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瀘沽湖字瀘沽湖字篇一
今年春節,我們一家來到瀘沽湖,想要游覽這個風景勝地。
這一天,我們坐了大概四個小時的車,終于到了湖邊。
只見一片大湖映入眼簾,陽光溫和地照在湖面上,一排水鳥從空中飛到湖中,掀起一陣波瀾。水面頓時浮光躍金,甚是好看。一排大樹圍在湖邊,中間還有幾座大島。真是美不勝收!
我們到達酒店后,便去往下一個地點,參加摩梭族的篝火晚會。
篝火晚會的地點在湖邊的一個大木屋里。這時已是晚上,天上掛滿了星星,一彎明月將湖水映成了銀色,有幾只水鴨零零散散地浮在水面上。
突然,木屋中間的篝火燃了起來,十多個摩梭族姑娘走了出來。其中一名姑娘尤為好看,一張瓜子臉上濃眉大眼,紅唇皓齒,皮膚雪白,很漂亮。
老爸一見姑娘出來,瞬間將眼神定格在她們身上,看得目不轉睛,如癡如醉。老媽看到了,狠狠地瞪了老爸一眼。
這時,又出來了幾個摩梭大漢,他們個個肌肉飽滿,體格健壯。
那些摩梭族姑娘圍成一個圈,我們周圍的游客也都圍了上去,成了一個圈。我也上去和其他人一起牽著手。
這時,我發現老爸牽著摩梭姑娘的手,在那兒跳舞,笑嘻了。
我們在歡聲笑語中跳著舞,學著摩梭姑娘們的腳步,踩著有節奏的步伐,跳著摩梭族的舞蹈,圍著篝火轉圈。
在這摩梭族的舞蹈中,在這瀘沽湖的月光下,我體會到了年的味道。
瀘沽湖字瀘沽湖字篇二
我見過浩浩蕩蕩,氣勢雄偉的洞庭湖;見過煙波浩渺,水霧彌漫的太湖;還見過碧波蕩漾,淡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但是最讓我心動的是那如夢似幻,神秘莫測的瀘沽湖。
她宛如一顆藍色的珍珠,鑲嵌在四川省鹽源縣的萬山叢中。
站在高山上俯視這座高原湖泊,亭亭玉立,林木蔥郁,輕輕吸一口空氣,一股清涼味沁人肺腑。湖的四周青山環繞,森林茂密。在這種境界里,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既叫人贊嘆,又叫人舒爽。
畫家說,瀘沽湖是不能畫出來的,畫中不能蘊含著美麗;作家說瀘沽湖是不能寫出來的,字中不包藏著奇麗;攝影家說,瀘沽湖是無法用鏡頭展現出來的,因為這種美是不能躲藏在鏡頭之中。的確,他是一塊能引發許多人無限遐想的土地。靜,是瀘沽湖的一種“主旋律”。當微風輕吹湖面,湖面上立刻有了一圈圈的漣漪,一艘艘小舟停泊在水面,像給瀘沽湖增加了幾分額外的生機。
瀘沽湖的美景是不斷在變化的。早晨,一片仙霧籠罩了瀘沽湖,太陽從地平線一點點升起來,燦爛的霞光照滿了整個瀘沽湖;中午微風輕拂湖面;傍晚,星辰墜入湖中,在瀘沽湖的懷抱中睡著了。
山泉水澈樓臺閣,四面群峰峭壁崖!
瀘沽湖字瀘沽湖字篇三
到瀘沽湖旅游在景點門口就設置門票的購買,每人100元的門票,但是這次的門票很特殊,它不是一張紙,而是一本女兒國護照,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在女兒國的通行護照。
講道這本女兒國的護照,就涉及到瀘沽湖的納西族的摩梭文化,這里的習俗是男不婚,女不嫁,實行的走婚文化,暮合朝分。在瀘沽湖我們走訪了摩梭家庭,吃了摩梭餐,參觀了祖母屋,這里的家庭成員中,最尊貴的是外祖母。
今天的一大早起來,我就激動不已,我們開展瀘沽湖之旅最重點的環湖有!租了輛電單車,出發了。
在途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十分的漂亮的景色,一是瀘沽湖的全景,爬上了山頂,往下看,瀘沽湖整個湖的全景盡收眼底,整個湖呈愛心型,水情的像漓江的'水,清得像翡翠,碧翠無瑕,在湖中,還有幾個綠色的“烏龜”,那是碧綠的小島,島在水上,也在水下,人在水上,人也在水下,樹在水上,樹也在水下,藍天白云在水上,也在水下 ……天水合一,真是美極。
還有一個景點則是草海,那里不僅是有真正的草組成的“海”,還有水組成的“海”,因為草長在水里。往下看,不僅能看到一塊大大的翡翠,還有那正在游泳的小鴨子呢!
