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報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報告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一
1.使學生掌握兩步應用題(歸總)的結構特點和解答方法,能正確迅速地找到中間問題(先求什么).2.使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規律.
3.訓練學生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使學生掌握乘、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結構特征和解答方法.
學畫線段圖,并借助線段圖分析題中數量關系.
一、聯系生活實際,以舊引新.
1.請你根據學過的乘除法數量關系,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提問.
①單價×數量=總價
②路程÷時間=速度
③工作總量÷工效=工時
學生可能舉例:
①一個足球50元,3個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約120千米,坐汽車行了2小時,這輛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③王師傅用小推車為食堂運菜,每小時運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幾小時運完?
2.改編: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這條路長多少米?)為什么?如果去掉這個問題,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應該如何解答呢?
此時,學生可能會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對的,請他說說是怎樣算的;如果沒有,教師提問: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總量)根據哪一數量關系求工作總量?
教師導入:生活中這樣的問題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們修一條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
學生們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教師談話:通過讀題,你想到了那些問題,提出來供同學們思考.
學生可能提出:
題目中已知幾個條件,它們各是什么?要求什么問題?線段圖應該怎么畫?
這道題可以先求什么?(中間問題)為什么?
求出總數量后,再求什么?為什么?
經同學們思考(也可以小組討論),師生共同解決.
全班重點討論下面的問題:
a.線段圖怎樣畫?題中什么數量變了,什么沒變?
使學生明確:為了清楚地反映數量關系,畫兩條線段,兩條線段要同樣長,表示同一條路(說明工作總量是固定不變的).
b.要求幾天修完,必須先求什么?為什么?
[看圖分析:可以從條件出發,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時),就可以求出這條路全長多少米?(工作總量)還可以從最后的問題出發,要求每天修15米,幾天修完?必須知道這條路全長是多少米,題目里沒有給工作總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總量.]
共同解題,說出解題方法.
(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這條路全長多少米?
12×10=120(米)
幾天修完?
120÷15=8(天)
綜合算式:12×10÷15
⑤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檢驗?
(2)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問題不變,仍求幾天修完?應該怎樣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師提問:如果將第三個條件和問題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應修多少米?”應該怎樣解答呢?
訂正:這條路長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應修多少米?120÷6=20(米).
綜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訂正,說說你的解題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義.
(4)教師提問:再將第三個條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問題不變,仍求每天應修多少米?怎樣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對比質疑,歸納概括.
教師提問:比較例5、改編題,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使學生明確:從應用題的結構上看,前兩個條件是相同的,給了單一量和數量,第三個條件和問題不同,正好互相交換了一下.從解題思路上看,根據前兩個條件就可以求出總數(工作總量),總數量是固定不變的(題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話表示出來).不同的是:總數量÷份數=每份數,總數量÷每份數=份數.
教師說明:具有以上特點的應用題叫做歸總應用題.(出示課題)
三、鞏固練習,發展提高.
1.獨立完成下題.
①小華讀一本書,每天讀12頁,6天可以讀完.如果每天讀9頁,幾天可以讀完?
②小華和小剛讀同樣一本書,小華每天讀12頁,6天讀完,小剛想8天讀完,平均每天要讀幾頁?
訂正時說說解題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1.方師傅給食堂運菜.如果用小推車每次運75千克,8次能運完.如果改用平板車運,4次就能運完.平板車每次運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來一批客人.每間住2人,需要15間房.如果每間房住3人,需要幾間房?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二
關于小組合作的思考——數學教學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義和價值已經被很多老師所接受。但怎樣摒棄形式主義,充分發揮合作交流的效應,仍是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所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本文擬結合案例,談點體會,以期得到專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 是主動,還是被動?
[案例]《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片段
學生被分為6人一小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學:
師: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動手操作。
師:好!把剛才操作的過程在小組中交流一下。
b教學:
師: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試著按要求進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損壞小棒??茨墙M最迅速。
學生開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開始小聲議論。
師:有困難嗎?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師: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辦呢?
(生……)
師:好!同組內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調。再試試看。
(生活動。)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交流一下,你們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學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動地合作交流,還是被老師安排去合作交流,兩種心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怎樣激發學生合作交流的積極主動性?我感覺有兩點值得我們去關注:
1、讓問題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數學教學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隨意性的談話,它應具有一定的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是為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而進行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教學中要不斷地讓學生產生思維的困惑,讓他們在思維的壓力下,主動地想到與別人的合作與交流。案例教學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種分法,讓他們交流什么呢?只會不斷地重復。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卻是個傷腦筋的事。老師建議重新調劑,怎樣調劑呢?小組成員之間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別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個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學拿出2根,其間的討論一定會熱烈。“方便別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體現嗎?!
