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一
《20世紀中國歌曲發展史》是一門結合中國20世紀不同時期的背景介紹中國歌曲發展概況的課程。本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校園歌曲的發展歷程、大眾歌曲史、戰亂年代的“離散之歌”、共和國歌曲發展的民族淵源、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歌曲及其多元文化下歌曲發展的新面貌。在本節課程中,通過欣賞《茉莉花》、《黃河船夫曲》等不同時期的歌曲,感受蘊含在歌曲中的民族情感。
具有代表性的是《茉莉花》,首先《茉莉花》是一首江南小調。據錢仁康先生的考證,我國最早刊載《茉莉花》歌詞的是由玩花主任選輯、錢德蒼増輯,于清乾隆年間(1736-1759)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但《綴白裘》只記了劇詞,沒有曲調。《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次歌唱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里,采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詞原曲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個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變成集中歌唱茉莉花,并以悠揚婉轉的拖腔作為結束,就成了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
《茉莉花》在海外傳播并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熟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的對《茉莉花》的使用。在歌劇《圖蘭朵》的第一幕,宮中官員宣布向公主求婚的波斯王子沒有猜中公主的三個謎,要按照約定處死時,姑娘們的齊唱所唱的曲調,就是《茉莉花》。另外,《茉莉花》的音調,在劇中多次用男生合唱、女聲合唱、交響樂隊等形式來表現,貫穿于全劇之中。《茉莉花》作為東方音樂的代表,作為《圖蘭朵》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并伴隨著這部經典之作的流傳,江蘇民歌《茉莉花》在海外也為世人所熟知,成為中國民歌在世界音樂舞臺上的典型代表。
《茉莉花》被重新發現,進而成為一種文體符號,是因為它符合當代的審美風尚。《茉莉花》清麗、歡悅的韻律、友愛和諧的意境、洋溢著現實感性的快樂情調,順應了審美平民化意識覺醒這一趨勢,喚起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豐富的聯想。
1997 年6 月30 日,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上,由我國旅美作曲家譚盾創作的《1997 天.地.人》交響曲,第一首就是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一首熟悉的旋律磅礴地詮釋了香港回歸的這一歷史事件。1998 年6 月,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文藝晚會上,男女二重唱《茉莉花》再次傾倒了來自大洋彼岸的客人。中國民歌《茉莉花》已成為中國人民合平友好的象征。2003 年,宋祖英作為第一個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的中國歌唱家,她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茉莉花》。最令人激動難忘的還是2003 年8 月3 日,2008 年奧運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在北京天壇公園祈年殿隆重揭曉。管弦樂又奏響了《茉莉花》的旋律??此時此刻,你所聽到的《茉莉花》的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蕩中蘊含著堅定, 似乎向世人訴說:“《茉莉花》的故鄉——古老的中國正闊步向前!”在2004 年在雅典第28 屆夏季奧運會盛大閉幕典禮上,作為第29 屆奧運會東道主的中國,表演了閉幕典禮中的最后一個節目:中國兒童站在巨型燈籠上演唱中國民歌《茉莉花》。那個有典型東方神韻的形式,一下子把人們帶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國。那熟悉而清新優美的旋律響起,一下子使東西方的情感拉得更近,帶給人們的是親切的企盼。
《茉莉花》在國家典禮、文化交流等事務上的使用,使《茉莉花》的意義非同一般,此時的《茉莉花》不僅僅是一個具有東方意韻的中國民歌,它在展現中國古老文化、勾通東西方情感交流與認同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已遠遠超出了歌曲本身。《茉莉花》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 她向世界展示出中國文化的和緩、柔美、善意等“軟實力”, 是和諧世界的和諧之聲。一方面“它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的結構,又能與西方的審美習慣相適應”。
