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一
孔廟孔府位于中國山東省曲阜市,是以紀念古代中國偉大教育家孔子而建造的一座寺廟,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孔廟,被譽為“東方圣地”。孔廟內設有孔廟、孔府以及孔子文化博物館,游客可以在這里領略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參觀孔廟
孔廟是中國孔子崇拜的場所,它不僅是一座廟宇,更是一座歷史博物館。我參觀孔廟時,首先來到了廟門前的大成門,這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古建筑,門上刻有“天地之大德”四個大字,表達了孔子對天地至高至大的敬畏之情。進入大成門后,穿過一片寬闊的空地,我來到了主殿,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孔母祠,這座建筑是專門用來供奉孔子的母親的,不僅顯示了孔子對母親的敬愛,也展示了孔子尊孝的品德。在主殿旁邊還有孔子殿,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祠堂,供奉有孔子的塑像以及他整理的《論語》等經書,游客可以在這里瞻仰和學習。
第三段:探訪孔府
孔廟之后是孔府,這是孔子在曲阜的居住地。孔府占地很大,有臨四進院及東西兩廡,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大成殿,這是孔府最重要的建筑,用來祭祀孔子和他的兒子及后裔。大成殿內有很多珍貴的文物,如孔子手書的《尊經堂表》、《舒直戶表》等,這些文物寶貴珍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后裔受到的尊崇與影響力。此外,孔府內還有文化廣場、書院和孔子墓等景點,這些地方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孔子及其家族的生活和教育理念。
第四段:感受孔廟孔府的文化底蘊
參觀完孔廟孔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孔廟孔府以孔子為核心人物,展示了古代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孔子的教育思想強調尊師重道、崇尚禮儀、注重德行,在孔廟孔府中可以看到許多關于尊師的題詞和文物,這無疑體現了孔子“敬之如父”,以及他對教育的極高重視。此外,孔廟孔府還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和家族的傳承,從孔廟孔府中可以看到孔子對家庭的重視和他家族的世代傳承精神,這些都是孔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觀了孔廟孔府,我對孔子以及中國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孔廟孔府則是對孔子思想和文化的生動展示,它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中國的文化底蘊,也通過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為我們提供了思考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的機會。參觀孔廟孔府讓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價值觀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總結:通過參觀孔廟孔府,我體會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對孔子及其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廟孔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在它的莊嚴肅穆之中,傳承著中國古代的智慧與精神。它不僅是一處旅游勝地,更是讓我們思考教育與文化的重要價值,促進個人提升與社會進步。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二
大家好!我叫任一諾。今天,由我來帶領你們游覽“三孔”:·孔廟·。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有幸擔任導游,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改正。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介紹一下曲阜。曲阜地處魯中小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夸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現在我們參觀孔廟。
孔廟位于曲阜城中心,是古代人們為了幾年孔子生前的偉大思想寬闊的精神品質所建的一座韻味十足的建筑。前后九進院落,占地327.5畝,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建筑466間,54座門坊;加之廟內1700余株古樹,一個個直沖云天,聽說當時誰敢砍倒一棵,就會以殺頭處理。每一棵樹,每一個門的名字都含有孔子“仁”的思想。
進入大門,由此向后分為三路,東路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等;西路是當年接待貴賓和讀書習禮的地方,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花廳等;中路是的主體建筑,前半部為官衙,后半部為內宅,是孔子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占地三千多畝。周圍垣墻高3米,厚1.5米,長14.5華里。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群,十分壯觀。
現在自由活動3小時,可以自行游覽“三孔”,也可以進行游戲、野餐等活動,但必須保證衛生。參觀“三孔”到此結束了,回到家里時,別忘了說你們還有一個這樣導游噢!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三
孔廟孔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孔子崇尚儒家思想的象征。拜訪孔廟孔府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為我的人生帶來了一些啟發。接下來,我將分享我在參觀孔廟孔府時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渾厚莊重的文化氛圍
一踏入孔廟孔府,就能感受到一種渾厚莊重的文化氛圍。廟宇宏偉的建筑、古老莊重的門牌、刻有圣賢名言的牌匾,無不顯露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在孔廟里,我仿佛能夠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體悟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和價值觀。