咦,電動車沒電!離酒店還有十幾公里呢!天快黑了……
瀘沽湖字瀘沽湖字篇四
我們現在踏上了游覽瀘沽湖的漫漫旅途,這次旅行,大家都為了親歷一番今世難找的"女兒國"風情,一睹那深藏在山鄉水國的母系社會。但是,由于旅游的時間有限,大家都不可能長住下來詳細了解。而且,出于對當地摩梭人的尊重,也不能貿然去提問人家的獨特習俗。尤其是我們有些人聽到的是一些并不準確的情況,比如走婚是不是亂婚?男人有勞力為什么沒有地位?兒女都不知道父親是誰嗎?這一類的怪問題,我相信大家到摩梭人家中作客,初次見面也不可能就這樣不禮貌的提問。因此,我想利用行車途中的時間,為大家作一個簡要的介紹,以便大家到了那里通過仔細的觀察和體會,獲得實在的解答。
瀘沽湖位于四川省鹽源縣的左所和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的永寧交界的群山之中,是一座非常美麗的高山湖泊。湖區居民主要是摩梭人。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們是納西族的一支,另有一種說法,說他們是蒙古族,但是摩梭人則認為自己就是摩梭族。摩梭人世世代代就住在這群山阻隔的瀘沽湖畔,以農耕和漁獵為主要生存手段,以母系社會的婚姻家庭繁衍生息,和平友愛,與世無爭,過著簡樸安寧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旅游業發展以來,這個有"東方女兒國"之稱的瀘沽湖聲名遠播,探訪、旅游的人們接踵而來,瀘沽湖秀麗的原始美景,摩梭人純樸友愛的習俗,總是令這些飽經現代文明薰陶的游客們羨慕不已。
現在,請聽我介紹摩梭人的獨特風俗。
母系家庭
母親之神,是摩梭人崇拜的諸神中最崇高、最偉大的神。
母親,是摩梭人生活中的軸心和靠山。摩梭人離不開母親,離不開以母親為戶主的家庭,而且在家庭中以母為尊,以女為貴。瀘沽湖的大多數摩梭人家庭,是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大家庭。
在母系家庭中,男不娶、女不嫁。夜間,女在家中接待來自另一家庭的男阿肖;而男則外出與另一家庭的女阿肖偶居。所生子女,皆屬女方,血緣按母系算,財產按母系繼承。
家庭中由一個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婦女安排生產、生活、保管財產,摩梭語稱這人為"依杜達布"或簡稱"達布"。家庭成員都絕對服從達布的安排。而"達布"往往是自然產生的,不需經過任何選舉和儀式。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成員,如果是一女單傳,自不必說。如果是幾個姐妹的家庭,她們的子女按我們的說法是姨表兄弟姐妹,在他們均視如一母所出,不分彼此。家庭成員十分團結和睦,視"攢私房錢"、鬧分家等為恥辱。他們共同勞動,有事共同商量,民主氣氛濃厚,尊重集體意見;他們尊老愛幼,尤其對老弱殘者給予特殊照顧和尊重。同時,因無嫁娶關系,家庭只有母女、兄弟姐妹關系,沒有婆媳、妯娌之類的矛盾,彼此很少發生吵鬧、糾紛。老年人都能得到下輩的精心照顧。
在母系家庭中,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傳統觀念和道德規范。即:撫養兒女是母親及其姊妹兄弟的責任。如不守"古規",便是沒有"良心",會受到社會的批評和譴責,甚至懲罰。
家庭中不論男女,將自己的生母、生母的姐妹,生母兄弟的女阿肖,一概視為"母親"。再以年齡區別大小,年長于生母者稱"阿咪直。年幼于生母者稱為"阿咪吉";將生母的兄弟、生母及其姊妹的男阿肖,皆視為"舅舅",統稱"阿烏",也有的將后者稱"阿波"即叔父的。
在生產勞動中,由于過去摩梭人有三分之一的男子當喇嘛,三分之一為土司服役和從事趕馬運輸,所以農業生產也以女性為主,在摩梭人中,沒有排斥女性從事勞作的禁忌和諺語。當你漫步在瀘沽湖畔,可見山野之中,摩梭女子在辛勤的勞作,而很少見到男子的身影。婦女當家作主的"女兒國",在這里是名副其實的。
走婚
人類的婚姻家庭形式,經歷了漫長的變遷,艱難的選擇,從群婚到血緣家庭,再從對偶婚到如今的一夫一妻制。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配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
