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一
蓮花山風景區一隅蓮花山風景區位于番禺市的東郊,距離廣州市區20千米。蓮花山原名“石獅頭”,是古代石礦場,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遠自西漢時期,先民們在此大規模地開采石料,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既是古代人民一錘一釬開鑿而成,又經歷兩千多年的自然風化,真正是千姿百態,雄偉勁拔,一座偉大的“石雕古跡”。
山上有明萬歷四十年(1620xx年)建造的被譽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的蓮花城等古跡,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的望海觀音金像,高40.88米,以120噸青銅鑄成,外貼180兩黃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觀音像,是飲譽中外的藝術瑰寶。
蓮花城現已建成一座仿清兵營,游人在城頭可遠眺壯麗浩瀚的珠江景色。每年這里還舉辦桃花節、蓮花節,以花節展覽盛會為特色,以觀光性、藝術性、知識性手tk吸引游客。蓮花山旅游區有環境優雅、設備先進的度假賓館與舒適的餐廳、舞廳、燒烤場及購物街;還有水上樂園、文藝表橫廳等大型游樂項目。
1996年開通的區內上下山穿梭巴上和磁卡電話亭,更使旅游區服務又上了一個新檔次。
連綿起伏,橫貫粵東的蓮花山脈,主峰位于海豐縣城北郊14公里,海拔1336米,海豐八景中的“蓮峰疊翠”和“銀瓶瀑布”就在這里。蓮花山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崇山峻嶺,千山萬壑,奇峰異石,青山綠水,構成了著名的蓮花山旅游風景區。
風景區以雞鳴寺為中心,在五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名勝古跡有“金雞鳴曉”、“玉龍噴須”、“仙人潛洞”、“如來盤石”、“三井回音”、“五馬歸槽”、“獼猴奇石”等等,構成一幅幅美麗別致的風景畫。中外馳名的蓮花山茶,以這里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沏蓮花山之茶,別具風味。
明代崇禎六年(公元1633 年)印真和尚化緣至海豐,看到蓮花山山環繞,幽靜秀雅,很有靈氣而擇地始建蓮花山腳庵,庵堂建成后,廟人常聞半嶺村戶的雞鳴聲,便又另取名雞鳴寺,占地4800平方米,印真大師乃是雞鳴寺的開山始祖。雞鳴寺由于處在蓮花銀瓶雙峰環抱的雞心山半腰,右靠“蓮峰疊翠”,左倚“銀瓶瀑布”,面向東方,居高臨下,氣勢磅薄。人們抵達雞鳴寺時,蓮花山主峰積滿云翳,煙靄在半山腰繚繞,見不到蓮花山的真面目。需待上午九時左右,太陽悄悄爬上山尖,驅散云翳,片片云彩隨風飄向遠方,蓮花主峰象揭去面紗的少女露出蓮花綻放般的笑容,美得叫人贊不絕口。自古蓮花開在荷塘里,唯有這里蓮花得自天然開在青山云間,實為怡情養性之勝景。
今天,蓮花山旅游風景區重建雞鳴寺,已營造了千畝果木、萬畝松林。雞鳴寺建設規模宏大壯觀,計劃建造觀音閣、大雄寶殿、四大天王殿、內外山門、禪房、齋房、僧房等,總建筑面積逾20xx平方米。全部采用仿古式建筑。與此同時,在寺外計劃建設避暑山莊、度假村、娛樂場、天然游泳場、素菜館、車場、商場、賓館、橋廊圓亭、疊廊方亭、八角涼亭、人工湖亭、雞鳴寺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金雞出籠雕塑、彭湃烈士紀念亭、萬花圃、動物園、先人功德堂等,還要整修獼猴奇石、三坑匯水等和辟建梅場、菜場。1920xx年彭湃犧牲后,海豐人民曾嚴加警戒在這里召開彭湃烈士追悼會。這是這個風景區的近期規劃。趙樸初已為之書題寺名“雞鳴寺”三字。蓮花山旅游風景區的中期規劃準備建埔仔溫泉、廊灣溫泉和紅花地水庫游艇區;遠期規劃主要是修建環山公路,使游客可登蓮花山、銀瓶山主峰以縱觀遠近景致。這個風景區一經建成,即可開設蓮花山一日游、三日游和七日游業務,必令游人留連忘返。
馳名中外的蓮花本山茶,以此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泡蓮花山之茶,風味尤佳,飲之口福不淺,馨甘久存。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二
番禺蓮花山是我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今天,我終于來到了風景名勝的蓮花山。蓮花山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獨特。其保存完好、獨特的建筑和優雅的環境,令不少人遠道慕名而來。
