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茶道文化知識篇一
低順序先端給職位高的客人,再依職位高低端給自己公司的同仁。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準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會上,由男主人向來賓提議,提出某個事由而飲酒。在飲酒時,通常要講一些祝愿、祝福類的話甚至主人和主賓還要發表一篇專門的祝酒詞。祝酒詞內容越短越好。敬酒可以隨時在飲酒的過程中進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詞,就應在特定的時間進行,并不能因此影響來賓的用餐。祝酒詞適合在賓主入座后、用餐前開始。也可以在吃過主菜后、甜品上桌前進行。
在飲酒特別是祝酒、敬酒時進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議,可以是主人、主賓,也可以是在場的人。提議干杯時,應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帶微笑,目視其他特別是自己的祝酒對象,嘴里同時說著祝福的話。有人提議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樣子。將酒杯舉到眼睛高度,說完“干杯”后,將酒一飲而盡或喝適量。然后,還要手拿酒杯與提議者對視一下,這個過程就算結束。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對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時候,應該讓自己的酒杯低于對方的酒杯,表示你對對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輕碰桌面,也可以表示和對方碰杯。當你離對方比較遠時,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代勞。如果主人親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一般情況下,敬酒應以年齡大孝職位高低、賓主身份為先后順序,一定要充分考慮好敬酒的順序,分明主次。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聽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別人對他的稱號,避免出現尷尬或傷感情。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對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如果在場有更高身份或年長的人,也要先給尊長者敬酒,不然會使大家很難為情。
如果因為生活習慣或健康等原因不適合飲酒,也可以委托親友、部下、晚輩代喝或者以飲料、茶水代替。作為敬酒人,應充分體諒對方,在對方請人代酒或用飲料代替時,不要非讓對方喝酒不可,也不應該好奇地“打破砂鍋問到底”。要知道,別人沒主動說明原因就表示對方認為這是他的隱私。在西餐里,祝酒干杯只用香檳酒,并且不能越過身邊的人而和其他人祝酒干杯。
分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種。根據行禮的對象分成“真禮”(用于主客之間)、“行禮”(用于客人之間)與“草禮’(用于說話前后)。站立式鞠躬與坐式鞠躬比較常用,其動作要領是:兩手平貼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彎腰,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彎腰到位后略作停頓,再慢慢直起上身。行禮的速度宜與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現不諧調感。
“真禮”要求行九十度禮,“行禮”與“草禮”彎腰程度較低。在參加茶會時會用到跪式鞠躬禮。“真禮”以跪坐姿勢為預備,背頸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同時雙手從膝上漸漸滑下,全手掌著地,兩手指尖斜對,身體傾至胸部與膝蓋間只留一拳空當(切忌低頭不彎腰或彎腰不低頭)。稍作停頓慢慢直起上身,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行禮”兩手僅前半掌著地,“草禮”僅手指第二指節以上著地即可。
這是品茗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禮節,表示“請”與“謝謝”,主客雙方都可采用。兩人面對面時,均伸右掌行禮對答。兩人并坐時,右側一方伸右掌行禮,左側方伸左掌行禮。伸掌姿勢為:將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邊,四指自然并攏,虎口稍分開,手掌略向內凹,手心中要有含著一個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用力,不至顯得輕浮。行伸掌禮同時應欠身點頭微笑,講究一氣呵成。