《茉莉花》芬芳馥郁、樸實無華, 在人們心里是很高雅、很圣潔、很純真的美好形象。人們歌頌她的潔白無暇, 歌頌她的樸實無華, 她代表著人們追求理想, 追求純真和諧的美好愿望, 符合創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 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濃的民族風韻, 在樸素的旋律和音樂節奏中凝聚著民族的信仰、希望和情感。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茉莉花》既是中國的, 也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財富。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二
《成長在路上》這首歌讓我感受到了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和不斷努力的必要性。每一個人都在成長的路上,這條路上充滿了艱辛和挑戰,但也會因為堅持和努力而變得更加美好。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走到了死角。但是每次聽到這首歌,我就能夠激勵自己不放棄、堅持走下去。
歌詞中的“大聲說出自己是誰,沖破迷霧,追逐藍天”讓我感到特別深刻。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必須學會堅定自己的立場,勇敢地面對困境和挑戰。只有勇敢跨出第一步,才能沖破迷霧,看到更加廣闊的藍天。
歌曲中的“遠方的路在呼喚,夢想的翅膀已經張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夢想。我們都有夢想,有些可能只是小小的愿望,但也有可能成為改變我們一生的動力。面對夢想,我們要勇敢追求,不畏挫折,不放棄努力。
歌曲中的“有夢就有希望,奮斗不放棄”讓我充滿了信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會面臨挑戰,但是只要堅持努力,就會有所收獲。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付出,只有不放棄,才有可能最終獲得成功。
總之,這首歌讓我明白了成長的真諦,只有不斷地堅持和努力,才能夠得到成長和收獲。讓我們一起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夢想和未來,不斷前行,成長在路上。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三
我對音樂的欣賞體會 我從小喜歡聽音樂,每當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拿起mp3或者手機帶起耳機聽一首輕松愉快的歌曲,沉浸在放松的氣氛里,自己的心情機會慢慢變得平緩放松,心中的郁結能在音樂中消散。我喜歡音樂,喜歡一個人伴隨著輕輕的音樂靜靜的躺著的感覺,音樂是個奇妙的殿堂。在大學生涯中的最后一次選修課中,我選擇了大學音樂,沒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只因為我喜歡音樂。在音樂中,我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忘卻一切煩惱與憂愁。在一個學期的課中,老師給我們講述了很多有關音樂方面的知識,也讓我們欣賞了眾多樂曲。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余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后,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了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更多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是因為它的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于接受。比如周華健的《朋友》講述的是朋友之間的友情;筷子兄弟的《父親》描述的是父子的感情,流行音樂更容易讓人接受。而對于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以前我一直覺得民族音樂不好聽,或者說是聽不懂,不了解。像大多數青年人一樣,我喜歡當今的流行音樂,我對港臺流行音樂更是趨之若鶩,不喜歡民族音樂,對民族音樂知識可以說了解甚少,說不出幾種民族樂器的名稱、叫不出幾位中華民族音樂家的姓名。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動人。我被吸引了,我國民歌浩若煙海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得到豐富的體驗,體味到各民族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地域色彩。民族音樂風格上地區差異而不同,這也是它們的魅力所在,因為只有這樣,音樂的元素才會豐富起來,否則再有內涵的歌曲總有一天也會聽“膩”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還是音樂元素的多元化。