2、以組間競爭促組內合作。競爭和合作并不是一對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觀念,可以通過競爭的機制去增強學生對集體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即用外部的壓力去促進內部的團結。案例的b教學,引進了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這樣就會促使小組成員之間主動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無須再由老師去安排合作,組織交流。試想,在案例的b教學中,如果老師說的是“看哪位同學最快?”,他們之間的合作交流狀況將會如何呢?所以在小組學習后全班交流的時候,老師關注的一定要是小組的整體意見而非個人。評判也應以小組為單位。
二、 是環節,還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認識》教學片段:
課始。
a教學:
師:同學們,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圖形嗎?
生:是角。
師: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學:
師:同學們,咱們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關知識。我知道,幾天前,每個小組都進行了有關角的資料的收集,并進行了一定的整理。現在用你們喜愛的方式來交流一下,好嗎?
各個小組代表開始交流。
一節課中究竟安排幾次小組學習為宜呢?我們經常這樣討論著。細細分析這種討論,它其實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學環節之上。試想,一節課都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節課再整理歸納就是了!打破知識的分割,建立一種大的課程觀和教學觀,我們完全可以在課堂內探索更大時空的合作與交流。同時,合作交流不能僅僅限于課內,學習小組不能是課內象集體,課外如“散兵”。課外的合作交流,更能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更能調動他們的集體榮譽感。讓我們從整體著眼,從形成氛圍和培養習慣入手,積極地將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變成一種師生不斷“對話”與“協作”的過程,讓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揮出它更大的效應。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三
新的課程標準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準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所以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以外,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钡牵鳛橐幻逃ぷ髡撸诼牭揭恍W校優秀教師公開課時有時會發現,有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性不強,有喧賓奪主之嫌。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教師在教授三年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母親節的時候,你準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
生1:“母親節到了,我準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問。
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p>
教師未作任何評價。
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p>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教師微笑地問。
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
“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教師熱情地表揚了她。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教師都一一贊揚了他們。
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p>
這位教師一楞,連忙微笑地問:“你為什么這樣作呢?”
“我一點兒都不喜歡吃西瓜,所以我都給媽媽吃?!?/p>
此時,這位教師臉上的微笑霎時凝固起來,吃驚地說:“你怎么把不喜歡吃的東西送給媽媽,你的思想有問題呀!”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四
[祖沖之你真偉大]:另一位教師在教圓周長的計算時,在學生探究出圓周率后,這位教師認為此時應該“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于是在介紹了圓周率研究的相關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這樣提問:“大家想對數學家祖沖之老爺爺說些什么呢?”學生們群情激奮。
生1:我想說:祖沖之爺爺你真偉大!
生2:祖沖之爺爺有勤奮嚴謹的鉆研精神,祖沖之我佩服你。
生3:……
學生們本以為至此就結束了,誰知這位教師繼續借題發揮:“那么,我們以后應該怎么作呢?”
孩子們很聰明,在教師的“指引鼓勵”下,個個說出一番“豪言壯志”。不過,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也就這樣過去了。
案例三:
[最后一題錯了]:記得一次去聽一位小學數學老師的公開課,他在黑板上寫了五道題讓一名學生板演。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當學生寫完62時,臺下多數同學都大聲叫喊起來:“老師,她錯了,最后一題錯了……”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認為她的最后一題算錯了。
滿以為那位老師會馬上幫助糾正這名學生的錯誤,沒想到他卻說了一段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話。他說:“最后一題是錯了,可大家為什么只說她錯的這道題,而不說她前面四道都做對了呢?看來,我們是多么容易發現別人的短處而忽略了別人的長處,當我們面對一個人時,首先要看其優點,要寬容地對待別人......”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要高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在每一堂課中,那么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進行思想教育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數學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適時適地才能取到應有的效果。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工作作風和思想情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教育必須克服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不顧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生拉硬扯地進行空洞的、貼標簽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視教學的教育意義,單純的為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進行教學,只教書不育人。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再來審視上面的三個教學案例,問題來了。
案例1中,學生把自己不喜歡吃的西瓜給媽媽,難道思想就有問題了嗎?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更應該看到這個孩子身上有著誠實的品質。孩子是敢于說真話的,而我們成人往往缺乏這種勇氣。相反,成人可能會用虛偽、虛情假意來掩飾自己。不僅如此,有時為了“思想教育”的需要,我們還在教育著我們的孩子學會說假話,鼓勵他們說假話。他們慢慢知道了:說真話有時不和時宜,會受到訓斥,而隨聲附和老師的意思還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多么可怕的教育!沒有真誠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健康人的品格。
案例2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難道非得讓孩子們說出來嗎?另人質疑的是這位教師上的究竟是數學課呢?還是思想品德教育課?那種在教學環節上追求簡單的“嵌入”式或“貼標簽”式的教學方式;那種牽強附會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學內容中去的方法,我認為都是不可取的。那樣只會助長了學生說空話,說違心話的壞習慣,最終使得數學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我認為數學教學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辨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在培養學生認真嚴肅、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良好的習慣。
綜觀前兩個案例,與案例3中的教師進行對比,不難看出最后這位教師做的恰到好處。使得思想教育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做到順其自然,不做作,不把品德教育強塞給學生,注意適時適度,學生樂于接受,達到了即教書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五
教學目標1.通過調查與交流,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質量單位及計量工具。
2.在估一估、稱一稱、掂一掂的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養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毖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質量及秤。
2弊急柑炱健⒌繾映印2分硬幣、1克鹽及一些較輕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組織交流,了解單位與工具
1繃私庵柿康ノ
課前,老師請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誰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與大家交流?
