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一個框架,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思路和結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參考和指導。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一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海南,流傳下來很多的清明習俗。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海南清明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除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谌说那迕髁曀祝蛟谔镆坝瓮?,或在郊外放風,感受鄉野氣息。“還沒放假我就策劃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鄙习嘧鍙埮扛嬖V記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時周末還要加班,這次要借著清明小長假的機會,帶上孩子一起去鄉村游玩,“一家人圍坐在草地上,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著天,看著孩子們嬉戲打鬧,想想都覺得很棒?!?/p>
清明放風箏的習俗由來已久。據稱,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后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是清明的習俗,我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帶上家人出來放風箏,大家都樂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著告訴記者,“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著長壽’,經常放風箏還有利于長壽。”
“每到清明,我們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媽媽一大早就會起來準備祭祖的食物,這一餐的搭配就是‘飯珍’和五花肉,香噴噴的‘飯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總是讓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膩,”市民葉小姐說道。
葉小姐口中的“飯珍”,指的是飯團。老一輩的??谌藢η迕鞴濓垐F有著難以舍棄的情結,他們認為飯團象征著“圓滿富足,合家團圓”。“米飯剛出鍋,還正冒著熱氣,媽媽就會拿勺子舀出一些飯放在手掌上,然后用雙手熟練地裹飯團?!比~小姐說,飯團越圓,就意味著家里越“團圓”,“媽媽的手經常讓飯燙得通紅,一些白霧還從她的手心里飄散,幾十年來,年年如此,從未間斷?!?/p>
除了飯團,海口人掃墓祭祖時還會帶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還會準備一只烤乳豬?!耙驗檫^去貧苦的年代,一塊五花肉是貧苦人家對美食的最高定義,于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這道‘最高規格’的五花肉供奉給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滿,”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說,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后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
格言。
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狈叱瑢τ浾吣钫b小部分符氏族訓。
三字經。
“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海南人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內容,但因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島,來自大陸各地的民風習俗在這里互相滲透,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區清明習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后輩平安。
東部地區: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诟堑貐^,先長輩后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二
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我國民間有清明節吃雞蛋、碰雞蛋的習俗,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愿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為什么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稱為吃“節蛋”。清明節為什么吃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的起源是因為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吃雞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節。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征圓圓滿滿。
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征。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而生(《史記》),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
在農村的一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之情。
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民間有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墓上,象征“脫殼”,預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能出人頭地。
春季是萬物孕育的季節,與雞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雞蛋又含有人體需要的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再加上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春意盎然,人們紛紛郊游踏青,煮熟的雞蛋是便于攜帶的理想食品,這些都促使雞蛋成為清明節的節俗食品。
吃雞蛋的傳說。
據民間說法,吃了清明時煮的雞蛋,就一年不會頭痛了。關于這個習俗,其實還有一個傳說:說古代孝感一帶屬云夢澤之一部分,是一片水鄉澤國,人們都以打魚為生。因為人們天天在湖里吹湖風,得了頭痛病。一天,嘗百草的神農路過云夢澤,看到一些人因頭痛在湖灘上打滾。神農很可憐他們,就到處找草藥,為這些人治頭痛病??墒鞘裁此幊粤艘矡o效。三月初三這一天,神農從山上撿來幾個野雞蛋,又挖了一大把地菜,拿到船上煮給人們充饑。人們吃了用地米菜煮的雞蛋后,忽然感到頭不痛了。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三
