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一
重陽秋雁未銜蘆,始覺他鄉節候殊。旅館但知聞蟋蟀,
郵童不解獻茱萸。陶潛何處登高醉,倦客停橈一事無。
來歲公田多種黍,莫教黃菊笑楊朱。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唐】權德輿
嘉節在陽數,至歡朝野同。恩隨千鐘洽,慶屬五稼豐。
時菊洗露華,秋池涵霽空。金絲響仙樂,劍舄羅宗公。
天道光下濟,睿詞敷大中。多慚擊壤曲,何以答堯聰。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二
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三
【唐】白居易
黃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2.九日與友人登高
【唐】鮑溶
云木疏黃秋滿川,茱萸風里一尊前。幾回為客逢佳節,
曾見何人再少年。霜報征衣冷針指,雁驚幽夢淚嬋娟。
古來醉樂皆難得,留取窮通付上天。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4.九月九日
【唐】崔國輔
江邊楓落菊花黃,少長登高一望鄉。
九日陶家雖載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5.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
【唐】獨孤及
是菊花開日,當君乘興秋。風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樓。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別愁。醉歸無以贈,只奉萬年酬。
6.重九日宴江陰
【唐】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四
◆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京)
◆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蘇)
◆重陽無雨一冬晴(蘇、浙、鄂等)
◆重陽無雨,九月無霜(皖)
◆重陽無雨,冬至多雨(湘)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重陽有雨,下年雨缺(陜)
◆過了重陽節,一怕霜來二怕雪(鄂)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五
登高何處,插鬢茱萸。
上聯依然出自“滿城風雨近重陽”。“敗興”的絕非“風雨”,而是催租客。詩情雖濃,無奈囊中空虛,可悲可嘆!
高閣滕王,何人賦就;
曲江學士,此日齊來。
王勃《滕王閣序》云:“時維九月,序屬三秋”,蓋其文作于秋,此聯遂用之。下聯用曲江宴會的典故。蓋唐時考中的進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江亭,謂之曲江會。宋人延襲此傳統,稱聞喜宴。此處泛用此舉于秋闈告捷者。明清科舉時,鄉試在仲秋,稱為秋詩,放榜近于重陽,故此聯用之。此聯對舉凝練簡潔,鏗鏘有聲,實屬佳對。
習射談經,天高地爽;
佩萸插菊,人壽花香。
射,六藝之一。《禮記·月令》曰;“是月(季秋)也,天子乃教于田獵。”由于其發生于九月,故而上聯用之。至于讀經多在農閑之時,秋收之后良佳。天高地爽,形容秋日氣溫之清爽。上聯緊切季秋。下聯專寫重陽節。一大一小,對仗工整。
孟參軍舉止偏閑,九日快登高,眺望龍山,何慮狂飚吹落帽;
陶處士風流不朽,三秋賦歸隱,棲遲栗里,正逢佳節樂銜杯。
三秋,指秋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作于秋日,故下聯曰“三秋賦歸隱”。栗里,陶淵明的居處。其余相關典故,前已言之。此長聯也是就陶孟二人翻新花樣的對聯。由于其“長”,所以比較起“短”聯,更能鋪成的開,意緒寫得能更清晰明白,感情也能表現得更酣暢淋漓。當然長聯比起短聯來,平仄對仗上更費工夫,好在此聯對仗十分協調,頗為不易。
重陽節手抄報重陽節是幾月幾號篇六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親戚。
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一個人。
詩詞賞析:
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