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端午節字篇一
又近一年端午節,小區里早已粽香四溢,艾香沁人。
端午節,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公元前278年,楚國被侵,五月五日,汩羅江邊,屈原懷著無盡的不舍和絕望,懷石自沉,用生命譜寫寧死不屈的愛國情懷。我想,那日的江水一定是滾滾向前的,翻滾并咆哮著,包容并接納著那顆心懷國家的偉大靈魂向前、向前。第二日的江水也定是滾滾向前的,那浪中翻滾的無數吃食和粽子,是百姓對屈原的紀念和愛戴。
關于端午的傳說有很多,除了殉國投河的詩人屈原,還有自盡身死的諫臣伍子胥。端午究竟在紀念誰,從無定論,但無一例外,被紀念者都有著高尚的品格和為大國舍小我的精神。端午節,實際是代代百姓愛國情懷的傳承。
端午的習俗各地多有不同,唯有吃粽子全國統一,我們家也不例外。外婆早早地就采摘了新鮮的粽葉洗凈備用,泡上一大盆白皙的糥米,配上腌好的豬肉又或是去過皮的白胖花生,燙好的粽葉上鋪上泡過的糯米和夾心,外婆一雙巧手上下左右一晃動,一顆顆飽滿的粽子就成型了,我卻是怎么也學不會。
大鐵鍋里下入粽子,加滿冷水,大火煮開,加入木柴煨上一夜,一覺醒來,添一把柴火至水沸。揭開鍋蓋,蒸汽鋪面、粽香拍鼻,再看鍋中,粽子們在沸水中吐著泡泡,仿佛在說:“來吃我吧。”讓人不禁食欲大開。
香甜軟糯的粽子不僅美味,寓意還十分美好。臨近小升初考試,媽媽開玩笑說,往年看那些高考家長準備粽子,今年我們家家有考生,也要準備高“粽”呀。
歲歲酬端午,今年覓新意。端午節,愿小升初的我們都能一舉高“粽”!
小學端午節字篇二
端午節到了,我們家里非常熱鬧。原來奶奶和媽媽正在包粽子呢。
粽子包好了,奶奶拿去蒸。三十分鐘后,香噴噴的粽子就新鮮出爐了。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地吃起粽子,就連黑騎士也興奮地躥來躥去。
爸爸邊吃粽子還邊給我們講起了端午節的傳說:春秋時期,有一個叫屈原的人,由于自己的國家受到侵略,非常傷心,便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去吃屈原的尸體,便駕著龍舟,往河里扔粽子。魚蝦吃飽后就不會去咬屈原了。所以,端午節就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節日。
小學端午節字篇三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端午節,爸爸媽媽就帶著我去奶奶家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那一天的上午,我們就要去買艾草。我們把買來的艾草插在門縫里,有的插在窗戶上,還有的站在門口,一動不動,仿佛是威嚴的戰士在門口站崗。那一天,整個小區都飄著淡淡的艾草香,插在門上的艾草香千萬條青色的絲巾在門口飄蕩,十分美麗。因為這青澀的帶著清香的艾草的寓意是: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很快就到了正午,父母們要給孩子系五色繩。顏色分別是:青、白、紅、黃、黑,分別代表是:木、金、火、土、水。五色繩的位置也欣然不同:有的人系在手上,有的人系在脖子上,有的人掛在腳上。五色繩不僅系的位置不同而且他們的美稱也有許多,比如;長命繩、辟邪繩、快樂繩等等。
很快就到了晚飯時間,這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在各地工作的游子如果沒有迫不得己的事情,必須趕回家吃團圓飯。這一天桌上的菜可豐富了,有魚,象征著年年有余,有雞鴨,象征著家畜興旺等等。
吃過晚飯則又到了我們最興奮的時候———買香包。香包就是香囊,形狀各異,有的是三角形的,有的是心形的,有的是圓形的,有的是長方形的。不僅形狀各異,而且大小不一,大得像手掌那樣大,小的只有巧克力那么小,里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是甜甜的糖果,有的是各式各樣的小玩具。香包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
家鄉的端午節別具一格,令人難忘。
小學端午節字篇四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我們全家去老家黃山過端午節。
到了老家,正好是吃午飯的時間。有好多親朋好友來我家吃午飯。我看見桌子上擺著五瓶酒,仔細看了下酒名,哦!原來是“雄黃酒”。
原來是這樣啊!可我還是不太懂,所以上網認真查了一下關于端午節的資料。電腦上寫了: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貨足裸上,稱為長命鏤。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來一起渡“端午”。
看了這段文字,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來的時候看到我看到家家門上插著艾草,原來是為了辟邪啊!
哈哈,今年回老家過端午節的收獲可真多呀!
