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間失格讀后感篇一
我有些理解阿葉,不停地用酒精,用女人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讀完《人間失格》,我沉默了許久,不知道從何說起,又有許多想說。
悲哀和不幸的人總是格外能感知同類,也更容易被自己身上所缺失的特質吸引,甚至一度當作救贖。瘋子的話沒有人信,即使并不是瘋子,有人大聲嘶吼反駁否認,回應的是世人難以接受的憐憫或是嘲笑,反正人都想要找點什么樂子活著。
阿葉的每一次縱情似乎都并沒有讓自己得到救贖,而是去了更深的深淵,直至走到毀滅。以一種邊緣人的狀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活著,伸頭試探又打回深淵,假面戴得看起來越來越自然,要不是難以逃避的恐懼,怎么做得到小丑般逗樂。
雖說為了縱情的歡樂不惜悲哀接踵而至,可是每一次期望何嘗不是一次死亡,阿葉死了很多次,于是真的死了。
再黑暗的深淵都會隱約有一些光,像良子,可是世人那容得下良純,也難怪都失去未來,倒是多了許多不幸的阿葉,酒館老板娘。傷口傳來的痛楚反倒成了對傷口的情感,阿葉就是用縱情聲色的傷口拯救了他許多年,可是傷口的痛楚總有一天會超越對傷口的情感,于是除了死亡一無所解。
我不確定死亡是否意味著拯救和解脫,倒是好像無數人都選擇用死亡救贖自我。海子是,三毛是,阿葉也是,許許多多的人都是,可是我大概不會。死亡救不了我,唯有愛,唯有陽光能讓我一次次死亡又重生。
人間失格讀后感篇二
“三張照片,三篇手記”,書不厚,若投入,三小時足矣!
電影版的《人間失格》我是很早就看過的,依稀記得是大二,只記得畫面陰郁,似乎講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淪落生活,偽裝,不羈,放蕩,酒精,女人是他的特寫,僅僅如此而已。
好現實的一番記述,寫盡了人情冷暖,曾世炎涼,從小的討好,逗趣,青年的逃避,尋死,到后來的尋求救贖到救贖幻滅,他沒有解脫,他的結局是他的性格招致,他的性格是從小養成,幼時的性格是天生如此還是家庭主導,這就人各執其詞了。
此外,可以說主人公的淪落和掘木有密切的關系,從罪→罰這一系列的過程中,他扮演了看客和助推者,遇人不淑,這便體現的淋漓盡致。人生有很多次遇見,但往往正是這些遇見影響了他人生的道路。
酒精和女人是貫穿的主線,他通過這兩種方式麻痹自己,從中獲得慰藉,最終傷害他的也是這兩種,讓他看破了一切,他以為在良子身上看到的純潔能夠救贖他,然而,最終仍是悲劇收場,他的唯一希望破滅了,并非是良子的過錯,他并不恨良子,良子是信賴天才,他恨的是人的信賴之心總會因為過于信賴別人而遭到玷污。
于是后來又開始重蹈覆轍,他是自我放棄了,他看破了親情,被友情也是傷碎了自尊,愛情的話,我覺得他從沒有愛過一個人,包括良子,良子對于他來說就是救贖工具,否則也不會最后拋下她,人其實愛的往往都是自己。
另一處是最后媽媽桑的一席話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東西,酒并不是人們主動就愿意去喝的,似乎,這是一個解脫方式,雖說是一個不高明的途徑,但也是人想要去麻痹自己的一種方式,如同阿葉說的,他一次都沒有想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于是他的解決方式便是傷害自己!
人生并非一帆風順,生活會告訴你,哪有什么一帆風順美夢成真,只不過遍體鱗傷后慢慢降低了對生活的要求,適者生存罷了!