此禮是從古時中國的叩頭禮演化而來的,叩指即代表叩頭。早先的叩指禮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腕握空拳,叩指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為將手彎曲,用幾個指頭輕叩桌面,以示謝忱。
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禮儀動作,最常見的有:
用手提壺把,高沖低斟反復三次,寓意向來賓鞠躬三次,以示歡迎。高沖低斟是指右手提壺靠近茶杯口注水,再提腕使開水壺提升,此時水流如“釀泉泄出于兩峰之間”,接著仍壓腕將開水壺靠近茶杯口繼續注水。如此反復三次,恰好注入所需水量,即提腕斷流收水。
在進行回轉注水、斟茶、溫杯、燙壺等動作時用雙手回旋。若用右手則必須按逆時針方向,若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類似于招呼手勢,寓意“來、來、來”表示歡迎。反之則變成暗示揮斥“去,去、去”了。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正對他人,否則表示請人趕快離開。斟茶時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話說:“茶滿欺客”,茶滿不便于握杯啜飲。
茶道文化知識篇二
烏龍茶沖泡后,葉片上有紅有綠,傳統工藝的烏龍茶,葉片中間呈綠色,葉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之美稱。湯色黃紅,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郁,具有獨特的韻味。烏龍茶主要產自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因品種上的差異,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廣東烏龍和臺灣烏龍四類。
閩北烏龍:產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帶,主要有武夷巖茶、閩北水仙、閩北烏龍。
閩南烏龍:閩南是烏龍茶的發源地,由此傳向閩北、廣東和臺灣。產于福建南部的烏龍茶,最著名、品質最好的是安溪鐵觀音。
廣東烏龍:主要有廣東潮州地區所產的鳳凰單樅和鳳凰水仙最出名。
臺灣烏龍:主要有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
茶道文化知識篇三
說到茶,就要說到茶的禮儀,即使是剛剛接觸茶道的人之中,有的認為茶道的做法簡易,也有的認為茶道的禮儀做法十分困難。其實這樣的想法是有一些錯誤的,學習茶道禮儀作法時,應該要自己用心去學習細部的動作,如有不了解時應當請教老師,以獲得充分的理解,于是開始累積經驗,最后正確的禮儀作法就如你身體的一部份一樣,永生都不會忘記。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
(一)站姿
雙腳并攏身體挺直,頭上頂,下頜微收,雙眼平視,雙肩放松。女性右手在上,雙手虎口交握,置于胸前;男性雙腳微呈八字分開,左手在上,雙手虎口交握置于小腹部。
(二)走姿
以站姿為基礎,切忌上身扭動搖擺,行走應盡量成一條直線,到達來賓面前若為側身狀態,需轉成正向面對;離開客人時應先退后兩步再側身轉彎,切忌當著對方掉頭就走,這樣顯得非常不禮貌。女性可以雙手同"站姿"交握胸前,男性雙臂下垂于身體兩側,隨走動步伐自然擺動。
(三)坐姿
端坐椅子中央,雙腿并攏,上身挺直,雙肩放松,頭正,下頜微斂,舌頭抵上顎,眼乎視或略垂視,面部表情自然。女性右手在上,雙手虎口交握,置放胸前或面前桌沿;男性雙手分開如肩寬,半握拳輕搭于前方桌沿。全身放松,調勻呼吸、集中思想。如果作為來賓被讓于沙發就座,則女性可正坐,或雙腿并攏偏向一側斜坐,雙腳可以交叉,雙手如前交握輕搭腿根;男性可雙手搭于扶手上,兩腿可架成二郎腿,但雙腳必須下垂且不可抖動。
(四)跪姿
日本、韓國的茶人習慣跪坐,故國際間茶文化交流或席地而坐舉行的茶會多用到這一姿勢。跪姿分為跪坐、盤腿坐、單腿跪蹲。跪坐即日本的"正坐",兩腿并攏雙膝跪在坐墊上,雙足背相搭著地,臀部坐在雙足上,挺腰放松雙肩,頭正下頜略斂,舌尖抵上顎,雙手交叉搭放于大腿上(女性右手在上,男性左手在上)。盤腿坐只限于男性,雙腿向內屈伸相盤,雙手分搭于兩膝,其他姿勢同跪坐。單腿跪蹲常用于奉茶,左膝與著地的左腳呈直角相屈,右膝與右足尖同時點地;也可左腳前跨膝微屈,右膝頂在左腿小腿肚處。其他姿勢同跪坐。
(一)鞠躬禮
分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種。根據行禮的對象分成“真禮”(用于主客之間)、“行禮”(用于客人之間)與"草禮'(用于說話前后)。
站立式鞠躬與坐式鞠躬比較常用,其動作要領是:兩手平貼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彎腰,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彎腰到位后略作停頓,再慢慢直起上身。行禮的速度宜與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現不諧調感。"真禮"要求行九十度禮,"行禮"與"草禮"彎腰程度較低。