小學端午節字篇五
從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住在海底,每到一定的時間,年就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挽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又到了年出來的時間,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這時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對一家人說,只要讓他在這戶人家住一晚,一定把年驅走,這戶人家勸他還是上山避避,但老人不聽。
當年來了,突然聽見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不敢向前湊了,原來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是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倉皇而逃。從此,年不再出現。
大家為了紀念那一天,家家戶戶貼對聯、放鞭炮。人們把這一天叫“過年”。
小學端午節字篇六
1、讀懂文中所給資料,并能作適當的補充。
2、初步學會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3、學會口頭向別人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以及相關風俗。
4、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順序寫下來。
重點:在練說的基礎上,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
難點:歸納整理所給資料。
1、讓學生搜集我國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
2、準備相關實物資料或圖片資料。
3、把相關資料做成小卡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說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
能把你所了解的節日以及這個節日的來歷呀,形式呀,有些什么特色呀,說給大家聽聽嗎?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節日以及相關內容。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
(師板書:名稱、來歷、內容、特色)
三、說說端午節
1、閱讀有關端午節的資料(用投影打出來)。
小朋友,這里是一個同學找來的關于端午節的資料,請大家自由地讀一讀,了解了解資料上所介紹的內容,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
2、師生共同探討,相互質疑問難。
3、指名讀自己比較感興趣或有能力補充的資料。
①請把你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資料多讀兩遍,想想有沒有補充。
②指名讀,互相交流。
4、把資料歸類。
①下面我們來做一個“磨方”游戲,每個小組里都有八張卡片,請小朋友按照一定的順序,給它們排排隊。(師指板書)可以參照這個板書。
②學生匯報排好的資料,指名讀讀。
5、選擇資料,說說“端午節”。
①先說給同桌聽聽。
②指名說。
第二課時
四、練寫——說說端午節
1、學生寫草稿。
請小朋友把剛才介紹的話寫下來,留給更多的朋友看,好嗎?
(學生自主寫作文。)
2、點評。
①朗讀給小組里的小朋友聽,互相糾正,互相表揚、肯定。
②推薦好習作或自我推薦讀給大家聽。
③交流、評議。
3、學生修改、謄寫。
小學端午節字篇七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以前我只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卻不知道怎么裹粽子,為什么要裹粽子。今年的端午節,我總算明白了。
瞧!我婆婆正忙得不亦樂乎呢,又要準備粽子,又要準備“五紅”和“五黃”。看婆婆包粽子,我覺得是一種享受。只見她左手拿起一片粽葉,迅速地卷成漏斗狀,右手抓一把糯米塞進粽葉,再用粽葉緊緊裹住糯米,然后用線把粽子扎緊。就這么一會兒功夫,碧綠的粽葉、雪白的糯米,搖身一變就成了一個三角形的粽子。
“哦。你們小時候是怎么過端午節的啊?”
“什么叫五紅五黃啊?”
“應該是五種吃的,我知道的有雄黃酒、鴨蛋、莧菜。”
“為什么要掛艾草呢?”
“因為艾草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以驅趕蚊蟲。”
“看來端午節的習俗真不少呢。”
小學端午節字篇八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唱起這首兒歌,也就到了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聽媽媽說,關于端午節還有個故事呢!戰國時期,楚國的賢臣屈原,因救國的心愿無法得以實現,投汨羅江死去。
老百姓們就包了許多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之后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人們又以劃龍舟的活動來紀念他,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從此,這天也就成了端午節。
我最愛吃粽子了。每到端午節前,我就很興奮,因為又可以和奶奶一起包粽子了。奶奶會從河邊采來許多碧綠的蘆葉,然后清洗,入水煮沸,蘆葉就會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奶奶是包粽子能手,只見她三個手指捏住蘆葉,用另一只手繞,蘆葉就圍成一個喇叭形。接著在綠綠的蘆葉里放入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特別飽滿。
我在一旁看得心癢癢,也想動手包個,于是我照著奶奶的樣子依葫蘆畫瓢。可包粽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比登天還難。這蘆葉在手中根本不聽話,我好不容易把它圍成喇叭形,但一放糯米,米就從底部溜了出來。我再用力捏捏緊,蘆葉竟被我給捏壞了。唉,我只好用片蘆葉平攤在桌上,放上一點糯米和顆紅棗,使勁卷緊,再用一片蘆葉裹在上面,用線扎緊,創造了新式包粽法。
奶奶看著我的這個作品,樂得直說我:“小傻瓜!”
粽子在大鍋里足足煮上三四個鐘頭甜甜的香味溢滿整個屋子,讓人垂涎欲滴。我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地讓奶奶從鍋里撈出我包的粽子。這時的粽葉已經從碧綠變成深綠色了,我還沒等它涼透,就解開線,剝開粽葉。呀!白白的糯米特別有光澤,咬上一口,藏在里面的大棗就露出來了。它就像躲在白雪里的顆紅瑪瑙,特別誘人。軟糯的糯米加上香甜的紅棗,再蘸一點白糖,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我想,這應該就是端午節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