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一
這本書的閱讀時間正好跨年,新年的第一天,在火車上面讀完的,讀完的時候天色已經完全黑了,我嘆了口氣,合上書,毛姆的那個時代,那些時間,空間,人物的故事,也都嘆息著遠去。
總體而言,我會給予這本書相當高的評價,部分可能是出于我對于成長小說的偏愛,部分是因為作者本身講故事和刻畫人物的能力實在是高超。我現在的年紀又恰好是故事結尾主人公的年紀,因而這種共鳴的感覺彷佛讓我找到了指路明燈一般。我想,對任何一個年輕人,主人公的境遇或多或少都有參考之處。
小說的名字叫做“人性的枷鎖”(of human bondage),這是太好聽的名字, 這句話引用的原文是“of human bondage, or the power of the emotions”,我不知道如何進行準確的翻譯,文章中提到的”human bondage”似乎是在說,人生無意義,擺脫意義的枷鎖。可那是在主人公人生低谷時的所悟所想,對于人生的答案而言,無意義自然算的上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一種,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無意義的思考無異于深淵邊漫步,稍不留神就會被無意義的深淵吞噬,這是思考的陷阱,意識到這一點只能滿足開始時那種得到答案的幸福,稍后而來的后果卻不一定時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承受的。無意義也會同樣變為枷鎖。
生活的起伏在年少時代看似平平無奇,可那些左右的決定將會影響接下來一輩子的時光。主人公的起伏看起來更具戲劇性,和自己的身體,和信仰,和學業,和愛好,和朋友,和職業選擇,和戀人,和貧窮,和人生意義,每一項關于生命和生活的議題在書中的二十五年間都有討論,作為讀者,有時候情不自禁的會想,如果我處于這種情境,我該如何選擇呢?那些和我們選擇相近的部分,我們會感慨著微笑,和我們選擇背離的部分,又會義憤填膺,“主人公真是個蠢蛋!”。不過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回答和解釋留到了文章末尾的地方,既然人生無意義,每種選擇自然也毫無意義可言。
另一處是文章結尾,主人公境遇變化,意外收獲的芳心,似乎談不上愛情,但是反倒讓主人公反思自己的選擇和更加現實的人生意義,此處作為結尾給了文章好的結局,也被迫著讓所有讀者接受“這是一個好故事“的現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結尾,對主人公的選擇也感同身受——這是選擇合己之處。
作者寫作此書的時候,已經過了這個年紀,而我身在其中,境遇平平無奇,但是心境的變化卻和書中的主角一樣波瀾壯闊,這是年輕人的疾病。如果真的有神明,那這個枷鎖倒是非常有趣:最重要的,影響生命的那些選擇和經歷,在身處其中之時,往往很難看得清。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二
這段時間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鎖》,書有點厚,我讀的也很慢。快一個月了,才讀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艱澀甚至描寫的很優美,在緩緩的故事節奏的帶領下,我也跟著一起回顧著自己的成長歷程。
成年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一直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中彷徨。仿佛被什么東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圍里伸縮。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頭。我焦慮、想要改變、用力掙脫。但似乎周圍有個漩渦,牽引著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來越大,對抗越來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開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開始自我懷疑,不知道對抗有什么作用。我開始恐懼,不知道脫離了主流的既定規則是不是錯誤的。就這樣不斷地被消磨直到殆盡,麻木、接受、放棄抵抗,就這樣在這局促的空間里被無限遏制著。
其實一開始,還是羨慕毛姆筆下那個主人公青年時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閱歷的。但之后想來,自己其實更折騰。
一邊看著主人公不斷思考,掙脫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一邊我自己也思考著自己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感覺自己被困住了。我覺得我的外面是紛亂的世界,而我的內在卻是一片荒蕪。我從內心出發去界定,設法去看清被既定認知束縛住的自己。我試圖補充養份,各種豐富的、有層次感、朝氣蓬勃的陽光和色彩。終于,我的內在重新鮮活起來,我明白了自己應該去發現這個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覺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下面這段是上半本里讓我最為受益匪淺的一段話,伴隨著主人公的成長,我覺得自己也越想越明白了。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過一大片干旱貧瘠、地形險惡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現實世界。所謂‘青春多幸福’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幻覺,是青春已逝的人們的一種幻覺;而年輕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是從外部灌輸到他們頭腦里去的,每當他們同實際接觸時,他們總是碰得頭破血流。看來,他們似乎成了一場共謀的犧牲品,因為他們所讀過的書籍(由于經過必然的淘汰,留存下來的都是盡善盡美的),還有長輩之間的交談(他們透過健忘的玫瑰色的煙霧來回首往事的),都為他們開拓了一個虛假的生活前景。年輕人得靠自己去發現:過去念到過的話,全是謊言,謊言,謊言;而且每一次的發現,又無疑是往那具已被釘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軀再打入一顆釘子。不可思議的是,大凡每個經歷過痛苦幻滅的人,由于受到內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強勁力量的驅使,又總是有意無意地再給現實生活添上一層虛幻的色彩。”
