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一
李白,字太白,盛唐時期的詩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
我來談談我看到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我看到的,是一個不媚權貴,不涉足于官場之人,一個高潔,一個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讓楊運忠為其磨墨,除了他,誰還可以這樣?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對不平敢于出手相助,這注定了他的一生與官場無緣。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個灑脫,放蕩不羈的人,一個仗劍走天涯,一個濁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賞。難道他沒有理想,沒有抱負嗎?不!“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是他的理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是他的政治抱負。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為他潔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過那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生活。
唐朝興起的科舉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氣,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殺了李白的未來。這樣一個放蕩不羈,一個豪情壯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犧牲品。不過,李白終究是成功了,他名字會超過所有的帝王,永載史冊。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二
在暑假里我買了一本書名字叫《李白全傳》他講了李白一生中發生的事情。李白從小刻苦學習,不僅能作詩而且會武功。
李白出生有一個傳說:李白的母親夢見天梗星入懷,才生下李白。所以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所以他字太白。
李白的座右銘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視金錢為糞土,友誼為千金。他一生中認識了很多豪杰。如:元演、郭子儀、等等。
李白疾惡如仇,經常打抱不平。在少年時期中,他帶著一位書童,浪跡天涯。幾年來把從家里帶來的幾萬兩銀子施舍完了。他雖然被唐玄宗罷了官,可是依然關心天下百姓。
他曾經讓楊國忠幫他磨墨,讓高力士給他脫靴。醉寫嚇蠻書。還偷走了安祿山造反的證據。他61歲時還決心要上戰場做一名勇敢的士兵,討伐“安史”。可是路中因為生病而沒有實現。
我覺得李白這個人文武雙全,重視友誼,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但是他因為濫喝酒,才早逝。否則,他還能寫下很多不朽的詩篇。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三
《詩人李白》是李白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因為系里舉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經典導讀”活動,所以使我有幸閱讀了這本薄薄的小書。這本書雖然薄但是它蘊藏著濃厚的文學知識與時代精神。初讀《詩人李白》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兩個詞:一個是“時代”;另一個是“布衣”,在盛唐的繁榮而浪漫的環境下產生了富有想象力的李白,而李白作為一個布衣也代表廣大平民向時代發出了吶喊。
初唐“四杰”:王勃、洛賓王、盧照鄰、楊炯
盛唐有著名詩人: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
中唐:柳宗元 孟郊 韓愈 白居易 盧綸 李賀
李白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站在時代的頂峰上,一望四面遼闊,不禁揚眉吐氣,簡直是“欲上青天攬明月”了。1盛唐帶給他豪情壯志,帶給他解放的精神,帶給他富于浪漫主義的思想,但是他同樣也給盛唐帶來了禮物,有人說讀到李白的詩句就仿佛回到了盛唐,回到了那個氣壯山河的年代,他自由的豐富的想象需要盡情的歌唱。站在時代的頂峰上,俯瞰我們的現實生活,總是能發現不如意的地方,“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盡情的歌唱不僅是為了抒發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豪邁情感,更是為了人民提出自由民主的要求。他的浪漫精神也是人民的驕傲,他的詩歌不僅給了人民獲得民主的自信,而且他還運用浪漫主義手法向時代提出更高的要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這是對于現狀不滿足的有力的浪漫的呼聲,這些都是對于封建統治者的抗議,對于時代更高的要求,把人生的矛盾激成驚濤怒浪的壯觀;它永遠鼓舞著人們,讓人們的脈搏跳得更急,人們的血液流得更快、更有力、更興奮。2這樣有力的呼聲,這樣奇特的比喻,這樣強烈渴望追求自由民主,屬于人民的歌唱,怎么可能不被世人傳誦,不被世人稱贊。盛唐給了他豐富的想象力,他用著想象力又為盛唐增添了一抹鮮艷的色彩,使盛唐的光輝更加廣闊的灑向大地,灑向時代。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四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時光也如這般的一去不返。“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苦短。我們應該懂得去珍惜。如今的我們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更要努力奮斗拼搏。“勸君吸取少年時。”我們不該為了一時的貪玩而失去了我們自身的前程!
