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一
曾經一直在想,一年級小朋友連坐都坐不住,學什么英語課啊。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地也辛苦。開學到現在已經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了,前幾天上英語課覺得特別得累,但慢慢地,現在我發現一年級小朋友學英語還是很有必要的。
以我自己班級為例,每次一看到有英語課,我們班的小朋友們都會高呼:“噢,噢,今天有英語課。”我們班學生在英語課中所表現出來的濃厚的激情使我忘卻疲憊的身軀,馬上投入到充滿樂趣的英語課堂中。而且這種全身心地投入不是做作,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切切實實地和孩子們一起,仿佛到了快樂的英語王國。我多么希望這些孩子們在若干年后,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是如此得濃厚。所以在自己班里上英語課時,我情不自禁地上得特別快樂,特別投入,因為我的激情是孩子們給予的。
現在我們用的pep教材原本是三年級上,對一竅不通的一年級學生而言,應該不算容易。雖然我把每堂課的內容給調節了,但是要接受如此多的全新的英語知識我一直覺得不是件容易的事。不過,這兩個月來,我發現學生學習英語并非是我所想象得那么難。想來想去,大概就是這個年齡階段對于新知識接受地比較快吧。
他們單純、他們不會去想誰會來嘲笑我。開學后不久我們學習了“see you!"(再見),還有"good bye!"(再見),hello(你好)等一些比較簡單的日常生活用語。在課堂上我隨口說了一句話:小朋友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盡可能地用英語來說話。沒想到,不知不覺中,小朋友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放學后我聽不到“老師,再見”的聲音了,都是’good bye,miss sun",或者"see you!miss sun!”的聲音了。早自修我坐在講臺前也時常聽到有學生進來和我打招呼’hello,misssun"。雖然這只是簡單地幾句日常用語,但是我還是非常感動。我相信,只要學生有著這樣的習慣,在以后的日子中,他們肯定還會用不同的英語來表達他們想表達的一切。
愿我的孩子們能夠在misssun的英語課堂中快樂地學好每個單詞,學會每句話,感受每一份成功的喜悅。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二
學了數的大小比較以后,在做練習的時候常常發現學生對這兩種符號分辨不清,雖進行了強化記憶,效果也不明顯。學生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種是說的對,但寫的不對,如說得是4大于3,寫出來的卻是4<3;另一種是寫得對,讀得卻不對,如寫得是4>3,讀得卻是4小于3。真是讓人苦惱。后來在網上查閱了許多教師的教學案例,發現了許多有效地方法。
一是利用順口溜。
“開口對大數,尖尖對小數。”通俗易懂,形象直觀。
二是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大于和小于號。
左手出2,手心對自己,然后橫過來,表示小于號;換成右手表示大于號。用手勢表示很形象,學生在出手勢的練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縱觀老師們的方法,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形象直觀。
是呀,小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而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具體的形象。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多加注意,用心去設計教案,采用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化抽象為直觀,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三
一年級有一節寫生課,我就組織學生瀏覽我們的校園,學生們興致勃勃;再一節課,我讓學生根據印象畫校園里你認為最美的一處景觀,學生們面面相覷。然而片刻就接受,并投入進去,他們開始肆意描繪:時而抬起頭,像是在捕捉昨天路過的校園某一角;時而埋下頭,似乎在整理著頭腦中七零八散的景物。幾個調皮的同學趁我“不在意”的時候偷偷探著身子向外張望,他們還想捕捉更為精彩的內容。
“老師!可以發揮想象,自己添點兒美麗的景物嗎?”我一驚,這原本是寫生課,由于條件不許可,已經搬到教室里來了,已經不能算作寫生,現在你還要添加其他內容,那不成想象畫了?但轉念一想,既然已經脫離寫生課的范圍,又何必拘“小節”呢?更何況即使是寫生也可以根據畫面稍作添加和修改嘛。
“當然可以!”我回答,“但要合理!”教室里一陣躁動,同學們的思維似乎被激活許多。
一段時間后,一些同學皺起了眉頭,并頻繁地使用橡皮擦,一部分同學抓起了頭,直覺告訴我他們遇到了麻煩,便隨口說:“有問題可以站起來說!”話一出口,立即感到“自找麻煩”。
我一一解答,作為老師,直面新課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物質生活的飛速發展,學生受到的影響將逐漸內化為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老師與教材。他們的知識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變得豐富精彩,一些教師未曾涉及的學科領域他們也先一步得到知識信息。在新課改的強勢推進下,學生知識面的拓寬對于任何教師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此可見,新的課改給教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更是一種如臨深淵的挑戰,他將挑戰教師的教學思維,教學手段和教師必備的自身教學資源。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四