第三段:崇尚禮儀的精神
孔廟孔府踐行的核心理念是崇尚禮儀。在孔廟里,我目睹了眾多中國傳統禮儀的展示,如封禪禮、射禮等。這些傳統禮儀不僅傳達了儒家思想中的“禮樂教化”,更促使人們與他人和諧相處,營造了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氛圍。參觀孔廟孔府讓我重新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并且明白了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和踐行傳統禮儀。
第四段:追求博學多才的精神
作為古代經典教育的重要場所,孔廟孔府所弘揚的儒家思想,倡導了博學多才的精神。在參觀孔廟孔府的過程中,我對孔子言傳身教的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孔子不僅要求學生努力學習各種知識,更強調修身養性、培養人格。孔廟孔府通過展示孔子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孔子自身的行為榜樣,讓我理解到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修煉,才能成為博學多才的人。
第五段:傳承與創新的平衡
參觀孔廟孔府,我深深感受到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平衡之道。孔廟孔府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結合得淋漓盡致,既保留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遺產的原始魅力,又融入了現代的展陳和教育方式。這種平衡不僅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底蘊,也讓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孔廟孔府,我明白了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同時也看到了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所帶來的活力和創新。
結尾段:
參觀孔廟孔府讓我深入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悟到了儒家思想的價值觀。通過孔廟孔府,我明白了崇尚禮儀、追求博學多才、傳承與創新的平衡等精神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傳統。這次經歷不僅對我的成長有所啟發,更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刻的體驗和體會。我將珍惜這次寶貴的經歷,將所學所感融入到我的生活中,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四
這種獨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廟是孔子故宅擴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許多有關孔子的古跡,如故宅井、詩禮堂、魯壁、金絲堂以及為紀念孔子講學建造的杏壇等;其次是王者宗廟因素,如門戟之制,前殿后寢之制等;第三是宮庭因素,如天子五門之制,王城角樓之制,東、西華門等;第四是宗族家廟因素,如啟圣殿、崇圣祠、家廟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廟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還有先賢先儒、祖先等總數達二百余人,這樣為容納大批的從祀者神位,就須得設立廊廡,由此便構成了廊廡院落。
除以上幾個因素外,還突出地表現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書樓象征孔子在學術方面的偉大成就。孔廟成功地運用了傳統的庭院組合與環境烘托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到達了渲染孔子在學術上、教育上的卓越貢獻和在古代社會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群中別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廟內現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個性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構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
萬仞宮墻
“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廟為劉六、劉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毀,正德皇帝下令建城衛廟、于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墻,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因正南門為孔廟而設,所以應視正南門與孔廟為一體。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魯大夫叔孫武叔以前對大夫們說:“子貢的學問很深,比孔子還要強些。”子貢聽說后就給叔孫武叔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不足肩頭高,別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東西,我老師這道墻有好幾仞高(仞:丈量單位,一仞約等于八尺),別人是看不到里面的東西的,只有找到門,走進去,才能看到這墻內雄偉的建筑,可找到門的人太少了!”胡纘宗認為數仞宮墻仍不能表達他對孔子的贊揚,于是將其改為“萬仞宮墻”。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我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此刻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五
孔廟,位于我國山東省濟南市中心的歷城區,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我初次游覽孔廟,深受其莊嚴肅穆,歷史厚重的氛圍所感染。下面我將結合我自己的游覽經歷,談談我對孔廟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我對孔廟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宏偉建筑。孔廟作為祭祀孔子的場所,建筑風格莊重典雅,規模龐大。門前有三進門樓,門樓上面雕刻著瑞獸、志士義士的故事,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進入門樓,便是廣場,四周是高聳的磚墻,墻磚掩映著一座座樓閣,錯落有致,宛若一座莊嚴的城堡。進入正殿,便是最重要的地方——祭孔堂。祭孔堂的樓閣層層疊起,金黃的屋檐顯得莊重又華麗。走進祭孔堂,正中央供奉著孔子的神像,令人肅然起敬。