學生交流。
老師把學生說的物品的質量寫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噸……
教師指出: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噸都是計量物品輕重的單位。其中的公斤、斤、兩是中國傳統的計量單位,一直沿用至今???、千克、噸是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是咱們將要研究的內容。
2比鮮豆ぞ
在調查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工具可以稱出物品有多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出示教科書第1頁圖上的各種秤,并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
二、動手操作,認識克
1苯淌τ鍪疽恍∩籽危ㄖ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請學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來稱?
經過討論,學生確定要用天平來稱。
2苯檣芴炱
出示天平,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3背蒲
教師示范用天平稱出這一小勺鹽的質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鹽,說一說感受。
4蹦闃道2分的硬幣有多重嗎?誰來估一估
學生用天平稱出2分的硬幣重1克。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
5畢胍幌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拿出學生能想到的一些輕的物品。
6碧致郟耗閎銜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三、課堂活動
1狽腫榛疃:稱學習用品
先估一估,再稱一稱,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寫記錄單。
2倍懶⒆饕擔看圖,填一填(教科書第2頁)
指導學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課小結(略)
五、課后延伸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六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老師不可避免的要經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教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梢姡虒W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性。我們真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感。給后進生更多的陽光,讓他們發揮內在的潛力,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在班上選擇了全班公認數學最優秀的和最差的進行口算比賽,兩組題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賽的結果當然是成績差的獲勝,頓時全班學生從疑惑不解到熱情高漲,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氣憤”比賽的不公平:兩組題中,整數口算當然簡單一些--------課的發展如設計的一樣順暢,但是“比賽”學生的表現卻令我時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靜:2名“優秀”學生都在不發表任何意見的基礎上獨自傷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現大同小異,眼里閃過一絲得意,但臉上沒有一絲笑容,他們體現出的“榮辱不驚”令我記憶猶新,那不是許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嗎?于是當學生作業時,我立即叫過“優生”,向他進行了簡單的解釋。課后我向學生道歉,說道:“對不起,老師在出題時只考慮到差生,要幫助差生,給差生機會,建立他們的信心,而沒有考慮你們的感受?!辈⒅攸c幫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堅強和從容。對差生我則問他為什么勝了不高興呢?我表揚了他的進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那時我看到了他開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有這樣一段:"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個班最能體現學習數學的最終效果.由此可見,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本節課的情景創設目的是為了激起全班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差生比優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發現題目特征,理解簡便算法的實質是“湊整”。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于多數學生而言,課的設計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是當我看到“優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體現出的“榮辱不驚”時,我知道對他們我失敗了,顯然這不是他們的精神需要。作為促進學生一般性發展的數學學習,應該更多關注學習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健康與富有活力的學習活動、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非常有利于學生非智力與智力因素協調發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庇纱丝梢?,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的重要。
在回答對老師的問題時,"差生"受到教師的表揚后的那種驚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懷,使什么讓他們眼中一直閃悅那種激動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讓我發現這不是別的,正是教師一句表揚的話.為什么我們不是給"差生"更多的表揚,更多的鼓勵,更多的陽光呢 這樣不僅讓他們可以經受鼓舞,還能正常的沐浴燦爛的陽光,擁有健全的人格.我們還要時時關注"差生"的情感,沒有情感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課堂上當老師用真情走進"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靈去感受心靈,用情感去贏得情感時,"差生"就會以十二分的熱情回報你,喜歡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識,喜歡數學學習。
從另一個層面看:學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師的“關照”。他在無數次的挫折和打擊面前變得堅強,而這種品質將使他終生都會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而學習上一帆風順的優生,卻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會在一次不正規的比賽“輸”掉后哭泣不已。有人專門研究過國外293個著名文藝家的傳記,發現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過重大的挫折?!白怨庞⑿畚夷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的說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難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兒童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對于優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學片斷,老師對自已忽視尊重學生人格的無意識行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動明顯是傾向于優生。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 “優生”幾乎是在“優待”中成長。身上存在害怕困難、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點。事實上,孩子們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師有責任早一點讓他們具有“免疫”能力。讓他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從容不迫,不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面對挫折能夠從容不迫僅用說教是無法達到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學生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教育環境,更不要阻礙他們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沒有情感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課堂上當老師用真情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用心靈去感受心靈,用情感去贏得情感時,學生就會以十二分的熱情回報你,喜歡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識,喜歡數學學習。