從今往后,當我再去面對這紛繁的世界時,似乎一切就變得簡單了。我能越來越越清晰的看到自己要什么,能依據自己的原則行事去做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我覺得自己找到了人生意義的方向。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三
《人性的枷鎖》是作家毛姆最負盛名的自傳小說。因為篇幅過長,斷斷續續讀了快兩個月。翻到最后一頁,開始依依不舍。
于是,合上書本,回憶和它第一次接觸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聽到了召喚,秒間還原出初見的感受:一陣濃濃的悲情,撲鼻而來。這種感覺好像聞到一種過濃的味道,味道太過強勢,勢必導致你無論香臭,都無力呼吸,以至幾乎窒息。
一位年輕貌美卻虛弱不堪的媽媽,躺在床上,等著抱一抱7歲的兒子。兒子半睡半醒地緊縮在媽媽的懷抱中,靜靜地看著她。他臉上掛著淺淺而滿足的微笑,微笑中傳遞著孩子簡單的幸福,就像無數次縮在媽媽懷里一樣。如果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就好了。可這次的擁抱,卻是命運給予的最后一次溫情。7歲的菲利普永遠不明白,那時候的媽媽已經病入膏肓,哪怕是給他一個吻,都用盡了她半生的力氣。小小的他,怎么能讀懂媽媽的溫柔微笑里,摻入了不舍和淚光。他也不知道,他被抱走后,媽媽怎么痛恨自己無力再握緊他的小手。就這樣,他失去了媽媽。就這樣,媽媽裝著對他的牽掛,追隨他的爸爸而去。他們無奈地放開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腳,永遠地離開了只給他們家冷酷到底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媽媽過世后,爬到媽媽的床上,抓著媽媽的衣服,枕著媽媽睡過的枕頭,埋著頭小聲地哭泣。因為不懂,不信媽媽永遠的離開,因為害怕陌生的未來。哭著,哭著,直到哭累了,在淚水中睡著。這種情形將會伴隨著他成長。他,天生殘疾,無父無母,生活窮苦...... 可以料想,未來的孤單寂寞,冷嘲熱諷,欺凌侮辱,對他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
艱難的人生,既然有開頭,勢必有結尾。
這位不受命運眷顧的主人公,開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這大概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這本書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長到中年的人生過程。從他的人生經歷中,許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為跛腳,他剛進學校,就被大孩子欺負。他們模仿他走路,強迫他把有缺陷的腳展示出來。他一開始拼命拒絕,后來卻屈服在了別人的鐵拳下面,伸出了那只殘缺的腳。他用盡一生的屈辱,滿足他們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風暴平靜下來后,他在黑夜里躲進被窩靜靜地流淚。他痛恨自己對惡霸的屈服,反省自己性格的懦弱。后來,一切太痛苦了,他回憶起媽媽,感覺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很多次,他都通過這樣的幻想,游離于現實,從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唯一的溫暖和救贖。
時間就是這樣,雖然步子邁得很重,但它還是會走過每一段歷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長,真的是苦多甜少。因為苦難總來湊熱鬧,他性格中的外向開朗便一一離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學校的大孩子。別人對他的腳不再好奇,他求學的日子開始好轉。因為酷愛讀書,所以他的學習成績秒殺其他同學。別人能不能拿獎學金還得看他的選擇,如果他去申請,其他人機會渣子也沒有。這成為他驕傲的資本。他掩藏不住對他們淺薄的蔑視,他開始對學習心不在焉,提不起興趣。最后,他急不可耐地輟學,跑到德國去深造。放棄了幾個月后唾手可得的獎學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得到的劍橋大學入取通知書。
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我總是忍不住想,如果他能規規矩矩地完成學業,也許以后的路途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波折,不會幾次半途而廢。因為終點都是一樣。走到終點的時候,他終于學會了正兒八經地生活。他選擇了父親曾經的職業。中途因為經濟原因,輟學兩年的時候,他生命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重新回到他學習的醫學院,完成學業,拿到醫師執照。想想,這個行醫資格曾經不過是他4次生活嘗試之后的替補和將就。
