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論語的名言少篇一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4、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7、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8、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9、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1、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3、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6、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17、不學詩,無以言。
18、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19、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20、有教無類。
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的名言少篇二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2、過而不改,是謂過已。
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7、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8、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9、一個人內在的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顯得粗野,外在的文采勝過內在的`質樸就未免浮夸虛偽。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
10、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1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1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1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15、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18、三軍可以喪失它的主帥,一個男子漢不可以喪失他的志向。
1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0、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21、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22、聽其言而觀其行。
2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25、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2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7、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8、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30、道不同,不相為謀。
3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36、知恥近乎勇。——《中庸》
37、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40、以約失之者鮮矣。
41、當仁,不讓于師。——《論語》
42、一個小群體里,一定有可以作為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對于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4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5、巧言令色,鮮矣仁。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周易》
4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的名言少篇三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5、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6、子曰:“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0、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17、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1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20、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2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2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28、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3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3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36、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論語的名言少篇四
2、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3、過猶不及。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3、巧言令色,鮮亦仁!
14、言必信,行必果。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18、德不孤,必有鄰。
1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0、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5、寢不尸,居不容
26、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8、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9、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0、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1、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3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3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3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6、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8、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1、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42、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3、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4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45、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46、未知生,焉知死?
47、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49、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0、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5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54、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5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5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60、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6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2、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63、子不語:怪,力,亂,神。
6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65、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的名言少篇五
3、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論語》
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孔子《論語》
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孔子《論語》孔子的'名人名言
8、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孔子《論語》
1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論語》
12、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論語》
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孔子《論語》
14、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1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論語的名言少篇六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元·無名氏)
5、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7、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9、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
1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清·趙翼·論詩)
11、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1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枚乘《上書諫吳王》
13、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毛澤東·到韶山)
14、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1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17、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9、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20、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21、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
2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23、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4、過而不改,是謂過已——《論語·衛靈公》
25、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26、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27、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28、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30、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3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3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34、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35、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37、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3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9、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40、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清·曹雪芹·紅樓夢
4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43、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元·高明·琵琶記)
44、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論語的名言少篇七
1、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
2、弟子成孝,出小弟,誠而信,博愛,親仁。如果你有能力,你將學習寫作。
3、君子使人美麗,而不使人邪惡;小個子男人是。
4、當正義失敗時,勇氣也會失敗。
6、尊重,執事,忠誠;雖然野蠻人,不要拋棄他們。
7、你要出去如同赴大筵席,使眾民如同獻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國內沒有抱怨,在國內也沒有抱怨。
8、我看不到好的,壞的。善良的善行,超越了它;惡不為善,其仁不使惡加于其身。有一天它的力量可以用在善行上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掩護它,我沒看到它。
9、夫子說,主是信實的,是信實的。愛情為愛情而生,邪惡為死亡而生。既渴望生又渴望死是令人困惑的。要富有,就要與眾不同。
10、忠貞,本篤敬拜,是國是貌,是行是國。你怎么能在言語上不忠,在行為上不忠呢?再看它的參與也在前面,在宇看它的依靠也在平衡,夫則行。
11、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鞠也是一個國家,它的醫生是賢者,朋友是仁者。
12、不是他們的位置,不是他們的政治;
13、仁離我們很遠嗎?我要仁,仁到。
14、不受苦難的'人不認識,不認識的人也不認識。
15、父母的年不可能知道也有喜悅,有憂愁。
16、一個沒有字母的人幾乎不能做任何事情。
17、一個為邪惡的衣服和邪惡的食客感到羞恥的學者是不滿意的討論。
18、父親在,看他的意志;父親沒有,觀察它的行為,三年沒有改變父親的方式,是孝順的。
19、孔子曰:君子于義,小人于利。
20、只有仁慈的人才能善良,也只有邪惡的人才能善良。
21、不怒不開,不嬌柔不發;把一個角落抬高到不了三個角落,那么就再也抬不動了。
22、過去的事不能勸戒,但過去的事可以追憶。
23、恭敬但不禮貌,簡略但不禮貌,大膽但不禮貌,無序,筆直但不禮貌,扭曲。君子本篤于親,民則興于仁;如果老人不放棄,人民就不會偷竊。
24、孔子說:“言出必行。”坑坑不過小哉!可以考慮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