著課堂中學到的認識、知識,去觀察社會,去思考改進,去落實跟進。這樣實證式的運用將知識與社會有效鏈接,在社會現實的具體探究性實踐中,學生不僅提高了探究力,而且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2. 創造性運用。即強調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工重組,富有創意地運用。這種運用重在培養并考量學生敏銳的科學洞察力、睿智的科學思維力、非凡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科學素養的綜合性體現。比如,在教學五年級科學下冊《巖石與礦物》一課后,我們讓學生走進街道正在開挖的陽山工地,去認識巖石,學生發現了一塊螃蟹的化石,于是,教師就組織學生以“螃蟹怎么上山了?”為主題,開展了創造性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去開挖現場勘查,分析比照,居然得出了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所在的區域可能是一片汪洋的結論!這樣大膽而富有創意的創造性運用,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究地質變遷奧秘的激情,而且鍛煉了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知識分析、探究的能力。
三、 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次針對中國學生進行的“學習和能力狀況的調研”后指出:中國的學生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有印象,能記憶,會解題,也能考出好成績,但是,他們一旦進入社會生活,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學生觀察能力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欠佳;二是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這兩個問題,實際上就是科學探究能力的缺失,就是“sts”教育理念重點強調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運用的接軌。因此,我們提出了“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
1. 有想法即有做法。我們不反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創意,因為,畢竟每一項發明都是從問題,從想象開始的,沒有了想象,就沒有了創造的基礎,但是我們更注重想法的可行性,可實踐性,可物化性,因此,我們著力教給學生探究的基本思路:“發現問題——思考改進——外化物品”,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努力通過自身探究性的行為,將想法變成現實。比如,學生發現數學老師上課用米尺畫線很費力,有時還會按不住尺子掉下來,于是就有了“怎樣讓米尺粘在黑板上不動”的小創意,那怎么把創意變成現實呢?有哪些方法可以運用呢?學生幾經討論,就有了“磁性米尺”的小發明,再運用“加一加”“改一改”等方法,最終誕生了集畫直線、半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米尺”這個小發明,將想法變成做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求真的品性。
在課題實驗的過程中,我們打開了課堂,將社會生活與教學內容聯姻;我們注重了運用,將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聯姻;我們讓學生爭做創客,將奇思妙想與外化產品聯姻,以此努力讓科學技術教育與社會生活聯姻,讓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學習富有趣味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知識在探究中獲得,能力在動手中培養,思維在分析中見長,認識在活動中完善,品德在學習中形成,探究力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姻中不斷得到培養和提升。
小學生科技篇五
小學生能有自已的發現嗎?當然有、只要是通過自已的眼睛,自已的雙手,經過自已的思考而找到的一個答案,一個解釋,一個推理的論證,都是屬于你自已的發現,不管其中你是否曾經問過老師,查過資料,請教過別人,只要它已經轉化為你自已的認識,你自已的智慧,你自已的方法,都屬于你的發現。因為你從這次發現中得到了快樂,感受到知識的力量。這是多么快樂的事情。
積極參加科技小活動,能培養自已的科學興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能培養自已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在活動中能陶冶高尚的情操,能提高自已的科學素養。只要你積極參與,學會探究,就會有新的發現,就會有新的收獲。
怎樣寫科技小論文。科技小作文與一般的作文不同,它有自身的特點。這種作文,寫作前必須先自已動手動腦去觀察,去實驗、去考察,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然后,運用抽象思維,從大量事實中清理出來自已的想法,觀點。最后,再用條理清楚、生動準確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這就是科技小論文。
如果你不會寫,不妨看一看,讀一讀,這次獲獎展出的小論文,也許你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再自已試著去做,——去觀察,去實驗、去探索、去研究、去考察、去查找資料,去問老師、動手做一做,動腦想一想。動筆寫下來你就會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你就會成為小小的科學家。
今天下午,陽光明媚,我獨自一人在家里的陽臺上做作業。突然,門“哐當”一聲被打開了,原來是爸爸買了一袋大米回來了,等他把大米背上四樓早已累得氣喘吁吁了,進門之后,他就急匆匆地將米袋擱到了廚房里的小方桌上。但見他又突然彎下腰,好像又發現了什么現象。我知道老爸是個科學迷,我想他一定是被什么科學現象迷住了而在仔細研究呢。
果然,過了一會兒,爸爸興奮地喊我:“敏敏,快來!我給你看一個有趣的現象。”我極不情愿地走了過去,心想:真是的,我還有家庭作業沒完成呢!只見爸爸指指桌上的米袋對我說:“你看,在那上面的米袋角并沒有被米盛住,但在這個米袋角的石棉袋上卻為什么粘著許多大米粒呢?”我不以為然地說:“那是因為大米有粘性吧。”“大米是有粘性,但必須是在受潮了以后。而這大米是由曬干的稻谷加工而成的,不可能有這樣大的粘性的呀。如果這樣潮濕的話,我背大米的肩膀上的衣服為什么沒有濕呢?”我被爸爸這話問住了,只得啞口無言了,但又不甘心,還是追問說:“那又是為什么呢?”只見爸爸神秘地一笑,舉起一根手指慢慢靠近那粘有大米粒的袋角,還沒等爸爸的手指接觸袋子,粘在袋角上的大米粒像受到魔力似的,紛紛快速逃離了袋子而掉到了下部的米堆里。這時,我被看得驚呆了。
為了探個究竟,我央求老爸再給我看一次。爸爸笑著答應了,只見他把米袋一個角的外面用一只手使勁搓了兩三分鐘,然后把那只角快速地拎了起來,展現在我面前的情形讓我大為疑惑不解——有許多米粒都像被米袋牢牢吸在了上面了,等爸爸的手指接近米袋,但還沒有接觸的時候,那些粘在米袋內面的大米竟像著魔似的紛紛逃離了米袋,爸爸的手指移到哪里,哪里的大米就接連不斷地往下“逃跑”。我連忙問:“爸爸,這是為什么呀?是不是經過你的摩擦之后產生了什么東西?”爸爸笑笑說:“這是靜電。”“靜電!”我好奇地睜大了眼睛。接著老爸娓娓動聽地給我介紹了有關靜電的知識,使我大開了眼界。原來,只要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摩擦就會產生電,駐留在物體表面的電我們就叫它“靜電”。靜電有正電和負電之分,并且當同種電荷相互接近時會產生排斥現象,當異種電荷相互接近時會產生吸引現象。而人體有時也往往會帶有一定的靜電。當老爸將大米從樓下背到四樓上的過程中,袋中的大米在不斷地與袋子進行摩擦,大米和米袋就產生了不同的靜電,所以將米粒牢牢地吸引在袋子上。當人體所帶的靜電與大米所帶的靜電屬于同種電荷時就發生了排斥現象。在明白了道理之后,我們一大一小兩只手輪番在米袋上摩擦,比拼在米袋上“驅趕”大米粒的本領,玩得不亦樂乎。煞是有趣。我睜大了眼睛,簡直不敢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今天我真開心,真正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