曾經瘋狂的文學夢想,癡迷的繪畫理想都成為了過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溫不火,卻是個抑制不住暗流涌動,而絢爛的夢。他,歷經折騰,最后不過就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健康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因為當初的叛逆,他繞好多彎,一瘸一拐,才終于靠岸。他的經歷,豐富,沉重,但真實,強烈。如果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遵循內心的呼喚,他可以輕松地生活。卻不會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這并不是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個青春,揮霍父母所有遺產,經受住身體心靈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最后,我們大概都會忍不住對菲利普說聲謝謝。因為,他身體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義,并且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讀者們,讀來,總是感同身受,卻省去了歲月的蹉跎,以及無法承受的疼痛。
誰的青春沒有在循規蹈矩地讀完10幾年書后,意猶未盡地暢想著輟學的生活。
誰的青春,沒有自以為是地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天賦,而時時刻刻認為自己是天才,想要拋棄所有,追逐所夢所愛。
誰的青春,沒有愛上一個讓你卑微到塵埃里,還開不出花來的人。
誰沒有假設過,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換愛人的一個熱吻。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四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列今年的書單,雖然我這一年里也在孜孜不倦倦地讀書,不過作為一個“老大補名著著”的人,我的“書單”是羞于拿出手的。在腦子里把這一年里看過的書過了一遍,只有一本是我特別想要鄭重地拿出來說說感想的,那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鎖》。
忘了是哪位大神的名言,閱讀就是在書里尋找自己的碎片,那么,迄今為止《人性的枷鎖》是我找到自己的碎片最多的一本書。更為巧合的是,我找到的碎片正好是自己現今的樣子。讀這本書的過程,像對照著一面破碎的鏡子,看著自己的影子拼圖一樣呈現,覺得既詭異又心酸。
本來寫了兩大段談菲利普的跛腳和愛情,這是套在他身上最沉重的兩個枷鎖,寫完又刪掉了。我也有這樣的枷鎖,經過這么多年的掙扎,雖然大抵也看開了,但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脫。我知道終有一日我將從中脫身而出,享受寶貴的自由,我直覺離那一天已經不遠,我期待那天能夠坦然平靜地談起它們,而眼下,只能沉默以對。
那么,唯一可談的只有理想了。菲利普的理想是環游世界,為此,他選擇學醫。他是在經歷若干波折浪費了無數金錢以后才想到學醫的,對于這項工作,他談不上多么喜歡,或者多么擅長,但是他知道,它有助于實現他的理想。一旦拿到醫生執照,他就可以拎著一個藥箱行走世界。
菲利普是勇敢而果決的,雖然他并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興趣和志向所在,但是他起碼在每一次拋棄自己所不要的東西時從不拖泥帶水,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當你能夠繼承家業成為一名地位尊崇的牧師時,你絕不會選擇去德國毫無前景地留學,當你沉浸在藝術之都巴黎的浪漫懷抱里未來可能成為傳世畫家時,你絕不會愿意回到家里去當個苦逼醫學生,而他都做到了。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有嘗試多種職業的可能,有的是因為沒有那個資本,有的是因為沒有那個意識。能夠將自己的理想與職業完美結合的人寥寥無幾,不幸的我也在這條路上苦苦掙扎著。人到中年我才確信寫字大概是我這輩子唯一一件自己喜歡并且做得還不錯的事情,然而,以我的修為和功力,無法憑這件事情養活自己。我需要像菲利普那樣去學上一門在這個時代里能夠賺到生活費的技能,然后支撐寫字這個理想。所以,今年我打算學一門手藝,希望能夠學有所成。
菲利普雖然算是出身上層社會,但他的人生無疑是貧乏的,父母早逝,伯父自私冷漠,除了伯母,很少有人給他親情的撫慰,求學求職幾度曲折,愛情之路更是坎坷不平。他為了擺脫貧乏作出了各種嘗試和努力,去學藝術,讀很多書,企圖周游世界,但是這些并沒有一點意義。如果不是伯父的死使他得到一筆遺產,他的人生無疑將宣告完蛋,在伯父行將就木的幾年里,這個對人一向善良仗義的青年天天盼望著得到伯父的死訊,因為他已經深刻地明白,他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比不上一筆錢來得管用——這才是人生的真諦。
如果是在早幾年,這本書我應該是看不下去的。冗長細碎的平淡情節,喋喋不休的人物心理,主人公身上既沒有什么美好耀眼的光芒,又缺乏跌宕起伏的經歷,真不知道為什么人們將其奉為經典。
我慶幸在最合適的年紀讀到了它,完全無障礙地與人物平行前進,與他一同抵達終點。
看過書的朋友們都知道了,這本書的主題就是“人生是無意義的”,這恰巧也是我多年以來思考最多的一個主題。然而,“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我當然不是英雄,也不想做英雄,但是我同意菲利普在歷遍滄桑以后所作的選擇。是的,人生無意義,所以,你應當專心專意使自己好過。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五
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控制不住心中的戰栗。跟隨毛姆的筆觸,看著菲利普從孩童到三十而立的酸甜苦辣,讓我也重新回顧思考著自己這25年。
看這本書的時候,讓我想到一部紀錄片《56up》,當我們自詡不凡認為自己可以去改變世界,追求理想生活的時候,也正是你走向人生低谷的時候。人生是一個倔強的老頭,只會一次次反復折磨你告訴你,知道你承認自己的平凡,他才會寬容地讓你生活慢慢趨于平靜。
在這單調重復的平靜生活里,你會反復問自己:人生的價值是什么?
