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歷史論文參考篇一
秦始皇是古代一位偉大的君王,統一六國成為中國第一代皇帝。
他們說:他是“暴君”。
他迫使百姓修建長城、修建自己皇陵、統一六國時發動戰爭……死了千千萬萬的人。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認為秦始皇他的功大于過。并非千古“暴君”。
在那個弱肉強食,充滿殺戮的年代,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他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經歷了無數次暗殺,嘔心瀝血統一六國,息滅了戰火。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成立了我們今天的“中國”他雖迫使百姓修建長城,卻擋住了匈奴的侵犯,又成為了今天中國的名勝古跡之一;他雖然修建自己的皇陵時,犧牲了無數人。那也是為了不泄露皇陵的秘密,不讓他人所破壞。
至今沒人能闖入過皇陵。據考古學家探究,皇陵里面發現有有量的水銀、機關,還有無數的寶藏。已經過了兩千多年,現在的皇陵仍然完好無損。令人們百思不得其解!那碩大的皇陵早已屬于國家重點保護區域!
這就是古代人的智慧和高科技的成果,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嗎?
歷史是過去,但也是現代的一面鏡子,透過鏡子,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是一個智慧、勤政……的君王!秦始皇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為華夏兒女女留下了豐功偉績的君王!
歷史論文參考篇二
秦始皇兵馬俑遺址的位置在西安的東北面,離西安一百多公里。
我和爸媽開車到達兵馬俑廣場,看見一座高大聳立的秦始皇雕像。我正在下面仰望,心里非常激動——這位就是統一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啊!
唐朝李白有一篇描寫秦王的詩歌《古風》——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
諸侯盡西來。”
秦始皇在位時期統一了漢字、貨幣、度量衡,還修建了萬里長城抵御匈奴。這是多么令世人震驚的創舉啊!我心懷崇敬地和爸爸一起走進兵馬俑博物館參觀。
進入展館,一旁的導游姐姐為我講解起了兵馬俑的來歷。通過她細心地講解,我知道了兵馬俑原來是有武器的,他們的武器被項羽的軍隊盜走了,用來和秦朝的軍隊作戰。再看兵馬俑的表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還有許多一同出土的國家級文物。別的不提咱們就說說那兩輛金馬車吧!它那富麗堂皇的外表,十分的宏偉大氣。還有那么駕馭馬車用的金銀鏈子,聽解說員姐姐說:這種金銀焊接的技術在那個年代都已經做到爐火純青了。可是到了現在已經失傳了,真叫人惋惜呀!
我依依不舍地走出博物館,同時,心中在想:我們的祖先這是為我們留下了多么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啊!我們一定要珍惜和保護它們,也要學習祖先們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歷史論文參考篇三
1927年初,中國國民黨右派對左派控制的武漢政府的容共政策和鼓勵工農群眾運動的做法日益不滿。3月24日,北伐軍攻入南京時,發生殺害外僑和英美軍艦炮擊南京的南京事件。4月2日,蔡元培、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等國民黨元老在上海召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會議,要求阻止共產黨人在國民黨內部勢力膨脹,進行“清黨”。而上海青幫頭目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等組織右派工會“中華共進會”和“上海工界聯合會”,與中共領導的上海總工會對抗。
上海兩租界也深恐1月份收回漢口英租界和九江英租界的事件和3月24日南京事件在上海重演,在蔣保證不以武力改變租界現狀后答應提供援助。4月11日夜,杜月笙誘捕并殺害上海總工會負責人汪壽華。4月12日凌晨,“中華共進會”和“上海工界聯合會”成員從上海租界沖出,攻擊華界的上海總工會糾察隊。白崇禧的國民革命軍第26軍對工人糾察隊強行繳械,殺傷300多人。
4月13日,上海總工會召開工人大會,聲討蔣介石。會后,10萬多工人、學生到寶山路國民革命軍第26軍第二師周風歧司令部請愿。士兵向人群掃射,當場打死100多人,傷者不計其數。接著,蔣介石下令解散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上海總工會和一切共產黨組織,搜捕共產黨員及支持者,逮捕千余人,并將首要份子槍決。至15日,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
歷史論文參考篇四
唐朝年間,有許多人叱咤風云。然而我卻對唐玄宗是情有獨鐘,他那精湛的統治能力,巧妙的用人。唐玄宗為廣納賢人,不惜委屈自己,這都讓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貪圖享樂而自作自受。
當年的開元時期,可謂是繁榮富庶,毫無疑問,是唐玄宗的統治優良。選用姚崇作相,給繁榮又加上了一層必然。黃金搭檔在一起當然把唐朝的繁榮體現得栩栩盡致。唐朝詩賦讓人醉生夢死,都是因為唐玄宗把詩賦加進了進士科為主要的考試內容。唐朝農業方面有很大的發展,唐玄宗任君期間,共修建四十多處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廣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產量大大增加。手工業日益發達,絲綢品漸漸出爐,技術高超。它的陶瓷業也不甘落后,奮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窯青瓷、刑窯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業獨領風騷。
數千古風云人物,還看唐朝。
人無非此一時,彼一時。唐玄宗也無例外。或許是當時的碩大成就讓他過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榮景象,以為這兒已經是世界的邊緣,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日益的貪圖享樂的心理油然而生,楊貴妃又闖入他的視線,無疑這時的朝政如同一本長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楊貴妃卻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說。當然他選擇了“小說”。“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咱們仰慕唐朝那時的風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嘆息卻成為文章的末尾插曲。
歷史論文參考篇五
歷史的塵埃滾滾而來,掩埋了無數的輝煌與奢華。
面對那浩瀚的'歷史長河,數風流人物發出了自己的感慨。他們知道,從炎黃帝到現在,在整個人類歷史面前他們有如歷史塵埃中的一葉孤舟。但他們都渴望觸摸那歷史的脊梁。他們的生命不是永恒的,但他們的精神是永恒的。正如那首詩一樣,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仰望星空,感嘆歷史滄桑;俯視大地,感受歲月痕跡;環視四周,感慨時光流逝。歷史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
歷史是美好的,也是遺憾的。歷史是善良的,也是殘酷的。這不正如那大自然一樣嗎?偉大而渺小,充滿著美好又充滿著遺憾,善良而又殘酷。
歷史論文參考篇六
對每一篇課文在上課前都做了深入的研讀,并翻查了大量的資料,力求在給學生一杯水的時候自己能夠有一桶水,力求把課文上得生動有趣,學生愛聽。
二、認真備課
不光是備教材,更是注重備學生。新課標的精神之一就是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這首先就要體現在備課上,根據不同的個體設計相應的教案。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去點撥引導。
三、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
為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我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盡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盡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四、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精神講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光要以學生為主體,還要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
