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煮面條篇一
1、夢見面條,預示夢者身體健康,能夠長壽,事業上也不錯。
2、夢見做面條,這是吉夢,預示夢者好運即將來臨,倘若是單身者,可能會出現你的另一半,已婚者婚姻會更加美滿。
3、夢見吃陽春面,預示夢者近期桃花運不錯,倘若是單身者要抓住這個機會哦,倘若是已婚者就要保持冷靜,潔身自好了。
4、病人夢見煮面條,預示夢者近期就要痊愈,保持心態平和,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十分有必要的。
5、夢見吃面條,預示夢者由于鍛煉身體而使身體強健,以后還要繼續保持啊。
6、夢見吃通心面,預示夢者健康運不錯,還要繼續保持啊。
煮面條篇二
材料
面粉,雞蛋,蒜苗,鹽,香油,蔥姜蒜。
做法
1.面粉中磕入雞蛋揉成光滑略硬的面團,放入冰箱冷藏室靜置20分鐘。
2.蒜苗洗凈切片;雞蛋打散入鍋攤成蛋皮切絲備用。
3.面團取出再揉5-10分鐘,將面團按扁,搟成大薄片。
4.均勻的撒上面粉,防止粘連;將面皮疊成若干層,用刀切適中的寬度。
5.將切好的面條抖散。
6.鍋中水燒沸,放入面條攪散后煮至斷生,撈出盛在碗內,撒上蛋皮絲、蒜苗段。
7.另起鍋加入雞湯燒開,撇去浮沫,調入鹽、淋上香油即可。
8.雞湯澆在面條上即可。
材料
面條,蔥姜蒜,鹽,生抽。
做法
1.香蔥、小蒜葉切碎備用。
2.在面碗里放入適量鹽和生抽,倒入開水或高湯,加入2小匙豬油。
3.用一個大煮鍋,加入清水大火燒開,將1-2人份的鮮切面抖散后下入鍋內。
4.用筷子撥散,水再次燒開后轉中火,用筷子撥開面條。
5.煮至面熟撈出面條,在漏勺上瀝去水。
6.將面條三折后放入面湯碗中,撒上香蔥末和青蒜末即可。
材料
面粉、鹽、味精、胡椒粉、化豬油、蔥姜蒜、雞蛋。
做法
1.面粉放入容器加鹽2克拌勻,食堿粉放入清水中攪拌至溶化,慢慢倒入面粉中邊倒邊用筷子攪拌等面粉拌成雪花狀取出,放在板上用力揉搓出筋道成光滑的面團。
2.包上保鮮膜,靜置20分鐘。
3.餳面的空隙,如果喜歡,可煎兩荷包蛋。
4.將餳好的面團去掉保鮮膜,用刀分割成厚片再用壓面機軋成面皮,多壓幾道這樣做出來的面條才有筋道。
5.將壓好的面片軋成中等粗細的面條。
6.面條軋好了。
7.取湯碗三只,每只碗里放鹽2克、味精2克、胡椒粉1克、化豬油2克、花5克。
8.碗內各倒入沸水100克做成面湯。
9.將面條下入沸水鍋里煮開,加點涼水激一激,見面條浮起即可撈出裝碗。
10.面條好了,可以吃了,加個荷包蛋也不錯。
食材
豬肉餡150g、蝦100g、小餛飩皮150g、卷面100g、韭黃50g、蠔油適量、鹽適量、料酒適量、雞精適量、香油適量。
做法
1)準備材料。
2)韭黃洗凈切碎。
3)蝦仁一半剁碎,一半留用。
4)豬肉餡里加入姜末,加入生抽。
5)淋入料酒。
6)加入蠔油。
7)撒入胡椒粉。
8)加入雞精和適量高湯、香油拌勻。
9)韭黃放入豬肉餡里。
10)下入蝦仁和蝦仁泥拌勻。
11)把餡包入小餛飩皮中包好。
12)鍋中放入高湯,加入精鹽。
13)撒入胡椒粉燒開。
14)另一鍋中水開,下入面條煮開撈出放入碗中。
15)下入小餛飩煮熟放入碗中。
16)碗中加入香蔥,倒入熱好的高湯即可。
原料
寬面,豬肉,酸菜,青菜。高湯,辣椒油,白醋,花椒,辣椒。
崔曉燕
女,西貝餐飲面點總廚,面點開發、制作、面點師培訓是她的專長。
1、用清水洗干凈酸菜以后,切成碎末,豬肉也切成肉絲。