不安的心一旦開始躁動,你與生活又開始一場馬拉松式的對峙,不斷折磨著你的靈魂,就像菲利普說直到你發現人生并無意義之時,你才與生活正式達成和解,面對人生起伏你才能泰然處之。
而人生同時也是一個可愛的老頭,當你向他承認自我的平凡,并且在這無意義人生中踏實努力地活著,他才會給你一畝農場去種出生活的甜。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六
《人性的枷鎖》是作家毛姆最負盛名的自傳小說。因為篇幅過長,斷斷續續讀了快兩個月。翻到最后一頁,開始依依不舍。
于是,合上書本,回憶和它第一次接觸的心情。那刻的。心情好像聽到了召喚,秒間還原出初見的感受:一陣濃濃的悲情,撲鼻而來。這種感覺好像聞到一種過濃的味道,味道太過強勢,勢必導致你無論香臭,都無力呼吸,以至幾乎窒息。
一位年輕貌美卻虛弱不堪的媽媽,躺在床上,等著抱一抱7歲的兒子。兒子半睡半醒地緊縮在媽媽的懷抱中,靜靜地看著她。他臉上掛著淺淺而滿足的微笑,微笑中傳遞著孩子簡單的幸福,就像無數次縮在媽媽懷里一樣。如果可以一直這樣下去,就好了。可這次的擁抱,卻是命運給予的最后一次溫情。7歲的菲利普永遠不明白,那時候的媽媽已經病入膏肓,哪怕是給他一個吻,都用盡了她半生的力氣。小小的他,怎么能讀懂媽媽的溫柔微笑里,摻入了不舍和淚光。他也不知道,他被抱走后,媽媽怎么痛恨自己無力再握緊他的小手。就這樣,他失去了媽媽。就這樣,媽媽裝著對他的牽掛,追隨他的爸爸而去。他們無奈地放開了菲利普的小手,和他的跛腳,永遠地離開了只給他們家冷酷到底的世界。
菲利普得知媽媽過世后,爬到媽媽的床上,抓著媽媽的衣服,枕著媽媽睡過的枕頭,埋著頭小聲地哭泣。因為不懂,不信媽媽永遠的離開,因為害怕陌生的未來。哭著,哭著,直到哭累了,在淚水中睡著。這種情形將會伴隨著他成長。他,天生殘疾,無父無母,生活窮苦……可以料想,未來的孤單寂寞,冷嘲熱諷,欺凌侮辱,對他來說不過是家常便飯。
艱難的人生,既然有開頭,勢必有結尾。
這位不受命運眷顧的主人公,開始了他跌跌撞撞的人生。這大概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這本書完整地展示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少年,一瘸一拐地長到中年的人生過程。從他的人生經歷中,許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因為跛腳,他剛進學校,就被大孩子欺負。他們模仿他走路,強迫他把有缺陷的腳展示出來。他一開始拼命拒絕,后來卻屈服在了別人的鐵拳下面,伸出了那只殘缺的腳。他用盡一生的屈辱,滿足他們一刻的好奇。欺凌的風暴平靜下來后,他在黑夜里躲進被窩靜靜地流淚。他痛恨自己對惡霸的屈服,反省自己性格的懦弱。后來,一切太痛苦了,他回憶起媽媽,感覺這一切都是一場夢。很多次,他都通過這樣的幻想,游離于現實,從想象中攫取安慰。想象成了他唯一的溫暖和救贖。
時間就是這樣,雖然步子邁得很重,但它還是會走過每一段歷程,或喜或悲,或甜或苦。但菲利普的成長,真的是苦多甜少。因為苦難總來湊熱鬧,他性格中的外向開朗便一一離去。好不容易他也成了學校的大孩子。別人對他的腳不再好奇,他求學的日子開始好轉。因為酷愛讀書,所以他的學習成績秒殺其他同學。別人能不能拿獎學金還得看他的選擇,如果他去申請,其他人機會渣子也沒有。這成為他驕傲的資本。他掩藏不住對他們淺薄的蔑視,他開始對學習心不在焉,提不起興趣。最后,他急不可耐地輟學,跑到德國去深造。放棄了幾個月后唾手可得的.獎學金,和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得到的劍橋大學入取通知書。