這使我明白:課堂上只有當師生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學習,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重視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變生硬灌輸為師生共同探討,使枯燥的數學課堂充滿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聽,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情緒受壓抑,思維閑置,學習效果差,所以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多組織有“趣”的活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知識。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七
教學內容:教科書p8例5及"做一做";練習二中的第3-6題。三維目標:
1.使學生加深對千米的認識,知道長度單位在實際中的應用。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2.難點:長度單位間簡單的計算。
教(學)具準備:小黑板
一、知識準備: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導學階段;
1、教學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問題: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幾個1000米?
誰知道例5的空格里應填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問: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幾個1000米?空格里填幾?
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師:題里給出的兩個條件單位名稱一樣嗎?你是怎么想的?
三、鞏固練習
練習二中的第3-6`題。
1、第3題獨立完成。
2、第4題
獨立完成。指名說說推理過程。
3、第5題
說說圖意再獨立做。
5、第6題小組討論,全班反饋。
千米和米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八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學,就要創造合適的教學情景,讓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去認知,變被動為主動,就好比是數學發展史還沒有寫到今天,許多性質和結論是學生探究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知識不只是單方面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并通過與他人(教師和學習同伴)的協作,主動建構而獲得,這種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視學生為認知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的知識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我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認識到,遵循這個原則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案例一:
課題:軌跡的探求
教學過程(節選其中一個部分):教師按傳統的教學方法,順利地講完了這節課的內容后,講了下面這個問題:
題目:已知m是定圓o上的點,n是圓o所在平面上一定點,線段mn中點為p,當m在圓o上運動時,求點p的軌跡。
我認為這個問題已講清楚了,但學生的作業,卻出現了共性問題,許多學生對如下題目仍不會做。
已知m是定圓o上的點,n是圓o所在平面上一定點,線段mn的垂直平分線與om的交點為p,與mn的交點為q,當m在圓o上運動時,求點p的軌跡。
學生甲:老師,這個題我不會做。
師:課堂上講的那道題你理解了嗎?
學生乙:我們都會了,但這個題我們幾個人得出的結論都不同,我算的是雙曲線,他算的是橢圓,到底誰的對呢,應當怎么樣考慮呀?
師:你們的結果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產生的?
學生丙:我解得的是n點在圓上;她倆解得的n點一個在圓外,一個在圓內。
師:這就說明,這個題要對n點位置進行討論呀。
學生乙:那還有沒有別的情況呢,怎么樣才能解全面呀?
學生?。耗敲瓷险n的題目中,當n點在不同位置時,又會怎么樣呢?
師:需要進行討論分析。
生?。嚎晌覀內绾尾拍苤?,什么情況下要討論,什么情況下不討論呀?
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是他們感到最困惑的。這還是肯動腦子的學生,其他學生,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又明白了多少呢?
對以上案例的反思:
從問題結論的不確定性可以看出,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讓學生直觀地發現動點變化的情況,更難以理解結論產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或引導學生思考,學生也僅僅只能記住教師所講的結論,沒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只注意強制性地把知識注入學生腦中,學生沒有自己主動探索與建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思維呈依賴性,所以學生只能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達到有意義地理解和靈活運用。
總之,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教學存在著缺陷。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上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優勢所在。但也就是這種優勢使我國基礎教育只強調書本知識的傳授,理解和掌握,強調解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特別是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
a.問題引入。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向學生呈現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情境,必須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本能地產生一種想知道“怎么回事”的沖動。
b.探求背景。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查閱資料或動手實驗(動筆檢驗或用計算機實驗)去研究探索。
c.結論的發現。根據實驗得出的數據,提出假設與猜想。這一階段要注意充分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大膽想象,勇于質疑。
d.結論的論證。用數學邏輯推理的方法,證明發現的結論。這一階段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e.反思評價。對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如何從過去的知識經驗中找到著眼點,找出思考問題的途徑,掌握分析的方法,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綜合評價的過程。同時運用所學的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總之,通過案例研究,創設情景,改進教學策略,較好地優化了課堂教學,培養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九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頁的內容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將書上大米袋示意圖制成掛圖。
一、復習
1.教師:我們都學過哪些重量單位?