瞧!門前站著兩位高大雄偉的“古代士兵”那就是明清“海禁”而建的蓮花古城了。蓮花城烙下祖國近代史的重要印記,體現出古建筑的精湛技藝之美。初次登上瑰麗宏偉的蓮花城,不用細細觀賞,也可以感受到醉人的氣息,幽深的林壑、習習的涼風,無不讓你無酒自醉。這古色古香的蓮花城怎能不聞名遐邇呢?清朝的服飾和古錢、精美的古炮、悠久的文物……讓人的思緒也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清朝的年代。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三
蓮花山風景區一隅蓮花山風景區位于番禺市的東郊,距離廣州市區20千米。蓮花山原名“石獅頭”,是古代石礦場,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遠自西漢時期,先民們在此大規模地開采石料,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既是古代人民一錘一釬開鑿而成,又經歷兩千多年的自然風化,真正是千姿百態,雄偉勁拔,一座偉大的“石雕古跡”。
山上有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被譽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的蓮花城等古跡,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的望海觀音金像,高40.88米,以120噸青銅鑄成,外貼180兩黃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觀音像,是飲譽中外的藝術瑰寶。
蓮花城現已建成一座仿清兵營,游人在城頭可遠眺壯麗浩瀚的珠江景色。每年這里還舉辦桃花節、蓮花節,以花節展覽盛會為特色,以觀光性、藝術性、知識性手tk吸引游客。蓮花山旅游區有環境優雅、設備先進的度假賓館與舒適的餐廳、舞廳、燒烤場及購物街;還有水上樂園、文藝表橫廳等大型游樂項目。
1996年開通的區內上下山穿梭巴上和磁卡電話亭,更使旅游區服務又上了一個新檔次。
連綿起伏,橫貫粵東的蓮花山脈,主峰位于海豐縣城北郊14公里,海拔1336米,海豐八景中的“蓮峰疊翠”和“銀瓶瀑布”就在這里。蓮花山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崇山峻嶺,千山萬壑,奇峰異石,青山綠水,構成了著名的蓮花山旅游風景區。
風景區以雞鳴寺為中心,在五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名勝古跡有“金雞鳴曉”、“玉龍噴須”、“仙人潛洞”、“如來盤石”、“三井回音”、“五馬歸槽”、“獼猴奇石”等等,構成一幅幅美麗別致的風景畫。中外馳名的蓮花山茶,以這里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沏蓮花山之茶,別具風味。
明代崇禎六年(公元1633 年)印真和尚化緣至海豐,看到蓮花山山環繞,幽靜秀雅,很有靈氣而擇地始建蓮花山腳庵,庵堂建成后,廟人常聞半嶺村戶的雞鳴聲,便又另取名雞鳴寺,占地4800平方米,印真大師乃是雞鳴寺的開山始祖。雞鳴寺由于處在蓮花銀瓶雙峰環抱的雞心山半腰,右靠“蓮峰疊翠”,左倚“銀瓶瀑布”,面向東方,居高臨下,氣勢磅薄。人們抵達雞鳴寺時,蓮花山主峰積滿云翳,煙靄在半山腰繚繞,見不到蓮花山的真面目。需待上午九時左右,太陽悄悄爬上山尖,驅散云翳,片片云彩隨風飄向遠方,蓮花主峰象揭去面紗的少女露出蓮花綻放般的笑容,美得叫人贊不絕口。自古蓮花開在荷塘里,唯有這里蓮花得自天然開在青山云間,實為怡情養性之勝景。
今天,蓮花山旅游風景區重建雞鳴寺,已營造了千畝果木、萬畝松林。雞鳴寺建設規模宏大壯觀,計劃建造觀音閣、大雄寶殿、四大天王殿、內外山門、禪房、齋房、僧房等,總建筑面積逾20__平方米。全部采用仿古式建筑。與此同時,在寺外計劃建設避暑山莊、度假村、娛樂場、天然游泳場、素菜館、車場、商場、賓館、橋廊圓亭、疊廊方亭、八角涼亭、人工湖亭、雞鳴寺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金雞出籠雕塑、彭湃烈士紀念亭、萬花圃、動物園、先人功德堂等,還要整修獼猴奇石、三坑匯水等和辟建梅場、菜場。1928年彭湃犧牲后,海豐人民曾嚴加警戒在這里召開彭湃烈士追悼會。這是這個風景區的近期規劃。趙樸初已為之書題寺名“雞鳴寺”三字。蓮花山旅游風景區的中期規劃準備建埔仔溫泉、廊灣溫泉和紅花地水庫游艇區;遠期規劃主要是修建環山公路,使游客可登蓮花山、銀瓶山主峰以縱觀遠近景致。這個風景區一經建成,即可開設蓮花山一日游、三日游和七日游業務,必令游人留連忘返。
馳名中外的蓮花本山茶,以此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泡蓮花山之茶,風味尤佳,飲之口福不淺,馨甘久存。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四
