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民風民風篇一
端午節的中午,我和媽媽在江邊散步。突然,我聽到一陣振奮人心的鼓點聲,很多人都跑到江邊。啊,江上正在賽龍舟!
這可是我第一次見到賽龍舟!我急忙跑了過去,發現江上有4條龍舟,舟上整整齊齊坐滿20個頭纏紅巾的彪形大漢。每個龍舟前端都有一個敲鼓的人,只聽見“咚咚,咚咚”聲音震耳欲聾,振奮人心。敲鼓的人敲得越快,劃的人就劃得越快,敲得越竭盡全力,劃的人就越拼命地搖擺著手臂!快!再快!更快!龍舟伴隨著鼓聲,越來越快!一條條龍舟就要變成一真正的巨龍,飛向廣闊的天空!
好一場賽龍舟!
水波蕩漾,所有的劃手都不停地擺著手臂,似乎駕起龍舟想“飛”到終點,獲得冠軍!他們跟著鼓手的節奏,鼓點一落就用力,一敲一劃,一敲一劃,龍舟像離弦的劍一樣飛速前進。“加油!加油!”鼓聲似乎在不停地吶喊,四條“龍”像爭奪金珠一般,不停地向前飛!永不停歇!
好一場激動人心的賽龍舟!
劃手們的手臂每一次搖擺都是那么剛勁有力,那么有氣勢,那么有激情!使岸上的人們激動無比。
沖線了!獲勝的“龍”像獲得了金珠一般,不停歡呼著!
鼓聲消失了,水波消失了。
江面又恢復了平靜,似乎什么也沒有發生。
民風民風篇二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里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了,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了寬大的柏油馬路了。
以前聽奶奶說:“這里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么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著頭露著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說說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里來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嘗,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馓子、酥馓……,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制作它們就難了,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面什么的,錁錁里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么就得補61天的齋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于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了,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么就要補61天的了。這很不劃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了,關于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游,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民風民風篇三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兩姓之好,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壞,對于當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頗多。比如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別是**禁忌在世界各國都非常嚴格。在中國人眼里,**不僅傷天害理,且為禽獸不如的行為。再婚禁忌也很嚴格。這里我們只談常見的有關婚禮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親時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認為是十分不吉利的,說明二人無緣頗為忌諱。打碎器皿有分、碎、爛、折的表述,而這些語言對于婚姻,對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莊重正式的場合,人們都有此忌。
晉南聞喜在結婚的當日,男女雙方在飲食中忌帶葷、不準吃豬肉,據說如果吃葷兩人便不能白頭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帶卻與此恰恰相反,結婚當天必須殺豬并以豬頭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時,還要用掃帚蘸著豬的熱血在洞房的墻上劃幾個“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晉中一帶,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時,一定要“偷”一個茶杯,所謂偷,就是女方看見也不能說,茶杯是一定要讓新郎帶上的,且必須完整帶回,不得破損。否則,對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種不祥的預兆。這里似乎是說日后待新娘要象對待這個杯子一樣,小心愛護,好好照顧,珍惜珍愛。
在汾陽,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輸兩個水碗,當地俗語叫做zhunzhun,因為有“偷兩 zhun zhun,快抱孫孫”之說,所以偷碗被賦予了抱孫子的含義。
