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李白愛國事跡篇一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極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這位偉大的詩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不過卻很貪玩,不愛學習,常常趁老師不注意,溜出學堂,四處搗蛋。
一天,李白又逃學了,調皮的他帶著彈弓,準備去后山打鳥。路過山下的小溪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正吃力地磨著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著說:“磨鐵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繡花針?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脫口而出,驚訝極了。
這時,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動作,信心十足地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總有一天能將這鐵棒磨成繡花針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氣讓李白非常感動,想想自己平時貪圖玩樂而荒廢學業,李白慚愧極了。他拜別了老婆婆,馬上回學堂上學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沒有曠課逃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博覽群書。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李白愛國事跡篇二
引導語: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哪些愛國?大家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李白愛國詩句,歡迎大家閱讀!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塞下曲六首·其一》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塞下曲六首·其二》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塞下曲六首·其三》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塞下曲六首·其五》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 ——《塞下曲六首·其六》
?
寫錢塘江的潮水: ”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似連山噴雪來.”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742),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再次遠行
天寶三年(744)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寮,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745)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應邀入幕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那時,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勸永王勤王滅賊,而對于政治上的無遠見,他也作過自我檢討。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來不但未見任用,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757)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759),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這樣,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762),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李白愛國事跡篇三
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生平事跡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李白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李(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后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李白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李白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于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后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李白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語言正如李白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生平事跡100字李白的生平和主要事跡
李白愛國事跡篇四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極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這位偉大的詩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不過卻很貪玩,不愛學習,常常趁老師不注意,溜出學堂,四處搗蛋。
一天,李白又逃學了,調皮的他帶著彈弓,準備去后山打鳥。路過山下的小溪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正吃力地磨著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著說:“磨鐵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繡花針?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脫口而出,驚訝極了。
這時,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動作,信心十足地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總有一天能將這鐵棒磨成繡花針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氣讓李白非常感動,想想自己平時貪圖玩樂而荒廢學業,李白慚愧極了。他拜別了老婆婆,馬上回學堂上學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沒有曠課逃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博覽群書。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李白愛國事跡篇五
李白是站在盛唐詩壇高峰之巔的偉大詩人,是屈原之后我國最為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白生平事跡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李白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游俠三種思想,在李(身上都有體現。“功成身退”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導思想。
李白留給后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了李白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李白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功名事業的向往。《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書情贈蔡舍人雄》等詩篇中,對此都有繪聲繪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任俠,寫下了不少游俠的詩,《俠客行》是此類詩的代表作。在長安3年經歷的政治生活,對李白的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現實,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胸中淤積了難以言狀的痛苦和憤懣。憤怒出好詩,于是,便寫下了《行路難》、《古風》、《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一系列仰懷古人,壯思欲飛;自悲身世,愁懷難遣的著名詩篇。李白大半生過著流浪生活,游歷了全國許多名山大川,寫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優美詩篇,借以表達出他那種酷愛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懷。在這一類詩作中,奇險的山川與他那叛逆的不羈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這種詩在李白的詩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數量,被世世代代所傳誦,其中《夢游天姥吟留別》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詩人以淋漓揮灑、心花怒放的詩筆,盡情地無拘無束地舒展開想象的翅膀,寫出了精神上的種種歷險和追求,讓苦悶、郁悒的心靈在夢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句,更把詩人的一身傲骨展露無遺,成為后人考察李白偉大人格的重要依據。
李白作為一個熱愛祖國、關懷人民、不忘現實的偉大詩人,也十分關心戰爭這一重要問題。對保衛邊疆的將士予以熱情的歌頌(如《塞下曲》),對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則給予無情的鞭撻(如《戰城南》、《丁都護歌》等)。李白還寫了不少樂府詩,描寫勞動者的艱辛生活,表達對他們的關心與同情(如《長干行》、《子夜吳歌》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李白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這樣一些詩句都是極富感染力的。
極度的夸張、貼切的比喻和驚人的幻想,讓人感到的卻是高度的真實。在讀到“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些詩句時,讀者不能不被詩人綿長的憂思和不絕的愁緒所感染。李白的這一藝術表現手法在《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詩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李詩中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的語言正如李白的兩句詩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明朗、活潑、雋永。
李白的詩歌對后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愛國事跡篇六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讀后: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我們的同學,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李白愛國事跡篇七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塞下曲》,唐代樂府名。李白的《塞下曲》共有六首,反映唐代反擊西北部少數民族侵擾戰爭情況。
這里選的是第一首,描寫了邊塞生活的艱苦,表現戍邊將士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
詩的前四句描寫景物,極寫邊地的酷寒,以表現戍邊將士為國御敵不怕艱難困苦的'精神,全從側面寫出,意脈貫通,措語天然,不拘格律。
詩的后四句刻畫人物,表現軍旅生活的緊張和戍邊將士的英勇、警惕。從結構上看,前四句對艱苦環境的描寫,正是為后四句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作鋪墊,足見作者構思的匠心。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來概括生活,表現主題。如以五月天山寒冷、無花無柳而只能聞《折楊柳》曲來襯托邊塞環境的艱苦,以“隨金鼓”和“抱玉鞍”來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及高度警惕來寇的情景。結尾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詩人代替將士們直抒胸臆,更是音韻鏗鏘,氣勢豪壯,表達了誓死消除邊患,為國立功的愿望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