歡迎大家來蓮花山旅游區觀光旅游,我是景區導游員,今天能與大家共游蓮花山,感到非常高興,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希望今天的蓮花山之行,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走進蓮花山,我們不但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學到了修身養心的知識,聆聽人與自然的交響,更是在一座文化的寶山、智慧的海洋中暢游。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最具特色的景點——蓮花山碑林,我們的祖先摩崖詠懷,勒石銘記,為中華大地憑添了無數人文勝景。這座吞古納今的碑林,為千秋萬代鐫刻了一部立體的文化巨著。
蓮花山碑林始建于1994年,于20xx年秋竣工,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以整座山為基址,依山就勢興建而成。山是一座碑,碑是一座山,碑林前有三座高高矗立的門碑,山下的圓形碑廊周長360米,8條旋轉上行的碑廊匯通到山頂的碑閣,形成了全國罕見的一組球面建筑群。這些錯落有致的仿古式建筑,綜合了南北建筑風格,造型獨特,氣勢恢宏。
蓮花山碑林容碑一萬塊,收刻了儒、釋、道、醫、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以及各民族文化精華,將歷代藝術珍品、民間收藏品、歷代書法、繪畫代表作、當代名家墨跡、出土文物描圖、著名科學家肖像、科學發明圖解等,包容兼收,分類概括。
蓮花山碑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碑林,那么它都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碑林的總體設計以整座白猿山為主體,這樣的構造既富有動態感,又能體現出碑林的雄偉氣勢。
其次,碑林的內容匯集了古今中外文化精粹,既繼承儒釋道醫武的精華,又融匯了時代的特色;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創新精神,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積極作用。
第三,碑林巧妙地將端莊、高超的書法藝術和精湛的繪畫技巧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碑刻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的需求。
第四,碑林所征集組刻的大型系列作品,不僅歷史跨度大,而且內涵極其豐富。比如《論語畫解》刻石53塊,《法界源流圖》95塊,《淳化閣法帖》98塊,《中華名匾》100塊,《浮圖大觀》105塊,《周易畫傳》448塊,《五百羅漢圖》500塊。
碑林的刻碑采用的是陽刻、陰刻相結合的手法,比如臉部和外露的皮膚全部用陽刻,這種刻法能達到反差效果,使圖像變得更生動、逼真。碑刻的不同刀法,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色調。碑林所刻的人物及書畫,線條流暢,虛實分明,毫發纖真,受到書畫家一致的高度評價。
碑林的石材選用河南“皇坑”出產的石灰巖青石,這種青石石質細膩,顏色均勻,歷經千年仍能保持完好。其中最難開采和制型的是大碑,蓮花山碑林得到的重9噸以上的大碑都是幾經周折從深山中開采,再千里迢迢運回來,其中,中心閣碑整體高9.1米,重達50噸,碑林外的主門碑中,主碑“蓮花山碑林”高9.8米,重達73噸,兩座副碑高7.8米,重各達40噸。
我們現在看的是一號長廊——儒家文化,主要有《四書》、《茶經》、《論語畫解》等作品。其中《論語畫解》是由中國臺灣當代著名畫家江逸子在孔子誕辰二千五百周年時精心繪制,從孔子《論語》中選取51則語錄和《大學》、《中庸》的各一則語錄,配以工筆人物畫,繪制而成《論語畫解》,闡發儒學大義,筆法細膩,形象生動,圖文并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傳孫女孔德懋女士稱贊此舉乃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事,并欣然題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二號碑廊——釋家文化,主要有《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等佛家上乘經文。
三號碑廊——道家文化,主要有《道德經》、《玉皇心印妙經》等。其中《老子出關圖》是我國著名畫家黃迪杞經過三次反復修改的作品;還有《八仙過海圖》。