在參加茶會時會用到跪式鞠躬禮。“真禮”以跪坐姿勢為預備,背頸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同時雙手從膝上漸漸滑下,全手掌著地,兩手指尖斜對,身體傾至胸部與膝蓋間只留一拳空當(切忌低頭不彎腰或彎腰不低頭)。稍作停頓慢慢直起上身,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行禮”兩手僅前半掌著地,“草禮”僅手指第二指節以上著地即可。
(二)伸掌禮
這是品茗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禮節,表示"請"與"謝謝",主客雙方都可采用。兩人面對面時,均伸右掌行禮對答。兩人并坐時,右側一方伸右掌行禮,左側方伸左掌行禮。伸掌姿勢為:將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邊,四指自然并攏,虎口稍分開,手掌略向內凹,手心中要有含著一個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用力,不至顯得輕浮。行伸掌禮同時應欠身點頭微笑,講究一氣呵成。
(三)叩指禮
此禮是從古時中國的叩頭禮演化而來的,叩指即代表叩頭。早先的叩指禮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腕握空拳,叩指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為將手彎曲,用幾個指頭輕叩桌面,以示謝忱。
(四)寓意禮
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禮儀動作,最常見的有:
鳳凰三點頭。用手提壺把,高沖低斟反復三次,寓意向來賓鞠躬三次,以示歡迎。高沖低斟是指右手提壺靠近茶杯口注水,再提腕使開水壺提升,此時水流如"釀泉泄出于兩峰之間",接著仍壓腕將開水壺靠近茶杯口繼續注水。如此反復三次,恰好注入所需水量,即提腕斷流收水。
雙手回旋。在進行回轉注水、斟茶、溫杯、燙壺等動作時用雙手回旋。若用右手則必須按逆時針方向,若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類似于招呼手勢,寓意“來、來、來”表示歡迎。反之則變成暗示揮斥“去,去、去”了。
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正對他人,否則表示請人趕快離開。
斟茶時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話說:“茶滿欺客”,茶滿不便于握杯啜飲。
茶道文化知識篇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
相傳神農有個水晶肚,達摩眼皮變茶樹,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于上古,有的認為起于周,起于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于神農、起源于秦漢等說法,所以茶農貢獻很大 。
神農說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時。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區遼闊,茶區劃分采取3個級別,即一級茶區(以西南、江南地區為表),二級茶區(以西北、江北),三級茶區(以華南地區為代表)。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茶融天地人于一體,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道文化知識篇五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全國有18個產茶省,主要產地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占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80%左右。綠茶的基本工藝流程分殺青、揉捻、干燥三步驟。
殺青方式有加熱殺青和熱蒸殺青兩種,以蒸青汽殺青制成的綠茶稱“蒸青綠茶”。干燥以最終干燥方式不同有炒干、烘干和曬干之別,最終炒干的綠茶稱“炒青”,最終烘干的綠茶稱“烘青”,最終曬干的綠茶稱“曬青”。
多年來的研究發現,眾多茶類中綠茶最保健。市場上常見的名優綠茶有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等。
中國綠茶十大名茶是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太平猴魁、廬山云霧、四川蒙頂、顧渚紫筍茶。
茶道文化知識篇六
喝茶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都習慣以茶待客,并且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下面就為大家說說中國的茶道禮儀規矩,一定要來看哦。