古人在清明節前還要寒食禁火,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就加了一些強身健體的趣味活動和體育活動。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濟寧地區清明節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生火做飯,吃冷的食物,并且清明節這天去掃墓,祭奠先人,這事最為廣泛的傳統清明節習俗。
又叫春游。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萬物生機勃勃,已經從寒冷的冬季完全釋放出來了,此時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民眾吃一是春卷迎新春,二是寒食吃薄單餅,三是吃水餃。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是一年的開始之際。在濟寧、濰坊、煙臺人們用各種的面食迎接春的到來,寓意一年有個好兆頭。曲阜春卷已經延續許久,每年農歷三月三、清明前后,曲阜民眾都喜歡吃春卷。
和面、搟皮、拌餡,將制好的餡心攤放在皮子上,將兩頭折起,卷成長卷下油鍋炸成春卷。里面包含著大量春天的蔬菜,有迎春喜慶之吉兆。吃春卷一般要卷三樣東西:一是剛煮出來的雞蛋,然后抹上甜面醬或辣椒糊;二是馓子,和其他地區相比,濟寧一帶的馓子比較細;三是鮮萵苣葉。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四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下午,陽光明媚,晴空萬里,我開開心心的帶著自己的兩個雞蛋來到了學校。
進了教室,一陣陣歡聲笑語飄入我的耳朵。同學們都在討論著自己的雞蛋有多么硬,多么漂亮。聊著聊著一聲“安靜”的聲音從教室后面傳來,原來是老師在讓我們安靜一下,一會準備開始比賽。
伴隨著老師的一聲令下,碰蛋大賽開始了。剛開始老師先讓我們把我們的裝飾好的雞蛋上臺展示拍照,一上臺就看到大家裝飾的各種各樣的蛋,有的在上面畫上了荷花,有的在上面畫上了風光秀麗的海灘,有的在上面畫上了五彩的線條,還有的把整個雞蛋畫成了小黃人、蜘蛛俠,個個都美輪美奐,特別是小黃人和蜘蛛俠精彩絕倫,栩栩如生。展示完美麗的彩蛋后,真正的大賽開始了!老師先講明了規則:雞蛋與雞蛋比,鴨蛋與鴨蛋比,鵝蛋和鵝蛋比。先是同桌比,獲勝者再和大組里比,最后再和4個大組獲勝者比出雞蛋王,雞蛋王再和另兩種蛋王比,比出最終獲勝者。比賽開始了,我先和我的同桌比,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在家里精挑細選的雞蛋一下就被頂破了,更讓我沒想到的就是我們組的一個戰勝了幾個人的“鋼蛋”,幾乎是所向披靡的蛋一下被碰了個渾黃一體。那也可能是我同桌在雞蛋的頂頭上涂上了一層厚厚的國畫燃料,就像給雞蛋做了一個緩沖氣墊??墒?,它的好景不長,最后,還是被碰裂了。
最后,雞蛋王產生了,鵝蛋王也產生了。他們兩個蛋杠了起來,雞蛋堅持了一會就被碰裂了。這次比賽,我有點遺憾,本以為能贏一局的,結果一局也沒贏。不過,能參加這場比賽,我還是很開心。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五
朋友你了解清明節的習俗都有什么嗎?雖然距離清明節還有一段時間,但我們要先了解有關清明節的習俗,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很有必要學習。
現在已經知道的習俗有:
1、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2、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3、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江蘇鎮江有寒食節食具京扛儕京扛儕.《國民生活歷》說:“京口(鎮江)以其為寒具。臍為六角形,謂京扛儕。”
4、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笨芍^盛極。
我國的傳統文化很豐富,有關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其中之一,這些傳說和習俗都在教育人民,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的珍惜。
傳統的`清明節就快要到了,關于北京的清明節習俗你是否了解?不知道不要緊,下面本文就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北京的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清明節的習俗也是因地制宜,每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大不相同,老北京的的人們在清明節時都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就來看看老北京清明節習俗吧!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老北京清明節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愿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愿,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六
春風送暖,春回大地,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也到來了。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對于清明節有著不同的說法。說法一、清明節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后來民間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說法二、由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寒食節,寒食從詞面上來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那么寒食節有沒有吃什么冷食的講究,在寒食節這一天里,人們一般吃什么呢,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青團。
青團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青團在江南一帶很受歡迎,也是安徽一些地方清明節時令性小吃。
青團,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面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那種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綠綠的松軟的皮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有一點兒黏,卻不粘牙齒,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簡直讓人停不了口。
馓子。
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大家的喜愛。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薺菜。
辛棄疾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我們小學還有篇課文叫《挖薺菜》,薺菜在很多人心中并不僅僅是普通的野菜那樣簡單,它代表著童年、故鄉、舊時光。