其次,我對孔廟的教育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孔廟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一座文化教育基地。在孔廟里面,我參觀了許多展覽,學習了很多與孔子和儒家文化有關的知識。在孔廟內,有孔子的銅像,每尊銅像都有說明孔子的名言警句,同時還附有注解。這些名言警句很有啟發性,讓我明白了做人處世的道理。此外,在孔廟還有許多書院,記錄著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行事跡和儒家經典,增加了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孔廟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教育的殿堂。
再次,孔廟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歷史感受。孔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是中國最早的一座孔廟。在這里,我仿佛穿越到古代,感受到了當年的風雨交加,忠臣義士們的豪情壯志。在孔廟內,還有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它們凝結著歷史的積淀,讓我對古代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沿著曲折的石板路行走,雙腳踩踏著歷史的足跡,仿佛與歷史產生了某種聯系。
最后,孔廟也給我帶來了寧靜與安逸的感受。盡管孔廟是濟南市中心的一座熱鬧景點,但它確實一個讓人心情平靜的地方。在這里,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紛擾,仿佛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尤其是在祭孔堂內,我凝視著孔子的神像,內心充滿安寧與敬重。這種寧靜的感受讓我忘卻了一切的煩惱和紛雜,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安撫。
總之,游覽孔廟是一次獨特而難忘的經歷,帶給我許多心靈上的觸動和啟發。它的宏偉建筑、教育意義、歷史感受以及寧靜安逸的氛圍,都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我相信,只有善于發掘,我們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于以后的游客,我建議他們要虛心、平和地去接受孔廟的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獲。
參觀孔府孔廟心得體會篇六
不知道您讀沒讀過《論語》,那上面開篇有一句話叫“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么我就以孔子的這句名言,熱烈地歡迎您來孔子的故鄉曲阜參觀游覽。下面,就由我陪同各位游覽并進行導游服務,非常感謝您的合作,并衷心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多提出批評意見。
在來曲阜之前,許多朋友可能已對曲阜和孔子有了不少的了解,但也有的朋友知道的并不十分詳細,現在,我就在進入景點之前,先把曲阜和孔子的情況簡要介紹一下。
曲阜位于中國山東省西南部,現有人中62萬其中城區人口10萬,面積約890平方公里。“曲阜”二字始見于《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也就是公元10_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在曲阜,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公元1129年),又復名曲阜,沿用至今。曲阜是一個小城,然而,曲阜又是一座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城,在這片神圣而又古老的土地上,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竟有四人在這里留下了蹤跡。據《史記》、《帝王世紀》等史書記載:“黃帝生于壽丘”,“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稱都曲阜,崩葬云陽山”,現在曲阜城東8里,仍留下座金字塔式的墳墓--少昊陵。中國有句俗話說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這里,從黃河中下游向中原,向黃土高原遷徙的過程,而我們的母親之河,黃河、長江,從黃土高原之上奔騰而下,一瀉千里,最后匯入大海呢!中國還有句古話叫“江南出才子,江北出圣人”,實際上,江北的圣人幾乎全出自曲阜。在中國封建時代,受到皇帝賜封的圣人一共有6位,他們分別為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元圣周公,頭4位都出生在曲阜,后兩位一位是孔子的弟子,一位是封地在曲阜,周公的后世33代曾在魯國為國君,至今山東稱魯,即起于此。現在曲阜地上地下文物眾多,文化燦爛,有國家級文物古跡4處,省級11處,市級100余處。1982年曲阜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曲阜“三孔”被聯合國正式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于曲阜對東方文化的重要貢獻,不少人稱曲阜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東方的麥加”。在這里,您不得不沉思,也不能不感奮,因為這里深扎著中華民族的根,深扎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各位朋友,在中國,在東方這片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土地上,你也許讀不懂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許不理解人頭獸身表現什么,象征什么。但是,當你走進中國人民的生活,行走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勞動創造的古老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接觸到中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來的儒家文化的氣息,你便能由此體驗到中國人民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和理想道德的差異。