這學期的大學音樂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像是一個導游,引導著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弦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歌劇、舞劇等等......自從第一次上了音樂鑒賞課,我就對這門課很感興趣。無論是老師的授課方式還是音樂本身,對于老師所講的內容,我都覺得受益匪淺。經過一學期的相處和學習,在音樂方面我也略有所知,了解不同音樂的發展史。無論是古代音樂,還是流行音樂,以及中外藝術歌曲,經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也了解了很多。不像以前總是很盲目的去聽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樂,把很多經典的音樂遺忘了。
音樂鑒賞課,一堂可以讓自己完全放松的課,很喜歡老師的講課方式,喜歡老師的平易近人以及溫柔,對我們的理解和愉悅的生活態度。3節課120分鐘的課,老師總能帶動大家的聽課興趣,每堂課給我們講許多有意義的內容。這也是唯一一門可以讓我聚精會神連續聽三節的課。第一次聽課時,就喜歡老師上課,在老師的推薦下,我欣賞了很多著名曲目。在課上,看到老師展示的我們這學期要欣賞的多到數不清的音樂曲目,我頓時產生了一股滿足感,欣賞這么多曲目,不怕音樂素養提不高。可當我真正開始學習如何欣賞音樂,并慢慢體會到音樂欣賞的精髓時,我發現最初的我,真的是個庸俗的人。在老師介紹的民族歌曲里我印象最深的要數《月光下的鳳尾竹》,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著名的傣族樂曲,以葫蘆絲演奏的版本最為常見;后燕妮、關牧村等也演唱過該曲目的歌唱版本,其他樂器也有過演奏。此歌曲比較容易演唱,只有一小段是比較難唱的。且有許多舞者將其改編成優美的舞蹈,尤其是優雅恬靜的傣族舞,風韻十足。你聽,竹林中傳來了陣陣葫蘆絲聲,淡淡悠揚。美麗的姑娘輕倚在鳳尾竹旁,清澈的雙眸中流露出期待的目光。月光斜灑在她的衣裙上,把她曼妙的身影一直拖到金色的水面上。樂聲漸漸輕靈飄逸起來,姑娘起身來到水池旁,在月下忘情的輕舞著、旋轉著,波光中疊映著她曼妙的身影,月光下裙擺也輕輕飄揚落寞的斜倚在鳳尾竹旁吹奏起情歌,眼前生出心上人飄逸輕靈的舞姿,著一縷花衣,似一個精靈,在月光下瀉一地旋轉的身影,竹林的小徑上。微風輕拂鳳尾竹,遠看像一層綠色的霧在舞動,竹樓里美麗的阿妹正深情的凝望窗外,竹樓外癡情的阿哥愛慕的葫蘆絲聲,在靜謐的夜晚愈加纏綿,彼此正傾訴著心中的愛戀。《月光下的鳳尾竹》描繪了一個優美的意境,讓人沉迷其中!
通過本學期對音樂鑒賞課的學習,我對音樂的思想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前,我只是喜歡聆聽音樂,享受音樂給心靈帶來的那份愜意和舒心。現在,我認識到,音樂它是一個有靈魂的東西。它不僅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同時又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一個學期下來,我不僅聆聽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有古典派的,浪漫主義派的,遍及世界各地,也學到了不少音樂知識。所謂的音樂,廣義上來說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就是音樂。它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它能用有組織的旋律和節奏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音樂,體驗音樂情感的一項音樂實踐活動。社會生活中處處有音樂,欣賞音樂已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大學開設音樂課的目的也在于通過欣賞古今中外名曲名段,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余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后,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了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這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國的古典音樂,體味到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美。笛聲的清脆,簫聲的深沉,琵琶的錚錚之音,這些我們都從中感受到了華夏之音的美妙,體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國的古典音樂是以五音--宮商角徵羽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音樂大家創作了中國獨特的音樂形式。如今在民間十分流行的是嗩吶這種樂器,無論民間的喜事還是喪事嗩吶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樂器之一。嗩吶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我國的音樂大家創作了優秀曲子如《百鳥朝鳳》堪稱經典。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的自豪感與自信心,有提升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老師為了讓同學們更多地了解音樂這片無邊的海洋,決定讓大家分組并選擇主題進行ppt展示,我們小組合力一起收集資料,在收集過程中我進一步的感受音樂的魅力和遼闊,漸漸地,在那一首首音樂片段中我越發愛上了音樂。音樂真的可以說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福音。她既可以借助歌曲的詞表達出人類情感,也能夠單純用旋律的琳瑯之音締造天籟。
