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林州紅旗渠導游詞簡介篇一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變了林縣歷史上嚴重缺水的狀況,使當地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得到改善,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1990年,林州開始開發紅旗渠景區,歷時十幾年,透過科學規劃,建成了分水苑、青年洞、絡(luo)絲潭三個景區,使昔日的荒草坡成為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分水苑景區,當地原名墳頭嶺,由于紅旗渠總干渠在那里分為三條干渠,故改名為分水嶺。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斗天圖。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承擔截流任務的林州人民,在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狀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關于青年洞的大致狀況我們在后面會給大家做詳細的講解。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故稱空心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此刻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能夠行汽車;中間是涵洞,能夠流渠水;下面是河床能夠過洪水。此刻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描繪的是幾大主要工程匯合完成的輝煌景觀。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那里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確實是一道雄險秀麗的風景!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吹叫埴椪钩?,就不會忘記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繼續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此刻我們看到的就是虎口崖,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當時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為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勇敢無私的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伙伴們,腰系大繩從山崖上飛蕩進入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大家看崖下就是著名的神工鋪了,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地方。為了早日完成這項巨大的工程,他們都甘愿露宿山崖,爭取更多的時間施工;應對艱難的生存和施工條件,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互相鼓勵,聽從指揮,以艱苦奮斗的大無畏精神使得整個工程得以早日完成。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
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州兒女依然持續著樂觀的情緒,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作為精神支撐,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性工程。紅旗渠的修筑雖然已經過去很久,但是透過這天的游覽,我想大家對整個偉大的工程必須有了更深了解,期望大家不要忘記當時艱苦的山中歲月,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修渠人。
好了,游客朋友們,景點的講解到那里就要結束了,在那里,我要多謝大家的支持與配合,我想大家還意猶未盡吧,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游覽,拍照留念。景區游人較多,請注意物品安全,但是期望大家注意把握時間,我們一個小時后,在景區門口準時集合登車,車牌號是豫,為一輛藍色大巴車。祝大家玩的愉快,謝謝!
林州紅旗渠導游詞簡介篇二
林州紅旗渠景區官方旅游網創建于20__年,是用于發布紅旗渠景區旅游信息的專門網站,版權所有為紅旗渠風景區。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開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的濁漳河侯壁斷下,干、支、斗渠全長1500公里。
歷史上這里是個山窮、水窮、地窮、人窮的貧瘠山區。全境地勢國西高東低,總面積為2046平方公里,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0%。1993年底有17個鄉鎮,53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97.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1.2萬人,實有耕地面積80.69萬畝。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發育,流水漏失,缺乏良好的隔水層。在山地丘陵地區,雖有裂隙山泉分布,但涌水量很小。
幾處盆地內大部分地下水埋藏較深,水量不太豐富。漳河(濁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五條河流皆為山地型,大多數發源于境內西部山地或鄰近縣山地,基流很小,河床縱坡大,水量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冬春干涸無水,汛期山洪暴發,泛濫成災,開發利用難度大、效益小。
唯獨流經林縣北部邊界的濁漳河,水量比較豐富,沿林縣境一段長15公里全是峽谷陡壁,河床低下,在天橋斷處修渠引水,不能通過海拔470米的分水嶺,素有“守著漳河種旱地”之說。
全縣不僅水源匱乏,而且自然災害經常發生。自明正統元年(1436)到1949年的514年中,林縣發生各種自然災害100多次,僅大旱絕收就有30次,小旱小災連年不斷。因此,廣大勞動人民不僅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而且飽嘗缺水的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7個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難,人們經常翻山越嶺,往返幾公里、十幾公里遠道取水。