2、鍋里放油燒熱,放入花椒爆香,撈出,然后放入酸菜、辣椒和肉絲翻炒至熟。
3、倒入高湯煮開,再用小火煮至酸菜的味道融入湯里,然后加入辣椒油和白醋調味。
4、另取一鍋,加水煮開,放入面條煮至熟,撈出裝入碗里,然后放入青菜焯熟,撈起擺在面條上。
5、將做好的酸辣湯慢慢倒進面條里,然后攪拌均勻。
材料:
做法:
材料:
茄子1個,青椒1/2個,素肉20克,拉面1束(約120克)
做法:
1、茄子洗凈,切丁,青椒去籽,洗凈,切丁,素肉泡軟,切碎。
2、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撈出,放入面碗中。
3、先燒熱半杯油,將茄子炸軟撈出,順便將青椒過一下撈出,再將油倒開,然后加入其他調味料和素肉末周炒。
4、加入茄子和青椒,炒勻盛出,澆在面條上食用。
好吃秘訣:
1、茄子切丁后,最好用鹽水過一下,炸好顏色比較漂亮,油溫高一點較不會吸入太多油。
2、茄子和青椒燒太久顏色不好看,所以不要太早拌入。
材料:
黃花,木耳,香菇,大蔥,雞蛋
做法:
1、香菇木耳黃花泡發;
3、淋入打散的蛋液,勾芡撒蔥花蒜末。
村料:
面條200克,豬肉餡400克,芽菜100克,大蔥末25克,姜末10克,蒜茸10克,辣椒面1.5克,芝麻醬10克,油菜心1棵,香菜少許。
調料:老抽,生抽,料酒,米醋,高湯,花椒面,豬油,香油。
做法:
1、鍋熱后,倒入豬肉餡炒散待用。
2、用豬油將蔥、姜、蒜爆香,再放入辣椒面、芽菜、肉末煸炒,加料酒、老抽、生抽、米醋,點少許高湯,出鍋時放入芝麻醬、花椒面炒勻。
3、開水下鍋將面條煮熟,撈入碗中。油菜心焯熟待用。
材料:
牛肉500克,面條500克,小白菜250克,水10杯,蔥4根,姜2片,大蒜8粒,八角4粒,辣椒1根;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麻油少許。
做法:
1、牛肉洗凈切塊,氽燙去血水。
2、起油鍋,炒香蔥、姜、蔥段、八角、辣椒、牛肉,加入醬油1杯、水6杯、酒1湯匙、辣豆瓣醬1大匙,用中火煮約1小時。
3、水燒開,煮熟面條撈出,再燙熟小白菜。
4、碗中放入麻油少許、蔥花、牛肉湯,加入面條、青菜、牛肉即可。
特點:香噴噴,好吃看得見。
材料:
切面150克,麻醬一大匙,蔥花一中匙,精鹽半小匙,味精半小匙,熟色拉油一中匙,沸水500克。
做法:
1、取一湯碗,倒入沸水,將切面投入,高火5分鐘; 2、將面放入有調料的碗中拌和即可。
材料:
做法:
1、瘦肉切絲,拌入調味料,腌10分鐘,榨菜切絲后先泡水20分鐘以去除咸味。蔥切蔥花。
2、用3大匙油先將肉絲炒散,再放入榨菜肉絲同炒,炒勻后盛出。
3、另用半鍋水燒開,放入面條煮熟。
4、將調味料放面碗內,盛入面條,鋪少許炒好的榨菜肉絲并撒蔥花少許即成。
煮面條篇三
;河南人愛吃面食,尤其是面條。
河南人吃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比吃粽子的歷史還要悠久。《詩經》中已有“貽我來牟”的記載,其中“來牟”亦作“麳麰”,指的就是“小麥”。中華文明就是吃著“白面饃”,喝著“黃河水”成長起來的。西晉文學家束皙著有《餅賦》,云“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如春綿,白如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行人失涎于下風,童仆空嚼而斜眄。擎器者呧唇,立侍者干咽”。這段描寫洋洋灑灑精妙至極,尤其是“呧唇”的動作,甚是傳神,非親歷者不能語也。賦中的“餅”不是現在吃的“大餅”,更不是“雞蛋灌餅”,而是“面條”,而且是“熱湯面”。天寒地凍之時來碗熱湯面,不僅保暖而且驅寒,精神都為之一振,乃大快朵頤之事。