謫仙李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勵志著多少中華兒女。天下沒有無用之人。不需因一時的失敗而去否定自我。人生在世。想要成功。怎能不經歷挫折。怎能不會有失敗。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因此我們與其對著不如意的事而愁眉苦臉。不如滿懷信心的去面對下一次考驗。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就是如此。他經歷了一千零九次的失敗換來了一次成功。證明了65歲創業并不晚的精神。這是現在多少人不能夠做到的。許多的人為了一兩次的失敗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以為自己的人生充滿了黑暗。毫無光明。為何不學學像山德士這樣的精神。不因失敗而否定自己。繼續自己的堅持。自信。踏實的努力下去。用自信的微笑面對下一次。成功就在前方!
在這復雜而漫長的人生中。每一瞬的感受與經歷又是如此短暫。曇花一現。既然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未來無法預料。那么珍惜現在的美好便更顯得不可或缺。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活在今天的人踏實。生存本身就是一種上天的恩賜。于其上的形態各異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不過是空氣中的幾縷芬芳。不如用一種平和。感恩的心態去面對自己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運劫數。挖掘其間每一點快樂與珍惜生命的繽紛。
每個人都有一個如李白說的“金樽”。只是智者們把它倒滿對月酌飲。而庸者們卻在月下看著空空的被子胃然生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匆匆來匆匆去。人生何須爭奪太多?追逐太多?為了所謂的虛名而勞累傷神大半身。錯過美好的風景。李煜作為一名亡國之君。可以說他沒有治世之能。而在他的人生中又留下了許多流傳至今。朗朗上口的詞賦。他的寫詞才華令人注目。若非他生在帝王家或許會成為一名如謫仙那樣的一代詩人吧!李煜作詞表達出了他的心境。抒發自己的感慨。雖不可“人生得意須盡歡”也是找到了可寄托自己憂思的事。
金錢。權利。難道這些就能夠體現出自身的才能嗎?“鐘鼓饌玉不足貴。唯有飲者留其名”。李白一代詩先。被小人暗算。被皇帝逐出京城。可是他并沒有消沉。而是抱著一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一份“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心態。為后人留下不知多少不朽的詩作。難道這些比不過金錢。權利?“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不正是李白成就詩仙的拔塵的人格和蔑視權利富貴的一種傲岸精神嗎?讓我們相信自我的才能。向著夢想前進。不為身外物的羈絆。保持一顆良好的心態選擇對的路走下去。走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人生!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五
暑假,于瑣事之余,閑暇之時,有心出游,不如讀書。余讀李白傳,感其宏偉,嘆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輝,千載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詩人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給后世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寶藏。他本身也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貫,他的一生......都是一個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雖然不能完全解開,但我們還能,在這位偉大的詩人身上發現珍寶。
自古以來,凡有志氣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為俠客的夢想。仗劍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二肋插刀。可嘆,許多人都被殘酷的現實困擾后擊敗。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五歲時牽至蜀地彰明縣青蓮鄉。幼時李白和小伙伴們在桃樹下舞動桃木劍廝殺,行俠仗義,除兇殺惡是李白自小以來的夢想,從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托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的《結客少年場》到殺掉江二太歲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無一不體現了李白的俠客精神。實際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師訪道學藝練劍,而且劍術有極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愛的地方莫過于他的俠客性。俠客的高潔孤寂讓他寫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俠客的灑脫,讓他暢意揮毫寫下了“人在世間不順意,明月散發弄扁舟”。俠客的自信讓他寫下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千古名句,涌現了一個俠客的不凡灑脫之氣。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單從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敗的甚至是極不負責的人。從第一任妻子許氏開始說起。許氏可謂是名門之秀,但是李白拜師出游,游覽名勝,一去就半個月一年多,照顧孩子操持家事全歸許氏一個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離世,直到臨終也沒等到丈夫的歸來。第二任魯女雖無名分,但甘愿為李白照顧孩子,可最后等來的卻是李白與宗氏結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達理。嗚呼!如果非要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偉大的人物總要犧牲家庭來換得成就。哀哉!
