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為民找想,才能萬眾一心,讓人民得到幸福。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二
在平常的古裝電視劇中經常看到做學問的人是熟讀“四書五經”,每每聽到感覺到這些書的神秘,心底不由得產生艷羨的心情,本月讀到傅佩榮教授的《大學中庸》,之前的心情蕩然無存,只是一種感覺,難懂。
“大學之道,去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但理解起來,就是有口說不清,全書都是這樣的,不過,碰到比較熟悉的幾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篤行之。”還有“君子慎獨”,還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拿起來,讀不懂,放下,再拿起來······
后來,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直接看譯文,好歹能夠明白了。
原來,《大學》是期望透過教育的力量,追求國家的安定與繁榮。
《中庸》欲使國家走向和諧之路。
這兩部書和《論語》、《孟子》是古代科舉考試的范圍,因而在歷史上有獨特地位。所以,《四書》就像家具上的丁卯,把國家和個人釘在了一起,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我覺得,今天的中國,國家的努力方向和要求和《大學中庸》的內容很多是重合的,還有很多充實和創新。尤其是對比著國家層面和公民層面來看,能看出很多意思。
國家要富強,要民主,要文明,要和諧,包括國內外。
國家是誰的國家?是公民的國家,公民愛國,肯定不能做對不起國家的事情,公民要敬業,為了自己的生存,同時也是為了國家的運轉,公民要誠信,誠實守信,不欺詐,講信用,公民要友善,只有公民友善相處,才有國家的和諧盛世。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全中國的公民的目標放在了一起。
沒有矛盾,沒有欺騙,也就沒有了自私自利之心,沒有了個人的貪圖享受。
把自己的工作奉為自己的事業,注定做出很多努力和貢獻。
這樣,每個人活得平淡而有價值。
也許,古代的《大學中庸》就是為了告訴我們如何活得最平淡,如何努力到最有修養,如何讓每個人的價值最大化。
最難懂的書里,有人生的價值,國家的期望。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讀了《大學中庸》這一本書,這本書是將《大學》和《中庸》兩本書合為一體,我讀后,深有感觸。
《大學》是孔子傳下的書,是古人做學問時讀的'第一本書,也可以說是古人想學習道德的入門書。
《中庸》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靜止不變的意思,指天下定理。《中庸》這本書開頭講了一個道理,中間把這個道理用各種方式講述,最后又歸回到開頭的道理。這個道理每讀一次都會讓你有新的收獲,這收獲,是讓你終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須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就必須有道德。
道德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和“修身”開始,將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堅持、堅持不懈的,還要從思想上認識,從行動上實踐,從小事上做起。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樣子,更是內心上的修為,也就是做到“自謙”和“慎獨”。
《大學中庸》讓我明白了許多,我一定會再重讀這本書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四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現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現,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現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五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在敘事者的推薦下,我終于鼓起勇氣拿起讀不懂,所以一直不愿讀的《大學·中庸》,開始讀時覺得很吃力,太難懂,后來我一字一句把原文和翻譯抄寫在一起,對照翻譯再去讀原文,一遍一遍反復讀,便被經典所折服,嘆服于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邃,更感嘆于其中文字之簡練、濃縮之精華!
