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游九寨溝篇一
記憶中也游過很多的地方,有險峻的黃山,有秀麗的桂林,還有……然而,那次的九寨溝之行,卻讓我徹徹底底地驚嘆了一回。
形容九寨溝,不是單單一個"美"字所能表達清楚的——那兒,古樸的棧道,斑斕的彩林,青藍色的湖泊,繚繞的云霧,壯麗的雪山,還有或別致,或與眾不同的瀑布……哦,對,還有那充滿了民族風情的藏族寨子……或許,擁有這其中的任何一樣,都是至美的一道風景線。
之前,我們就聽說藏族人把這兒的湖泊稱為海子——大海之子,一點不假,當我第一眼看到九寨溝的湖時,還真就把它當成了大海之子——青藍色的湖水,與藍色的大海的顏色比起來,真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畢竟是湖泊,總是比無邊無垠的大海小的多,難怪,藏族人會把這里的`湖泊稱為海子!走在水邊的棧道上,放眼望去,青藍色的湖水與四周山上的彩林的顏色形成強烈的層次感,樹的顏色有青翠的綠色,耀眼的紅色,古樸的墨綠,淡雅的黃色……看到湖水與彩林的顏色的搭配如此美妙,我不禁感恩大自然,感激大自然的恩惠,感謝大自然帶給我們這么美妙的視覺享受!
游九寨溝篇二
這篇課文是西南師范大學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一篇寫景的精品范文。學生自一年級至今已經在教材中接觸了不少寫景文章,對于寫景文章的特點和學習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文的安排在學生學習和仿寫寫景文章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本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和首尾呼應的寫法十分明顯。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2、3、4自然段圍繞“人間仙境”這個主題,分別向我們展示了九寨溝五彩斑斕的海子圖、絢麗多彩的山林圖和變幻莫測的深秋圖。
下面我說說我是怎樣制定本課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共10條,其中有: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4)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
(1)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四段,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2)聯系上下文,理解“嘆為觀止”、“絢麗多彩”的意思。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觀察和表達的方法,用幾句話給風景圖配解說詞。
其中教學的重點是:品讀重點句段,感悟九寨溝迷人;教學的難點則是為風景圖配上解說詞。
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生活經驗,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準備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品味、以讀代講”為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重感悟、重積累、重體驗、重情趣、重遷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讀、品、誦、贊相結合,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本文的教學安排了兩課時。現在,我具體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環節一:反饋初讀,引入新課
這一環節我主要是采用聽寫生字的形式,檢測學生字詞掌握情況,在評價時,要求學生從正確、規范、行款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以一句話“這篇課文從哪些方面介紹九寨溝的美?”來檢測學生在第一課時的初讀情況,并依據反饋板書——海子圖、山林圖、深秋圖。
設計意圖:認識字詞、了解文章大意是上一課時所要完成的內容,采用復習反饋的方式既檢測了舊知,又順理成章地導入新課,體現了“實效課堂”的相關理念;對規范書寫的要求更是考慮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基礎性和課堂的實效性。
環節二:品讀感悟,理解文本
1、讀九寨
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閱讀提示,學生依據提示自由讀課文。
閱讀提示:
①把文章讀正確、流利;
②用“——”畫出文中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反復讀一讀,記一記,品一品。
這時,學生自主學習,或靜默想象,想象文字所表現的精美畫面;或激情朗讀,抒發對九寨溝的喜愛與贊美之情。在這一環節,學生自學時,教師要相機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坐姿和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以學生的學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這是課程標準指出的一條教學策略,教師要做到有學有教,以學定教,先學后教,不學則不教。對坐姿和讀書習慣的提醒是教育細節的一個體現。
2、品九寨
①組內交流讀書收獲。自學完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通過不同形式,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
②全班交流,展示“自讀自悟”的成果。
這一過程,我鼓勵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同時對學生的發言,我會給予指導、肯定和評價,激發學生表達自我感受到欲望。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品這幾句話:①水晶晶亮亮,乳白色、深藍色、翠綠色、橙黃色……令人嘆為觀止。②松杉青綠,椴木淺黃,朱紫的是山杏,殷紅的是楓樹,還有無數山花和野果,把溝溝嶺嶺點染得絢麗多彩。③天氣變,感覺也變:雨水洗過的九寨溝,像一幅水粉畫;陽光沐浴著的九寨溝,像一幅油畫;云霧繚繞的九寨溝,像一幅國畫。