新娘離開娘家時,過去要坐轎子,在雁北和呂梁的山區中人們常常乘一種頗有特色的“騾馱轎”,坐轎子是一定要掛上弓、箭和鏡子的,現在這些習俗都已逐漸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親還是要給女兒一面銅鏡或現在樣式新穎的鏡子帶上。它的用途并非用來梳妝打扮,是為了在路上避邪驅兇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時,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鏡給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紅布蓋頭。而新人來回最忌走自己已走過的路,以避走回頭路之嫌,當然也不能走辦喪事人走過的路。
蓋頭與墨鏡的作用都是避免與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禮隊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瘋人病人等,怕沖了“花套”與喜慶,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災多難。這是任何一個結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結婚這一天也忌諱談論什么與死、病有關的事情,也忌天氣時陰時晴,人們總是把這些事情聯想到婚姻的命運。
在一個村子里如果有兩家辦喜事,人們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稱后婚,所以不愿意落個“后”字。而且也忌兩結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則要交換所戴的鮮花或者手絹,這樣才算吉利。
晉南一帶,對于相同時間里村里同時舉行婚事和喪事是極力回避的,辦喜事者尤為不悅。迎親的隊伍也忌途中遇上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頭等物,如果避猶不及,則須用紅布蓋住,或用白石灰劃線圈住。
而在呂梁、汾陽一帶,迎親隊伍如果在半路與送葬隊伍相遇,對于結婚者來說還是個好兆頭,是吉利祥和的。也許是紅白喜事都是喜吧,人們并無此忌,雙方互扔鋼嘣兒以示招呼。
新娘下轎后,有屬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對人對已之不吉。在五臺縣,廚師們還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邊,鎖起廚房,全部回避。據說,廚師是新娘下車時相犯的主要對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換所有的衣服,換下來的衣服一般不再穿著回娘家,特別是鞋子是絕對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則對于娘家兄弟極為不利。這似乎可以作為“嫁出去的女兒,撥出去的水”的注腳。
民風民風篇四
我最喜歡的就是除夕了.
因為我喜歡聽那個傳說,我給大家講講吧!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沒多大差別吧!
民風民風篇五
在我們全國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課本上不是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我家鄉山東的節氣風俗習慣。在這里,我就給大家講講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風俗。
立春里的風俗最好玩。在山東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嘗春”的習俗。在農村,很多人認為,立春的時候咬一口生蘿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懶覺、賴床的習慣。在臨沂地區的一些農村,立春這天人人手里拿著一個生蘿卜,待立春時刻到來的那一瞬間,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咬下蘿卜。據說誰在立春那一瞬間咬住了蘿卜,誰就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不過我認為,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的幻想,因為我到現在還真沒聽說過有那一個人真是青春永駐,長生不老呢!
而“嘗春”類似剛才說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餅和春盤。這種習俗早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杜甫的詩里說“春日春盤細生菜”講的就是“嘗春”。不過現在人們已經用面條、餃子代替了春餅、春盤。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都要吃面條,俗稱過水面。諺語里都說“冬至餃子夏至面”。不過,在山東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時煮新鮮的麥子吃。
而到了立秋這天,山東南部的地區的兒童比賽采集楸葉或桐葉,剪成各種花樣,或插于鬢邊,或佩于胸前。山東在立秋后,天氣仍然很熱,但一些地方的人們卻忌諱在立秋洗澡,他們認為立秋洗澡不吉利,會長痱子或者拉肚子。不過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因為我天天洗澡,也沒有拉過肚子,或許這和某個歷史故事有關吧。
這就是我家鄉山東的風俗。
民風民風篇六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南洋的民風民俗吧 !我的老家是屬于南陽農村。 沒有什么獨特的民風民俗 ,應該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吧!
