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一
__月__日,就是端午節。在端午節,人們比賽賽龍舟,掛艾葉驅蟲祛病,會做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令人開心。
媽媽單位發了兩張提貨券,可以獲得兩箱粽子。有蜜棗的、八寶的、菠蘿的、豬肉的。早上,我吃了一了個蜜棗的和八寶的粽子,美味極了,讓我的味蕾享受了一次奇妙的味覺旅行。
中午,外婆邀請我和媽媽去她家吃飯。在外婆家,我和表哥、表弟一起玩了“憤怒的小鳥”,打通了許多困難的關卡,還品嘗了外婆自己包的`花生、葡萄干餡的粽子。吃飯的時候,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了包粽子比賽。
只見,一個個的參賽選手迅速地從盆里抓出米和豆,倒在用粽葉卷成的筒里,倒出多余的部分,再把筒口封住,用細線捆緊,整個包粽子的過程,僅有15秒!
甚至有的參賽選手用了5分鐘就包30個粽子!
我還在電視上看了賽龍舟比賽。十隊龍舟排在湖面,等待著裁判的一聲令下。“預備-開始”!
裁判打響了發令槍。龍舟上的選手拼命搖槳,眾多龍舟在水面上相互追逐,生怕對手超過了的自己。隨著第一艘龍舟沖過終點線,觀眾們頓時發出驚嘆,“真是迅速”。我聽到周圍觀看的群眾熱烈的吶喊聲,喊聲過后,觀眾們又送給他們熱烈的掌聲。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二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組樂歌--《九歌》中的一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迸。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坷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三
介紹:
屈原,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詩人,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觸動了無數后人。通過研讀屈原的詩篇和史書等文獻資料,我對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繁榮
屈原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諸侯割據,國家分裂,百姓苦不堪言。而屈原卻始終追求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繁榮,他認為只有通過統一的國家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他在《離騷》中寫道:“江淮之浮橐,游于無窮。四野之害蔓于我冢。言念君乎懷憂之惋惋兮,不寐。“ 屈原以自身之痛,表達了對國家的思念和憂慮。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喚醒了人民的愛國情感,成為國家的精神象征。
第二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強調國家文化和民族傳統
屈原是一位重視國家文化和民族傳統的愛國主義者。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民族傳統的堅守。例如,在《卜居》中他寫道:“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茞。“ 這句詩中“蕙纕”、“茞”均為古代華夏民族的傳統器物,屈原以此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敬仰和傳統的珍視。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告訴我們,愛國不僅僅是愛國家,更是要愛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第三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崇尚正義和公平
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了他對正義和公平的追求。他在《楚辭》中多次揭露和批判各個國家的黑暗面,表達了對人民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憤怒和對社會不公的不滿。他在《九歌》中寫道:“橫絕四海而縛虓兮,東封余於白駒。“ 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該追求正義和公平,關心民眾的幸福和福祉。
第四段: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倡導反對外來侵略
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深深關注到外來侵略對國家的危害和戰爭帶來的災難。他在《九歌》中歌頌了楚國在對抗外來侵略時的英勇抵抗和民族團結。他寫道:“楚楚以南京,勝之不武;平錯朱弧,籍雜之書。鳳皇翱翔,翹翹其羽。伯夷叔齊,東周之舞。” 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應該反對外來侵略,堅決保衛國家的領土主權。
結尾:
通過研讀屈原的作品和了解他的思想,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那偉大愛國主義情懷的偉力。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而不懈奮斗。我相信,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四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源于古時候,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五
屈原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代表之一,他的傳世作品《離騷》中融入了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后人樹立了崇高的榜樣。通過讀屈原的作品,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國家的深情厚意以及追求天下安寧的堅定信念。在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中,我們能夠領悟到一種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精神,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首先,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我們明白了愛國主義并不僅僅是情感上的表達,更是一種奉獻的精神。屈原在《離騷》中表達了對祖國深沉的眷戀與思念之情,但他并不停留于此,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為國家作出貢獻。屈原擔任了楚懷王的重要顧問,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建議,致力于改革和治理民生。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不僅僅是停留在情感上的流露,而是通過實際行動來為祖國謀福祉。
其次,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我們認識到了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屈原提出“愛國不僅僅是愛國人民,更是愛國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他在《離騷》中表達了對楚國的文化和傳統的懷念之情,對于楚國繁榮昌盛的過去,他更是深感無限的敬意和欽佩。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并不僅僅是對祖國土地的眷戀,更是對于國家文化和傳統的保護和傳承。
第三,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喚起了我們對歷史的深思。屈原生活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戰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但他始終留戀于楚國的過去輝煌,并為這個國家的將來而奮斗。他的作品《離騷》中融入了對歷史的思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詩詞讓楚國的輝煌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從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希望,這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最后,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我們明白了作為愛國者,我們應該堅守正義和擔當責任。屈原在楚懷王任用他的過程中遭到了許多困擾和阻撓,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屈服,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念。正是因為屈原的堅守,他才得以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貢獻。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會了我們,作為愛國者,我們應該勇于擔當,堅守正義,不怕艱難險阻,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崇尚真理和公正。