對第一句的品讀,我主要抓住“嘆為觀止”這個詞,具體設計是這樣的:①我加上導語“看到如此美景,游客們會有怎樣的感嘆……在學生模擬游客感嘆的基礎上,我說,這就叫“嘆為觀止”,就是“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這樣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②在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帶上自己的感受,讀出贊嘆的語氣。然后,抓住句中省略號,讓學生想象九寨溝的水還會有哪些顏色,豐富學生的積累。③指導美讀:在學生理解這些的基礎上,我加上這樣三個導語,引導學生美讀。a、九寨溝的水(男生接著讀‘晶晶亮亮……’)b、游客到了九寨溝,看到九寨溝的水一定會飽含深情地贊嘆道:九寨溝的水(女生接著讀‘晶晶亮亮……’)c、如果我們到了九寨溝,看到九寨溝的水,我們也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道:九寨溝的水(全班一起接著讀‘晶晶亮亮……’)依據展示,隨機出示重點句(如:水晶晶亮亮,乳白色、深藍色、翠綠色、橙黃色……令人嘆為觀止。)
對于第三句話的品讀,我準備在“讀文字、想畫面、感悟詞句”的基礎上結合圖片和“水粉畫、油畫、國畫”的介紹,幫助理解。之后,采用加提示語導讀,分小組讀,分男女生讀等形式加深記憶,三五遍之后,學生即可熟讀成誦。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重在感悟九寨溝水、山、深秋天氣的不同神韻,完成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也為下面“誦”的完成提供基礎,做好鋪墊。
3、誦九寨
有了讀和品的環節,重點語句學生已經牢記在心,頭腦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畫面,此時我設計兩個步驟,將學生理解注入到文字中通過聲音表達出來。
首先,背出文中留給大家印象最為深刻的句段。
其次,分別解說九寨溝的海子、山林、深秋天氣。
再者,用自己的語言,以導游的身份,為課后“九寨溝春、夏、秋、冬”四季圖配解說詞。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由易到難,問題有一定梯度,通過提問不同程度的學生來回答,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鍛煉和發展的機會,照顧到了學生參與的范圍。同時,從背到說,體現了從積累到運用。
4、贊九寨
這一環節我準備這樣做:欣賞了九寨溝迷人的景色,大家心中一定激蕩著千言萬語,讓學生通過寫幾句話或一首小詩,來贊美這無限迷人的自然風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既是對前幾個環節的延續,又是情感的宣泄,更是讀與寫的結合,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環節三:拓展延伸,總結全文
1、教師介紹九寨溝的其他資料。
2、讓學生簡要介紹一下自己身邊有哪些自然景觀。
3、依據板書,進行內容總結。同時導讀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讓“人間仙境”這樣的主題在感受九寨溝的迷人風景時自然流露,讓課堂在情感推向高潮時戛然而止,同時領悟“首尾呼應”的妙處所在。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由課內拓展到課外,由遙遠的九寨溝又回到了我們的身邊,既總結了文章的寫作方法,實現了知識的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仿照本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段式,抓住景物特點,用上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寫一處景物。
游九寨溝篇三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12個生字,讀準“神奇、倒映、詩情畫意、人間仙境”等詞語。
2、了解最后一自然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3、了解文章從上而下的觀察方法以及比喻擬人等表達方法,并學會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訓練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九寨溝的美麗的自然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喜歡旅游嗎?都去過哪些地方?為什么喜歡旅游?是呀,旅游可以開拓眼界,愉悅心情,今天哪我們就跟著巴金爺爺一起去九寨溝游覽一番。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伸出手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課文都預習過,能讀好這些詞語嗎?(松潘、鑲嵌、湖泊、攀吊、窺視、羚羊、咀嚼、躥出來、銀花四濺、蔚為壯觀、憨態可掬)
來這排同學開火車,讀對了同學們跟讀,讀錯的我們一起來幫忙。
去掉他們的伙伴還能讀好嗎?
3、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這次老師有要求,讀完課文后一定要有話可說。
4、讀得很認真老師都不忍心打擾你們了。誰來說說自己想說的話?
(預設評價:1、這是你的收獲。2、談出了自己的感受3、)
5、過渡:
如此神奇的九寨溝巴金爺爺這樣贊嘆到(屏幕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獸珍禽、九寨溝真是一個充滿詩話意的人間仙境啊!
誰來讀讀?
課文的一句話把整篇課文內容濃縮在一起,可以用一個什么詞把前三個詞概括起來?能找出這些詞語相關的段落嗎?給大家點時間快速瀏覽課文。
誰來說說你找出的段落?(第幾自然段?)
三、品讀課文,讀中感悟
自然風光
來,我們隨著巴金爺爺雋永凝練的文字來欣賞九寨溝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
品讀一:“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顆顆寶石鑲嵌在彩帶般的溝谷中。湖水清澈見底,湖底石塊色彩斑斕。
總體感悟
1、自己讀讀你發現了什么?
(預設評價:你發現了這段話中講了什么內容。)
這次你有什么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