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為官,清除天下的惡人惡事,掃除大唐的亂臣賊子,精忠報國。可是無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偌大的大唐帝國竟沒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許是生世使然,或許是造化所為,最后幾經周折弄了個翰林待詔之職。雖受人羨慕,禮遇,但李白是思想主義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現實中來,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管仲這類賢才,所以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李白感到,縱使宮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動請辭。
李白終究是孤寂的,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撈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漢”了。李白死后,他的詩句為世人世代傳誦,成為千古絕句。李白也被世人譽為詩仙。也許這是對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六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這句詩。
李白有一個江湖。他的江湖里是俠義,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樂觀,是“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自信,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灑脫……他就像金庸小說里的那些俠客,嗜酒如命,劍術超群,敢愛敢恨,豪邁灑脫重義氣,更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才氣,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還被無數人喜愛和贊頌,還被人尊稱“詩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個人都渴望的,不單單是中國人。
這也正是我讀《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認識這個儒士,這個道士,這個俠士,這個謫仙人——而不僅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賞析和參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義,敬他的才華橫溢。
初識他其實是因為那首《靜夜思》,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寥寥幾句語言平實卻意境深遠,讓那時還是小學生的我無比敬佩又懊惱——寫這么多詩,要背多少賞析啊!開始迷戀他是情竇初開時,羨慕他的“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喜歡他的“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愛,那么點距離又算什么呢?于是開始試著了解他,看到了他的豪邁和狂傲。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七
一千年前的大唐國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燈光,那正是李白讀書的影像,那時的他已經心系天下。
《李白傳》這本書講述了李白的一生。從他的出生,到他的離世,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到悲哀啊,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眼中那個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詩仙,原來也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挫折。從他小的時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燈讀書,這讓他有了一個夢想:成為宰相,匡扶天下,為大唐打造一個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邊隱居,于是他苦練劍術,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但他對朝廷有很大的誤解,許多人都說地痞流氓令唾棄。但他們不知道朝廷官員比他們更令人厭惡,在那里你要像韓信一樣能屈能伸。也要像許多人一樣對官大的人低聲咽氣。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與人平輩而交,但這樣只會讓人對他憎恨,說他狂妄自大,他不懼強權,就算皇帝也不給面子。 這讓他四處碰壁,安史之亂的爆發使他有了希望,但因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出現,他只好流放在外,當他歸來之際,事情才就此了結,但李白最終還是一事無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詩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為他天生只是一個詩人。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八
大家可能知道,李白的家——其實他出生地就在中國的版圖之外,他出生是現在屬于俄羅斯的碎葉,李白這一生真的在乎故鄉嗎?李白一直說他這一個人,一直是要“年輕輕,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每走到一處,可以說“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問何處是他鄉”,在他的心里沒有太清晰的故鄉與他鄉可言,只要有個地方讓他安頓。李白是一個處處為安的人,李白也曾經遭遇過變亂——安史之亂,大家遇上以后,都要逃難,李白從長安城跟著跑,跑了沒多遠到了扶風,遇上一個豪士,這人請他喝酒。李白多么天真啊,他說“一撫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我就把帽子一脫,劍一放,在這兒開始跟你唱和了,喝你的酒了,所有什么戰亂、恐慌、危機,突然之間退得遙遙遠遠,而人心中的那種天地歡暢,一下子就超越出來了。
所以李白是一個在乎家鄉的人嗎?李白從來不會問,“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家鄉是可以思一思的,但是他沒有那么深的離愁別序沉浸其中。明月對他來講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李白一個人孤獨的時候,“花間一壺酒,獨酌無鄉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只此一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大家想一想,天地萬物,突然之間變得歡心而沸騰,那么這樣的一種心情,你說有什么苦難能夠擊倒李白嗎?你會發現這個人的主觀能量實在太大了,他可以大到多大呢?李白想干什么隨心所欲,他如果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可以說“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如果想上天,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他要高興,說“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他要是發愁,他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一個悲也千古,樂也千古的人。他如果要是形容朋友對他好,可以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他如果要發愁可以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所以李白這一生,其實終其一生,明朗、天真,他一生的性情就是他最大的驕傲。這個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必先精神獨立,也就是說,李賀說“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真正的天地英雄是沒有主子的,李白這一生,因為他不科舉,他不想當太大的官,他也不附庸,他依賴的就是他的才情。所以他就成為了一個無所羈絆的天地英雄,所以回過頭來講,有這樣的天地之心,能夠忘穿天地明月,有這樣的天地脫身,所以可以不計較故鄉。
這是怎樣的一個李白啊!