這件事,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我總是忍不住想,如果他能規規矩矩地完成學業,也許以后的路途就不會那么辛苦,不會波折,不會幾次半途而廢。因為終點都是一樣。走到終點的時候,他終于學會了正兒八經地生活。他選擇了父親曾經的職業。中途因為經濟原因,輟學兩年的時候,他生命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重新回到他學習的醫學院,完成學業,拿到醫師執照。想想,這個行醫資格曾經不過是他4次生活嘗試之后的替補和將就。
曾經瘋狂的文學夢想,癡迷的繪畫理想都成為了過往。恰如逝去的青春,它看似不溫不火,卻是個抑制不住暗流涌動,而絢爛的夢。他,歷經折騰,最后不過就想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一個健康美麗的妻子,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但是,因為當初的叛逆,他繞好多彎,一瘸一拐,才終于靠岸。他的經歷,豐富,沉重,但真實,強烈。如果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遵循內心的呼喚,他可以輕松地生活。卻不會如此深刻而肯定地明白“生活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這并不是一句幽默段子,它是作者花掉整個青春,揮霍父母所有遺產,經受住身體心靈四面八方折磨才得出的人生真理。
最后,我們大概都會忍不住對菲利普說聲謝謝。因為,他身體力行地去探索了人生的意義,并且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讀者們,讀來,總是感同身受,卻省去了歲月的蹉跎,以及無法承受的疼痛。
誰的青春沒有在循規蹈矩地讀完10幾年書后,意猶未盡地暢想著輟學的生活。
誰的青春,沒有自以為是地相信自己具有某方面的天賦,而時時刻刻認為自己是天才,想要拋棄所有,追逐所夢所愛。
誰的青春,沒有愛上一個讓你卑微到塵埃里,還開不出花來的人。
誰沒有假設過,用部的身家,甚至是全身的血液,去換愛人的一個熱吻。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七
為這本書寫書評,實在不能算是一個聰明的行為。就連毛姆自己也在序言中說:對于這部作品本身,我什么都不打算說。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性的枷鎖》這部小說沒有留下絲毫可以評說的空間。
書評大多會從講述作者生世開始,想知道孩子長什么樣,總會先關心一下他的父親。毛姆的小傳不難寫,難的是如何才能寫得比原書更有看頭。要知道《人性的枷鎖》作為自傳,毛姆把自己前半生的點點滴滴都融入到了菲利普凱里的故事里,而作為小說,書中所表現出的人物形象和戲劇沖突又比普通的傳記要生動得多。在這樣一部自傳體小說面前,我真的沒辦法再寫作者介紹了。
《人性的枷鎖》用的是一種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語言寫成的。有點像老舍,但連北京味兒都被抹去了(當然這可能是翻譯的原因)。整本書就是一句大白話接著一句大白話,一章節接著一章節。毛姆徹底收拾起他的文采,為的是讓讀者把注意力全部停留在他所講的故事身上。當他在展示自己內心和人生時,毛姆不需要用語言挑起你閱讀的欲望。《人性的枷鎖》篇幅較長,那是因為三十年的經歷本身就是如此漫長。《人性的枷鎖》中不少章節內容沉悶,那是因為人生的大部分,原本就是如此沉悶。
既然作者和寫作技巧上說不出些什么,那么讀了這么長的一部小說,感想總能寫不少吧。很遺憾,我做不到。雖然我逐字逐句地把全書讀了兩遍,我仍然寫不出任何感想。不論是對于菲利普起伏的半生,還是米爾德麗德瘋狂的作為,或是書中其他人物的境遇,我都沒有任何感想。因為我發自內心的感到,人生就是這樣,我無話可說。