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哪個層次去探究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品格,都不難發現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儒家文化幾乎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征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斗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后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_年的周游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說,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著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墻”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據說,有人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墻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后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墻”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墻”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墻”的來歷。
孔廟是后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于孔子死后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筑群共有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大門東墻外面有“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碑刻,過去,任何官員至此,武官要下馬,文官要下轎,以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欞星門”。“欞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欞星。“欞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說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圣時門”,由此住里,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圣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圣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贊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衛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后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筑既有清代建筑,也有明代建筑,還有宋代建筑,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筑,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于世,并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說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說:“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赑屭,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里撫摸這赑屭,他們說:“摸摸赑屭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赑屭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筑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后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著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并列,最西邊為啟圣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圣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說,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黨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后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贊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梁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后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圣顏回、述圣孔及,西面是宗圣曾參和亞圣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里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余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制牌位,_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著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圣跡殿是明萬歷年間,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編繪刻石的連環畫,共有120幅。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孔廟東路,這里當年為孔子故宅,這口水井為“孔子故宅井”,是當年孔子飲水之井,后人稱為“圣水”。亭內的碑有乾隆“飲水拜師”和“故宅井贊”,乾隆8次來曲阜,竟有他5次題字。后面這座紅色墻壁叫“魯壁”,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9世孫孔鮒把《論語》等經典藏在此壁內,墻壁倒塌后被人發現,孔子經典方才留傳于世。