茶道禮儀規矩
1、茶具要清潔
家里如果有貴賓來做客的話,首先需要先讓座給客人,然后就要給客人準備茶了,沖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凈。清洗干凈后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是禮誠待客最基本的禮儀規矩。
2、茶水濃度要恰當
泡茶的會后,我們需要注意相關的茶葉用量,茶葉不可以放置的很多當然也不可以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泡出的茶沒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問問賓客的飲茶習慣,再根據客人的口味濃淡習慣沖泡。
3、茶滿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俗語有說:七分茶三分情,茶滿欺客。倒茶給賓客,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以倒七分滿為宜,留下三分人情給客人是禮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國的傳統習慣是只要兩手健全,都必須用雙手給客人端茶。此外,雙手端茶也要有講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5、添茶要及時
要時刻關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時,要義不容辭及時去添茶。添茶時,必須先給客人添茶,最后再給自己添。
茶道講究禮儀細節
無論是買茶還是在一些茶博會上,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茶藝師在進行茶道的禮儀表演。有些人會覺得這些茶道的禮儀實在過于繁瑣,甚至難以記住。如果在平常生活中,想要將這一整套的茶道的禮儀全部掌握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困難,只要靜下心來就可以。
茶道的禮儀注重細節,這些細節在我們心頭煩亂的時候往往無法兼顧到,事實上內心沉靜下來,與茶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細節的表現就如同我們自己的肢體一部分一樣,可以自如做到。
比如說清洗茶筅,在客人面前將茶筅清洗干凈,然后需要敲三下,舉起兩下,這樣就完成了清洗,而當結束的時候,需要先用熱水將茶杯中的殘茶清洗干凈,然后再用熱水將茶杯清洗一遍,清洗過后敲兩下舉起,如此就完成了結束時的動作,開始與結束,動作有相同之處,卻絕對不能混淆。
還有在品茶的時候,為避開正面飲茶,需要將茶杯轉動一圈半,飲茶完畢之后清潔嘴唇觸碰的位置,然后將茶杯轉回正面,如此反復,這就是茶道的禮儀細節。
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細節其實是很簡單的,每一點細節都有講究。茶道的禮儀本就是將靜心、意境、美學觀念結合在一起的一門學問,它符合修禪所講的內省修心觀念,我們在飲茶的時候,如果能夠嚴格按照茶道的禮儀細節來做,可以身心交融,與茶交融,與天地交融,持之以恒,在不斷的熏陶之下,終究會天人合一,達到內心的圓滿。
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茶道倒茶禮儀,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首先,茶具要清潔
客人進屋后,先讓坐,后備茶。沖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凈,尤其是久置未用的茶具,難免沾上灰塵、污垢,更要細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在沖茶、倒茶之前最好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樣,既講究衛生,又顯得彬彬有禮。
如果不管茶具干凈不干凈,胡亂給客人倒茶,這是不禮貌的表現。人家一看到茶壺、茶杯上的斑斑污跡就反胃,怎么還愿意喝你的茶呢?現在一般的公司都是一次性杯子,在倒茶前要注意給一次性杯子套上杯托,以免水熱燙手,讓客人一時無法端杯喝茶。
其次,茶水要適量
先說茶葉,一般要適當。茶葉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沖出的茶沒啥味道。假如客人主動介紹自己喜歡喝濃茶或淡茶的習慣,那就按照客人的口胃把茶沖好。再說倒茶,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
太滿了容易溢出,把桌子、凳子、地板弄濕。不小心,還會燙傷自己或客人的手腳,使賓主都很難為情。當然,也不宜倒得太少。倘若茶水只遮過杯底就端給客人,會使人覺得是在裝模作樣,不是誠心實意。
再次,端茶要得法
