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一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這些是我在看李鎮西名著《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中所摘抄下來的句段。李老師是我最崇敬的名師之一,今讀了他的《愛心與教育》的手記一,我更是對他萬分崇敬。在“手記一”里,李老師所具有的一顆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師對學生的愛心更是令我震撼!學生生日時親手送上的一本書、一張賀卡、幾句誠心的祝福,為學生辦生日晚會,跟學生一起舉行篝火晚會,一直關注高考落榜學生寧瑋??令學生感動的同時,也折射出了師者崇高的師德風范,然而李老師卻把這一切說成是“在還學生的債”,這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整篇文章里,沒有華麗的辭藻裝飾,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全是記載著李老師與他的學生們之間發生的最平常的事,可這些事又極其的不平凡!給學生送上生日祝福,為貧困學生捐款,這些我們大多數老師也做過,可是有幾個能像李老師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而且我們有幾個能做到像李老師這樣對學生是一種純粹的、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愛呢?大多時候,我們老師對學生的所謂“愛”,是否建立在某種“功利性”的成分上呢?這些值得我們好好地去反思。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老師是我們的楷模,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好好地去學習。李老師所采用的一連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頓開,受益無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以李老師轉化你的成功事例為榜樣,以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住: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為指導思想,耐心地去對待我的任何一個學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如果你不經過一番“精雕細刻”,就算你天賦多么的高,也不可能變成一塊玲瓏剔透的好玉。這是我看《愛心與教育》手記三“鍛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一步步引導他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樹立遠大志向發展;對于楊嵩,李老師從引導他戰勝自我開始,逐步過渡到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對于黃金濤,李老師則發揮了“日記”這個教育載體的作用,讓黃金濤用日記記下自己的心路歷程,通過不斷地總結、反省來達到教育的目的。經過李老師費心地調教,三個人都漸露出耀眼的光芒,為他們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一、引導“優生”樹立志向。
第二、幫助“優生”認識自己。
第三、教育“優生”保持童心。
第四、激勵“優生”超越自我。
第五、訓練“優生”受挫心理。
第六、培養“優生”創造能力。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鎮西在他的《愛心與教育》手記四“教育是心靈的藝術”中用自己的行動很精辟地詮釋了這個觀點。
李老師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我們當下很多教師忽略的問題。傳統的教育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思想嚴重侵蝕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現象。隨著課改的春風吹進,很多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視,德育問題也毅然被擺在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許是由于教育體制的不夠完善,對教師考核方面的條例欠缺,抑或是教師本人對理論認識的不到位,總之,也還存在著“以分數論英雄”的觀念。
在轟轟烈烈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李老師給我們作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應該把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實實地落實到位,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只要贏得了學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二
寒假讀了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起初只是出于假期繼續教育的作業去完成,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時我深深地被他的愛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實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為他所教的學生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有感觸的結論!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說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后,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英語老師,由于帶7個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并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里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三
翻開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撲面而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一名教師,只有深愛他的職業和學生,教育才會有火花和靈感,才能有智慧,才會不辭勞苦一篇篇記錄和總結反思,才會從內而外散發出滿滿的幸福感。從“憂生”到“優生”,從執教的學生到已畢業的學生,李鎮西老師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是萬萬不能的,愛流淌在李老師的字里行間。他整整一個月給一個學生每天煮一個雞蛋;背著學生去醫院在醫院里陪護;給學生送生日禮物……愛有是相互的,李老師發自肺腑的愛不求回報,但孩子們卻經常“秘密行動”給他驚喜,在李老師住院的時候,大家集體來看他;在李老師不在家的情況下,還愛屋及烏給他剛生過孩子的愛人送雞蛋;全班同學給秘密給他準備生日禮物……李鎮西老師向我們詮釋了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愛,請深愛!