語數包班一個多學期了,和學生一起在適應彼此,其間聽了黃x老師的講座、李主任的評課以及和同組的張x老師、李x老師、孫老師的交流,讓我逐漸適應了和一年級學生的相處,也在慢慢摸索方法。
總覺得一年級學生年齡那么小,自己說快了他們會聽不明白,其實自己太低估他們了,他們已經進行了一學期的學習了,已經適應了校園生活,所以李主任建議要加快些語速,避免說廢話,那只能引起學生渙散,助長其走神不專心。尤其是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只有20分鐘,甚至有些學生接受能力慢,他們的注意力還不到20分鐘,所以更要時刻抓住他們的注意力,用直接點名提問的方式是個很好的辦法,而且提問時把音量放輕,也能訓練學生的注意力,更要減少重復問題的次數,一個問題最好就問一遍。
黃老師講不指讀,把書立起來,第二天,我就讓學生這樣去做,雖然一開始仍然有部分學生習慣性地用手指著,但我堅持每天都這樣做,學生漸漸也習慣了,我提出新的要求,并讓學生跟著我說“書——立好,小腰板兒——挺直”,一板一眼地訓練學生的讀書能力。
低年級讀課文要求讀正確,學習有感情地朗讀。于是我的課堂評價更多地放在“字音讀正確,語句讀通順”上,有些學生確實讀得聲情并茂,我就告訴學生這樣讀叫有感情地朗讀,抓住重點詞,注意斷句,注意標點符號,讀出語氣,然后對重點句段指導著有感情朗讀,讓學生了解,只有讀得正確才能有感情,一板一眼地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
低年級要滲透概念,比如修辭、文體、句式、質疑、主要內容等,這樣學生上了三年級才不會覺得語文很難,有個初步的印象,學生學起來也輕松。
慢慢接觸數學后,才知道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方法與著手點是多么重要,而且數學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貫穿在一起的,基本都是八個單元。計算課要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它要讓學生建立概念。試卷講評課要教會學生審題的方法和如何從關鍵詞入手思考的方法。對于個別學生要指導著寫。每次講評試卷,我都會問他們一句:“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學生錯的時候我總在想他們到底是怎么想的,想不明白時,我就把做錯的拿到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討論,學生與學生之間常常一溝通就明白,我也跟他們學習。
無論是訓練能力還是教方法,最關鍵的是備好課,根據課標和學生的實際制訂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師提問、追問的問題”,都是為了學生將來的發展,努力做到“不同起點自我超越,不同跑道異步同行”,慢慢訓練孩子的能力,和學生共成長!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五
剛入學的小學生天真活潑,具有好動的天性。他們對體育活動具有廣泛的興趣,他們把體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動就感到滿心歡喜,表現興趣盎然,不知疲倦,但整個學習階段興趣不夠穩定,對呆板單調的活動容易產生厭倦情緒。
小學一年級體育課是學生上體育教育課的入門階段。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有些小學一年級體育教學存在模式僵硬、成人化色彩濃,或教學直奔主體等缺陷,阻礙著小學生全體參與。用游戲教學法,可避免以上缺陷,較好的完成小學一年級教學。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與實踐,使我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上好小學一年級體育課,就要因勢利導,富趣味于教學,寓游戲于教學,既能保證智力的發展,又能幫助學生培養手腦并用能力,一方面實現教學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熱愛體育活動的習慣,為終身體育鍛煉思想打下基礎。
1、啟發學生的天性
愛玩、愛活動是孩子的天性,把一年級學生的體育教材解剖、拆零,用游戲來主導,使教材游戲化,溶娛樂、趣味、知識、教學為一體,滿足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同時也完成了教學任務。
把體育教材的內容,根據具體情況,化整為零,分別放到幾個游戲中去進行教學,效果就比較理想。比如,教材中的隊形內容集合、解散、立正、稍息,通過站圈的游戲,邊做邊提出要求,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在課前用彩色粉筆畫好與學生人數同樣多的圈,每種顏色的圈又組成一種隊形圖案。鈴聲響了,首先要帶領學生們做游戲——站圈。教師讓每個學生自由選擇一個圈站好,看誰動作快。而后教師指導學生出圈,比誰最聽指揮。重復幾次,每次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們很自然的理解了集合、解散的含義,學會了立正、稍息的站姿,并能根據教師一定的口令做出規范的動作。
2、發揮學生的直觀模仿能力
小學生想象思維較弱,直觀模仿較強。因此,在小學特別是一年級學生能夠體育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直觀模仿能力,教師通過各種直觀的教具、摸板或示范中進行直觀化教學。如體育教材中的跳躍內容,通過游戲化處理,施教于課堂,收效也很好。
把一年級學生教材溶進游戲活動中,能幫助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課堂活動中,逐漸從適應體育活動開始,到學會體育活動、體育鍛煉,從而鍛煉他們的身心,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平衡發展的興趣,并為中高年級體育教學乃至終身體育打好基礎。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六