所謂“感”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后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后,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①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于學習的讀后感應該讀什么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后,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于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后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松。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后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后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九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成》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李自成,是一顆曾璀璨一時的巨星,英雄輩出的時代培養了他,他又裝飾了歷史的星河。
也許,沒有項籍的四面楚歌,就不會有之后的強漢盛唐;沒有曹孟德的赤壁之敗,就不會有之后的三國鼎立;沒有岳少保的莫須之死,就不會有之后的蒙古帝國;沒有李自成的山海之敗,就不會有之后的康乾盛世。
一個少年,在誅殺貪吏后,遠走天涯。那塞外的風是他的伴侶,那冰冷的雪是他的被鋪。走過朱明萬里江山,看過人間百態炎涼,穿過大漠滾滾黃沙,他的心中何曾沒有過惆悵?他痛苦過,他沉默過,他瘋狂過,他想要走出一條濟世的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條路——揭竿起義!
我覺得根本原因在于大勢(所趨),抓住了這個“勢”,圍繞這個“勢”布局,環環相扣,再配合運氣方可成就大業。
1644年前,李自成明白自己的主要目標是推翻明朝,小說里他發布的《九問九勸》,喊出了老百姓、不得志的地主階級的心聲,鼓舞人心,所以他勢如破竹,橫掃中原,西安建國,問鼎北京。
1644年后,他推翻了明朝,這時他有點“拔劍四顧心茫然”,他不知道下一個“勢”在哪里,此時的“勢”就是與清朝的'戰爭,但在此之前必須打好根基,國富民強,兵強馬壯后,方可出擊,可是他太心急了,外加各種失誤,所以他敗了。
李自成本人的性格前后反差很大,昔日兵敗潼關,僅有18騎相隨,但蟄伏于深山之中,日夜練兵,收集舊部,聯絡其他盟友,可見他有百折不撓的品質。且當時他求賢若渴,從善如流,無論是與明軍作戰,與張獻忠談判,處理內部叛變,都體現出他臨危不亂,多謀善斷。
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無論做人做事,抑或是我們辦案執法,都要審時度勢、冷靜思考、縱觀全局、統籌規劃,自覺從事實證據、從實際情況出發,即使在享受凱歌高奏、鮮花美酒的時候,也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保持一份平靜的心態,否則美好的一切瞬間就會變成鏡中花,水中月,如同曇花一現般消失得了無蹤跡,而留下的卻是深深的遺憾、長長的嘆息。
李白傳讀后感李白傳讀后感篇十
書是一位無聲而優秀的老師,默默地通過各種故事告訴看書人許多道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傳遞給天底下的人;讓人們把這些知識運用起來,進步起來;書是知識的源泉,讓人們成為有知識的好人。
近段時間,我看見了一篇文章,叫《李白的“光榮”使命》。主要內容是:玉皇大帝讓李白重返人間,振興文壇,于是,雄心勃發的李白投胎到了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博士。他在娘胎里受盡折磨,白天聽唐詩宋詞、世界名曲,晚上也不讓他休息,結果李白沒生就得了頭疼病。
三歲時,李白被迫學英語,可學得很快,于是父母又報了許多興趣班。李白這一個小天才被父母折騰得快殘廢了,學了東忘了西,智力下降,還不得不受父母、老師的罵。李白好不容易上了中學,又被壞同學帶去泡網吧、玩游戲,李白沉淪了,忘了自己是誰給了他的任務。
李白到了而立之年,卻成了啃老一族,拍破腦袋也想不起自己那重要的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