音樂課已經快要結束了,在此感謝老師的專業知識的傳授,使我從簡單的聽歌這樣膚淺的理解到懂得欣賞音樂元素的基本欣賞方法的轉變。通過大學音樂這門課,我學習到了有關音樂的基本常識,在老師的教導下,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賞,如何去鑒賞,并深深的感悟了音樂不僅能歌頌人物,描繪景色,還能對人的喜怒哀樂進行描述,激發我們的激情,對人或物的諷刺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音樂完美展現出來。現在我學會了如何去鑒賞欣賞音樂,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將在音樂的音符中過得更加多姿多彩 我相信,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生活的調和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樂的意義所在。在情緒低落時適合聽激情澎湃的音樂如交響曲與進行曲,在心情煩躁的時輕音樂是不錯的選擇能讓人平靜下來,認真的思索。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里,音樂,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感情重要的存儲和表達方式,必定將會更受我們的歡迎。
音樂是世界是所有聲音的詮釋,是生活的調味劑。沒有音樂世界將枯燥無味,生活將死氣沉沉沒有活力。音樂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陶冶了我們的情操!學習了這門課我明白了音樂的魅力,或許是這樣:我們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但是要懂得怎么樣去欣賞也音樂!總而言之,大學音樂這門課程提高了個人的素質和修養,并且對音樂欣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現在的音樂教育,就是應該培養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幫助學生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開啟自主學習的心智、拓展自主學習的空間。
們自己去爭辯;給學生一點權利,讓他們自己去行使;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創編。
音樂新課程不僅對傳統音樂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更是給學校的音樂課程帶來了全新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基礎音樂教育面臨著自身發展的一系列問題:諸如課程定位、性質、理價值、理念問題,課程目標、內容問題,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問題,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材的編寫與使用等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關系到基礎音樂教育課程建設與發展,在音樂課程改革的進程中,許多專家、學者、研究人員和音樂教師都被當前的一個音樂教育現象所震撼;為什么不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美好與快樂的音樂,這種尷尬的局面,足以引起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在重新認識基礎音樂教育時,我們不能不提到《音樂教學大綱》和《音樂課程標準》。這兩個指導和規范基礎教育音樂課程的文本,并非只是名稱與形式的不同。比較和研究《音樂教學大綱》與《音樂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傳統音樂課程與新音樂課程的本質區別,能夠悟出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的核心所在。即:以《音樂教學大綱》為代表的傳統音樂課程是從學科出發,從教師出發,規范和要求教師應教學科中的哪些內容,以及怎樣教等等。一言以蔽之,《音樂教學大綱》是面向教師的,體現了“學科中心”、“教師中心”的特點。而以《音樂課程標準》為標志的新音樂課程 則展示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最關鍵的變化,那就是鮮明地提出了基礎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因而,面向學習者,從學生的心理邏輯、音樂經驗和實際需要出發,指導與規范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習哪些音樂內容并達到什么標準,如何學習,以及教師應怎樣引導、促進和評價學生的學習等等,則是《音樂課程標準》最為顯著的特征。