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一
昨天,聽了趙老師執教的《三顧茅廬》一課,感覺印象深刻,上得很成功。
《三顧茅廬》是一則歷史故事,講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文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特別是《三國演義》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以學生自我感悟為主,還給他們讀書的權利
趙老師把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了“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特點”上:一是劉備的誠心誠意、求賢若渴;二是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曠世奇才。還有就是從張飛的生氣的說,與劉備的呵斥,體會誠心誠意。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語言文字、體會人物情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重尊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說到底,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扎實的語文素養鞠躬盡瘁,朗讀的指導,比喻句的訓練和小練筆等一系列的練習,對學生進行了扎實而深入的訓練,起到了感悟文章與提高語言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引進經典充實課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此文是一篇歷史故事,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學時我們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們要由這一個范例,引入更多的經典,繼而激發學生課外去閱讀的興趣。教學劉備責備張飛的話時,引入了《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加深學生體會劉備為諸葛亮居然責備生死兄弟張飛的這種誠心誠意;教學劉備下馬步行時,引入了“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禮儀讓學生體會劉備的誠意;教學第4小節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策略時,引入“隆中對”的典故,同時補充諸葛亮為劉備所打的勝戰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結尾補充閱讀《出師表》節選,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經典引入,既充實了課堂,豐厚了文本,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在教學中,趙老師適時地穿插課外知識,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也更好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濃厚興趣。相信學完這一課,學生都會迫不及待地去讀一讀這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值得我們青年教師去學習,借鑒!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二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時,將隆中的景色描寫置前,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在后面的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學的更加緊湊。
我努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讓學生自讀自悟,交流體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積極表揚,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視,享受成功的快樂,這節課始終是以劉備對諸葛亮誠心誠意這條主線來寫的,也是唯一的一個中心問題來組織探究學習的,那么在這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得到了發揮,分析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養。第二課時的教學我是從景入手,以景點人,在師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出劉備的誠意,感悟劉備的誠意,這正是本科教學最重要的一個教學,我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找一找、讀一讀、演一演劉備的誠心誠意,比如讓學生找到表現劉備動作的詞和句子,恭恭敬敬這個詞讓學生聯系以有的生活經驗體驗劉備的誠意,在感悟的基礎上再度課文,插圖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學生讀到劉備輕輕敲門這個環節中,我不失時機的讓學生扮演劉備,想象一下此時此刻人物的神態,動作,還有語言,讓學生在表演當中拓展讀書的空間,讀出文本以外的語言,切實的體會劉備之誠,然后再來朗讀重點的段落,學生置身文內,實現了與文本零距離的接觸。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的任務,我借學習《三顧茅廬》這篇課文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所以最后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回去以后讀一讀《三國演義》。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三
《三顧茅廬》這是一篇發展語言、啟發思維、培養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我在教學的過程適時地插入了二個片斷的欣賞。
1、在學生品讀劉備斥責張飛的話時,通過朗讀,學生基本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這時我插入了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中的結義時說的一段話: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再拜而說誓約:“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學生讀了這段話后,既從張飛和劉備的關系上理解到劉備為了諸葛亮而斥責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謂是求賢若渴;又對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產生了較大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課外閱讀有了興趣,我想,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學生必定會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學生的語文素養會快速的提高,使學生終身受用。
2、在品讀文章借助環境描寫來體現劉備的誠心誠意時,學生抓住了“雪花紛飛”、“數九寒天”等詞語,了解了在這樣寒冷的環境中,劉備能這樣做確實體現了他當時的決心之大,心意之誠。但文章中對環境的描寫只是這么幾個詞語,要深入體會出這種誠意,是比較模糊的。于是,在這個地方,我又加入了另一個片段的欣賞——《三國演義》中后人寫劉備風雪訪孔明的一首小詩: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鞍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通過這首小詩的欣賞,學生對當時的情況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對劉備的決心和心意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時,學生在閱讀欣賞這個片段的時候,又進一步感受到了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豐富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為今后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課外閱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簡捷的方法,學生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那么,他們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都會得到提高,能夠培養他們的語感、發展思維,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促進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以《三顧茅廬》為例,來簡單的談一談。
一、在審美心境中品讀?
