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級清明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那天天氣陰沉沉得,早晨天氣很涼爽,我們全家一起去給過世已久的姥姥和姥爺去掃墓。一路不知道走過了多少個墓堆,聽到了多少哭聲,看到了多少已燒完的紙錢,變成灰,將活著的人對死了的人的思念寄給死了的人。
我們到了舅舅家,把紙錢整理好,便向墳墓出發,差不多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了姥姥和姥爺的墳墓前。我爸爸點燃了火,我們便開始燒紙錢了,燒完后,媽媽和舅媽放生大哭起來,說來也奇怪,爸爸和舅舅兩個大男人也好像在抹眼淚。上完墳后,我們回到了舅舅家,吃了晚飯,我們告別了舅舅和舅媽,回家去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問媽媽:“舅舅和爸爸為什么也會哭?”媽媽說:“因為死了的人是他們的親人,他們想你姥姥和姥爺了,我說:“知道了媽媽”。
從今天我懂得了要珍惜身邊的人,我們身邊的人都對我們很關心、很愛護,我們和他們好像幾百年前就注定今生會在一起,茫茫人海相識、相知成為一家人真的不容易。最后我提醒大家一句:一定要珍惜身邊的人。
級清明篇二
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那么,清明節最經典的詩是哪一首呢?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問――請問。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級清明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轉眼間,又是一年清明節不期而至時。
前段時間給家里打電話,母親問我清明節是否回家。這時候我才恍然想起,已經有三年沒回家祭祖了。不知不覺間,清明的記憶在我腦海里又逐漸清晰了起來。
俗話說:清明前后,種瓜種豆。這個時節,正是農忙時期。小時候,每到清明節,我就會跟著母親一起在自家地里播種花生、大豆跟玉米的種子。母親先用鏟子松土,然后平整土地跟挖穴,我拿著裝種子的小盆跟在后面撒種,然后輕輕用手撫上土,再蓋好,這時母親便會笑著夸贊我能干。清明后不久,種子便開始發芽。放學后,我總喜歡到地里去看看那些可愛的嫩芽,盼望他們能茁壯成長,憧憬著豐收的美好畫面。
清明時節,我們也會有祭祀習俗。家族成員集合在一起,挑著籮筐,帶上祭祀品,爬山涉水來到祭祀的祖墳。大家首先會朝祖墳拜一拜,以表示對祖宗的深深緬懷。然后大伙齊力鏟除祖墳周圍的雜草藤蔓,清理干凈后,便要擺上貢品,然后燃燒香燭跟花花綠綠的冥錢。一陣輕柔春風飄拂,燃燒過的紙屑漫天紛飛??諝庵袕浡臒熿F,這仿佛是逝去祖宗對生命的靜默昭示:時間悄悄帶走青春年華,人生如煙般易逝。清明的祭祀活動讓人多了一份牽掛,多了一份感恩跟寄托。我們把這份牽掛跟感恩深深埋在記憶里,一生珍藏。
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美味的糍粑跟糕點。鄰里間會互相贈送糍粑跟糕點,這種“禮尚往來”也增進了友好睦鄰關系。每當糍粑跟糕點新鮮出爐時,我們便迫不及待地美美嘗上一口。至今,一想起那些獨特而熟悉的味道,清明節濃濃的韻味便油然而生,回味無窮。
年年清明,清明年年。清明節,我在他鄉懷想當年的記憶,這記憶是如此的悠長跟久遠。
級清明篇四
摘要: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19多年歷史?!叭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鞴澓笥晁龆啵f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夜里雨聲,閑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里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19多年歷史?!叭f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鞴澓笥晁龆?,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里,“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系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后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于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干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后,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睔v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后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濕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凈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發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于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于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背負一團心冷在風里哀號盤旋。。
級清明篇五
清明節下午,我們舉行了一次活動——包清明果。
中午,同學們雖然坐在教室里捧著書,可那激動的心卻早已飛到了食堂。