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的迅速推進,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將 面對新的音樂課程。因此,了解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狀況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學習音樂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熟悉音樂新課程的教學領域,掌握與運用音樂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和現代教育技術等等,音樂教師所迫切關心的課題。這些課題,雖然有些屬于新課程教學法的內容,而有些則更適合新課程教學論的范疇,研究和編寫立足于指導音樂新課程實踐的教學法類書籍會更加有利于音樂新課程的實施。
外出聽課(音樂)心得體會
一、聽課情況:
南湖中學席黎明老師執教七年級的《鳳陽花鼓》,教師依據以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學生從連線的復習題開始,引出鳳陽花鼓,然后以多媒體創設的情境畫面帶領學生進入到鳳陽花鼓的故鄉------鳳陽,很自然地切入本課課題《鳳陽花鼓》.接著老師向學生介紹了鳳陽歷史以及鳳陽花鼓的來歷。接著用多媒體展現歌曲的歌詞,學生朗讀歌詞,使學生在活動中熟悉了歌曲。為歌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的思路比較清晰始終圍繞著本課的主題。
不足和建議:
1、在做節奏練習前對五聲音階沒有明確說明,學生不明白五聲音階的組成和來歷,也就不會唱,在練習的時候沒有明確演唱出來;教師應根據音樂學科特點,使學生的學習符合音樂的規律,無論是節奏練習或是學習歌曲,必須要明確歌曲特點的前提下才能進行。
3、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分組表演表現的設計發生沖突,因為不可能
一小組中所有人都喜歡同一種方式,教師要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設計問題,二、陽川中學劉建麗教師也執教七年級的《鳳陽花鼓》,教學目標明確、教與學雙方都有高度的積極性。教師設計了闖關游戲創設情境,精心組織教學過程,使學生學習活動多樣化。
問題和建議:
1、在授課的過程中邏輯有些混亂,對五聲音階的介紹在前面練習了,在后面無需重復,這樣顯得有些調理不清。
2、對鳳陽花鼓的介紹過于簡單,對民間的藝術行為交代淺薄,激不起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熱愛,達不到這節課的效果。
3、對學生的評價不客觀。學生在獨唱歌曲時,對學生的評價只是看到了好的地方,對學生不足的地方沒有指正,這樣使學生對錯誤的唱法誤以為真,影響了教學效果。
4、沒有準備花鼓,使學生缺乏實踐。從這節課的許多地方可以看出,教師很努力想上好課,但音樂課堂的教學經驗有限,限制了教學效果的落實必須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否則無法上好音樂課。
姓名:吳亮 學號:2012210388 班別: 建專12班
通過學習音樂課,我感到自己的音樂才能被不斷的挖掘出來。我想:每個人的經驗、稟性不同,所對其體會也各不相同。猶如一杯清水,不同的人的品嘗味道也不盡相同吧。
對于兒童來說,音樂是他們的交流方式,情感表現的手段。我們尊重幼兒的想象和表達,鼓勵孩子自由的用身體動作表現自己對音樂節奏的強弱、快慢的感受。提倡幼兒同伴間的合作。初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個別缺乏自信的孩子,常去效仿其他人,對于他們,我們從“游戲”入手,將孩子們天性——玩(游戲)轉向——用心去“玩”,去經歷一種最完美的人類狀態。“玩”不怕失敗,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鼓勵幫助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在我看來幼兒音樂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形式。做的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做不做。兒童并不需要熟練的技巧,但是需要情感和環境的寬松自由。凡是能夠通過音樂創造活動自由靈活的表達、表現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兒童,他們容易解脫心理的緊張壓力,獲得情感的自由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進行品德教育,就要選擇能結合幼兒生活實際的教材,讓幼兒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理解其教育內涵,以達到教育目的。
在學習了音樂課的基礎之上,讓我也接觸了樂理知識!原來也接觸過一些,不過要想學好音樂必須要在學習樂理的基礎之上去完成。
要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彈琴是基礎!