按照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只要兩手不殘廢,都是用雙手給客人端茶的。但是,現在有的年青人不懂得這個規矩,用一只手把茶遞給客人了事。雙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對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最后,添茶
如果客人的杯子里需要添茶了,你要義不容辭地去做。當然,添茶的時候要先客人添茶,最后再給自己添。
喝茶的好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茶是中老年人最佳飲品。因為大量研究表明了茶對中老年人的多種益處。
1、有助于抗氧化
茶多酚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有實驗表明,1毫克茶多酚能清除對人體有害的過量自由基,比9微克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還高,抗衰老能力也比維生素強18倍。
2、有助于預防和治療輻射傷害
茶多酚及其氧化產物可以吸收放射性物質。有臨床實驗證實,腫瘤患者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引起的輕度放射病,如果用茶葉提取物進行治療的話,有效率可以高達90%以上;對放射性輻射引起的白血球癥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3、有助于提神醒腦
茶葉中的咖啡堿可以使得人體的中樞神經興奮,使人精神振奮,并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4、有助于利尿解乏
茶葉中的咖啡堿會刺激到腎臟,使尿液迅速的排出體外,提高腎臟的.濾出率,并減少有害物質在腎臟中滯留的時間。咖啡堿還可排除尿液中的過量乳酸,使人體盡快消除疲勞。
5、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茶葉中的咖啡堿、維生素b1、維生素c可以提高胃液的分泌量,幫助消化,還能增強分解脂肪的能力。茶中含有的芳香族化合物也可以溶解脂肪,并防止脂肪積滯。
茶道文化知識篇七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葉的起源地,是世界產茶、飲茶最早的國家,制茶飲茶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經》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可發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在當代社會中,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茶與文化的結合,也必然有新的延伸,新的形態,新的載體。它可以和現代藝術結合起來,用于茶藝演示;可以和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結合起來,在茶館、劇場、和盛大的茶會上演出;也可以制成光盤、拍成電影和電視劇供人欣賞,成為新的.文藝作品,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新內容。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
研究茶和茶文化的發展史,還能觀察到中國歷史上不論是儒家、釋家、道家和民間人士都非常重視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文明,非常重視茶與文化的結合。
研究儒家的人士,從茶性平和、高潔,引伸出茶道和、和為貴的哲學命題,把飲茶和修身養性結合起來;釋家提出茶禪一味,把飲茶與修禪悟道融為一體;道家重視茶的怡情養性功能,認為飲茶能輕身換骨,進而追求精神的永恒。民間人士則以茶為禮,以茶會友,以茶待客,形成各有特色的社會習俗。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于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也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飲茶有利于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合理的喝茶對人體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的話那就對人體有害處了。喝茶要看體質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燥熱、虛寒之別,而茶葉經過不同的制作工藝也有涼性及溫性之分,所以體質各異飲茶也有講究。燥熱體質的人,應喝涼性茶,虛寒體質者,應喝溫性。