"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系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于自己原有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第二天清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系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于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男女雙方的"阿肖"關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種婚姻關系不受家長、親族的干預、強迫,也不太注重對方的門第、身份和地位,選擇上避開家庭中母系血緣的關系,著重對方的人品、才干、外貌等,在結交阿肖中,女方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一般以女方的愛憎來取舍。
"阿肖"關系的建立較為自由,而且以感情為主要基礎。在勞動中,在轉山、轉海等節日中,在日常生活和相互幫助的交往中,或因對方勤勞誠實的品格產生了愛慕,或因對方俏麗的容貌、活潑的性格感染了自己……便可向對方表示自己愿意結交"阿肖"的心愿。一般是男方向女方贈送諸如花頭巾、衣服等禮物,如果對方樂意接受,便可建立關系。如果女方有意,也可以大膽表露,例如主動從男方身上"搶"走一支鋼筆、一塊手巾甚至一個空煙盒;或者主動贈送男方自己繡的腰帶,做的食物。如果對方樂意,也可建立關系。起初,男阿肖在走訪女阿肖時,都要回避女子的舅舅、兄弟,隨著時間的推移,才可逐漸隨便起來。
"阿肖"關系的建立比較自由,解除這種關系也較方便。經過一段時間相處,雙方如果覺得不合,感情淡漠或破裂,任何一方要結束這種關系也簡單,一般情況是:假若男女不愿再維持"阿肖"關系,只要給女方說一句"我以后不來了"就行了;或者長期不走訪女方,婚約自行解除。如果是女方不愿意,就可當面告訴男方"你不要來了",或者在男方走訪時,面帶難色或拒絕進人花房,男方自討沒趣,就該理智地退出。在結?"阿肖"期間,男女雙方無論任何一方如果知道對方另找"阿肖"時,通常要給其送一個用麻布包著火炭、海椒、雞毛的小包,以示警告或絕交。如果對方愿意改悔,就該向送包者賠禮道歉,這樣就可以言歸于好。
游客們或許會覺得,在世界眾多民族中,不乏仍處于原始狀態的民族,但時至今日均無"走婚"這一特殊的風俗。而阿肖走婚為什么仍存在于瀘沽湖摩梭人中間?為什么外界的影響對摩梭人母系社會的作用如此軟弱?為什么摩梭人大多愿意選擇走婚而不屬其他形式的婚姻?對這許許多多疑問,我只能告訴你們,這至今是一道世界級的未解之謎。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他們在屬于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里紡織少女夢,實現她的,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圣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于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靈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
豬槽船——湖上交通工具
說起豬槽船,摩梭人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瀘沽湖不是湖,而是一塊低洼的盆地。那里有著九個村寨,周圍都是莽莽森林,土肥草美,糧豐物茂。西面獅子山腳偏北的山巖下,有一個涌泉之洞。一年四季,清澈的泉水從這里流出。有個放牧的啞巴每天帶著餐用的粑粑,在這里放牧。渴了就在這股泉水里喝上幾口。有一天,洞里不出水了,他很奇怪。一看,原來是一只大魚堵在洞口。于是,啞巴抽出腰刀割下一塊魚肉燒著吃了。第二天,魚身上被割去的地方又長復原了。從此,啞巴不再從家里帶食物,每天以魚肉做午飯。