一
麥子耐活,有地,就有麥子。
中原大地在母親河的培育下,一馬平川,沃土千里,與麥子乃天作之合。每逢春回大地,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際,甚至于廢棄的院落,荒蕪的河灘,遺棄的地頭都能看見麥子蓬勃生長的身影。相較于驕傲的稻米,麥子對天氣的適應性更強。風調雨順時,適當追加化肥或尿素即可;趕上干旱之年,也不過是澆水的事兒。農村澆水就是用拖拉機帶著噴灌設備從地頭的機井中抽水,往田間“漫灌”,很是方便。如果碰到洪水,若非百年不遇的大水,也無須太過緊張,可能會影響收成,但不至于絕收。與玉米、大豆相比,麥子還不怕踩。春日里,麥田不僅是孩子們的樂園,也是鄉里鄉親挖薺菜的去處。被踩踏過的麥子,看似跌進了泥土里,但陽光一照很快就又挺起胸膛,煥發生機。
生命愈平凡愈頑強。麥子頑強的基因也通過面食完美地傳遞到了中華民族的身體內。中華民族素以忍耐著稱,正是憑借著這種忍耐精神,中華文明才能延綿千世而不絕,才能歷經百年磨難而浴火重生。現代人的生活更是壓力山大,但無論生活多苦多累,肩上的擔子多重多沉,只要到了家,看到孩子,看到妻子,看到父母,吞下一碗面,再睡上一覺,第二天還是會準點踏出家門。生命的韌勁兒,從來與軀體的柔軟或堅硬無關。
生我養我者父母,填飽肚子的是麥子,皆“為母則剛”。
二
面條的形狀千姿百態,吃法也隨之變化。北宋黃庭堅有“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的詩句,他將面條比作銀線,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很細很細的面條。我家屬于豫東南地區,多興手搟面,主要有“粗”“細”兩種。
粗面條做起來相對糙些。面團不用怎么醒,搟到面餅差不多薄厚就行,刀切時也不求精細,頗有“好讀書不求甚解”之意。這樣搟出的面條相對粗些,也更適合煮湯面。我們老家的“地鍋面”就必須用粗面條才有味兒。把鍋燒熱,加足油,放上花椒、大料、蔥段、姜蒜,爆炒雞塊。雞自然是自家散養的。如果喜歡滑溜的雞肉,就拌上紅薯面粉;如果不喜歡,就直接下鍋爆炒。待雞肉炒出香味兒,加水燒開鍋,再下入面條,然后滾上幾滾,即可出鍋。出鍋前,喜歡吃點兒辣的,可放“南德”;吃不了辣的,可放“十三香”。當鍋蓋掀開,雞肉香味兒和麥香味兒頓時就隨著熱氣四溢,半個村都聞得著,叫人忍不住流口水。地鍋面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剩飯”比剛出鍋的要好吃。大抵是剩飯經浸泡,雞肉和面條完全混在一起,再適當加熱,更是“爛”得別有風味,尤其適合老年人吃。我在縣城讀中學時,每逢月底回家,母親或奶奶都會親自下廚做地鍋面,那種香味兒,現在想起來都喉結干咽,眼角濕潤。時光匆匆,爺爺奶奶已去世十多年,父親母親也兩鬢斑白,我也步入了中年,家也成了故鄉,我更是兩三年未回。今年春節行至中途,逢瘟疫肆虐,又被迫返回。眼下雖秋高氣爽,但疫情尚未肅清,何日回鄉,也是未知數。行文至此,恰夕陽西下,臨窗遠望不見故鄉,心隨夕陽沉沉矣。