在當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城市居住的人們,更應經常喝點茶,因為喝茶具有;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并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飲茶對預防齲齒也有很大好處,茶葉中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發生的腸炎、痢疾等。據英國的一次調查表明,兒童經常飲茶齲齒可減少60%。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其中喝茶對人身的好處有太多,我這里就不再一一的介紹了,還是讓各位愛好茶文化的人去慢慢的品去。
說喝茶不應當說喝,應說去品,喝是指渴了喝,品則是用心去品,品出人生,品出茶的靈魂,飲茶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一個人的行為道德。小小的茶杯,就像一個大千世界,而每片茶葉則如滾滾紅塵中的蕓蕓眾生。人生如茶,茶似人生。閑暇之余,我們品茶時也不忘品人生,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人生況味,深感人生如茶。雖說茶盞小,但啟示卻是不少,人的生老病死乃自然之理,正如夕陽西下總有旭日東升的時刻,難得的是不懈奮斗精神和愈挫愈勇的斗志。人生數十載,彈指一揮間,幾多悲歡,幾度沉浮,而永恒的卻是人類崇高的事業,正如這沁人心脾的清茶幽香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可貴的是那份執著和赤誠。
茶道文化知識篇八
在飲茶的時候,不要大口的吞咽茶水,或者是制造出咕咚咕咚的聲音,這樣不僅表現得不禮貌,還會將禮儀分大減,其實喝茶的時候,要小口小口的喝,仔細的品嘗,如果有茶葉在水面上漂浮,那樣可以用茶杯蓋將其拂至一邊,或者也可以輕輕的將茶葉吹開,切記,不能吃茶葉更不可用手把茶葉從杯里撈出來。
2、再三請茶提醒客人該告辭
在以前,我國有再三請茶的敬茶方式,這樣是做是為了提醒客人應該要告辭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在招待一些老年人或者是海外的華人時,不要再三請茶(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對方喝茶)。
3、日本人飲茶講究茶道,注重氣氛,喝茶只喝一小碗
日本人飲茶講究茶道,日本人以茶道招待客人時,會更注重氣氛的渲染,而在茶方面,只要飲用一小碗就好了,也可以是參加者輪流著飲用一碗,不要喝了一碗再喝一碗。
茶道文化知識篇九
>商務禮儀茶道知識分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種。根據行禮的對象分成“真禮”(用于主客之間)、“行禮”(用于客人之間)與"草禮'(用于說話前后)。
站立式鞠躬與坐式鞠躬比較常用,其動作要領是:兩手平貼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彎腰,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彎腰到位后略作停頓,再慢慢直起上身。行禮的速度宜與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現不諧調感。"真禮"要求行九十度禮,"行禮"與"草禮"彎腰程度較低。
在參加茶會時會用到跪式鞠躬禮。“真禮”以跪坐姿勢為預備,背頸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斜,同時雙手從膝上漸漸滑下,全手掌著地,兩手指尖斜對,身體傾至胸部與膝蓋間只留一拳空當(切忌低頭不彎腰或彎腰不低頭)。稍作停頓慢慢直起上身,彎腰時吐氣,直身時吸氣。“行禮”兩手僅前半掌著地,“草禮”僅手指第二指節以上著地即可。
(二)伸掌禮
這是品茗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禮節,表示"請"與"謝謝",主客雙方都可采用。兩人面對面時,均伸右掌行禮對答。兩人并坐時,右側一方伸右掌行禮,左側方伸左掌行禮。伸掌姿勢為:將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邊,四指自然并攏,虎口稍分開,手掌略向內凹,手心中要有含著一個小氣團的感覺,手腕要含蓄用力,不至顯得輕浮。行伸掌禮同時應欠身點頭微笑,講究一氣呵成。
(三)叩指禮
此禮是從古時中國的叩頭禮演化而來的,叩指即代表叩頭。早先的叩指禮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腕握空拳,叩指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為將手彎曲,用幾個指頭輕叩桌面,以示謝忱。
(四)寓意禮
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禮儀動作,最常見的有:
鳳凰三點頭。用手提壺把,高沖低斟反復三次,寓意向來賓鞠躬三次,以示歡迎。高沖低斟是指右手提壺靠近茶杯口注水,再提腕使開水壺提升,此時水流如"釀泉泄出于兩峰之間",接著仍壓腕將開水壺靠近茶杯口繼續注水。如此反復三次,恰好注入所需水量,即提腕斷流收水。
雙手回旋。在進行回轉注水、斟茶、溫杯、燙壺等動作時用雙手回旋。若用右手則必須按逆時針方向,若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類似于招呼手勢,寓意“來、來、來”表示歡迎。反之則變成暗示揮斥“去,去、去”了。