雖然整本書已讀過,可是由于自己的理解和能力所限,對于讀通、讀透里面的內容還是很難的,需要重復來讀、來感悟。即使讀的不是那么透徹,書中仍有一些段落和語句讓我深有感觸。
首先,,“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至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讓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讓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想讓自己的意念變得真誠,就要先讓自己得到知識;要想得到知識,就要讓自己認識、鉆研世上的萬事萬物;得到知識在于能夠認真地推究世上的萬事萬物。其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一句更觸動我的內心,讓我反思更多。當我們把正在接受其他課程學習的同學喊到辦公室,對其進行自己所教學科的補課學習時,我們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還是為了自己的教學成績?當兩個不同的學生犯了完全一樣的錯誤,我們真的能做到用同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與處理嗎?當我們被學生或是家長不理解時,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堅守初心,執著該有的教育嗎……太多的過往在腦海重演,我想,如果我們真正端正自己的思想,修養自身的美德,很多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其次,“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今天更新了,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保持更新。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一直保持原有的固定思想和方法,不想著更新理念、創新辦法,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是難以教出創新型的學生的。
再次,“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意思是:君子自己做到某種善事,然后才去要求別人;自己不做某種惡事,然后才去責怪別人。讀到這段話的時候,內心不免有些慚愧,作為一名老師,我經常告訴學生讀書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堅持習慣養成的重要意義,而自己卻很少有真正的閱讀,也沒有在某些事情上有過很久的堅持。還有一些家長,也會經常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很高的要求,但是自己卻從來不會作為孩子的榜樣先行,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能以身作則,卻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事,這大概是有違原則的吧。其實,有些時候,我們想讓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一定要用言語去要求和強制,想讓孩子做什么,我們就先行動起來,孩子就會在這種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中發生我們期待的行為和變化,從而更好地成長。
最后,“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如果真的能夠使自己端正且不向他人求助,這樣就不會有怨恨。對上不埋怨天,對下不埋怨他人。凡事學會從自身找原因,一切問題就好解決,如果一直怨天尤人,生活則會黯淡無光,生命也會毫無意義,記住“我變了,世界就變了”。
當然,經典帶給我的絕不是這一點點感受,它讓我的心靈滋潤起來,更讓生命充滿了活力,對很多事突然有了釋懷的感覺和灑脫的情懷。再次重復品讀,發現書中內容都是有所聯系,并非獨立存在的,靜下心來,讀進心里,經典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奇跡。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六
在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之前,我從未真正讀過任何一本古代經典著作。若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那還要追溯到高中時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大學里因為學的是外語專業,所以幾乎從未接觸過“語文”,也就更別提對于古代經典的學習了。
參加工作后認識的第一位語文教研員是一位滿腹經綸的老教師,語言文字功底扎實,對于古代經典名篇可稱得上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他曾經給予過我很多鼓勵,我在被那些厚重、溫暖的語言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曾暗下決心,多多誦讀經典,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而懶惰又懈怠的我,渾渾噩噩間度過了許多年。有時間玩網絡小游戲,卻沒有精力閱讀經典;有時間和朋友東拉西扯,卻沒有心思讓自己沉浸在一本書中。于是,年華枉度,空余嗟嘆。其間偶爾也曾零星誦讀過些許《大學》《中庸》的名句,如“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終究不成氣候,外加疏于復習鞏固,也大都遺忘了。
淄博趙成峰老師和煙臺李霞老師對于經典誦讀的至誠與堅守讓人敬佩,讓人自慚形穢。閱讀其他敘事者的文章,再對比自己膚淺的文字,也時常感到羞愧。他們的文章總能給人真切而又溫婉,清新卻又厚重的感覺,而自己寫來寫去,只不過在原地打轉兒,看不見進步與成長。我想,這與缺乏閱讀積累、文字修養與文化底蘊有著很大關聯。試想,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假性努力,如何與他們的求知若渴、筆耕不輟相提并論?成長的心思始終都有,誦讀的意向也算充沛,無奈遲遲不見行動、固步不前。直到開始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似乎再也沒有借口拖延與狡辯,那就逼著自己去啃這本“難啃的書”。
是的,這本書的確難啃——不光是《大學》《中庸》難啃,就連傅佩榮先生所作的注解對于我來說,也很艱澀。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論語》《孟子》《易經》《大學章句集注》等經典著作來進行注解。對于學識淺薄的我來說,每一章節埋頭反復閱讀,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譯文也讀上三五遍,才能與原文相對應,做出粗淺的理解。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許艱難,而只要我們做到“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們亦能“雖愚必能,雖柔必強”。
一個月的共讀時間所剩無幾,而我對這本書、或者說對經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在這段與經典“親密接觸”的時光里,它給予我的遠非某一章節的誦讀或理解,而是一種召喚和引領。它將曾經隱匿、蟄伏于心底的對于經典的求知與渴望喚醒,召喚著我嘗試去開啟一段不太一樣的、更加豐厚而充盈的生活——這實在是從春天里開啟的一段美好的遇見。
如果要給這份美好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永遠。
大學中庸讀后感篇七
《大學中庸》是一本適宜正在學習的學生讀的。這本書給予我許多道理,好像是雨水滋潤著鮮花的心田。
《大學中庸》還教導我們做人要以身作則,待人處事要心平氣和。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
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贏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隨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與自己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這種自我修養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書是我們的朋友,有的人認為《大學中庸》是“寶”,但有人認為它是“草”。我去認為它是寶!你們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學中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