一遇干旱,廣大農民不僅逃糧荒,而且逃水荒。據舊志和碑文記載:“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因為缺水,難講衛生,地方病和傳染病時而流行。“光嶺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就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水,維系著林縣人的生命。人們惜水如命,如果誰任意把水糟蹋掉,不僅鑄成過錯,而且嚴重的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孫的罪孽。所以,只要誰能幫助老百姓興水造福,誰就會受到尊敬和愛戴。
明萬歷年間,滋陽縣(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謝思聰奉命來林縣擔任知縣,他在熟悉林縣縣情的基礎上,動員老百姓修筑一條9公里長、一尺寬的水渠,引洪峪泉水,解決了合澗一帶數個村莊的人畜吃水。人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起名為“謝公渠,”并為其修建“謝公祠”,他的事跡載入歷代篡修的《林縣志》。
抗日戰爭時期,林縣是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領導全縣人民一面抗日,一面開展大生產運動,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設施。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一帶曾率領群眾修筑了一段引露水河水的的小型渠道,被稱為“抗日渠”。
在縣南合澗河西村,八路軍及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鈞率領軍民,修了一條長2公里,寬、深各0.7米的渠道,引淅河水,澆地百余畝,被稱為“愛民渠”。盡管有一些水利用職權程,水,仍然是制約林縣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嚴重障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了新的變革,生產力有了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并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改變林縣的貧困面貌,關鍵是抓水,只要有了水,其他問題就都好辦了。
于是,在全縣開展了以打井、建池、挖山泉為中心的興修水利活動。1957年,中國共產黨林縣委員會響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戰斗口號,這一口號激勵了一代人。
廣大群眾更加堅定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決心,水利建設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由小型建設到中型建設,日趨發展,到1959年為止,全縣建成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橋渠和弓上水庫、要街水庫、南谷洞水庫、石門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由建國初的1.2萬畝增加到12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改善。
隨著水利事業的日益發展,中共林縣縣委對“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思想越來越解放,奮斗目標越來越高,膽子越來越大。認為原設想在全縣有了幾條中型渠道和水庫,就能解決水的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水利設施,仍經不起大旱的考驗,還不能徹底改變林縣水源匱乏狀況,必須到外界去引水,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才是長遠大計。
1959年6月,中共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成員分組到鄰近縣去考察新水源。縣委第一書記楊貴親自到縣境北部的濁漳河考察,從林縣到山西境內,步行百余里,深入沿河村莊,詢訪群眾,對濁漳河的流量和開發利用價值作了詳細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及時地組織水利技術人員進行了實地勘測。
縣委通過反復討論,并請示中共河南省委批準,征得中共山西省委同意,得到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縣內廣大干部群眾對解決缺水問題呼聲更高,抓住時機,毅然決定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在我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的時期——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上馬,參加建渠的共產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每人每天0.5公斤糧食(原糧)、1.5公斤蔬菜的艱難條件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和險灘峽谷中,擺開戰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經濟、物資自己籌,不會技術干中學,知難而進,堅持苦干10個春秋,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萬立方米,建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林縣人民艱苦創業歷程中的“第一部曲”。
紅旗渠來之不易。國家和人民群眾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各級黨政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那經濟暫時困難時期,人民群眾頂酷暑,戰嚴寒,吃糠咽菜,忍饑挨餓,揮汗灑血,團結戰斗,無私奉獻,才取得了紅旗渠建設的偉大勝利。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偢汕Ω?.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延伸至林州腹地。第一干渠長39.7公里,第二干渠長47.6公里,第三干渠長10.9公里。