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正對他人,否則表示請人趕快離開。
斟茶時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話說:“茶滿欺客”,茶滿不便于握杯啜飲。
〈〈〈返回目錄
茶道文化知識篇十
1.1、平靜葡萄酒(still wines):是指在20℃時,酒中二氧化碳壓力低于0.05mpa的葡萄酒,市面上的大部分葡萄酒都是屬于這種類型。
1.2、起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s):是指在20℃時,酒中二氧化碳壓力高于或等于0.05mpa的葡萄酒,法國香檳(champagne)、西班牙卡瓦(cava)以及意大利阿斯蒂(asti)等都屬于起泡葡萄酒,但不是所有的起泡葡萄酒都可以叫做香檳或者卡瓦。
1.3、低泡葡萄酒(semi-sparkling wines):是指在20℃時,酒中二氧化碳壓力在0.05mpa-0.35mpa的葡萄酒。
2.1、滋補作用
葡萄酒中含有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這些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它可以不經過預先消化,直接被人體吸收。葡萄酒中的酚類物質和奧立多元素(oligoelement),具有高氧化劑的功能,可以防止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反應性氧(ros)對人體的傷害(如對細胞中的dna和rna的傷害),這些傷害是導致一些退化性疾病,如白內障,心血管病、動脈硬化、老化的因素之一。
2.2、助消化
最優良佐餐飲料。葡萄酒能刺激胃酸分泌胃液,葡萄酒中單寧物質,可增加腸道肌肉系統中平滑肌肉纖維的收縮,調整結腸的功能,對結腸炎有一定療效。甜白葡萄酒含有山梨醇,有助消化,防止便秘。
2.3、利尿
一些白葡萄酒中,酒石酸鉀、硫酸鉀、氧化鉀含量校高,具利尿作用,可防止水腫和維持體內酸堿平衡。
葡萄酒行業的大部分商家幾乎都在強調自己的產品擁有悠久的歷史,把年份放到一個突出的位置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但是很多人并沒有真正理解“年份”對葡萄酒的價值。“年份”在葡萄酒領域內有著特殊意義,它與當年的天氣狀況、風土特性等自然因素相關,是影響葡萄酒酒質的先決條件。評判年份好壞的標準與年齡并不相關,而與一系列自然指標相連,如降雨量、日照時間等。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與人的認知習慣有關。人會認為時間是檢驗一切的最好標準,能夠長久存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產品往往是好的產品。這種認識其實忽略了葡萄酒這種產品的特性。由于洋酒等蒸餾酒的推廣力度比葡萄酒強而有力,蒸餾酒世界對酒齡的推崇往往會讓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產生偏差,認為葡萄酒與蒸餾酒一樣以酒齡長為佳。單純以酒齡來評判葡萄酒是不成立的`,影響葡萄酒酒質的因素除了天氣、土壤等先天條件外,還有釀酒師的技術和釀酒工藝的精準程度。因此,葡萄酒并非越老越好,好酒來自于天、地、人的完美結合。
1、避光、避高溫
存酒的地方要遠離會散熱的電器設備,也不要把酒存放在廚房或者洗衣房中,存放場所只要溫度變化值比較小,整體溫度控制在20℃以下就可以了。高溫最容易對葡萄酒造成毀滅性傷害,隨著溫度的升高,酒的風味會變得粗糙,還有可能造成酒的變質。另外,葡萄酒的儲存是需要避光的,尤其是日光、白熾燈、射燈、霓虹燈的照射。
2、臥放儲存,保持清潔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未開瓶葡萄酒儲存時要臥放。雖然葡萄酒在飲用時須適度氧化,讓其香氣能釋放出來,但存放時卻忌空氣,臥放可保證軟木塞浸泡在酒中,使軟木塞保持一定的濕度。如豎放,軟木塞會漸漸地因干枯收縮而漏氣。因此,酒買回后應讓它即刻“躺下”。
3、另外,存葡萄酒的地方均須保持清潔,避免留下食物及容易變質的物質。因為存酒地方有異味也會透過軟木塞進入酒內,最終導致飲酒時產生難聞的異味,影響酒質。
1、小刀開瓶器:先擦干凈酒瓶之后用小刀切開瓶口的膠帽,再把瓶口擦干凈。這時將螺絲鉆尖端插入軟木塞的中心,然后直立螺旋鉆,順時針方向緩緩旋轉鉆入軟木塞中,先將第一個活動關節扣住瓶口,用左手緊緊握住;再用右手將手把直直地提起來軟木塞出來一半時,再將第二關節扣住瓶口,重復之前的動作。如果感覺到快拔出時就停住,用手握住木塞,輕輕晃動或轉動,木塞就被拔出來了。
2、海馬開瓶器:手按刀背,于瓶口凸起處逆時針劃割180度,順時針再劃180度,直到劃開為止。然后對準木塞正宗,垂直向下用力,順時針旋轉酒刀。記住不要鉆透木塞,用最外側的馬蹄口位抵住瓶口,用力上提刀柄,直至開瓶為止。瓶塞不要直接拿出,防止木屑掉落。慢慢拉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