最后,我仿照書里的語氣,為本書寫了一段內容摘要,供大家參考。
倫敦哈靈頓街上一家有家小餐館,他們的雞蛋總是煎過火候,面包也很不新鮮。但是,只要在那兒花上六個便士,我就能聽一位非常有趣的客人聊上一晚,這讓我感到無比地滿足。
邂逅他的那晚,我一邊寫作一邊等我的咖啡。
“對不起女士,您介意和我拼桌嗎?”我沒有抬頭,但似乎瞥見一位穿著禮服大衣的男子站在面前。
“請便。”我把稿紙挪了挪,看見一頂禮帽放在了桌角。
過了一會兒,侍者送來了我的咖啡和一杯啤酒。咖啡很燙,我沒有馬上喝,而對面的男子則端起了他的酒杯。
“能告訴我你在寫一個怎樣的故事嗎?”他的口音和周圍的人明顯不同,似乎帶著點法語的腔調。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唐突,于是信口編了一個關于年輕牧師和富有的醫學院學生同時愛上一位漂亮女招待的`故事。
“嗯。”他聽完后說,“我想這樣的故事最多能賣兩便士一本。”
我放下筆,抬起頭看著他。
“你看,我對這種小說的讀者很熟悉。”他說,“如果你半年前光顧議會街上的一家點心店,你就能見到一位名叫羅杰斯·米爾德麗德的女招待,她的身邊總有一本這樣的小說。”他喝了口啤酒開始講起米爾德麗德這個人。她市儈,庸俗,平日里總是穿著廉價的衣服,卻對各種奢侈服飾的價格了如指掌。她吹噓自己良好的家世,但只有艷俗的音樂劇才能讓她笑得前仰后合。她每次去餐館吃晚餐,都要點一杯香檳,她并不喝酒,只是把它一直放在桌上。如果你和她通信,寄去四封長信,才能換回一封像便條一樣的短信,詞匯空洞貧乏,句子前言不搭后語。但是,當她相中一頂插滿羽毛的新款帽子時,她會毫不猶豫地給你發電報,索要五英鎊。
“我不但熟悉你的讀者,”他頓了頓,接著說道:“我還認識一位你的同行——諾拉·內斯比特太太。她和孩子被丈夫拋棄了,不得不自己謀生。諾拉每寫出三萬字才能換回十五英鎊,遠不夠房租和生活開銷,所以一有機會她就去劇團兼職跑龍套,有時還要靠典當來貼補日常的花費。但是諾拉開朗樂觀,精力充沛,從不把生活的苦難放在眼里。和她在一起的時光真是讓人輕松愉快啊,她與米爾德麗德完全不同……”男人突然停下了喃喃自語,瞥了一眼我光禿禿的左手,“也許你不久以后也會和某位出版社的總編訂婚,就像諾拉那樣。畢竟這就是生活。”他喝干最后一口啤酒站起身:“我必須走了,如果不在十一點前趕回宿舍會被罰一個先令。晚安。”
我迷上了這位會講故事的男人。他每晚都準時現身,點一杯同樣的啤酒,聊著完全不同的話題。我漸漸得知,他自幼父母雙亡,在特坎伯雷一個牧師的家庭里長大。牧師是他的伯父。他上過皇家公學并且成績優異,卻并沒遵從伯父的安排升入牛津大學。他固執的去了海德堡,“當時我只想擺脫身邊的一切,我渴望自由。”他說。在海德堡度過了渾渾噩噩的兩年后,除了一位善于夸夸其談的朋友外,他一無所獲。伯父煞費苦心地送他去會計師事務所,可他卻非要去巴黎學習繪畫。他花著父母的遺產,在巴黎結識形形色色的人物。老師說他在繪畫上不會有多深的造詣,不如及早轉行。在巴黎,他目睹了同學普里斯小姐因窮困而自殺,和詩人克朗肖探討人生的價值,還學會了以天空為背景觀察房屋和樹木。
“父母留給我的遺產只剩一千英鎊了,我必須學個能謀生的技能。”他說,“我去了圣路加醫學院。醫學生的學習生涯很漫長,我得靠一千英鎊熬過六年。”圣路加醫學院離這兒隔著半個倫敦城,而且我從沒在這附近見過醫學生。“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他說,“我輟學了。我在米爾德麗德身上花光了全部的財產,她懷孕了。”看著我驚訝的表情,他補充道,“孩子不是我的。”我差點被嗆得咳出聲來。他告訴我,米爾德麗德愛上了一個德國商人,懷了他的孩子,卻被無情的拋棄了。
“這和你又有什么相干呢?”
“我愛她。愿意為她付出一切。”
“甚至養她和別人的孩子?”
“人性就是這樣不可理喻。”他輕描淡寫地說,“好在一切都過去了。”
“她嫁給你了?”