這座殿堂叫“詩禮堂”,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兩棵宋代銀杏樹,當初孔府曾用這棵樹的果實做菜,名叫“詩禮銀杏”大家在品嘗孔府菜時,千萬不要忘了點這道菜,因為此菜的出處就在這個地方。
孔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匆匆看一次,只可窺見一斑。不能觀其全貌,尤其是不能會其神韻,那就留待各位以后再來時細細品味吧。下面我們參觀孔府。
孔府即“衍圣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墻之隔。孔府共占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在路布局,九進院落,東路為“東學”,西路為“西學”供游人游覽的主要是中路。
“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愿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襲封了32代,歷時880多年。遠在這封號之前,自西漢以后,歷代封建王朝就給予孔子后代眾多封賜,漢代曾封孔子后代為“奉禮君”“關內候”,魏晉南北朝又封“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圣公”,到民國孔子77代孔德成時,改稱“奉禮官”。“衍圣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僅班列群官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等。孔子的嫡系長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孫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中國臺灣。
孔府大門上方高懸藍底金字“圣府”二字。有趣的是門兩邊這幅對聯:上聯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點”,寓“富不到頂”,下聯為“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章”字一豎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與國咸休”“同天并老”,這是多大的氣派!
孔府二門里,這座獨具風格的門叫“恩賜重光門”,過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時,此門才在13聲炮聲中徐徐啟開,此門又稱“儀門”或“塞門”。過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許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榮。
這個院子兩側的廳房,各掛有一個牌子,是孔府仿照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色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
孔府“大堂”,是“衍圣公”宣讀圣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正中太師椅上,披鋪斑斕虎皮,長桌上置文房四寶、印章令箭,兩旁擺滿各種兵器、更鼓、云牌、龍旗、官銜木牌,象征著孔府的種.種特權,甚是威嚴。
二堂,也叫后廳,是當年衍圣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里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緒、慈祥太后等封賜給衍圣公及夫人的。二堂東邊為啟事廳,為正四品官,負責上傳下達,西邊為伴官廳,為正七品,據說,過去官員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許一主兩伴,而只有“衍圣公”可以一主四伴。
三堂,也叫退廳,也是衍圣公私設公堂,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以上三個大堂,層層疊進,很是森嚴,足顯出孔府的圣威和顯赫。
三堂過后,我們進入“內宅”,在過去,內宅絕對不許擅入,有皇帝賜給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由十幾人輪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內者,“打死勿論”。內宅門西邊這個水槽叫石流,過去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進石流,淌入內宅。
這是前上房,有正廳7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朋友的地方,當年孔府戲班在此演戲,東側間有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中間是404件滿漢全席餐具,菜多達196道,可想孔府菜之豐盛。西里間,為衍圣公簽閱文件之處。
前堂樓是七間二層樓閣,富麗堂皇,室內陳設布置,全為當年原貌,內有珍奇書畫墨寶、古玩衣冠,里套間為孔子后代孔令貽夫人陶氏臥室,這是孔德成先生的生母,至今尚有她的照片,她原是孔府丫環,后被納妾,生下孔德成,但被陶氏害死。西套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豐氏的臥室,此人一生無聲無息,27歲就死去了。
這個院子是后堂樓,各有配樓三間,后堂樓是孔德成先生當年結婚的地方,堂中陳列著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名人贈送的禮品和題字。孔德成結婚時,正值西安事變期間,本來蔣介石先生要親自參加婚禮,但遭到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參加這最后一代衍圣公的隆重婚禮了。
我們現在參觀孔府后花園,它建于明弘治_年(公元15_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圣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圣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圣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后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里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請各位隨意觀賞一下。
孔府存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尤其是十余萬卷孔府檔案,更是稀世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在李瑞環同志特此下,撥款修建了孔府檔案館,現在,這些文物和檔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了祭祀孔子的廟宇,看了孔子后代居住的府第孔府,下邊我們參觀埋葬孔子以及孔子后代的基地孔林。