總之,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不僅僅是他個人優秀品質的體現,更是中國古代愛國主義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入地讀懂屈原的作品,我們能夠領悟到愛國主義的真諦,并從中獲得對于今天的社會的啟示。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告訴我們,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愛國主義的情懷都是時代精神中最崇高和偉大的力量之一,我們應該努力汲取其中的智慧與力量,為國家繁榮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六
夏意漸濃、粽葉飄香,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節日意味著一種儀式感,能為平平常常的日子增添一些喜慶和色彩。中國傳統節日由于凝聚著極具民族和地域特點的主流價值和文化內涵,更有著其他節日不可替代的分量。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其眾多起源說法中,以紀念屈原影響最廣最深。兩千多年前,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悲憤交加,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他“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其猶未悔”的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勇氣,與《離騷》《天問》等詩篇一樣不朽,可與日月爭光。且隨著光陰流轉,歷久彌新、代代相傳,成為端午節最具生命力和特色的文化標識。
以往,端午節人們通過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包等風俗,表達對愛國志士的追思與崇敬。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有的地區已開始把端午的活動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通過“云上端午”“云上賽龍舟”等直播形式,將端午濃厚的文化氛圍傳遞給全國網友。無論是線下開展民俗活動也好,線上直播云端過節也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讓薈萃人文理念和厚重家國情懷的端午文化,擁有了富有時代氣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進而能夠喚醒人們共同的歷史記憶,引導大家在精神層面感悟家國情懷、傳承民族情感。
作為端午文化最為核心的價值內涵,愛國主義已在不斷沉淀和繼往開來中,成為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情感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無論是戰火硝煙中奔走救國的仁人志士,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平凡百姓,還是在改革大潮中乘風破浪的弄潮兒們,在不同的時代,都有無數的中華兒女將忠勇、仁義與不屈詮釋得淋漓盡致。
愛國主義精神需要傳承,行動即最好的注腳。在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逆行出征、不計生死的白衣戰士,看到了舍小家為大家、危難之際顯身手的全民擔當,看到了守望相助、眾志成城的強大力量。在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中,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隨著時代變遷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并在應對新的挑戰與危機時凝聚起更為磅礴的力量。
榴花忽已繁,端午粽生香。在時間上,端午節代表的是夏季的某一天,但其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卻一直在延續,潤物無聲。讓我們在感受端午帶來的粽香與精神愉悅的同時,傳承愛國主義精神、汲取持續前行力量,在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征程中乘風破浪!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七
小學的時候,我讀過很多屈原的詩。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后來慢慢了解了這蘇世獨立的背景:
屈原出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自幼喜愛讀書,長大后在楚國做了官,忠心耿耿地為楚國工作。后來楚王卻聽小人讒言,革去屈原三閭大夫,后來又將他流放到漢北。同一年,秦國把楚國打敗,漢中淪陷。這之后,楚王重新啟用屈原,但楚國已經逐漸衰落了。沒過幾年,屈原又被流放江南,在他62歲時自投汨羅,葬于江魚腹中。
雖然屈原兩次被放逐,被世人誤解,但他仍希望能為楚國貢獻,而不是去別的強國比如秦國發展。這種從一而終的精神浪漫,而又讓人敬佩。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大概就可以概括他這種忠心的精神吧。這句詩出自他的《橘頌》,這是我接觸的第一首屈原的詩。屈原用橘子來言明自己忠于楚國的志向,這是因為它南橘北枳,他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也行比伯夷,這種精神讓屈原向往。后來,他確實也做到了,無論世人怎么看他,他仍效忠那養育自己的國家。
在這首詩里,屈原用對比的手法又一次言明了自己的志向,他那不管世俗眼光,一心為祖國付出的精神又一次體現了。
最終,屈原帶著他那蘇世獨立、從一而終的愛國情懷與他那察察之身、皓皓之白赴了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了。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八
1、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2、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3、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4、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5、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6、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7、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8、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9、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愛國篇屈原心得體會篇九
每年五月五,歲歲端午節.這一天,我國人民習慣飲雄黃酒,吃粽子,賽龍舟.這是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出自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佐徒,三閭大夫,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革新政治,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因此,遭到貴族子蘭,大臣勒尚和鄭袖讒害去職.
楚懷王死后,頃襄王繼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終熱愛祖國。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滅,大約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當地老百姓聞訊,曾紛紛劃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魚鱉去吃屈原的尸體。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的來歷。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卻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離騷》為例:這首詩共373句,2490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離騷》辭藻華美,想像豐富,文采絢爛,氣魄雄偉,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義杰作。
屈原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說:“屈平詞賦懸日月”。這代表后人對他的作品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