學生對語言文字要有準確的感受和領悟,必須處于一個特定的語境和心境之中,這樣才能主動地以審美的態度感知與把握對象。為此,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自覺地應用審美因素,創設多元的審美情境,是“審美-品讀”式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師生在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用于教學的起始階段和結束階段,可起到喚起審美注意,激發審美渴望:用于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和教學內容的連接,能起到承上啟下,培育新的審美心境。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合作探究,教師必須為學生搭建互動的學習平臺,創建一種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氣圍,激活學習的興趣。如在《三顧茅廬》引入新課時,我動情地說:“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興趣的人物,老師期待大家有說不完的話。”在師生對話課堂中,我始終給學生以信心和幫助,讓學生感到老師和同學是平等的,讓每一位學生想說敢說,小眼發光。
二、在審美體驗中品讀
審美是以體驗為核心的個性化的情感教育。審美體驗的本質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閱讀、鑒賞、接受過程中,體驗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動。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涵泳”“吟誦”“體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體驗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勝的意境,有傳神的詞句。如何將“知”的積累轉化為“感”的積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讀中整體把握與領悟。即教師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內在需求,將探究的目標建立在學生的需求之上。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傾向,以各種合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主動體驗探究。由于學生獲得了自我體驗探究的機會,便很快投入到語言實踐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不僅是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悅,同時也喚起了學生對更大興趣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正是我們所應追求的理想上審美化教學效果。如我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階下恭候孔明”這一板塊時,為了引導學生感悟劉備的鮮明的人物個性,我先讓學生自讀相關句子,簡明扼要要說言中之意,再讓學生將句子與原文比較,從“吩咐”“輕輕走”“恭恭敬敬”等傳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進行個性朗讀,將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寓美美讀之中。學生讀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濃、情之深。
三、在審美視角中品讀
從美學的角度說,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的學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顆閃光的珍珠。它幾乎涉及到美的各個領域。美學家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教師要從美的視角,引領學生引讀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來,領學生去發現、去欣賞。
本文主要寫劉備前往隆中請諸葛亮出山幫自己統一天下。可第三自然段一開始有兩句關于景色描寫的句子: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孱孱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這兩句話放在文中,看起來似乎沒什么用處,于是,我讓學生展開討論:這兩句寫景的句子究竟要還是不要,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不要,因為這篇文章是在寫劉備他們去隆中請諸葛亮,而非去游山玩水的,此處寫景不恰當。許多學生都表示贊同。可有的學生說:要,因為這樣一來可以讓我們知道諸葛亮住在哪里。有的學生馬上說課文前面不是已經說諸葛亮住在隆中了嘛。于是馬上又有人表示贊同。我提醒:此處山明水秀,諸葛亮住在這樣的地方,能否說明一點什么?學生若有所悟,有的說:他喜歡住在這樣的地方,說明他是個喜歡山山水水的人。有的說:他喜歡住在這樣的地方,說明他是個隱居者,喜歡清靜的生活。有的說:他喜歡過平凡人的生活。……由此看來,這一段還要嗎?學生馬上說:要。于是學生悟出:這兩句寫景的話,看似沒什么用,其實從一個側面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性格、生活喜好。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四
學習完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小編為您整理了三顧茅廬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節課,尤其是引用學生體會劉備邀請孔明時的誠心誠意時,體現得最為明顯。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時,那么學生又是怎樣在文本的評議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學生先讀出找出句子讀一讀再寫下自己的感受,繼而引導學生讀句,說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相互補充,說出自己個性的理解來,我只在其中起到點撥的作用。這樣學生獲得了自生讀書的時間和自由支配的權利,學生感悟線條才能由粗轉細,細化在語言文字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這樣為生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教師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注意到了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系,為學生架設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梁。