我對于幼兒音樂理念和內容理解得較為膚淺,但我始終牢記:音樂教育重要的不是“教”。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也從中獲益良多。讓我在音樂教育理論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也讓我真正認識了音樂教育對于孩子們是多么的重要。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四
成長在路上是一首非常動聽的歌曲,這首歌中傳遞出的情感和感觸非常深刻。歌曲的旋律悠揚,讓人聽了之后心情愉悅,歌詞也充滿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首歌曲體現了人生的種種經歷和感悟,讓人不禁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產生深刻的思考。
成長在路上,這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成長和進步,也讓我們意識到成長的路途上,我們要承受很多的磨難和困苦。這首歌曲在體現了這樣的人生百態,并從中找到了人生的樂趣和價值。歌曲中的歌詞“風雨中我走出來,怕過什么山高水長”,傳遞出的是一種堅定的決心和對未來的信心。即便遇到了種種的困難和阻礙,我們也要勇敢地拼搏和前行,讓自己變得更加堅強和自信。
歌曲中的“路”代表了人生的旅程,無論在這條路上遇到了什么,我們都應該堅持下去。生命的意義在于不斷地前行,享受這個過程中的喜悅和快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積累。即便是遇到了挫折和失敗,我們也不要氣餒,而是要勇敢地面對并從中吸取教訓。
成長在路上歌曲中的堅定信念和勇氣是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所需要的品質。它告訴我們,無論生活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困難和坎坷,我們都可以勇敢地面對和克服。同時,這首歌曲也讓我們看到了成長的趣味和可貴之處。在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內心深處的滿足和自豪感,也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的機會和挑戰。
總之,成長在路上是一首非常動聽的歌曲,其歌詞充滿了感人肺腑的情感,傳遞出了關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我們需要在人生旅途中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勇氣,面對挫折和失敗,勇敢地前行并從中成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人生的旅途中收獲更多的幸福和成功。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五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影視音樂的不同分類,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演唱歌曲《送別》.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情感目標: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誼。2學情分析
我選擇的內容是我國影片《城南舊事》中的插曲:《送別》。這是一首一段體的歌曲,d大調,表達出一種依依不舍的誠摯情感。歌曲的旋律優美抒情,在李叔同的填詞下,使歌詞和歌曲達到完美的融合,意境深遠,成為一首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田園詩歌。通過歌詞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園;再由景寫人,這種特有的中國式描摹方式,總是使文字得到了升華,升華至人們內心美好情愫之中,“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使離別那淡淡的愁情,躍然心底。這對學生的價值觀又是一次很好的塑造和教化,世間還有如此美好的友情。
3重點難點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設計意圖】以流行影視歌曲引情激趣,將學生生活中已有的音樂感受帶進課堂,既拉進了師生距離,體現了教學活動與生活相結合的課改新理念,又揭示本節課的主題。(二)感受體驗,學唱歌曲《送別》(20分鐘)
2、學堂樂歌 學堂樂歌是人們對中國清末明初新式學堂中所設的音樂課程及所教唱的歌曲的稱謂。通俗點講,就是當時新興學校的校園歌曲,學堂樂歌的倡導、推廣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啟蒙音樂教育家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認識它們,但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學堂樂歌以舊曲填新詞為主,用中國民歌、小調的曲調或歐美歌曲的曲調填進創作的新詞。
3、欣賞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師:“下面老師來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老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請認真體會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
4、電影《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舊北京的社會,再現了當年那籠罩著愁云慘霧的生活。本影片采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三段并無因果關系的故事。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來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墻腳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被偷的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后來她領來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只能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自己的童年。剛才影片中的歌曲曲名為《送別》,是李叔同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李叔同(點擊課件)
6、出示歌譜,學唱歌曲 (1)用聽唱法學唱歌譜
(2)學唱歌詞。師:“同學們,我唱譜你們唱詞,請注意表現出歌曲憂傷悵惘的情緒。”
(3)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解決,進一步練唱。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發聲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讀音hu.c、切分音,長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頓
(13分鐘)(三)拓展活動 聽楊鴻年版本《送別》,體會歌曲的處理
(四)總結下課(2分鐘)
1、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學堂樂歌這個特殊的歷史產物、學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別》。歌曲完美地抒寫了人生離合的真實體驗和世間永存的摯意真情,從而使這首歌成為不朽的經典之作。今天的課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2、師生告別。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六
課程學習總結
院系名稱:化學化工系 班級名稱:應用化學2班 學
號:2012030198 姓