“叮零零”熬了一中午的時間,換來的是同學們一片歡騰。我排著隊走在去食堂的路上,心里琢磨個不停:清明果怎么包?會不會很復雜呢?真讓我恨不得飛到食堂去。
終于到食堂了。同學們馬蜂窩似的擁進顯得窄小的門,來到自己的座位上。真幸運,那些材料正好在我們那桌。不一會兒,我們那桌上就擠滿了同學,有的趴在桌上,有的站在長凳上。在擁擠的人群中,我隱隱約約看到有一個大盆,里邊睡著雪白雪白的面粉。
首先要讓水來大盆里當“指揮員”,讓散開的面粉寶寶們擁抱得緊緊的,成個大大的面團。這一步稱之為和面。面和好以后,該讓我們大顯身手了:先取一段差不多手掌心一半的面團,搓圓后壓扁成碗形,再往“碗”里裝餡,最后把開口封起就完成了。
聽完規則,我迫不及待地開工,可我那手中的面團總不聽使喚,一壓扁邊圈就干裂,等我把裂縫補上后,定睛一瞧,這哪是只“碗”呀!厚得要命,分明是我吃的趣多多餅干嘛。好不容易做好了兩個“湯圓兒”。隨后,我用鉸子皮做了個“圓環圈”。看看其它同學的杰作,嘿,真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有的像一個可笑的奶嘴;有的像迷你窩窩頭;有的像新鮮出爐的包子;有的像一個“吃”得撐撐的大胖子,我也不甘示弱,一連做了三個奇形怪狀的清明團。
做完清明鉸子,我們就該回教室了,又將等待下一段美好的時光——嘗清明團。度過了漫長的蒸清明果時間,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又來到了食堂??上?,那些好好的造形成了一糊黏黏的粥。同學們卻垂涎三尺,忍著燙也要把它塞進嘴里,生怕被其它同學搶光了。雖然那味道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它讓我嘗到了勞動的快樂與辛苦。
這一次有意義的清明節包餃子活動,給我留下了小學時代永不忘懷的記憶。
級清明篇六
昨天是清明節,天清氣朗,我去外公老家掃墓。路上車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裝了很多錢。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個林子里,下了車,大人們便開始勞動,外公燒香倒酒,一個衣著時尚的奶奶爬上墳頭,鋤著雜草,而哥哥拿著棍子和我打架。
接著,要燒錢了。錢都是假錢,有一百萬的,有一萬億的。姐姐拿著一疊錢,喊道,發工資嘍,發工資嘍。爸爸說,這些錢是給鬼用的,不是給人用的。我們紛紛把錢投到火里面,煙灰卷著向上竄,外公笑著說,現在燒了這么多錢,你們二位(公公婆婆)可別爭錢呀。
森林里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人頭在墳頭間移動著,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扛著一個耙子,掃著葉子,有個大媽在墓碑前倒酒,一對叔叔阿姨在一個沒有墓碑的小土墳前點香。
我爬上一個墳頭,拿著一根棍子當做槍來射擊。爆竹聲中,濃煙騰起,嫩綠的枝葉間香灰到處流竄,人們紛紛移動。
下午,我回到老家嗎,去奶奶的墳前祭拜。
爸爸燒的錢很少,外公燒了一大摞,面額是幾百萬幾百億的,而爸爸只燒了幾疊,等我們仔細一看,面額居然是兩塊的。外公打的爆竹響了幾分鐘,而爸爸的爆竹幾秒鐘就打完了。
級清明篇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边@是一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寫出了清明的獨特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清節,按陽歷來說,它在每年的四月四人日至六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艷陽高照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代也叫三月節,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哦!
清明節到了,按照習俗,人們都要去為英雄烈士或者為已逝世的家人掃墓。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每年都要和奶奶一起去為去世的親人掃墓。記得去年清明節,是一個下著蒙蒙細雨的天氣,走在鄉間小路上,竹葉微微搖動鳥兒歡快地歌唱野草在微風中點頭……這一切,是多么美好啊!可是,我們的心情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雖然我曾未見著祖父和祖母,但我依然非常懷念他們。
奶奶和我們心情沉重、帶著絲絲悲傷來到墓前,首先放了兩個大大的炮竹。然后把酒杯盛滿酒,慢慢在灑在墓前,作為親人,表示對他們的懷念、思念之情。隨后,奶奶點上三柱香和蠟,跪在地上磕頭、作揖,并且還在說上幾句祝福的話,大意是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能夠安安心心。并保佑我們家人健康平安……還要默默地為他們祈禱。最后,奶奶通常要講一些關于他們小時候的故事,以此來鼓勵我們,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清明節,這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節日,讓我們記住它,記住英雄烈士,記住那些逝世的親人們。
級清明篇八
我永遠忘不了每次的清明“劫”:一只腳踏入陵園,那刺鼻的滾滾濃煙就不斷向我涌過來,將我團團包圍,勢不可擋。當我還在迷茫地徘徊在迷霧里的時候,忽然耳邊響起一串爆鳴,真是震耳欲聾、地動山搖!好不容易才從那恐怖的迷霧中和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掙脫出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又響起了,滾滾濃煙又再度上演。這還沒完。空氣中時不時涌來那香燭的煙,來攻擊我的眼睛,使我眼淚嘩啦啦往下流,滋味可不好受。
我看看家人,可謂是十分狼狽:渾身煙塵,兩眼被熏得通紅…… 我嘆了口氣,真是清明“劫’啊!