說到底,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必須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為學生扎實的語文素養鞠躬盡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說說。教學中我課始默寫課題、課文主人公,再根據板書說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訓練簡單有效,實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時,我讓學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臺階下等候的情形,并對學生分角色進行采訪,采訪劉備當時的想法,采訪諸葛亮耳聞目睹后的想法,采訪旁觀者的想法,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對學生的說話進行了扎實而深入的訓練,起到了感悟文章與提高語言能力的雙重效果。
此文是一篇歷史故事,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學時我們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們要由這一個范例,引入更多的經典,繼而激發學生課外去閱讀的興趣。教學劉備責備張飛的話時,引入了《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加深學生體會劉備為諸葛亮居然責備生死兄弟張飛的這種誠心誠意;教學劉備下馬步行時,引入了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禮儀讓學生體會劉備的誠意;教學第4小節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策略時,引入隆中對的典故,同時補充諸葛亮為劉備所打的勝戰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結尾補充閱讀《出師表》節選,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經典引入,既充實了課堂,豐厚了文本,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五
一、精讀感悟在我們數學課堂中的運用。現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在對知識點的感悟上是比較薄弱的。很多同學看題目的時候都是走馬觀花,更別提去認真感悟了。數學的本質是生活中的數學。而同學們把數學學得太死了,老師有時圖省事不想讓同學們感悟探究就把結論給提示出來了。導致學生學不到數學方法和數學的真正意義。總之就是缺少了感悟的過程與方法。以后的做法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將自學、交流、展示、點評、拓展、延伸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根據教學內容靈活組織課堂,教師對題型的引導和把握上充分留出讓學生感悟的時間,不能越殂代庖。讓主體和主導作用落到實處。
不對的,應該是課桌(面)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學生沒看出來的話,讓他摸一摸課桌和課桌面再做評語:面積是手能摸到的,而課桌就不是手能摸出來一個面就可以的。也可以對大家說:課桌能用它的一個面代表整體嗎?同學們摸一摸課桌面和課桌是不是一回事呢?還有一題:一升水的質量和一千毫升水的質量是相等的,學生猶豫的的不敢判對。老師就可以說:大膽的想像:難道一升水和一千毫升水喝起來不一樣嗎?這樣的語言評價既讓學生明確了優點與不足,又提出了改進的方向。
三、教師放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在語文課上,每篇課文學生都自主預習,小組間互幫互助,解決問題。課前的讀書時間也充實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數學上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多思考多想象,使數學課堂能呈現別樣的風景!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六
《三國演義》系列郵票從1988年發行第一組開始,到1998年十年間共發行了五組郵票,共20枚郵票3枚小型張,以“桃園三結義”始,至“三分歸晉”而終,內容上基本包羅了三國時期的主要戰役和重大事件。因為《三國演義》的政治傾向是“尊劉抑曹”,因此郵票設計內容也是以劉備一方為主,其中對孔明先生的偏愛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和他有關的郵票共有“三顧茅廬”、“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草船借箭”、“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孔明班師”、“空城計”、“秋風五丈原”九枚之多,基本包括了諸葛亮一生中所有重大事件。當然,無庸置言,這些故事也是書中濃墨重彩所描繪的精彩華章。《三國演義》五組郵票設計時都是采用中國工筆重彩畫的形式在仿古絹上繪制而成,為了在方寸之間表現出原著的神髓,設計者頗費苦心。在五組郵票中,前兩組由陳全勝所設計,主要描繪了三國前期主要人物與事件,劉關張、呂布、貂禪、趙云、曹操、諸葛亮都在此時粉墨登場。后三組全部由溫州書畫院專業畫家戴宏海設計,核心事件是赤壁之戰,第三組描繪的是赤壁之戰前兩軍的斗志斗勇,包括膾炙人口的舌戰群儒、智激孫權、蔣干盜書、草船借箭四個故事,為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的戰勝作好鋪墊;第四組描繪了赤壁之戰及戰后形勢,包括合肥之戰、彝陵之戰;到第五組后,三國英雄老去,劉備、曹操先后辭世,三國故事基調也由雄壯變為悲涼,郵票在選材上如白帝托孤、秋風五丈原無不貫徹這一基調,最終由三分歸晉收尾。
這篇課文不復雜,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閱讀,也會引發部分學生用這種方式去解讀另外那些郵票,我們可以鼓勵學生用這篇文章的方式寫剩下的那些郵票,其實這也是一次主題習作訓練。這類文章怎么寫?就是看著郵票,讀著名著,用自己的筆來表達,那就行了。非常簡單的寫作,就可以從這枚郵票開始。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七
這篇課文是一個歷史故事,出自《三國演義》。這個故事的內容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都并不陌生,尤其是班里幾個男生,對《三國演義》中一些人物和內容津津樂道,非常感興趣。所以,人物介紹我基本上穿插在課文講解中,放手給學生自己去說,通過人物特點來讀好課文,理解課文,感受課文寫法的妙處。