名: 王姿雅
1 《20世紀歌曲發展史》課程學習總結
《20世紀中國歌曲發展史》是一門結合中國20世紀不同時期的背景介紹中國歌曲發展概況的課程。在這次課程的學習中,通過欣賞不同時期的歌曲,使我感受到了蘊含在歌曲中的民族情感,獲益頗多。讓我從此對民族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了解了歌曲的背景后,那些歌曲聽起來似乎更有味道了。
一直很喜歡聽鄧麗君的歌,通過這段時期的學習,使我了解了這些歌曲的背景,聽起來韻味也不同了,感覺很不錯,值此我越來越喜歡這個課了。
2 學堂樂歌興起。
在近現代時期始自清代末葉的鴉片戰爭這段時期,歷經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農民革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百多年來,音樂文化的發展交織著傳統音樂和歐洲傳入的西洋音樂,但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以民主,科學為主要潮流的。傳統音樂首先以革命民歌的發展為以熱潮,在紅色根據地,邊區,解放區,革命歌曲更具有優秀的傳統,如《天心順》,《繡金匾》等。戲曲音樂中京劇的形成影響及于全國。各種地方小戲、評劇、越劇、楚劇等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民族器樂則以民間出現各種器樂演奏的社團為特點,如“天韻社”,“大同樂會”等等。
3 夜》,以及華彥鈞的《二泉映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歌曲又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
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校園歌曲了,有很多感觸。校園歌曲就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于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民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其曲風總體來說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
讓我沒想到的是“校園民謠”最早的校園歌曲是在日本出現的。由于學生們不滿貴族欣賞日本雅樂,文部省根據學校沒有音樂教材的情況,發動社會創作一些適合學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便應運而生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校園歌曲熱在日本走向低潮。
校園歌曲的演唱在70代中期,校園歌曲在臺灣興起,并且發展迅猛。如果說日本的校園歌曲是校園歌曲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那么,臺灣則是校園歌曲真正成型的誕生地,并將校園歌曲推向了輝煌。
在聽到這一部分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高曉松和老狼合作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上鋪的兄弟》,以真誠與純潔為標志,給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留下了青春的證明與印跡,令我感觸頗多。
當我們回首青春的時候,所有真實的、虛幻的、美麗的、迷惘的片段撲面而來,就像我們靜靜坐在窗前準備用一生去記憶的一道風景。而當它隨風而逝時,4 除了美麗,誰能清晰地記得它的每一種色彩,誰能把它講述得像那個瞬間一樣真實。校園歌曲只是人們有意識的給定的一個名字。其實校園歌曲的土壤永遠在那些心懷無限夢想的校園里。
聽著激勵的校園歌曲,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找到了些本該屬于我的東西,很感謝《20世紀歌曲發展史》,感謝你給我帶來了以前沒有的視聽體驗,感謝你讓我更加成長,懂得更多知識,感謝你讓我發現了很多淳樸的歌曲,謝謝你!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七
1教學目標
1、會唱歌曲《送別》
2、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
3、初步認識影視歌曲、學堂樂歌
1、會唱歌曲《送別》 2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 1.學會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2.了解陳叔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唱出歌曲所表達的情感。4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1、欣賞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
師:同學們,今天在上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并且請大家來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問路在何方》。
2、簡介歌曲
這首歌曲是依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改編的電視劇主題歌曲《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尤其在中央電視臺將其拍攝成電視劇后,其主題旋律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廣大群眾非常喜愛的電視歌曲。主題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題,起到了歌頌主題思想,幫助觀眾明確理解作品思想內涵的作用。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開元寺。李叔同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詩詞均所擅長。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門下。主要音樂代表作品有《送別》、《西湖》、等。
三、歌曲介紹: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師范人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于李叔同早年的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倡導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 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于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采用中國國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的特點,一是,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于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學唱歌曲
1.聽音范唱播放《送別》
1、先來朗誦一遍歌詞
2、學生一起朗誦
3、老師領唱簡譜
4、學生聆聽歌曲,跟著音樂輕聲哼唱
5、教師領唱
6、學生一起唱
三、擴展。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課堂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欣賞演唱了這首清新、淡雅、優美的《送別》。在這里老師真誠地希望同學們珍惜我們現在的師生情、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少一點沖動與矛盾,多一點寬容和幫助,為我們的和諧班級、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讓我們將來的離別不留遺憾。
2、今天的音樂課就要結束了,謝謝大家!