薺菜餛飩、薺菜黃魚羹、薺菜豆腐羹都是美味啊……。
蒿子粑粑。
蒿子粑是桐城一帶民間傳統風俗。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愿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如今,蒿子粑在清明期間也是十分受歡迎的小吃。
小蒜粑。
按照安慶的習俗,各家各戶都要吃小蒜粑。將小蒜切成小節,然后用開水和面粉,與小蒜充分攪拌成糊狀,再加入鹽等調料,搓成圓形用小火煎十分鐘,至兩面發黃完全熟透后,起鍋即可。據老年人說,因為三月三這天自古就是招魂續魄的“鬼節”,這“小蒜”米粉粑,有免災驅疫、招徠吉福、消弭兇禍、攘除疾病的功能。
每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號。
清明節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為什么是陽歷。
最初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來確定的。斗柄從“寅位”開始,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就是清明節氣。
“乙位”也就是太陽黃經達到15度,剛好這一時間就在每年農歷的4月5日前后。人們為了方便記憶,于是就直接將清明節的時間記錄為4月4日-4月6日。
而按照“平均時間法”來推算,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時間被劃分為24份,一份15度。也就是說,從冬至日算起,清明節氣會出現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而按照這個方法來推算,清明節還是在公歷4月5日前后,于是人們就直接記住清明節為公歷的4月4日、4月5日或者4月6日。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人民十分看重的節日,在這天最重要的活動有掃墓祭祖和踏青。人們會在這天帶上貢品回鄉掃墓祭祖,以表示對已逝之人的追思。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七
有句俗話叫做“清明蔗,毒過蛇”,意思是說,由于清明前后氣溫升高,一些甘蔗容易發生霉變,這樣的甘蔗里會產生三硝基丙酸這種化學物質。而這種毒素不到0.5克就可以使人發生中毒跡象。霉變甘蔗中毒起病急,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僅10分鐘,最長可達數小時。
因此若發現甘蔗霉變、內里出現紅心、或棕褐色、青黑色,有難聞氣味,則千萬不能食用,市售所謂鮮榨甘蔗汁,若不能確定所使用的甘蔗是否霉變,則也不應飲用。不過,清明節的甘蔗只要是新鮮的、沒有變質的,還是可以正常食用。
受污染野菜不能吃。
清明時節人們趁踏青、上墳祭祖之時順路摘點野菜,這都是極為常見的。野菜的營養價值高,近年來倍受追捧。但是,并不是所有野菜都可食用,有些野菜是有毒的,那些在公路旁,污水邊受到污染的野菜,其中可能含有鉛、汞等重金屬或其他污染物,誤摘食用就會導致中毒。
青團并非人人可食。
清明寒食自然少不了青團,青團包括糖皮、青皮和白皮這幾類,其主要食材是艾草和糯米,而糯米是很難消化的食物,腸胃功能不好的人要慎食,特別是患有胰腺炎、胃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螺螄清洗不當勿食。
清明時節的田螺豐滿、肥美,民間賜予其“清明螺,勝似鵝”的美譽,但是采食螺螄要注意,田螺因生長在污處,體內含有大量的寄生蟲,很容易引發霍亂、甲肝及其他腸道疾病。因此,食用螺螄一定要清洗干凈。
一、毫無關聯階段。
隋唐之前,“清明節”僅僅是指區分季節交替和農事運作的二十四節令之一,寒食節的主要項目是家家禁煙吃冷食,而且時間是在寒冷的隆冬季節。
二、相互交融階段。
隋唐五代時期,寒食節的時間確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時,僅先于清明節一兩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漸已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的內容。
三、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寒食節中主要項目:禁煙冷食,逐漸被淡化,寒食節逐漸開始被清明節取代。到清代,寒食節流行的一些項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間掃墓與官家祭壇及皇家祭陵成為節日的活動主項目。這一時期,“寒食”名稱盡管在一些文獻、方志和文人作品中還不時出現,但“清明”稱謂成為主流說法。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八
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郊游。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唐代時球內充氣。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至今我們叫足球。
蕩秋千。
蕩秋千,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植樹。
清明是在寒食后的一天,屬于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草木吐綠的時節。悼念之后當仰起頭邁向未來,冬天之后就是春天。人們在寒食之時,祭祀哀思;寒食之后,就出去踏青、放風箏、蕩秋千,插幾枝柳,看它日后成蔭。而且在寒食之時,偶爾會不小心把山上的草木燒掉了;寒食過去,清明到來,是時候多種些樹木補上了。先人的精神,當像山上的樹木,是長青的;人的生命,也當像新種下的樹木,在這春風中成長、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國傳統的植樹節。
碰雞蛋。
每到清明,總有幾個小朋友愿意碰雞蛋,碰雞蛋就是將兩個雞蛋對在一起,互相捏,看誰能把對方的雞蛋捏破。因為不能吃熱食,所以這個游戲成了小朋友們的最愛。
寒食節。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吃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春分后十五天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寒食、清明本來是兩個節日,但山東民間大都把兩個節日合而為一。一般叫清明,少數地區叫寒食節,但過節卻是在清明這天。
清明養生食療。
清明時節是多種慢性疾病(如關節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復發之時,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講就是指易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
同時,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清明時節應多吃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利肝。
宜飲“明前茶”,以起到養肝清頭目、化痰除煩渴、提神醒腦的作用。這一節氣宜服用的養生湯品菜肴有紅蘿卜、竹蔗水、枸杞豬肝粥、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韭菜滾狗肚魚、鮮土茯苓煲豬展、咸菜滾黃沙蜆、貓爪草煲豬瘦肉、桑椹薏米燉白鴿等。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九
第一要上墳了,全家人一起去拜祭祖先。
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還一邊大聲叫著:“耶!太好了!”