細面條就比較講究了。和好的面團要醒一會兒,讓面充分發酵;面皮要搟得盡可能薄,甚至有些巧媳婦能搟成蟬翼狀;切面條時要精打細算,嚴控刀口,這樣出來的面條就真真如黃庭堅詩中描述的“銀線”般了。細面條更適合蒸。面條搟好之后,在篦子上平攤均勻,置于鍋上慢蒸。之后將蒸好的面條倒入早就備好的菜鍋中(多用長豆角),混在一起,再用小火燜上一燜,故老家也稱之為“燜面”。出鍋之前,澆蒜汁拌勻,蒜香、面香、蔬菜香就會撲鼻而來,令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燜面都是干貨,很是頂餓。農忙之際,燜上一鍋,美餐一頓,最出力氣。工作后,我常于施工單位流連,工地中農民工最喜燜面,便宜頂餓不說,偶爾還可奢侈一回,來瓶啤酒,不僅解乏更解思鄉之情。
除了粗細,面條還有寬窄之分,著名的河南燴面或安徽板面就是以寬面條為原料。同樣著名的山西刀削面在形狀上就會隨意許多,甚至要看師傅的刀工或心情。但無論哪一種面,都是遠在他鄉之人魂牽夢繞的滋味。
三
面條的輔料亦多種多樣。
黃瓜,亦菜亦瓜,為世人喜聞樂見,也是面條的最佳拍檔之一,甚至對于涼面,少了黃瓜就無法成席了。黃瓜切成絲,面煮熟過涼水,將兩者置于碗中,澆上蒜汁,攪拌均勻。由于澆了蒜汁,我老家又稱之為“蒜面條”,清爽可口,尤適合于炎炎夏日食用。猶記得,夏日中午,眾鄉親紛紛端碗而出,來到村中小廟屋處,各自找墻根兒蹲下,相互一看,多為“蒜面條”,然后就邊閑聊邊“呼嚕、呼嚕”地吃面,聲音此起彼伏,宛若樂隊演奏。吃面條若不發出聲響,大抵如男歡女愛之時沒有任何喘息一般,實在大煞風景。但這種特有的“呼嚕”之響,有時也會演變成家庭戰爭的導火索,這可能是吃面唯一的副作用了。
北京的炸醬面也是要加黃瓜絲的,但它不用蒜汁,而是用醬,并且也不止加黃瓜絲,還有胡蘿卜絲、豆芽菜等,據說將近二十種之多,其程序之煩瑣,做工之考究,用料之精細,絕對配得上“北京”二字。遺憾的是,我來北京已有十三年之久,對炸醬面始終提不起興致。大抵是泥腿子出身,對帶著皇家范兒的食物有種天生的敬畏。我突然想起剛來北京第一次坐公交車的樣子,灰頭土臉又怯生生的,怪不得售票員總拿眼斜我,現在想起還依然渾身不自在。看來我還是老老實實吃自己的蒜面條為妙。
不同于我們老家愛吃蒜面,北京這邊常吃的是打鹵面,而西紅柿雞蛋鹵應是最常見的。面煮熟后撈出,可過涼水,也可不過,然后置于碗中,上面澆上西紅柿雞蛋鹵,西紅柿的酸味兒搭上雞蛋與面條的香味兒,色香味俱全,沁人心脾,令人食欲大開。可能生于北京,我兒子和姑娘對西紅柿打鹵面就情有獨鐘。他們往往將鹵放滿,拌勻后再吃。這在我看來已經與湯面無異,但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是連湯帶面一起下肚,奇怪的是他們對湯面卻沒有這么大的興致,真是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西紅柿打鹵面可大俗也可大雅,大俗時普羅大眾人見人愛,大雅時可登堂入室成為達官貴人的“座上賓”。人世種種,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其實都不過是圖一肚飽耳。
其實,面條不拒任何蔬菜,與任何蔬菜都沒有不搭,更不存在相沖相克。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面條就是如此。也就是源于這種“百搭”的性格,面條才得以流傳甚廣,才能深入人心,為世人所好。
四
古人云“焦不離孟,孟不離焦”,面條與大蒜也是如此。吃面時怎么可以不就大蒜?都說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若是吃面不吃蒜,不僅僅是營養減半,食欲都會減半。