《尾巴的功能》是一年級下學期語文第七單元的起始課,我把這節課的目標確定為:學生隨文識字,認識“甩”等9個生字,能夠讀準字音;通過多種形式讀文,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引導讀書;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縱觀整節課,我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教學目標。現將本堂課的表現做以反思。
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趣味教學法,把游戲引入課堂,比如“送字寶寶回家”;注意調動多種感官,例如以介紹四種動物尾巴功能的圖畫刺激學生視覺,以動手操作——找朋友、揭字卡作用于學生觸覺;以互讀表演讀反復作用于學生的聽覺;以屏幕飛入的詞語像磁石一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己發現、自由交流識字方法,調動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這樣,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主動、生動地完成了識字任務。
例外,不僅注重將生字放到生活環境中去識記,同時重視在文字本身上下功夫,把生字放在陌生的語段中去夯實字音,以及及時引入象形文字,介紹我國古老文字的淵源,都是一些大膽的嘗試,力求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新鮮的感覺和美好的向往。
學生借助拼音,憑借躍躍欲試的心理和強烈的表現欲望,在自讀互讀中很快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了。然而,學生是否能感受動物尾巴的功能這種情趣,又如何把自己的悟出來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卻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我沒有做朗讀技術上的指手畫腳,而是抓點帶面,在教學非洲鱷尾巴的功能時,“我的尾巴是武器,揮舞起來力無窮……”先讓學生讀,讀后談談自己朗讀的原因,很多孩子很有表現力,未經老師的知道就把“無窮”重讀了出來,為什么要重讀“無窮”?讓孩子自己說說原因,由學生自主體會“無窮”的含義,暢所欲言,老師只是起到了一個點撥的作用,在學生暢談后再出示“無窮”在詞典中的解釋。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做主人,甚至是嘗試了指導者的身份。
雖然是一節公開課,但既然是上課,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學生,都要讓他們有所得,教師上課的目的始終應該是為學生服務,這一點是我所堅信而且一直遵循的。當學生的學習出現了波折時不能急匆匆地進行教學環節,而是力求讓他弄懂、學會,堅持學有所得。
這是一篇蘊含豐富科普知識的小文章,介紹了四種動物尾巴的功能,但自然界是博大的,動物的范疇更是寬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拓展,適時適度地激發學生熱愛動物、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并引導讀書。
本節課也仍然有值得商榷之處:對朗讀的指導方法多樣很重要,形式活潑對低年級孩子來說也很重要,但應堅持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指導學生盡量去體會語言的魅力,嚼出文字的滋味。我們要建立這種真正的語文情境,把學生柔和地自然地包裹住,不管是什么樣的文章,只要有文字,就要盡力保護這種感覺不被破壞,讀文、曉意、懂理。在文字上下功夫還是我應該繼續探究和思考的。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篇七
《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教學我用了三個課時,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的朗讀讀不出感覺來。我們班孩子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能加上自己的動作和表情,但是感覺齊讀時拖沓、像自來水一樣沒有讓人悅耳的感覺。或許是我在朗讀這塊的教學太急燥了,沒等效果出來就往下面的環節去了。在下篇課文中,我準備在朗讀方面花多點時間,盡量慢慢把孩子朗讀的情感給培養出來。
教學完畢后,我問孩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幾個孩子很快就舉起了手,還有一些孩子在思考了一會兒后舉起了手。“爺爺對小樹這么好,小樹也對爺爺好。我也要對我的媽媽好,幫助媽媽干家務。”“別人對你好,你也要對別人好,不能做忘恩負義的人。”“我們要懂得回報愛,對身邊的人好。”“我要對老師好,就像老師對我們好一樣!”雖然孩子的這些回答受到了我引導的一些影響,但聽著那些稚嫩的語言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突然間覺得心頭都溫暖起來,仿佛通過窗縫吹進來的寒風都變得柔和了(剛好冷空氣來襲)。教參里的情感維度的教學目標是讓孩子懂得愛護樹木,而我在備課時卻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孩子們現在對大人的愛往往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而忽略了這份愛背后的珍貴價值。更無從去談對父母的愛,對長輩的愛,對大眾的愛了。所以,我在教完課文后,就引導孩子去體會:在冬天的時候,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到了夏天,小樹就給爺爺撐開了綠色的小傘。如果你是小樹,你想對爺爺說什么?如果你是爺爺,你想對小樹說什么?讓孩子在表達中,在朗讀中去體會愛的真切含義,懂得付出和回報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發現孩子學會質疑了,“老師,‘熱’為什么不是提手旁而是四點底?”孩子會思考,會提問了。沒有比熱烈的掌聲更能表達我那時的欣喜和興奮了!