時間一長,家里人見啞巴不帶食物出門,仍然長得紅光滿面,不禁感到奇怪。問啞巴,啞巴卻說不出來,便尾隨他看個究竟。一見洞口那條大魚,貪婪的人們便想拖回家中享用。于是趕去了九架十八頭牛,架上抬桿,用九根繩子設法套住魚,拼命往外拉,魚被拖了出來,但災難隨之發生了。大水從洞口洶涌而出,頃刻間淹沒了所有的村寨,也淹沒了所有人畜,整個盆地成了一片汪洋,形成了今天的"謝納咪"即瀘沽湖。唯有一個正在喂豬的婦女,見大水滾滾而來,危急時刻,她急中生智,迅速跳進了豬槽,逃脫了災難,得以幸存。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勇敢而智慧的婦女,一直沿用這種豬槽狀的獨木舟。
與原始的母系大家庭和以女方為主的阿肖走婚相適應,摩梭人獨特的"木摞子"房屋,也處處體現與眾不同的特點。木摞房是用樹干砍方后壘造出來的,頂上用木板蓋著,一般為四合院或三方一照壁,再配以劈柴圍墻或土板圍墻形成別具一格的院落。
整個院落內分正房、經房、花房和畜廄四部分。
正房,摩梭人稱為"依梅",一般坐北向南或坐西向東。結構較為復雜而獨特,是家庭成員集體居住、用餐、炊煮、議事、舉行重大儀式和接待客人的場所。正房四壁約需200根圓木,壘成正方形。修建正房時,需要經過一系列復雜儀式,如占卜吉日、砍伐木料、奠基儀式、上梁儀式、升火儀式等。正房房頂為人字坡形,其頂中心安有鐵制三齒叉和一面印有祈禱經文的旗子,屋頂后側邊通常都有天窗。屋面用寬15厘米,長1米左右的杉木板蓋頂,上有壓石。木摞房四周距木桿壘成的壁2米寬處,均有與之相連的木架,并圍之以土墻,圍繞房屋的左、右和后方。
正房前面則以木板為壁,從而將正房分為正室、左室、右室、后室和前面的起廊,每室之間互相隔離。左室為臥室,右室置磨、火灶或堆放農具之類,亦可作臥室。正房前方的兩層木樓房稱為:"尼扎意",又稱花房,是家庭中成年女性的臥室。
樓上分隔成2至4個單獨的小房間,家庭中凡有性生活能力的成年女性,每人均可分得一間。每間花房內置有臥具、茶具或一個小火塘,以及該房間女主人的個人衣物用具。
夜間,擁有花房的青壯年女子總是到自己的臥室居住。因母系家庭中的男子總是到女阿肖的花房過夜,故家中沒有他們的臥室。如其不外出走訪女阿肖,他們便與老年舅舅居于一室,或宿于畜廄之上的草樓。
正房前上方的經堂,為兩層樓房。上為經堂,下層貯存柴草或雜物。
這樣的院落,房頂上升起裊裊輕煙,花房上遍布美麗的十樣錦花;畜廄里散放出馬糞和干草味兒;耳邊響起悠悠的誦經聲,遠處不時傳來幾聲雞鳴狗吠……使人感到一種和諧、寧靜和溫馨。
轉山轉海
轉山轉海是摩梭人祭祖山神和水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由于摩梭人信奉鬼神,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火等皆有神靈,并且認為農歷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五和二十五,神靈們都要出來活動,此時朝拜就會得到神靈的保佑。因此,每到這些日子,當地摩梭人就要轉山燒香祭祖山神,轉海祭海神。八月十五還要吹海螺祭月神等。
最隆重的轉山節是農歷七月二十五日,這天是祭祖格姆女神的盛大節日。
這天一早,天空中稀稀落落的晨星剛剛隱去,玫瑰紅的朝霞
才抹上山頭林梢,輕紗般的薄霧還在湖面上飄浮,湖畔的村村寨寨便歡騰起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換上了新的衣裳,佩上漂亮的服飾,帶著豐盛的酒菜,喜氣盈盈地從木摞子房里走出來從山間林中鉆出來,從豬槽船上跳上來,大家從四面八方涌向格姆神山。人們到了山腳下,先向格姆山燒香祈禱,敬獻瓜果酒肉。然后以此為起點環山繞行。轉山的人們一路歌舞,一路游玩。轉到距山頂百米處的一個山洞,當地人稱?"格姆尼柯",意思是格姆仙人洞的洞口,便將帶來的青葉、松枝、鮮花敬獻于此,作為對格姆女神的朝拜和禮贊。然后逐漸散去。
好了,有關摩梭風情的介紹就說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