我從課文的標題出發,引出課文的主要人物:誰三顧茅廬?去拜訪誰?為什么要三顧茅廬?結果怎么樣?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對人才的尊重。緊接著,我讓學生自己從課文中找出能看出劉備尊重人才的.地方,寫上批注,接下來的一系列學習活動都圍繞著一個大問題展開。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找到很多相關的語句,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等,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他段落中,學生也能找出一二。每找到一處,我就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并帶上自己的理解把句子讀好。提到故事中的人物時,順便讓學生簡要介紹一下,在知道了張飛的魯莽、劉備的禮賢下士以后,學生能很好地把人物的語言讀好,通過這兩個人物的對比,更能進一步感受到劉備對人才的尊重。此時,恰好引出課文中側面描寫的寫作手法,以張飛的魯莽襯托劉備的尊重。介紹完側面描寫,很自然就引出正面描寫,就是直接寫劉備的語句。討論過程中,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整節課只討論了一個大問題,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人物,練習了朗讀,也學習了寫作手法。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八
《好娃娃》是一首具有濃郁的湖南鄉土風味的兒童歌曲。余慧作詞,潘正寧作曲,歌詞用樸實的語言,將天真可愛的孩子給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端茶喝、搬凳坐的日常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尊敬老人、有禮貌的好娃娃形象。全曲為2/4拍子,五聲羽調式,非方整性的一段體結構。旋律明快而有親切感,表現了兒童熱情、活潑的性格特點,展示了祖孫三代歡集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的感人情景。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學會好娃娃這首歌,并用親切、甜美的聲音進行演唱。
2.能大膽地嘗試表演歌曲中各種人物的動態及情感,積極與同學合作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3.知道要尊敬長輩,待人有禮貌,在家里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
我第一次嘗試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這種教學模式。
我設計了幾個環節:欣賞歌曲,學唱歌曲,進行音樂戲劇表演。
課上,學生已經很好地演唱歌曲,完成了學習目標1,同時也懂得要尊敬老人,有禮貌,做一個好娃娃。
這節課的不足地方是在音樂戲劇表演這塊完成地不好,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原因是自己準備不充分,頭飾不夠,布置家的環境過于簡單。沒有激起學生表演的動力。
評價過于潦草。沒有發揮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創造能力。
以上是我自己的反思,只有通過不斷地反思,加強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自己不斷地進步。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九
文中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著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劉備為什么“生氣地說:‘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什么叫尊重人才?怎樣才叫尊重人才?諸葛亮是人才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明白,就無法理解當時劉備為什么“生氣”。那怎樣幫助學生解惑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仔細讀書,從課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釋——文中第四自然段,進而觀察劉備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最后,回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種種疑問。此時,學生對此處劉備的虔誠、張飛的粗魯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寫劉備第三次見諸葛亮時,表現得極為虔誠,總是“輕輕的”。
(1)到諸葛亮的家后,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此時,劉備并不知道諸葛亮在睡覺,除了說明劉備一向有這種好習慣望,更能說明文章后面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魚”“水”情誼,心有靈犀。
(2)當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后,“劉備輕輕地走進去”,等候諸葛亮,則是進一步寫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時的劉備終于等到諸葛亮醒了,于是“快步走進”草堂。既說明劉備求才心切,也隱含著劉備怕耽誤諸葛亮的時間之意,充分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尊重。
三顧茅廬的教后反思三顧茅廬教學反思課后反思篇十
《三顧茅廬》是根據羅貫中的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的內容改編而成。課文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國家大業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
①第二小節中張飛和劉備的對話。張飛“嚷道”“捆來”,短短的一句話,一個“魯莽”“草率”的猛張飛躍然紙上。孩子們讀起張飛的話語都饒有趣味。了解了張飛的態度,孩子們又談起劉備的表現。從“生氣地”,“你就不要去了”孩子們看出為了諸葛亮,劉備對自己的結拜兄弟都動了火,足以說明他的“誠心”。
②在體會“恭恭敬敬”一詞時,我向他們介紹了“恭”字的含義,底下的小字加一點,其實是“心”的變體,這個詞語就表示對發自內心的尊重別人,從而在詞中感受劉備的誠心誠意。
③體會劉備的一些行為“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站在臺階下等候、快步走進”,通過體會這些細節描寫,孩子們體會到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虔誠和敬重。
④抓住時間詞“半晌工夫、一個時辰”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還告知他們劉備當時已經47歲,而諸葛亮年僅27歲,讓學生領悟到劉備顛倒軍臣之禮,體會他的謙虛有禮和不恥下問,更深入地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
可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語言、體會情感”的過程,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