李老師還是有教育智慧的。讓我們頗為頭疼的“后進生”,在李老師那里卻迎刃而解。他認為“后進生”教育指導思想應該是科學、民主與個性,要用心靈贏得心靈,把教育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以分數論英雄;應該把更多的關注投向他們,分析“后進生”家庭、學校及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后進而去尋找辦法。培養優等生李老師的方法也頗值得學習,李老師眼里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優生,對優生不能只注重分數,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和人格;優生培養有六大方法:樹立志向、認識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訓練“受挫”心理、培養創造能力……李老師的教育智慧對于我們普通老師來說具有極強的借鑒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學生畢業后給他的信中說:“李老師,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樣,我永遠會做一個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還有學生在他的影響下也成為了教師;還有一些人因為報紙等媒體認識了李老師,向他寫信求助,李老師悉心回信開導談心……“父母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李老師為他接觸到的每個孩子負責,為之計深遠,在學生心里,無論走到哪里,李老師也早已是他們內心牽掛的家人。
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始于愛心,卻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師學習!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四
八月份經過連續十幾天的認真閱讀,認真參悟李鎮西老師撰寫的每個事例,為他的每一次成功的教育而心生佩服!也為他的愛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而感動。
現在我們都說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要進行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是的,這也是我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師所講到的對幾位學生的教育,都脫離不開他對學生的愛,所以很多事情很多問題都是通過恰當的時機進行恰當的談話,讓學生對自己信任,并愿意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好。
現在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教的高中生也是打罵不得,很多時候也只能是通過苦口婆心的教育來進行,也怕學生萬一想不開而自尋短見,這個責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想教好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與做法是至關重要的。
自我從教起就開始做中職學生的班主任,現在帶了兩屆。這屆學生普遍來說比上屆學生要聽話一些,但是就懶惰許多。特別班里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氣冷,就很難起床,所以我每天都要電話或者親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總是有點愛面子的,我的不厭其煩去叫他,倒也讓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了,后來他qq跟我說,老師,你不用上來宿舍叫我了,現在我一聽到電話響我就會起來了,如果我還會遲到你再上來叫我吧。我按他的意愿做了,后來再打電話的時候,接通后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說,我已經起床了!另外,他除了起床懶,學習上更懶,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所以我也沒對他要求太高,上課盡力認真聽講,作業一定要完成上交,還有上課不能影響到別人。我知道他喜歡上體育課,因為他很喜歡打排球,我就安排他當體育委員,他也是非常興奮,對于體育委員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積極完成。除了有些時候我會找他出來談心外,更多的時候我都是利用qq這個軟件,因為我覺得,在qq上,我們更加平等,很多話當面說不出來的,我們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為此,高二臨近實習的時候他還主動告訴我,他跟一個女生拍拖了。雖然我從他平時的言語跟qq空間的異樣已經有所察覺,但是他自己親口告訴我也讓我感到幾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實習,而且跟那女生是分開實習,我也是在qq上跟他講一些道理,注意一些問題,讓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實習再說。
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李老師那個時候多用信件,而我們現在的qq、微信使用廣泛,也為我們教育者帶來一些方便的。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學生的動向,從他們發布的個性簽名、朋友圈等等還能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所以,通常我接手一個新班的時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賬號給大家,然后建立一個班群。
李鎮西老師還十分注重“集體”這個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別強調集體中“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他一方面指出,“集體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組織這幾個基石上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學生沒有個性,那就不會有集體”。
我覺得集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們的中職學校,后進生可能相對也比較多,所以我們在利用集體的時候,一定要在集體養成正氣之后。如果一個班歪風盛行,那對學生的教育必然是適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體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覺我在這個方面還不成熟,還需要磨練,今后在這個方面還得多請教有經驗的老教師或者多閱讀書籍多提升自己。
總之,對學生的教育,愛心與平等是必不可少的。我會盡自己的愛心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讓他們健康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后感篇五
讀完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感受是崇敬,李老師的教育智慧、愛心令我折服。
李鎮西老師教育智慧令我折服。讀《愛心與教育》,常常被李老師的一些別出心裁的教育設計、教育藝術所折服。他對頑童的轉化與優秀學生的培養與提高上他獨到的一套。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教師也有有權發泄他的憤怒,任何一個有涵養的、受過教育的人也在所難免)的時候,他也時刻記著: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滅”。他寫“家校聯系本”、填“報喜單”、游玩、集體評議、每日九問、寫“靈魂的搏斗”、學生作文表揚、推薦好書等,所有這些都是李老師教育智慧的表現。他的這些做法,時時處處體現了一個名師的高明,他總是以自己特別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來走進學生的心靈。
李鎮西老師對學生愛的真摯令我折服。李老師說:“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更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學生汪斌的父親執意留下一筐雞蛋感謝李老師對兒子的關愛,李老師每天用小煤油爐煮上一個雞蛋給汪斌送去。家境困難而品學兼優的寧瑋善良節儉,李老師送錢給她補充營養。在高考以幾分之差落榜后,寧瑋情緒波動很大,李老師一直鼓勵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電話聯絡,成為寧瑋成功人生的最大動力。父親病逝,家庭欠債的伍建有了輟學的念頭,李老師支持同學們給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師帶著學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來到伍建勞作的田頭。齊聲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淚水長流。李老師教育“后進生”萬同轉化的過程,更像一個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以后,你覺得自己該怎樣做,才不辜負老師對你的信任呢?”
“那我們一言為定!如果你有時忘記了,需不需要我提醒呢?”
經過這樣細致耐心的溝通與交流,孩子們確實變化很大,進步了,自信了。這些都是智慧與愛心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