還記得在老家吃面時,在端碗出來之前,務必先剝上兩瓣大蒜,扔到碗里。若是面中菜少,一碗面條,兩瓣大蒜怕是不夠,還得在手心里再攥一瓣預備著。開吃時,呼嚕一口面條,先不要嚼,待咬上一小口蒜然后再嚼。蒜特有的辛辣,尤其是老蒜更辣心,會讓人忍不住連忙多呼嚕幾口,抵消辛辣之際也能多吃幾口面。此刻面條是否好吃似乎已經不重要了,反正有大蒜撐著,怎么也得呼嚕個一兩碗。若是吃燜面,離開大蒜更是玩不轉了。燜面比較干,吞咽之時會顯得稍微費勁兒。但大蒜恰如潤滑劑,先把大蒜嚼在口中,待大蒜辛辣之味散發時來一口燜面,不用細嚼就能順溜下肚。此中道理頗有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之妙。
來到北京之后,湯面吃的就比較少了。食堂倒是經常有蘭州拉面或安徽板面,而且還配糖蒜。我常常覺得可惜,那可是糖蒜啊。童年時家貧,如果趕上地里的豆角、黃瓜不爭氣,往往就無菜可吃。野菜什么的,早就被掐干凈了。那怎么辦?就得靠糖蒜了!準確地說是腌的咸蒜。糖多貴啊,誰家舍得放?一頭咸蒜就是一家人一頓飯的“菜”。最多再弄些自家曬的“醬豆子”,湊合湊合也就過來了。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只能饅頭蘸鹽水了,總算有個咸味兒。我還記得父親用熱饅頭蘸涼鹽水吃的情形,見他大口大口吃得那么高興,我都以為那鹽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現在拉面或板面中都有青菜和牛肉,再搭上糖蒜,太奢侈了,有瓣大蒜就中了。
工作后無論是糖蒜還是大蒜都很少吃了。趕上面條,若實在克制不住就吃一小瓣,算解饞。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因為蒜的氣味實在是“難聞”。開會、匯報工作或與人交談,要是嘴里冒出這般奇異的味道,勢必招來奇異的目光。村里自然沒有這樣的講究,想吃就吃。路上沒有紅燈綠燈,地里沒有園藝園丁,水塘無人養魚,蔬菜無人看管,一切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長。孩子也一樣。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的父母多在城里忙于生計,爺爺奶奶又上了歲數,他們就只能自由地生長,甚至瘋長。這固然沒有什么不好,但更不值得炫耀,就如同村莊的遠去、瓦房的沒落和洋樓的崛起。或許有一天,村里人吃面時也不興就大蒜了,甚至連面都不吃了,而是改吃比薩之類的,那就真是無可奈何了。
五
孔子曰:“食色,性也。”圣人本意,吾不敢妄加猜測,但倘若將食物與人的性格聯系起來,是不是說得通呢?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其實,食物教給我們的道理,或者我們能從食物中學到的道理,遠非如此。只是我們在填飽肚子的時候,忽略了而已。其實也正常。吃飯就吃飯,想那些沒用的干嗎?徒增煩惱,影響食欲,庸人自擾。