去上墳了我的姐姐和弟弟也一樣高興,可是這一次不是劃船去的,而是開汽車去的。這時,我的心情又不是怎么開心了,因為乘船別有一帆滋味,可以在船上聊聊天,說說話,吃吃瓜子……可坐在車上,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我坐車還經常會頭暈,后來,上了車,我覺得坐車也挺不錯,可以聽很多優美的歌曲,還可以吃一些好吃的東西……想著想著就到了一座大山,我們去祭奠太太爺爺,我們把一些美味家肴擺放在太太爺爺的墳墓前,然后,拱起手,拜九下。拜好后,就來放禮炮,震耳欲聾。
拜好了太太爺爺,又去了另一座山,祭奠(和前面一樣祭奠)太爺爺和太奶奶,祭奠好了,就到山上去摘艾草,摘好艾草,我們就開開心心地回家了。
第二包艾餃。
我們一回家,就開始做起艾餃來,我們把艾草先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裝進一個籮筐中,再去洗干凈,把艾草燒熟,撈出放進糯米粉中,把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然后,開始包起艾餃來,在艾餃里面包滿甜甜的芝麻。我可和別人做的不一樣,我做了個“女人像”那個女人的“肚子”中,裝滿了芝麻。燒好后,咬一口,汁水從中間噴了出來,我大聲叫道:“哇!真好吃呀!”
這就是我們家過清明節的習俗了,小朋友你們家是怎么過清明節的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十
清明還有“碰雞蛋”的習俗,小孩子們在這天將煮熟的雞蛋互碰,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了。在今天的孩子們中間“碰雞蛋”是不太常見了。不過這小小的“碰雞蛋”,并非是一時一地窮壤僻野里的節俗,有明確的文字記載表示“碰雞蛋”可溯及六朝時代。梁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荊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雞、鏤雞子、斗雞子”的習俗,并轉載《玉燭寶典》句“此節,城市尤多斗雞卵之戲”。唐代詩人元稹在詩歌《寒食夜》中也載錄了這一民俗“紅染桃花雪壓梨,玲瓏雞子斗贏時。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別有期”??梢姟芭鲭u蛋”是大有來歷的。
清明節吃雞蛋要適量
清明節有吃雞蛋的習俗,而且雞蛋也是非常有營養的,不僅含有優質蛋白,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卵磷脂、固醇類、以及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對于煮雞蛋,一般建議用涼水煮七八分鐘為佳,盡量不要長期吃半熟的雞蛋,以免引起腹瀉等不適癥狀,而且一定要適量吃。雞蛋煮到七八成熟營養價值最高,這種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一般情況蒸、煮蛋中營養成分被破壞的最少,煎、炒次之。由于雞蛋中膽固醇的含量很高,血脂高的人群不宜多食,常人一天的食用量也最好不要超過兩個。清明節吃雞蛋也是有講究的,碰雞蛋也是一項好玩的習俗。但是大家在吃雞蛋的時候也要講究一定的量,千萬不要吃得過多,影響自身的`健康。
烤乳豬
在廣東地區,烤乳豬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廣東人也給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頭的名字—“鴻運當頭”、“紅皮赤壯”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豬,希望保佑子孫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宏圖大展。
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對烤乳豬更有詳細記載:“色同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根據記載,“取正在吃乳的小豬,擊殺后洗刷干凈,除去五臟,用茅草塞滿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過,架到火上,緩火遙炙急轉勿停,以酒涂乳豬之表皮,表皮易于發色?!弊詈笕樨i表面變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甘蔗
廣州人稱掃墓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將吃過的蔗渣丟于墳前,還要將包子掰碎撒于墳前。甘蔗寓意節節高。清明節很多地方都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蕎菜
蕎菜是廣東人清明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時令蔬菜,因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艾糍
清明節吃艾糍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糍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做艾糍,一般要先將搗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團,然后把面團捏成一小團,搓圓捏扁,把搗碎的花生、芝麻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扁圓形等形狀,墊在芭蕉葉上放入鍋中,隔水蒸約20分鐘,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爐了。
雞屎藤餅
雞屎藤餅不僅味道清香可口,而且還是五邑地區清明節必備的過節小吃。