“她和我的朋友私奔了。”
我一時回不過神來,可他卻說得波瀾不驚。無論說起什么,他總是那么冷靜客觀,好像這些事和他毫不相干似的。這口吻讓我想起了福樓拜和莫泊桑。
“我想,皇家公學的那些同學,不少已經成為了助理牧師。而圣路加醫學院的朋友們也都快拿到行醫執照了。你猜我是干什么的?”他指了指自己的禮服大衣,“我在林恩—塞德利服裝公司為客人指路。右邊第一個拐彎,夫人,左邊第二個拐彎。”
“但這并沒有什么分別。在人生毫無意義、一切都微不足道的思想背景下,一個人可以從那寬闊無垠、起伏不平的人生中隨意選擇幾股不同的絲線,編織成某種圖案,從而獲得個人的滿足。有一種圖案,最顯而易見,最完美無缺,同時也最漂亮好看。在這種圖案中,一個人出生來到世上,漸漸長大成人,結婚成家,生兒育女,為生活而辛苦工作,最終死去。可是人生也有其他樣式的圖案,既紛繁復雜,又相當奇妙,在這種圖案中,幸福并沒到來,人們也不力圖取得成功,但從中可以發現一種更加亂人心思的韻致。”他說,“用幸福的標準來衡量,我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如今,當我認識到人生可以用別的標準來衡量時,我似乎渾身充滿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樣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人生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都被編織進了那精心制作的圖案里。眼下,無論發生什么事,都不過是使人生的圖案更趨復雜而已,而且當生命的終點臨近時,我會為這種圖案的完成而充滿喜悅。那會是一件藝術珍品,仍然會那么美麗,因為只有我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隨著我的死亡,圖案也就立刻消失了。”
我來不及思考他話里的意味,只是盡力把它們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我不知道有朝一日是否能把這段話寫進我的小說里,如果成功的話,也許就能賣出超過兩便士的價格。
“那你今后的打算呢?”
“誰知道呢。也許不久我能從年老體衰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筆遺產來完成學業。為了通過實習,我不停地為窮人接生。最后一例病人,生產時大出血,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死去。然后我畢業了,幸運地在法恩利的索斯大夫那兒獲得一個代理醫師的職位。索斯大夫性格古怪但和我卻很投緣,他邀請我和他合伙行醫,可我還是選擇回到倫敦,成為圣路加醫院的住院醫師。我放棄了前往東方地夙愿,娶了如今地同事阿特爾涅的女兒麗莎為妻。”
“所以,你最終想成為一名醫生。”
“或許吧,也可能成為一名二流的作家。”
“你完全放下米爾德麗德了嗎?”
“如果她執意要向看著艷舞的男人們兜售自己,我實在無能為力了。”
“我很好奇她究竟長什么樣?”
他拿起我的筆和紙,不假思索地勾勒出了一個女子地肖像。她相貌小巧端正,眼睛很大,腦門低而寬闊,頭發看上去十分濃密,經過精心梳理,有意讓幾縷被她稱作“亞歷山大劉海”的青絲垂在額前。嘴唇削薄,臉頰清瘦,嘴里的牙齒長得倒很整齊。她戴著一頂夸張的帽子,露出一副厭煩的神色。我發現速寫的右下角有一個簽名:菲利普·凱里。當我抬起頭,他已經不見了,這時我才想起,他走路的姿勢似乎有些怪異。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八
“菲利普面帶笑容,抓住了莎莉的手,緊緊地攥在自己手里······此時此刻,太陽當頭,陽光燦爛。”
菲利普的故事,至此講完,我也隨之長長舒了一口氣,一下子變得輕松起來。上下兩集共870頁的巨著,以圓滿的結局而告終。
在《序言中》,毛姆說《人性的枷鎖》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而不是自傳。1915年出版《人性的枷鎖》,當時41歲的毛姆寫此書必然是在三十多歲,可見這是毛姆的一部早期成長史。故事從菲利普九歲寫起,到約三十歲和麗莎結婚結束,其間二十年前的生活歷程,讓我們見證了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有諸多不可選擇的東西,而且必須要被這些東西所捆綁,諸如身體狀況、家庭教育、生活條件等。
主人公菲利普出生在一個宗教家庭,且是一個瘸子。他的父母在他九歲時相繼去世,成為孤兒的他不得不跟著伯母伯父生活。伯父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伯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菲利普的童年必須受到宗教的熏染,每天他要讀《圣經》周末要坐在教堂里虔誠地地禮拜,這種枯燥無味的活動讓他毫無興趣,可是當聽大伯說上帝無所不能甚至可以搬動大山時,他有了意志,不惜在寒冷的冬天光著身子跪地祈禱,真誠期待上帝治好他的跛腳,但沒有。他開始認為“信仰是外部強加給他的,那完全是新的環境和榜樣所起的作用。”他毫不猶豫地拋棄了童年時代的信仰,像脫掉他不再需要的斗篷一樣卸掉了捆綁在他身上的宗教枷鎖。
菲利普日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讓他有了新的發展方向,他要畫畫。他在兩年的畫畫期間思考了許多問題。“菲利普經過苦思冥想,得出一個結論:凡是真正的畫家、作家和藝術家,身上總有那么一股力量,驅使他們把全部心神都放在事業上,這樣一來,他們不可避免地要讓個人生活從屬于藝術事業。實際只是受到主宰他們的本領的愚弄。生活從他們的指縫間流過,他們一輩子就好像沒活過似的。菲利普感到,生活就該好好地過,而不應只用作會話的題材。他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經歷,從人生的瞬間吸取生活所提供的全部激情,最后他打定主意要采取某種步驟,并承擔其后果。”菲利普問了他的畫畫老師,如果注定只能是個二流畫家,他寧可放棄。就這樣,菲利普卸去了只能當個二流畫家的枷鎖,他決定從醫。