我就是庸人一枚,故在吃面條時會常常將其與為人處世聯系起來。面條是麥子成熟后淬煉的結晶,卻也是可以被人任意拿捏的。就算如此,還得裝出很受用的樣子,不能發出任何的不滿。你何曾見過面條發牢騷?我們的成熟不也如此嗎?被歲月一點一點地磨掉棱角,按照他人的評價準則盤算著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所謂的委屈也都可以和著眼淚拿捏出笑容堆在臉上。我們的面孔也是善變的。在家人面前可能是“粗的湯面”,在同事面前可能是“細的燜面”,在領導面前時而“拉面”,時而“板面”,時而“燴面”,時而“刀削面”。我們總會擺出他們最好的那口。若能贏得一兩句贊賞,也能暗自竊喜甚至欣喜若狂。恍若站在面條背后的廚師,把自身的悲歡都壓在了那一鍋面條里,至于值不值得,需夜深人靜時捫心自問。
面條和人真的很像。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猶如人之性格。世上并沒有完全相同性格的兩個人,我們都是在磨合中摸索并經營著自己的世界。有些人的世界是越來越大,有些人的世界卻是越來越小,為什么呢?看看面條。無論是在什么層次的包間,吃什么樣的菜,喝什么樣的酒,在點主食的時候往往都是面條水餃二選一。面條似乎從來不是主角,但也從來未被忽視過。它總是不卑不亢、安分守己的,能屈能伸地出現在自己該出現的時候和地方。它不會妄想著跟鮑魚或豬肉爭寵,更不會與米飯和水餃斗氣。做主角時,它落落大方;充當配角時,它心平氣和。孟子云不爭者天下莫能與之爭。面條以“不爭”的態度贏得了酒宴上永久的一席之地,但很多人卻輸在了“爭”字上。路越爭越窄,世界越爭越小。其實,舞臺這么大,生旦凈末丑,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無論戲大戲小,總有露臉的機會,更不至于少了一碗面條。且不說成名成腕兒和發家致富,混個臉熟或養家糊口還是無須發愁的。
責任編輯:黃艷秋
相關熱詞搜索:;煮面條篇四
一個星期天,外婆很早就去地里干活兒,出門之前,她給我布置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把早餐做好。
我起床洗漱完后,心想:做點什么好呢?外婆愛吃面條,就做面條吧!
我想了想外婆平時怎樣做面條,就開始行動了。我把涼水倒入面粉中,開始和面了。面好像在和我作對,和了好久,還是軟軟的,再看看我的手,都被面糊得看不到“廬山真面目”了,我真想放棄了。轉念一想:外婆在地里干活已經很累了,如果回到家里沒有飯吃,會累壞身子的。于是,我又打起精神繼續和面,和呀,和呀,總算和好了,可我的手上還是粘粘的。唉,管不了那么多了,搟面吧。
我費了很大勁兒搟出來的面,不是這兒薄,就是那兒厚,而且還不成形狀,難看得不知怎么形容。我想了想外婆平時搟面的情景,把厚的地方又往薄搟了搟,面終于算是搟好了。我又學著外婆的樣子把面折好,開始切面條。我切啊切,可面切成一條一條的很快又粘在了一起。怎么辦?噢!想起來了,外婆平時不是還要撒一些干面嗎?于是我又撒了些干面,希望它們不要再粘在一起了。這時,我把面條放入開水鍋中。
眼看面條就要熟了,我就得意地去取碗,再回頭時頓時傻了眼,鍋里的水正翻滾著白沫在不斷地往外冒。我手忙腳亂跑過去關火,想把鍋端到地上,可實在是太燙了。我就忙拿起塊布子,抓住鍋沿,把它端到地上,總算是有驚無險啊!
吃完飯后,外婆又教我怎樣做面條。后來,我按外婆教的步驟去做,果然就做好了。
通過學做面條,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么事只要想做好,就沒有做不成的;只要把握要領,再多加練習,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