孔子死后,葬在曲阜泗水之陽,洙水之陰,即現在的孔林,秦漢時期,孔林才不過一頃,隨著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自漢以后,孔林先后重修13次,增植樹木5次,增地3次,總面積3000余畝,周圍7.5公里,并以高3米,厚1.5米的磚墻護之,孔林是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家庭墓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相傳孔子死后,弟子們從各地移來奇木異草栽植,主要有柏、檜、柞、榆、楷、楊等各類樹木,現在孔林內有10余萬株樹木,其中不乏古樹名木。曲阜是全國三大碑林之一,古碑數量最多,共約五千余塊,其中孔林占三千塊,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等書法大家的碑刻。
孔林內古代建筑很多,剛才我們進入的兩道門分別是大林門和“觀樓”,也稱二林門。觀樓亦是魯國故城的北城門,門上面刻有篆書“至圣林”三字。
現在我們沿一條約5公里的環林路了解一下孔林的主要風貌。孔林內埋葬著孔姓后裔。按照孔家的風俗,孔林有三不埋:即不滿18歲的人死后不進孔林埋葬,犯了國家王法被判死刑的人不能進孔林,雖是孔姓婦女但已嫁出去的女人不能埋進孔林。
我們現在看到是孔子76代孫,也就是77代孔德成的父親孔令貽的墓葬,他與其三位夫人合葬一起。靠近路邊刻有東塘先生之墓的石碑,就是清代大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墓。孔尚任少時好學,極為聰明。清康熙23年,圣祖玄燁來曲阜祭祀孔,要從孔子后裔中選人給他講解經書,孔尚任和族兄孔尚立被選給皇帝講經。講堂設在詩禮堂,孔尚任一入詩禮堂,就見堂中懸掛著杜甫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孔尚任看了大喜,拉了族兄一下說:“我們要入朝做官了”。果然,孔尚任、孔尚立講解深得主上喜歡,13天后便接到任命詔書,被提拔為國子監博士,正六品官,官服前面正好是白鷺圖案。
這座牌坊叫“于氏坊”,正北面是乾隆女兒與孔子72代孫孔憲培的合葬墓。據說乾隆女兒很丑,臉上有塊黑斑,算命先生打卦說她一生有災,必須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里官員議論,只有圣人后代最有福,可按當時規定,滿漢不通婚,于是乾隆先讓女兒認漢族大臣于敏忠為義父,改姓于,這才嫁給了孔憲培。
我們現在正向孔子墓走去,這條小河叫“洙水河”,橋叫“洙水橋”,這條小河因在人墓前,被后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這甬道兩邊高大的石柱叫“望柱”是進“天門”的標志,這象豹的動物叫文豹,溫順善良,用以守墓,這個石刻動物叫角端,傳說日行一萬八千里,并通曉四方語言。這文武兩位石人稱翁仲,秦代驍將,文者執笏,武者按劍,守在墓前。這所房子叫享殿,是供奉孔子木主的地方。
這便是孔子墓,周圍用紅墻圍繞,約長里許。墓前石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33年)黃養正書。
墓西這座房子是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后,眾弟子守墓3年,盡皆離去,只有子貢守墓6年。孔子墓右邊是孔子的兒子孔鯉墓,前邊是孫子孔及墓,三座墳墓呈“攜子抱孫”形。這幾座亭子,叫駐蹕亭,是當年皇帝祭孔時休息的地方。
松柏濤濤,墳瑩座座,碑石遍地,訴說著千古的故事。
各位朋友,雄偉壯闊的“三孔”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廣泛而深刻的內容,在這里,我們將會直接感受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數千年歷史中神圣而穩固的地位,從而去思考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是怎樣凝聚,怎樣發展的,在這里,你不得不為曲阜驕傲,你不得不為孔子驕傲,你不得不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驕傲。
“三孔”的游覽就到這里,我再把其他一些主要景點和其它方面簡要的介紹一下。
曲阜的景點很多,多與孔子有關,可以更加增添您的感性認識,更多地了解孔子和孔子文化。孔子六藝城座落在曲阜城南,是最近興建的一座大型旅游景觀,占地200畝,投資5000余萬元,它以孔子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線,讓您在參與中、在娛樂中領會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這里面您可以欣賞到盡善盡美的古樂舞,看到全國最大的青銅塑像,看到全世界最大的一部論語,可以乘坐古牛車游列國,是曲阜繼“三孔”以后的又一重要旅游景點。“論語碑苑”是反映孔子《論語》內容的園林建筑,山水亭榭,曲徑通幽,品味很高;尼山孔廟,在曲阜城東南25公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山清水秀,古跡眾多;顏廟,是祭祀孔子弟子顏子的大型古建筑群,出孔府后門再往東30米即到;出顏廟再向東一里路,即到了紀念周公的大型古建筑周公廟,那里有眾多的古樹和魯國故城遺址;出曲阜城向東6里,就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壽丘,在那里您可以看到為紀念黃帝而立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碑“宣和碑”“慶壽碑”,可以看到中國金字塔式的陵墓“少昊陵”;您如果要了解古代魯國的風俗人情,可以參觀一下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在曲城北的石門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茂盛,景點眾多,也是孔尚任隱居寫《桃花扇》,以及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平最后一次宴別之處。在曲阜城南20公里,就是孟子的家鄉,有其規模比三孔稍小些的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有岱南奇觀嶧山。向北60公里,就是五岳之首,被稱為中華之魂的泰山,向西90公里,就可以看到水泊梁山的遺址和風光。
曲阜交通便利,104、327兩條國道從曲阜城交叉通過,曲阜距濟南國際機場150公里,距濟寧機場60公里,距兗州火車站15公里。
各位朋友如需購物,有不少有特色的旅游產品供大家挑選,著名的孔府家酒、孔府香油、孔府黑芝麻板、孔子拓片、尼山硯、儒家經典著作等都很有紀念意義。
曲阜擁有一批星級賓館給各位提供良好的服務和食宿條件,三星級的闕里賓舍座落在孔廟、孔府一側,環境優雅,功能齊全;杏壇賓館是二星級飯店,座落在六藝城附近,富麗堂皇;貴賓樓也是二星級飯店,與曲阜汽車站僅一路之隔;座落在市中心的三孔大酒店、孔府飯店、曲阜大酒店,也都有較好的硬件設施和上乘的服務,各賓館都有富有特色的孔府菜供您享用。
曲阜是信義之鄉,禮儀之邦,濃郁的風土人情,熱情好客的人民,古樸的小城風貌都會使您留戀忘返。您如果需要看什么、買什么、吃什么、部什么,我會盡可能的向您提供服務。
歡迎您再到曲阜來。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