四號碑廊——醫學文化,主要有歷代名醫畫像、《神農本草經》、針炙圖、中藥圖譜等。其中歷代名醫圖共有160幅,是我國最全、最多的一套名醫圖。中藥圖譜收刻了常見中藥圖共200余塊碑。
五號碑廊——武學文化,主要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兵法》、《三十六計》等古時候有名的兵法,以及我國從商朝時期至清朝時期每個朝代的兵器、士兵服飾,還有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武術,如少林內廊秘法、李氏太極拳等。
六號碑廊——民族文化,主要有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介紹、曹雪芹的《曹氏風箏圖譜》、日本的《源氏物語畫卷》等。其中,《曹氏風箏圖譜》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所繪,詳述風箏起放、扎糊、分類、彩繪的訣竅,圖譜圖樣精美,技藝精湛,堪稱藝術珍寶。抗日戰爭期間,這一國寶流落日本,幾經劫難,終得以重見天日。日本的《源氏物語》是日本最早的小說,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是日本的文學瑰寶,日本畫家又將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描繪成畫,形成了《源氏物語畫卷》。
七號碑廊——吳楚文化,主要有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漢漆器圖案、秦簡、《離騷》、隨州曾乙侯編鐘、古銅鏡系列等。鄂州是古銅鏡之鄉,碑林收刻的124面古銅鏡均是國家一級文物,藝術價值極高。隨州曾乙侯編鐘是我國成組出土編鐘數量最多、重量最大,鑄造最為精美的一組,充分展現先秦楚文化的輝煌,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
八號碑廊——科學技術文化,主要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史、四大發明、乾隆御題棉花圖、西昌衛星發射紀念章等。其中,《御題棉花圖》由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承觀畫成,他將當時棉花的整個生產過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表現出來,并由清朝乾隆皇帝親筆為每幅畫題詩、作序,堪稱藝術與古代科技結合的上乘之作。
外圍的篆刻碑廊——主要有《清明上河圖》、中華勝境圖、七十二候印譜、黃庭堅《松風閣》詩卷、毛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蓮花山風景、無錫惠山泥人等。其中《七十二候印譜》為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雪漁所治、清代篆刻家童叔平摹刻,按二十四節氣,每節氣五日為一候,以每候內自然界的典型事物的變化為文,由于原刻石早已無存,這個印譜更為珍貴。《松風閣》長卷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行楷書中的力作,結字內緊外松,筆法渾圓,出筆長而蒼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昂藏有態。《清明上河圖》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其畫卷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了十二世紀我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水調歌頭·游泳》是毛澤東1956年暢游長江時所寫,詞的宏大意境和氣吞山河的雄偉氣勢與書法的流暢奔放相得益彰,體現了一代偉人的樂觀、豪邁和睿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中心閣是蓮花山碑林的中心建筑,也是八條碑廊的匯聚處。中心閣的外側有12根通天柱,上面雕塑著十二生肖,中間八根通天柱,是金猴攀援;里面四根通天柱,盤繞著四條金龍;上頂外圈凸塑先天八卦,地面用大理石嵌鑲后天八卦。閣內彩繪面積約為1987平方米,將中國傳統的彩繪手法和西洋寫實的油畫工藝結合為一體,畫面真實自然,境界開闊。穹頂正中的九條巨龍,神態各異,翻騰游動,穿云破海,九龍四周的穹壁上東邊的太陽和西邊的月亮相對,日月并明。四周深藍天空布滿星辰,整個內頂為一個浩瀚的宇宙。穹壁的外圈是四幅東春南夏西秋北冬四時的景象;第二圈是以油畫展示八卦內涵:風代表巽卦,雷代表艮卦,電代表震卦,火代表離卦,水代表坎卦,澤代表兌卦,天代表乾卦,地代表坤卦;第一圈與第二圈之間的穹壁和第二圈外與中心閣外圈的穹壁上,以燈飾形成河圖、洛書布局及星座。