臘八 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八粥是用各種豆各種米熬成的。臘八蒜是用一個瓶子把蒜洗干凈晾干, 放進瓶子里再倒點醋 ,等到過小年時就會好了。
孩子們準備過年會買零食爆竹和玩具。 大人們會買衣服鞭炮和麥芽酥糖等。
到了臘月23過小年,到了晚上鞭炮啪啪啪的響起來。 過了23 需要打掃除1次還要把食物準備充足。
啪啪啪的響 。
正月初一 早上吃餃子, 穿起新衣 高高興興的去長輩家拜年, 見了長輩說新年好 恭喜發財還要上去逛廟會。
元宵節到了, 家家都吃元宵 ,有人還會在門前掛幾盞燈籠紅火而美麗。還有舞獅子和扭秧歌。
到了 正月十九學生 該去上學了 ,大人們也該去忙了。
民風民風篇七
趕集是過年的前奏。那時候,臨近春節家長們總會商量著,一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購,為家里更新掃帚、門簾等用舊的物什,但主要還是買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數媽媽這時候最糾結的就是給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經濟拮據的家庭,多半會選擇扯回幾尺布,托付有裁縫手藝的親友,幫忙縫制,給期盼一年的孩子帶來些驚喜,在衣食尚不豐富的年代,過年時沒件新衣服,對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
小年一過,為過年而展開的美食籌備算是正式開始。蒸年糕、蒸饅頭,很多主食都是提前準備,那時候冰箱還是個神話,北方寒冷的天氣能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做好主食——過年時大人們就可以不必太操勞。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沒有高壓鍋、電飯鍋這些烹飪利器,燉肉、做魚也都是提前進行,各家安排的具體時間不一。常常是誰家屋檐下飄出陣陣濃香,就有鄰居走過時大聲問一句:開始燉肉了?主婦就滿臉笑著大聲應一句。家里頑皮的孩子像只小貓圍著鍋臺團團轉,被新年的氛圍感染得心情也好起來的媽媽們,經常是嘴里呵斥著,卻揭開鍋蓋,先用筷子夾出兩塊,給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饞。
說回到吃,和大多數北方城鄉一樣,幾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節是從小年就唱響序曲的。多數人家知道“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傳統,雖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儀式,但家庭主婦們大多自這一天開始會買來糖瓜和其他一點零食,吸引的小孩子們眼神巴巴地望著那些原本該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點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愛。
我國北方一直講究“回家趕上吃三十晚上的餃子”就算到家過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對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這兩頓飯相當重視,而且在過去,多數家庭這兩頓飯都是在家吃餃子。一家人圍坐桌前,老少齊下手共同包餃子,然后等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男性長輩們有時還會喝上一點小酒,其樂融融地交流一年來的經歷感受,那種場景與氛圍,和今天動輒酒店吃飯甚至年輕人唱歌狂歡的過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按照老規矩,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頓飯,尤其強調“團圓”之意,這頓餃子因為“招財進寶、福不外流”的特別寓意,在過去風俗保守的年代,不僅排斥外人,甚至連已嫁出去的閨女也不能回娘家來吃,今天看來這該算是陋習了。
三十和初一過去,鞭炮聲還在此起彼伏,春節期間吃的主題到此遠未終止。整個正月里,親戚家的互相走動,村里鄉里的舞獅會、高蹺會,孩子們的眼睛總會發現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標。雖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類似,但保定冰糖葫蘆、糖人面人和烤紅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們都能享受到的了。至于定興的玉米面薄餅、安新的芒子、雞頭、老菱角等各縣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納了。
民風民風篇八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4月5日又到了。
我們家的清明節主要是去踏青和掃墓。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不禁覺得有些凄涼,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
“快下車,到啦!”媽媽打開車門叫我。我們來到一座山上,那里,有我外公的墳。
天氣依舊明朗,可我們的心情并不是愉快的,我永遠也忘不了車禍發生的那一天。
樹葉沙沙地響,仿佛也是那么悲傷,媽媽給外公燒香,大姨他們分別上去拜了拜,我也走上去,一邊拜,心里默默地想:外公,您在天堂還好嗎?我可想你了!
拿出紙衣燒錢,獻上假花,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一股凄涼。
隨后,我又與家人們探訪了長眠與地下的太爺爺的墓,即使和老祖宗沒見過面,也為在天堂的他送上祝福。
墓掃好了,接下來便是踏青了,在春天末尾,春景是何等的迷人:河水嘩啦嘩啦地流,鳥兒歡快地唱著歌,蝴蝶也在翩翩起舞……躺在柔軟的草地上,一陣風吹過,“嘩嘩嘩嘩!”那是樹葉向你傾述著大自然的奧妙!
“嘿,你們都愣著干什么?那么好的風景,為什么不過來合張照啊!”那是爸爸向我們呼喊!
心情變得愉悅起來,剛才的郁悶和凄涼,都被那陣風給帶走了,“咔擦!”一張合照就這樣完成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憶清明節這天我們的內容,突然覺得,這天過得很充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