據了解,五邑地區居民做雞屎藤餅,是先把雞屎藤葉用水洗干凈,用石磨把葉片磨成細碎狀,曬干再與泡好的糯米同磨成濕粉,然后把粉、紅糖(或冰糖)、水等調成面團,煮熟加入糯米干粉,再用傳統餅格壓制成魚、福字等寓意吉祥美滿的不同形狀的餅。制成后,再用蒸籠猛火蒸10分鐘后即可出爐。
樸籽粿
樸籽粿是潮人清明掃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據傳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饑不擇食,只好采摘樸籽葉、果籽充饑,后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制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后發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
1、草粑粑
清明草粑粑在宜賓的東、南片區,清明草粑粑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所用清明草的部位卻大不相同。宜賓市區是分界線,以東用的是清明草的嫩葉,做出來的粑粑是綠色的;以西是用黃黃的花,做出來的粑粑是黃色的。而我,綜合了東、西兩大片的做法,葉子和花各用一半,顏色雖然綠中帶黃,但香味和其他兩種差不多。
其實這草草粑,光有清明草是出不來那個香味的,還有其中的野苦藠、臘肉,一個都不能少。清明草本身的氣味不香,跟“清香”二字沾不上邊,我在做的時候特意聞過,有一股很腥澀的味道,可奇怪的是,一加入野苦藠,澀味立馬變成了誘人的香味。再有就是臘肉,這臘肉、野苦藠、清明草混合后的味道簡直絕了,如果這三種材料缺了任中一種,那這個這粑粑就沒啥吃頭了,你也就別叫它“草草粑”了。
2、歡喜團
歡喜團也叫糖油果子歡喜團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p>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十一
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并不是每一年都一樣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清明節的由來習俗介紹,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睂懗隽饲迕鞴澋奶厥鈿夥铡?/p>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1、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習俗。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2、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3、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制成飯塊蒸熟即成。
1、自然節氣。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岸墓潥狻笔巧瞎呸r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岸墓潥狻辈粌H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
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后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2、文化內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與禮俗觀念。“墓祭”禮俗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游、親近自然。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十二
碰蛋,是把雞蛋、鴨蛋煮熟了以后,蛋頭對蛋頭,蛋尾對蛋尾,相撞直到一方撞破殼為止,最后勝出的就是“蛋王”,而斗破的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下肚了?,F在想想,覺得挺傻的,但當時真是樂趣無窮,可能是現在的小孩子不能理解也享受不到的快樂吧。
關于立夏的著名詩句。
《立夏日憶京師諸弟》。
唐·韋應物。
改序念芳辰,煩襟倦日永。
夏木已成陰,公門晝恒靜。
長風始飄閣,疊云才吐嶺。
坐想離居人,還當惜徂景。
《暑旱苦熱》。
宋·王令。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
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昆侖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
《立夏》。
宋.陸游。
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立夏前二日作》。
宋.陸游。
晨起披衣出草堂,軒窗已自喜微涼。
余春只有二三日,爛醉恨無千百場。
芳草自隨征路遠,游絲不及客愁長。
殘紅一片無尋處,分付年華與蜜房。
《四月十三日立夏呈安這》。
宋司馬光。
留春春不住,昨夜的然歸。
歡趣何妨少,閑游勿怪稀。
林鶯欣有吒,叢蝶悵無依。
窗下忘懷客,高眠正掩扉。
《幽居初夏》。
宋·陸游。
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