在學醫的過程中,菲利普認識了米爾德里德。這個他看上去不漂亮的點心店女招待,最后卻讓他瘋狂地癡迷地愛上了她。他也知道米爾德里德并不喜歡他。自始,菲利普就知道這一場畸形的戀情,但他卻左右不了他的內心。這一場戀愛讓菲利普飽受了屈辱和折磨,他曾對米爾德里德說:“我曾經認為我可以設法讓你愛上我,但現在我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最后,米爾德里德的墮落,使菲利普慢慢厭惡了她而卸去了情感的枷鎖。這一枷鎖,不像宗教和畫畫卸去的那么簡單,而是需要時間的來松綁。
菲利普投機股票虧本負債,不得不受貧困的煎熬。他無奈地流露街頭,若不是朋友在他困頓時收留了他并給他謀到一份“顧客招待員”的工作,他還不知道會怎樣呢。正是和朋友阿特爾涅一家的愉快來往,讓菲利普結識了阿特爾涅的女兒,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家庭。
故事的結尾有些平淡,但也反映出拉一個道理,一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學習、工作、結婚、生兒育女,直到去世,這是一種最簡單也是最完美的線條。
毛姆筆下的故事,總是在細節中給人以啟發和深思。他的話字里行間透著哲思與睿智,讀來頗有收益。
菲利普的成長經歷,是每個人生活在世的必然過程。縱觀人的一生,其實總在受著別人以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影響,而不是為我們自己真想做的事情所左右。
如何對待人性的枷鎖,毛姆說的一段話很值得借鑒:“回想起自己走過的漫長人生歷程,他愉快地忍受了生活所加給他的一切。他忍受了生活變得如此艱辛的殘疾,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因此而受到扭曲,但他也發現,同樣由于這種殘疾,他卻獲得了那種帶給他無窮樂趣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這種殘疾,他就永遠不可能目光敏銳地欣賞美,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也不可能對生活中的各種景象發生興趣。他經常受到嘲弄,遭到蔑視,而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轉向內省,促使他心里開出朵朵芬芳的花。”
老子在《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但凡事無均有兩面性,失此得比。不難想象,看似枷鎖的一面,同時也隱含著不為人知的優勢,善于利用,便是成就。
“每個人都有缺陷,不是身體上的就是精神上的。
你永遠愛她,她就永遠美麗!”
人性的枷鎖讀書筆記篇九
《人性的枷鎖》是毛姆的一部小說。初識毛姆,緣于《月亮與六便士》,讀罷,掩卷長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現實,我們仰望高高月亮時,總會忽視腳底下的六便士;我們追求六便士時,又總會忘了純潔的月亮。月亮與六便士,無論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選擇,我們均有選擇的權利。處于混沌中的人們,難以兩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時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說《月亮與六便士》是探討理想與現實的話,而《人性的枷鎖》便是在追尋生命的意義,跟著菲利普,我們看見了束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形無形的枷鎖,最終尋得出路還是困頓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為我們點亮了一盞黑暗中的明燈。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與枷鎖作斗爭。從小殘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個很好的出身,父母雖然去世的早,但給他留下了一筆不小的財產,他可以自由去選擇他的學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誠,收獲了友誼和愛情,自卑的枷鎖也蕩然無存。成年后,情欲又給他帶來枷鎖,他不斷掙扎在情欲的枷鎖里,經歷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臨了抉擇,是愛情和家庭?還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選擇了家庭。
不難看出,這里的枷鎖是指生理上的殘疾,情欲的難以控制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艱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和菲利普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毛姆的文筆,難以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不甘和掙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種意義上,毛姆將我們的生存狀態在很久以前就進行了深度的刻畫,再讀毛姆,可以更加認真的審視自己,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擺脫枷鎖。
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尋找到那個自己,我們都曾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點而自、和痛苦,或為生活的艱辛而喪失信心,那是真實的自己,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敏感情緒。我們要做的是打破命運的安排,努力去尋夢,堅持到底,領悟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