(十三)《靜夜思》教學反思
《靜夜思》這首古詩對于學生來說非常熟悉,甚至很多孩子都可以倒背如流。如何讓孩子在誦讀中去體會李白望月思鄉的感情就成了本課人文主義目標的集中體現,也是本課的一個難點。
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李白只身在外,望月思鄉的情感之前,我便用了很多的語言去鋪墊。如月亮常被人用來寄托思鄉之情;八月十五團圓夜,全家一起團圓賞月。在這些基礎上,我再讓孩子去體會如果一個人身在異地,不能和家人團聚,吃不到父母親手做的菜,聽不到父母的聲音講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境。而此時的李白就身處于這樣的情境下,你覺得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伴隨著音樂,再加上我繪聲繪色地渲染,我看到大部分孩子此時的表情都是復雜的。此時,仿佛大家都沉浸在李白思鄉,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悲傷情感中時,有兩個孩子竟然因為開小差而笑出聲來。我讓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如果此時你是李白,你心中將會作何感想時,他竟然回答:“我有一碗白米飯被老鼠偷走了。”當時的我真的感覺自己狂暈,正當我在洋洋得意自己今天制造的氛圍,想讓每個孩子都走進文本,貼近作者的感情時竟然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場面。我當時就特別表揚了那些移情的孩子。我說正是他和李白的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把書讀進去了,才出現了這樣的感人行為。而對于那兩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我沒有當面批評,但是用眼神警告了他們。
《小小的船》曾經也是我讀小學時學習的課文,所以看到這篇課文時也感覺特別親切。孩子對這篇課文也是相當熟悉的,有的在幼兒園學過,有的在課外書里讀過。因此,在理解上基本沒有太大的問題。
本課的導入借鑒了其他老師的做法,先由一條弧線來引出“彎”字的教學,然后再把弧線補成月亮形狀,讓學生自己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想象這是什么。當然,當孩子在講到小船時就把“船”字的教學結合進去。在此基礎上,再給孩子創設藍藍的夜空,閃閃的星星,彎彎的月亮上坐著一個小女孩這樣的情境,也就感覺水到渠成,非常自然了。
(十五)《陽光》教學反思
為了讓孩子的拼音更加扎實,所以我們在拼音教學階段的花的時間比較多,因此剩下的教學任務就比較重了。從這個星期開始,明顯感覺教學進度加快了許多。可能孩子還沒有適應這樣的教學密度和速度,而《陽光》這篇課文篇幅又比較長,孩子在課上朗讀的情況就沒有以前那些課文那樣好。因此我也在朗讀這塊上花了比較大的精力和時間,讓孩子把課文讀通順,讀明白。
“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這句話是這篇課文的“文眼”,但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時,我就有意讓孩子從正反兩個方面來感受陽光的作用。有了陽光,禾苗就更綠了;有了陽光,小樹就更高了;有了陽光,小河就像長長的錦緞,變得更美了。那要是沒有陽光呢?孩子在回答中無形和有陽光的情況進行比較。從而去感受陽光的作用和重要性。孩子們在這個問題上的回答還是比較細致的,除了根據課文提供的材料進行思考外,也把自己平時的一些課外知識也運用起來了。有的孩子說,沒有陽光,小樹就不能長大,就不能制造氧氣了。有的孩子說,沒有陽光,我們就沒有光明,什么都看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