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我不再是小孩字篇一
高二,我不不再沉淪
太陽升了又落,落了又起當太陽運轉完成了365個周期后,我們也完成了高一的“混戰”,迎來了高二的專業挑戰。本以為是從寒冬來到了豐春,卻是從寒冬,來到了一個與其有過之而不及的冰天雪地!
高二,我已不再沉淪!!!
我不再是小孩字篇二
“你在想什么?”媽媽推門而入,我一慌,隨便拉來幾本書,答了一句:“沒想啥,看書呢!”媽媽走了,又剩我一個人在房間里,思緒回到了那個晚上。
“你就不能干干家務活?看家里好亂啊!”媽媽怒氣沖沖地對著我說。我悠閑地嗑著瓜子,蜷在沙發里看電視,沒有答話。媽媽見我不理不睬,更生氣了,她走過來又喊了一聲:“你聽見沒有?”我才慢騰騰的放下瓜子,說了一句:“你是大人,你應該干活,何況你是我媽。”媽媽也不示弱:“大人才累呢!天天上下班!沒時間娛樂,你是我孩子,而你卻不懂得心疼我,整天百無聊賴!”聽了這句話后,我原本煩躁的心更火了,我“騰”的站起來:“我怎么了?”媽媽已無心再吵,就甩出了句話:“真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我沖著媽媽大喊了一句:“我!已不再是小孩啦!”說完挽起袖子找來抹布,滿屋子跑,擦桌子,擦窗臺,近似于瘋狂的地步,還把地跺的很響。媽媽聞聲而來,一看我收拾的屋子干凈利索,點點頭不禁說道:“嗬,真不是小孩啦,是個小大人了。”我經過打掃完屋子后不知怎地,心情舒暢了很多,就糾正她說:“準確的說應該是年輕人,大人是中年人,太老了。”說罷,我和媽媽都笑了。
思緒像一本書,看完故事后合上了,我也從思緒中回來了。我終于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小孩了。因為那件事使我明白了不是小孩的人應該說到做到。也因為那件事使我成熟了。
我不再是小孩字篇三
“我不教小孩孝順,我只要他愛我。”
與父母的關系,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制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愛我就夠了。
李安在電影《喜宴》后接受采訪
李安提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所謂“孝順”,其實是有一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在里面,認定小孩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它跟現在的普世價值中的“平等”沖突,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父母跟孩子的關系,說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親子關系也應當平等自由,沒有高低階級之分。
看到這個觀念的時候,很多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這些年,因為“違背”父母意愿而產生的.罪惡感終于開始消散。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獨立的人,孩子的想法也應當獲得尊重,不聽父母話不是不孝順,不是忤逆,那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罷了。
說實話,作為一個不怎么聽話的小孩,生活在一個普通家庭,從小背負的成長壓力特別大。大人們總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給你規劃好人生軌跡,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選擇,“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頭上,并會施加各種壓力,甚至把養育你的辛苦作為一個殺手锏,每次談不攏就放大招。
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拍攝電影《喜宴》現場
那更為現代的觀念是什么——“育兒先育己”
父母首先需要把養育的注意力從孩子轉向自身,唯有改變自己、豐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充滿愛、價值感、尊重人際界限、擁抱改變的積極狀態,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系中,父母應該更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態,應該努力去成為一個充滿愛與責任、獨立而追求自我價值的人,成為小孩模仿的榜樣。而不是一味對著孩子指手畫腳,用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小孩。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戶。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最近兩年已經討論得很充分了。大量影視的矛盾主體都是人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比如去年的大熱的《歡樂頌》,樊勝美極度扭曲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她變得不幸,即便樊勝美再努力,再拼,最終還是成為“家庭”的犧牲品。讓觀眾看得無比憤怒而心疼,甚至在豆瓣出現了“父母皆禍害”的夸張言論。
很多父母喜歡把“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掛在嘴邊,把一生的重量都壓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愛,太沉重,讓人喘不過氣。這種思想包袱籠罩下的小孩,很容易悶悶不樂。
電影《喜宴》
不要認為父母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
當然,期望父母平等的對待我們,那么我們也要學會正確地對待父母。獨立自主,不向父母索取,不認為父母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對于養育之恩,要心懷感激。
傳統文化宣揚長幼尊卑,大多數父母顯得很強勢,而她們的強勢,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指責、埋怨。
看到很多關于“母親強勢毀滅家庭”的言論,想替我強勢的媽說幾句話。我承認有個強勢的母親是挺不好過,但如果你用愛去解釋她的強勢,會變得美好。我曾把一篇關于“強勢媽媽對家庭毀滅”的文章轉發給我媽,她沒有回復我,兩天后才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后來才知道她看完這篇文章哭了,難過了兩天不知道該跟我說什么。
我那時選擇站在對立的角度,用一篇文章來責怪她的行為,而非女兒的角度理解她,這很殘忍。
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在任何關系中都適用。和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不妨試著脫離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孝順”枷鎖,讓愛而非血緣成為這段關系的紐帶,把父母當做朋友,用溝通代替指責,爭取把給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