我深吸一口氣,捂著鼻子,忐忑不安走進陵園。走了許久,發現原來空氣中那可怖的煙并沒有將我團團包圍。我放下捂著鼻子的手,一吸氣,刺鼻的氣息沒了,清新無比的空氣涌入鼻腔。我仔細地聽,發現周圍并沒有鞭炮那震耳欲聾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安靜。再看,來掃墓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但人們都遵守規矩,文明祭掃,一點兒也不混亂。
上香的時候,我發現討厭的香燭變成香氣彌漫的花朵。環顧四周,一束束綻放的鮮花插在花瓶中,使周圍的空氣清新了許多……“多文明的祭掃,真好!”我不禁贊嘆道。
級清明篇九
年節之中,清明是大節,鄉諺有清明大似年之謂。這一天鄉親們都非常重視,無論是在外務工的工人,還是經商的商人,不管有錢沒錢,都不怕路途遙遠,不怕路途勞累,只為過清明,因為這天,家家都要上墳祭祖。
清明這天,在我的家鄉,鄉親們都有吃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的習俗,因為這和清明寒食的古風有些關系,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做好后會分享給左鄰右舍,同時也是祭祖、上墳必需品。這個鄉俗追根溯源可上溯至晉文公紀念介子推,下令禁火寒食的史事,鄉親們會在清明前一天開始禁煙火,吃冷食。不由得想到盧象作品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麥甜塌餅和清明團子做法一直傳承至今,像我這批00后還能品嘗到傳承了幾千年的美味。清明節前幾天,我家同樣會做甜麥塌餅和清明團子。這一天,我們家分工明確,奶奶早早的就把從田野中采取的草頭洗凈,放鍋中燒熟,本來綠油油精神十足的草頭,轉眼變的軟軟的,四肢無力了。爺爺把磨成粉的粳米粉倒進一只大木盤中,比普通的盤子大了很多倍,在粉中加入煮沸的草頭汁,開始用盡全力揉粉,把粉團一塊塊拉分成小塊,上土灶蒸。等過十幾分鐘,粉團熟后,爺爺重新把熟面團倒到木盤中,撒上白糖,爺爺又開始揉面,不一會兒滿頭大汗,精疲力竭了,爸爸繼續揉粉團,爸爸把全身上下的力都用了上去。粉團要揉到無釘刺時才能加入麥芽,揉均,等麥芽與粉團發酵后,分成一個個小團。接下來,我和媽媽把小粉團壓扁,再修整下,就變成了粉餅。我拿起小團,靈激一動,又粘了眼睛、嘴巴和耳朵上去,小粉團立刻就變成了可愛的小狗。這時由奶奶燒火,爸爸調糖水,又在平底鍋中放了一層菜油,爺爺把壓好的粉餅拿到灶臺上,爸爸把粉餅放入平底鍋煎、翻炒,倒入糖汁,那熟練的操作手法讓人贊嘆不已,很快一盤熱騰騰香噴噴的甜麥塌餅就出鍋了。
清明團子是把粳米粉換成糯米粉,由青團子和白團子組合而成,同樣的揉粉,同樣分成小團,搓成乒乓球大小,青白團子兩兩放在粽葉上成一疊,上灶蒸十五分鐘,掀開鍋蓋,青是青,白是白,涇渭分明,溢出粽葉、野草頭特有的香氣。
清明節不僅要在家祭拜祖先,還要走到墳墓地祭拜,俗稱上墳。上墳時,先放上上墳祭物,點上一對蠟燭,由長輩到晚輩依次給祖宗叩頭,炷香祭酒。再用釬耙在田里釬一塊升籮形的泥,放在墳頂上,添培一壘新土,然后在墳樹上掛上五彩繽紛的紙剪彩條,放上姹紫嫣紅五顏六色的鮮花,最后燒化紙錢,就像紙灰揚起滿林風,杯酒空澆奠已終。
清明掃墓是表達對先人的一種尊重、一種情思,懷著一種祭如在的虔誠。不管年代多么久遠,這種對祖先的虔誠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級清明篇十
現在正是清明前夕。每當春雨綿綿之時,我便會不由自主地吟誦起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每年的4月5日清明節前后的一段日子里,人們都會以踏青、掃墓的形式,來懷念故去的親人。也就在這個特殊的時候,我們活著的人會更加珍惜生命。
記得媽媽曾經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片黃黃的油菜地,一個不太大的小池塘,旁邊有幾座墳墓。有一家人來到墳墓前,跪下。紙錢在燒著,只見得其中有一個人在磕頭,嘴里念叨著:“爸,給您送些錢,在那邊多買些好吃的。在這邊吃了一輩子苦,現在可以享享福了……”這天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親人走了,卻給活著的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懷念。此時風兒正輕輕地吹著,悄悄地在將那些人的憂傷帶走。
讓我們去做該做的事,珍惜生命,珍惜時間,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家人,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