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2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合計總長1525.6公里。沿渠還興建有“長藤結瓜”式的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并利用渠水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紅旗渠總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占總投資的14.94%,其余85.06%都是林州自籌資金。
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眾光榮的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并涌現出諸如心里裝著人民群眾的縣委第一書記楊貴,一心撲在紅旗渠建設上的副縣長馬有金,為紅旗渠建設貢獻青春的工程技術人員、共產黨員吳祖太,舍己救人的女共產黨員李改云,以及農民工程技術人員路銀,除險能手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鉆洞能手王師存,鐵姑娘隊隊長韓用娣、郭秋英等一批先進人物。他們的模范事跡,將永遠激勵林縣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再奪取更大的勝利。
隨著紅旗渠配套工程的建成,形成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及其它引、蓄水工程作補充和調節,能引、能灌、能蓄、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有效灌溉面積54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2.2萬畝,提水灌溉1.8萬畝,全縣有14個鄉鎮410個行政村受益。
紅旗渠通水43年(1965-20__)的運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傄繛?5.6億立方米,年均引水2.8億立方米,解決了100萬口人和4萬頭大家畜吃水問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與些同時,還帶動了林牧業、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事業的發展。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現在以致將來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因此被廣大群眾稱為“生命渠”、“幸福渠”。
林州紅旗渠導游詞簡介篇三
林州紅旗渠景區官方旅游網創建于20xx年,是用于發布紅旗渠景區旅游信息的專門網站,版權所有為紅旗渠風景區。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縣)境內,開鑿于太行山腰,西起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的濁漳河侯壁斷下,干、支、斗渠全長1500公里。
歷史上這里是個山窮、水窮、地窮、人窮的貧瘠山區。全境地勢國西高東低,總面積為2046平方公里,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60%。1993年底有17個鄉鎮,53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97.5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1.2萬人,實有耕地面積80.69萬畝。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陡峭,地質構造復雜,斷層發育,流水漏失,缺乏良好的隔水層。在山地丘陵地區,雖有裂隙山泉分布,但涌水量很小。
幾處盆地內大部分地下水埋藏較深,水量不太豐富。漳河(濁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淇河五條河流皆為山地型,大多數發源于境內西部山地或鄰近縣山地,基流很小,河床縱坡大,水量具有顯著的季節性變化特征,冬春干涸無水,汛期山洪暴發,泛濫成災,開發利用難度大、效益小。
唯獨流經林縣北部邊界的濁漳河,水量比較豐富,沿林縣境一段長15公里全是峽谷陡壁,河床低下,在天橋斷處修渠引水,不能通過海拔470米的分水嶺,素有“守著漳河種旱地”之說。
全縣不僅水源匱乏,而且自然災害經常發生。自明正統元年(1436)到1949年的520xx年中,林縣發生各種自然災害100多次,僅大旱絕收就有30次,小旱小災連年不斷。因此,廣大勞動人民不僅深受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而且飽嘗缺水的苦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縣550個行政村,就有307個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難,人們經常翻山越嶺,往返幾公里、十幾公里遠道取水。
一遇干旱,廣大農民不僅逃糧荒,而且逃水荒。據舊志和碑文記載:“林縣每遇干旱,河干井涸,地裂禾焦,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因為缺水,難講衛生,地方病和傳染病時而流行?!肮鈳X禿山頭,水缺貴如油,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就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
水,維系著林縣人的生命。人們惜水如命,如果誰任意把水糟蹋掉,不僅鑄成過錯,而且嚴重的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孫的罪孽。所以,只要誰能幫助老百姓興水造福,誰就會受到尊敬和愛戴。
明萬歷年間,滋陽縣(今河北省行唐縣)舉人謝思聰奉命來林縣擔任知縣,他在熟悉林縣縣情的基礎上,動員老百姓修筑一條9公里長、一尺寬的水渠,引洪峪泉水,解決了合澗一帶數個村莊的人畜吃水。人民感恩戴德,世代不忘,起名為“謝公渠,”并為其修建“謝公祠”,他的事跡載入歷代篡修的《林縣志》。
抗日戰爭時期,林縣是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八路軍,領導全縣人民一面抗日,一面開展大生產運動,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設施。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一帶曾率領群眾修筑了一段引露水河水的的小型渠道,被稱為“抗日渠”。