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立夏的氣象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把立夏節氣的到來作為夏季的開始。立夏是從天文學角度來劃定的,而在氣候學中,夏季是指春季過后氣溫上升到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22℃以上的時段。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的始日劃分為夏季開始,由常年(指多年平均)夏季開始日期分布圖可以看出:我國的西沙、中沙、南沙諸島四季皆夏。4月上旬夏季漫步來到雷州半島。“五一”節,暑夏進入江西,湖南南部?!傲弧鼻笆锥急本┮惨讶胂?。6月底,夏天才姍姍來到黑龍江省的中部地區,再向北去,天氣過涼,按照22℃指標就沒有夏天了。因此,這里也就是夏季腳步的終點,有夏區的盡頭。
我國西部地區,準噶爾和塔里木盆地都在5月份始有夏熱,但拔海接近海平面的吐魯番盆地4月份就早早進入夏天了。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廣大地區,由于海拔很高,夏季特別涼爽,例如西寧、拉薩、昆明等都已達不到夏天的溫度了。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十三
在文學巨著《紅樓夢》中,作者描寫了賈府的各種節慶活動,幾乎涉及到了中華民族的每個重要的歲時節令,清明節當然也不例外。
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又是我國傳統習俗比較濃厚的重要節日。古人過清明節,祭祀掃墓是主要活動之一。伴隨著掃墓,人們還要進行郊游踏青、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拔河、插柳、植樹等多項活動。清明節的大多習俗,在《紅樓夢》中都有所反映。
《紅樓夢》第58回《杏子陰假鳳泣虛凰茜紗窗真情揆癡理》中,有兩段文字專門描寫了清明祭祀,一段寫的是祭祀宗親:“可巧這日乃是清明之日,賈璉已備下年例祭祀,帶領賈環、賈琮、賈蘭三人去往鐵檻寺祭柩燒紙。寧府賈蓉也同族中幾人各辦祭祀前往。因寶玉未大愈,故不曾去得。”賈府聚族而居,祖塋遠在金陵,鐵檻寺是都中暫寄靈柩之處,所以清明節要去鐵檻寺祭柩燒紙,祭祀先祖。另一段寫的是小戲子藕官悼念亡友官:寶玉“正自胡思間,忽見一股火光從山石那邊發出,將雀兒驚飛。寶玉吃一大驚,又聽外邊有人喊道:‘藕官,你要死!怎么弄些紙錢進來燒?我回奶奶們去,仔細你的肉!’寶玉聽了,益發疑惑起來,忙轉過山石看時,只見藕官滿面淚痕,蹲在那里,手內還拿著火,守著些紙錢灰作悲。寶玉忙問道:‘你給誰燒紙錢?快別在這里燒!你或是為父母兄弟,你告訴我姓兒,外頭去叫小廝們打了包袱寫上名姓去燒?!蔽闹刑岬降摹盁ぁ保菨M族沿襲成俗的一種祭奠亡靈的特殊古禮。
除了描寫清明祭祀,《紅樓夢》中還記錄了采百草、放風箏、蕩秋千等清明游戲,其中提得最多的是放風箏。其實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位風箏高手,他曾撰有《南鷂北鳶考工志》,內有幾十種風箏的制作方法。據說曹雪芹在乾隆二十三年還曾在北京太平湖邊做過精彩的放風箏表演,觀賞的人無不叫好。他還做了一個逼真的美人風箏掛在屋檐口,過往行人都以為是真人。曹雪芹將其這段真實的生活經歷折射在小說中,在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中,用了很長的一段文字去描述賈寶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觀園放風箏的歡快場面。他們放的風箏有“大蝴蝶”、“美人”、“大雁”、“軟翅子大鳳凰”、“大紅蝙蝠”等等?!镑煊褚婏L力緊了,過去將l子一松,只聽呼啦啦一陣響,登時線盡,風箏隨風去了。黛玉因讓眾人來放。眾人都說:‘林姑娘的病根兒都放了去了,咱們大家都放了罷。’于是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線。那風箏都飄飄搖搖隨風而去,一時只有雞蛋大,一展眼只剩下一點黑星兒,一會兒就不見了。眾人仰面說道:‘有趣,有趣!’”
清明節習俗及相關活動介紹(實用14篇)篇十四
一進到烈士陵園我就感到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們首先來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陳錫聯將軍的題詞:“豫北反攻作戰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永垂不朽!”帶隊的老師告訴我們這里埋葬著為了奪取豫北反攻戰勝利而犧牲的一百七十八位無名烈士的遺骨,除兩位營長是用棺材安葬的,其余的烈士都是用幾尺白布掩埋的。
聽到這里,我覺得,雖然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仿佛又出現在我的眼前: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義、邱少云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擊敵人……烈士陵園里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樣,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向烈士們敬禮。我把自己親手制作的代表圣潔而莊嚴的小白花放在了烈士們的墓碑前,以表達自己對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那里,我看到兩位阿姨為烈士們買來了水果、鮮花和紙錢,很莊嚴地向烈士們敬禮獻花,忍不住向前詢問,原來她們是附近的村民,是自發前來為烈士們祭拜掃墓的。阿姨告訴我們說:“烈士們犧牲之后可能都沒有留下后代,我們都是烈士的后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果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換不來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甭犃税⒁痰脑捨覠釡I盈眶,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