中心閣內最為有名的就是這組《法界源流圖》碑刻了。此圖源于宋代《大理國梵像卷》,歷經宋、元、明、清500余年,至清乾隆年間入貢皇宮。乾隆皇帝視為珍寶,命宮庭畫師丁觀鵬在“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國師的指導下臨摹而成。原本現藏于吉林省博物館。此畫卷刻石95塊,場面宏大,描繪精細,色彩絢麗,形象繁多,其人物神態生動,形神特質千變萬化,代表了清代工筆人物畫和佛像畫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佛教繪畫藝術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藝術史上的奇珍。
蓮花山碑林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無數書畫家、篆刻家、文史專家、收藏家紛紛獻策獻寶,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和家藏的書畫精品。中央電視臺、湖北電視臺、人民日報(海外版)等都相繼報道,在海內外形成了較大影響。徜徉碑林,縱橫慧海,感受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得到心靈的調和與思想的充實。
來蓮花山旅游,既可以飽賞自然風光之美,還可以學習養生之道、處世之理,感悟人生,陶冶性情,在旅游中感受健康與幸福,豈不悠哉樂哉!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五
蓮花山風景區位于番禺區的東郊,距離廣州市區20千米。蓮花山原名"石獅頭",是古代石礦場,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遠自西漢時期,先民們在此大規模地開采石料,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
神奇蓮花山,美麗愿望地寶塔映蒼穹,蓮花別樣紅。廣州番禺蓮花山,正以古老而又欣欣向榮的新姿,書寫訪古、祈福、賞花、度假的神奇新篇。
望海觀音
蓮花塔
蓮花塔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原名“文昌塔”。塔高49.88米,呈8邊形,外觀9層,內隴11層,造型古雅,工藝精湛,塔頂供奉萬世師表的孔子像。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城
蓮花城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是明、清“海禁”下的遺物。鴉片戰爭時期,蓮花城見證了英軍侵略者侵略、訛詐香港的重要歷史。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蓮花古采石場遺址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是古番禺2200多年歷史的見證者,石料多用于建筑官府、街市、祠堂、廟宇、墓穴等,有“營城之源”之美譽。西漢至清兩千多年,南粵先民一鑿一釬,“雕琢”而成逶迤數公里的“人工無意勝天工”的石景奇觀,尤以燕子巖、蓮花石、獅子石、白象巖、八仙巖、飛鷹崖等為勝,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奇三石
在石景奇觀的蓮花山古采石場,傳奇三石,傳承蓮花山的神奇。粗獷而不失秀美的蓮花石居中,左有遠古洪荒時海水沖蝕形成的獅子石,右有南越先民采石而成的白象巖。
白象巖
白象巖位于蓮花山南麓的東門入口,前方有洗象池。蓮花山白象巖是南越先民在艱辛的采石勞動中留下的禮物。佛教中,普賢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右脅侍,座騎為白象。象,五行屬金,善吸水,古今中外皆為神獸。
蓮花石可謂南越先民采石的杰作之一。人工無意而成的蓮花石古樸秀麗、鮮艷紅潤,酷似盛開的蓮花,蓮花山也因此而得名。數百年來,蓮花石與讀書郎、觀音顯靈蓮花石等故事口口相傳。“蓮花”貴為佛教圣花:觀音坐蓮,普渡眾生;釋迦牟尼出生時一步一蓮花,成佛后坐于蓮花之上講經說法。
獅子石獅子石位于觀音巖左前方,坐西望東,高逾3丈,酷似威武的獅子,日夜“守護”蓮花山。據傳,獅子石是文殊菩薩在蓮花山現身說法時留下的座騎。佛教中,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座騎為獅子。獅子寓意佛法威猛,智慧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