人間失格讀后感篇三
讀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感受頗深,似懂非懂。
這本書以手札的形式表現了太宰治的內心獨白——一個渴望愛又不懂愛的“膽小鬼”。只不過將故事的主人公換成了一個叫葉藏的青年。
面對世人,葉藏總是怕得發抖。他無法理清人類生活的頭緒,他將懊惱暗藏于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郁和敏感。所以他常常用滑稽搞笑來掩蓋自己內心的恐懼。
他生來就是是一個孤僻的孩子。他曾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但都被救了回來。在成長的道路上,葉藏只交了兩個朋友,但交友不慎,同他們走上了歪道。
但最后葉藏頓悟了。梅勒斯請求他的朋友作為人質等待他趕赴刑場。如果梅勒斯沒有回來,那么他的朋友將替他而死。但梅勒斯最后冒著風雨趕到了刑場。
葉藏也從這個故事中找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他開始慢慢接受這個世界,至少他可以與別人交流了。
這就是《人間失格》。在這里,人性的丑陋和虛偽,無可遁形。
人間失格讀后感篇四
“我這一生,盡是無恥之事。”日本三大無賴派代表作家之一太宰治在自己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巨作《人間失格》第一手札的第一行如是寫到。
原文的標題直譯過來淺顯易懂——失去作為人的資格。不管怎么看,這似乎都是一部不會令人感到心情愉悅的作品。然而事實也正是如此。但文中所反應出來的,真真切切存在著的,這人世間最陰暗的一面,確實那樣的真實又那樣的令人痛心疾首。也正是因此,我才被它深深打動。
對于前半部分的阿葉,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覺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識人間疾苦,煩惱著不知所謂的事情。越往后看,逐漸理解,我們沒有辦法拿自身的經歷去評價別人的苦痛。為生活也好,為身體也好,為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沒有一種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對于當事人來說,每一種都能讓他生出放棄生命的想法來。
看完全書,我感覺到的阿葉至少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頭子,然后他不過活了二十七載。精神上與這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讓他少年白頭,用煙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經為這種人生感到悲痛,他們實實在在應該是自由的大師,卻被污濁冰冷的現實桎梏,變為水溝里的臭石頭,眼看著自己污濁。這種痛苦,比死亡來的可怕。
又想到現在幾乎是個精神世界覺醒的時代,無數人在重復著這種痛苦。為社會感到悲哀。
生死本就是困局,沒有人能逃得過的,誰不是一邊昂首沐浴陽光,一邊蓄力植根土壤,唯明唯暗都不足以活命。
人間失格讀后感篇五
人類在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的所謂游戲與消遣底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凝固的、不知又不覺的絕望。兩者中都沒有娛樂可言,因為工作之后才能娛樂。可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表征。
這是梭羅遠離都市的喧囂,在瓦爾登湖畔結廬而居,對生活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結論。他認為生活的真相是絕望,大多數人知道卻視而不見,甚至想辦法自欺欺人的否認這個真相,游戲和消遣就是人們自欺的手段。
本質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像是一個個浮在大海上的小島,孤獨而寂寞。遠古的時候,我們祖先每天進行兩三個小時的采集、狩獵的工作后,就可以滿足生活所需,其余的時間無所事事。想必他們是因為孤單,才會不斷的找更多的事情做,企圖填滿生活的空隙。就像那位禪師,給杯子依次裝滿石子、沙子和水,不斷問青年是否裝滿,生活也是這樣,永遠有無法填滿的間隙,人類的努力注定是徒勞。
于是人類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能力——對無能為力的事情視而不見,仿佛這樣它就不存在了。大多數人對此心知肚明,卻彼此心照不宣,誰要是捅破那層窗戶紙,誰就成為眾矢之的。但總會有人站出來指出皇帝的新衣,梭羅是那個勇敢的小孩,太宰治也是。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作者借由阿葉之口巧妙的說出的.自己的身世,以及苦悶的思想。作者在書中著重的描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是一種混亂、黑暗、絕望的精神活動,在對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之后,阿葉越陷越深,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最后對人類失去信心。
作者陷于這種絕望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完成本書后蹈海自殺。雖然書中的主角是個膽小鬼,但太宰治還是用生命將人類生活中暗流涌動的絕望揭露出來。
諷刺的是,哪怕最后阿葉自絕于人類,老板娘依然認為他是"神一般的好孩子"。因為阿葉對待別人永遠是順從,假裝和別人一起無視這種絕望,人們非常相信他是同一類人。但是也有看穿他的人,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因為他說出了真相。
就連同為作家三島由紀夫,也非常討厭太宰治。他的討厭在于太宰治寫出了他感知但未寫出的真相,就像照鏡子,發現鏡中的自己提前知道了沒穿衣服這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