讓學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體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課
1.教學噸的認識。
教師:我們以前學過克和千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鹽重1千克。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比千克還要大的重量單位(引出新課)。
出示書上第一個直觀圖。引導學生說一說圖意,然后教師指出: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教師:誰能說一說還有什么物品用噸作計量單位?1噸到底有多重呢?
教師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噸。
板書:1噸=1000千克
教師:假設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
教師:你還能說出哪些東西大約重1噸?
2.教學千克和噸的換算。
4噸=()千克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推算,不用寫出推理過程,啟發學生想出:1噸是1000千克,5噸是5個1000千克,5個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噸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給有困難的學生一定提示。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推理過程。
三、小結
四、課堂作業
教師還可以再給出幾個例子讓學生說出合適的單位名稱。
小學數學案例分析報告篇十
(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們教室來了一個聰明的人,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出示阿凡提卡通圖像)誰認識他?
2、師簡介阿凡提抽“生”“死”簽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時候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喜歡幫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歡他。但古時候的國王和有錢的壞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個罪名把他關起來。當時,這個國家有個條例,處死罪犯時要讓他抽“生”“死”簽,如果抽到“生”簽,就不用死。國王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個字都寫成“死”,有人把這件事告訴阿凡提。第二天,當國王讓阿凡提抽“生”“死”簽時,他不慌不忙地把一個紙團吞下,大家很驚奇他為什么這樣做,阿凡提說:“吞下去的簽是我的,請打開剩下的簽,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過了一劫。今天,他來到我們教室里,想看看同學們是否和他一樣用智慧來解決問題。
1.拿出一個箱子,放進一個紅色的球和一個黃色的球。
師:阿凡提說:“我拿了一個球,你們猜會是什么顏色的?”(學生有的說是紅色的,有的說是黃色的),學生上來試一試。
師: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阿凡提告訴你們,他“拿的不是紅色的球”,那你們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顏色的嗎?你怎么想的?
2.師:阿凡提夸你們說得很好,他想和同學們一起做游戲。(請2個小朋友上來,一個拿數學書,一個拿語文書,把書藏在背后。)
(1)xx同學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請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書?”
(2)同桌交流。
(3)匯報。(要求有條理,說出推理方法)
3.師:阿凡提帶來3張動物卡片。它們是:兔、狗、貓,準備送給3個小朋友。(出示p101頁第3題,并幫3個小朋友取名字)
(1)請學生讀一讀圖中小朋友說的話,說說和剛才猜書游戲有什么不同?
(2)小組交流.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說說怎樣想的。
(3)匯報(注意引導有條理的推理)
4.游戲
(1)3人一組,模仿課本p100頁的例3,分配好角色,
像他們那樣說一說,猜一猜。
(2)請2個小組上來演示,指名學生說說推理方法。
1、師:阿凡提夸同學們表現很好,還想出一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
(1)讓學生看p101頁第4題,同桌互相說說他們各拍幾下?
(2)匯報,指名個別學生說說如何推理的。
同學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你們會了嗎?這些就是數學中的簡單推理知識,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碰到這些問題,阿凡提希望我們今后遇到這些問題時,能冷靜地去推理判斷,找出解決的方法。
五 下課游戲:(全班分3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組跟在第三組的后面。哪組同學先走出教室?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初步培養學生能用清晰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推理過程。許多學生碰到問題大部分懂得怎樣解決,但要他們有條理表達是較困難的。這教時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學習過程較多關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最喜愛的伙伴它是伴著兒童成長。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的興趣。在這教時中,我采用與教學內容有些相關的故事來引入新課,從故事中不僅初步感知推理知識,而且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小樹立對機智人物的喜愛和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有趣的游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我設計把例題改變成讓學生參與演示,小組游戲的方式,讓學生親臨其境。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推理過程,把一節比較單調的推理知識變成生機勃勃,許多學生都爭著表達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那就是個別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不能運用有條理的數學語言進行推理表達。因此,在今后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練習“說”的能力,多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數學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