在縣南合澗河西村,八路軍及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鈞率領軍民,修了一條長2公里,寬、深各0.7米的渠道,引淅河水,澆地百余畝,被稱為“愛民渠”。盡管有一些水利用職權程,水,仍然是制約林縣人民生產、生活發展的嚴重障礙。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主席的領導下,對農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生產關系發生了新的變革,生產力有了發展,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并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改變林縣的貧困面貌,關鍵是抓水,只要有了水,其他問題就都好辦了。
于是,在全縣開展了以打井、建池、挖山泉為中心的興修水利活動。1957年,中國共產黨林縣委員會響亮地提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戰斗口號,這一口號激勵了一代人。
廣大群眾更加堅定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決心,水利建設由小規模到大規模,由小型建設到中型建設,日趨發展,到1959年為止,全縣建成英雄渠、淇河渠、抗日渠、天橋渠和弓上水庫、要街水庫、南谷洞水庫、石門水庫等一批中、小型水利工程,水澆地面積由建國初的1.2萬畝增加到12萬畝,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改善。
隨著水利事業的日益發展,中共林縣縣委對“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思想越來越解放,奮斗目標越來越高,膽子越來越大。認為原設想在全縣有了幾條中型渠道和水庫,就能解決水的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水利設施,仍經不起大旱的考驗,還不能徹底改變林縣水源匱乏狀況,必須到外界去引水,從根本上解決缺水問題,才是長遠大計。
1959年6月,中共林縣縣委、林縣人民委員會領導成員分組到鄰近縣去考察新水源。縣委第一書記楊貴親自到縣境北部的濁漳河考察,從林縣到山西境內,步行百余里,深入沿河村莊,詢訪群眾,對濁漳河的流量和開發利用價值作了詳細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及時地組織水利技術人員進行了實地勘測。
縣委通過反復討論,并請示中共河南省委批準,征得中共山西省委同意,得到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的支持,縣內廣大干部群眾對解決缺水問題呼聲更高,抓住時機,毅然決定全黨動員,全民動手,興建“引漳入林”工程。
在我國國民經濟暫時困難的時期——1960年2月,紅旗渠工程上馬,參加建渠的共產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每人每天0.5公斤糧食(原糧)、1.5公斤蔬菜的艱難條件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和險灘峽谷中,擺開戰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沒有經濟、物資自己籌,不會技術干中學,知難而進,堅持苦干10個春秋,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硬是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1515.82萬立方米,建成了“人工天河”——紅旗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林縣人民艱苦創業歷程中的“第一部曲”。
紅旗渠來之不易。國家和人民群眾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各級黨政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傾注了大量心血。在那經濟暫時困難時期,人民群眾頂酷暑,戰嚴寒,吃糠咽菜,忍饑挨餓,揮汗灑血,團結戰斗,無私奉獻,才取得了紅旗渠建設的偉大勝利。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建在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偢汕Ω?.3米,寬8米,長70.6公里。在分水嶺分為3條干渠,向東、南、西三個方向延伸至林州腹地。第一干渠長39.7公里,第二干渠長47.6公里,第三干渠長10.9公里。
紅旗渠灌區共有干渠、分干渠10條,總長304.1公里;支渠51條,總長524.2公里;斗渠290條,總長697.3公里,合計總長1525.6公里。沿渠還興建有“長藤結瓜”式的一、二類水庫48座,塘堰346座,提水站45座。并利用渠水居高臨下的自然落差,興建小型水力發電站45座。紅旗渠總投資6865.64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25.98萬元,占總投資的14.94%,其余85.06%都是林州自籌資金。
在修建紅旗渠過程中,有81名干部和群眾光榮的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并涌現出諸如心里裝著人民群眾的縣委第一書記楊貴,一心撲在紅旗渠建設上的副縣長馬有金,為紅旗渠建設貢獻青春的工程技術人員、共產黨員吳祖太,舍己救人的女共產黨員李改云,以及農民工程技術人員路銀,除險能手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鉆洞能手王師存,鐵姑娘隊隊長韓用娣、郭秋英等一批先進人物。他們的模范事跡,將永遠激勵林縣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再奪取更大的勝利。
隨著紅旗渠配套工程的建成,形成以紅旗渠為主體,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及其它引、蓄水工程作補充和調節,能引、能灌、能蓄、能排、綜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網。有效灌溉面積54萬畝,其中自流灌溉52.2萬畝,提水灌溉1.8萬畝,全縣有14個鄉鎮410個行政村受益。
紅旗渠通水43年(1965-20xx)的運行,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傄繛?5.6億立方米,年均引水2.8億立方米,解決了100萬口人和4萬頭大家畜吃水問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與些同時,還帶動了林牧業、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及其他產業、事業的發展。紅旗渠是林縣人民現在以致將來的重要水源和生命保障,因此被廣大群眾稱為“生命渠”、“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