六、課后作業
你來試一試:借用《送別》的旋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填上一段新詞,唱給家人聽。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八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孕育著幼苗茁壯成長,這是一個富有書香氣息集體,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讀書氛圍。這就是泰來縣教育中心幼兒園,一所有著27年辦園歷史的省級示范幼兒園。
讀書,只有讀書,才能讓教師的專業知識更加豐厚,思想觀念不斷更新,業務技能更加熟練,專業水平更加精湛,這是全體教師共同認定的真理。因此,幼兒園把教師讀書活動作為提升專業素質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地開展。
為提高讀書活動實效性,幼兒園成立了以園長為組長的“讀書活動領導小組”,研究每學期的讀書活動方案,確定具體的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自讀、群讀、精讀及讀書匯報活動。集體讀書活動由教師自己選擇書目,群讀以教研組為單位大家共同讀一本書后匯報讀書所得。精讀由園長針對每一名教師的專業發展贈送專業書,利用一個假期或一個學期通讀整本書,并有名段記錄和學習反思。幼兒園每學期都要為教師購買新的專業書籍,園長每年參加幼教交流會,也會帶回很多專家推薦的好書,所以教師們能不斷看到新書,拓寬知識視野,豐富文化底蘊,對讀書充滿熱情。每學期幼兒園都要組織“讀書匯報會”或“教師讀書沙龍”,會上,教師們講述讀書所得,交流理論及心得體會,介紹新書,暢談讀書感受,表演有關讀書的精彩節目,每一次匯報會上,園長都要對教師的讀書活動提出好的建議,引領教師喜歡讀書、會讀書,并將讀書收獲充分運用于教育實踐。讀書,讓這里的教師能講、善談,工作富有創造性,各項比賽在省市獲大獎,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讀書,讓幼兒園的領導和老師擁有創新的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創造輝煌的業績。
“讓孩子從小喜歡讀書,熱愛書籍”是幼兒園的教育培養目標,營造良好的讀書環境,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書籍是提高幼兒讀書興趣的關鍵。每個班級都建立了“圖書閱讀區”,每天晨間區域活動時,孩子們三三兩兩圍座其中,自我閱讀,相互講述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了閱讀興趣。天天閱讀,讓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他們學會愛護圖書,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每月開展的“月表演”活動中,孩子們朗讀、表演、講故事,精彩展示自己的讀書收獲。
六一兒童節,教師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圖書,孩子們如獲珍寶,贈書活動讓孩子們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更讓孩子懂得從小就要愛讀書,才能成為知識豐厚的人。
幼兒園里有很多特殊的書,是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繪制的圖書,這些小書看似簡單,卻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習講述,喜歡閱讀。還有一些特別的書,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積木塊,每一塊上都有不同的圖案,組合在一起就是一本書,其中有無數奇妙有趣的故事。孩子的讀書興趣就是在這樣生動有趣的形式下培養起來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些幼兒教師們愿意繼續徜徉在書的海洋,讓自己學識更豐厚,思想更先進,教育策略更科學。她們也決心讓幼兒園小朋友的讀書活動開展得更加生動活潑,讓這些孩子們更加喜歡讀書,盡享讀書帶來的快樂。
成長在路上歌曲心得體會篇九
我曾經問過妹妹,成長的感覺是怎樣的。她略有思索后,回答我說:“應該是人長高了,衣服變小了吧!”我笑了,沒有回答。
出生了,“嗚嗚,嗚哇嗚嗚……”隨著陣陣哭聲,我降臨到人間,注定要經歷一切。我的人生路途便從此開始了。
一歲。“哎喲,嗚嗚……”我會走路了,雖然總會摔倒,可我總要離開了父母那溫暖的懷抱,接觸了世界上的一切生靈。
九歲。“快跑啊!加油!”我參加了運動會,每天訓練自己跑步,總是大汗淋漓。運動了,隨著一陣響亮的槍聲,我向著終點沖刺,雖然沒有取得好成績,但我知道,我已經盡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