五、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不只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對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具體的、理性的認識,讓他們參與到歷史研究中來,培養他們的健康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以上五點,在教學過程我注意做到了。但在深度與廣度方面還不夠,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與改進。
六、不足之處
1、上課時有時會好高騖遠,脫離中學歷史教育實際,超出了中學生思維水平,這樣不僅讓學生沒聽懂本課內容,也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起到不良影響。
2、主次不清。有時候針對一個歷史事件一講就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學生愛聽,但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沒完成,重點也體現出來。
3、面面俱到,沒有重點。上課時生怕會遺漏知識點,眉毛胡子一把撈,這樣不僅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對于本課的內容也印象不深。
4、探究與實踐課沒有積極開展起來,新課標精神中是很重視探究與實踐的,但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找借口予以推掉。
5、學生科目較多,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學生有時課下不及時復習背誦,以至于考試成績不理想。應該是老師力度不夠,魅力不大。此外,作為一名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下的歷史教師,深知自身的缺乏,故要求自己在課前做到全力以赴地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注重研究中學教學理論,積極參加科組活動和備課組活動;主動承擔學校的公開課;并能經常聽其它有經驗老師的課,從中吸取教學經驗,取長補短,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業務水平。
總之,在經過一個學期的歷史教學,收獲很多,感悟也很多。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一些體會與粗淺見解,自身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今后仍要不懈的努力,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取得好的成績!
歷史論文參考篇七
[摘要]對學生而言,其接觸歷史學科的時間相對較晚,在進入初三后才正式開始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歷史的相關知識,是初三歷史教學的根本任務,但是由于歷史知識相互之間的時間跨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點,借此來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學習。
[關鍵詞]初三歷史;歷史教學;目標;興趣
作為一名初三歷史教師,其首要任務就是做好對學生的歷史教學,順利地完成相應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從淺層次上看,初三歷史教學中,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在于其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否被學生所接受,但是從深層次來看,初三歷史教學并非是一個單純的教學方式方法問題,其實涉及的是教師教學理念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教師不及時的學習了解新的教學成果,教學理念就得不到及時的更新,那么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就較為老套,無法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能夠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也保證不斷學習,對新的教學研究成果進行了解、學習,并及時地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歷史教學之中,那么這個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會推陳出新,從而能夠將學生的目光吸引過來,提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一、初三歷史教師要明確教學的目標
就當前新課程標準而言,學校教育對初三歷史的目標有所改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光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學會相關的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獲取歷史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學會積極自主地去進行歷史學習;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來明白做人的道理;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了解到社會發展的進程;進而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獲得一定的審美能力,等等。初三歷史教學中的內容雖然都是歷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樣也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學生要能夠學會將歷史照進現實,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比學習,從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質。同時,這樣一個學習過程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日常的歷史教學,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從而去對人類社會的過去進行了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歷史意識的形成,而且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豐富,從而使學生能夠以客觀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來全面的認識整個人類社會,并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對今天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那么答案就會自然而然的呈現出來了。例如,目前最為尖銳的“釣島的主權問題”,為什么中國對釣島擁有不可爭議的主權。如果學生對歷史有所了解的話就是可以清楚地知道,釣島從歷史來看,從公元1171年開始,我國就開始對釣島進行管轄并行使行政主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今,因此,我國對釣島的主權問題是毫無爭議的。通過歷史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到事實的真相,讓學生能夠更為全面的來對問題進行分析,并能讓學生在看待問題時保持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從而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的了解到整個人類社會。當然,要讓學生將歷史學習到這樣一種程度,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讓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能夠跳出學科的局限,在教學中“扮演”好教師的'角色,而不是僅“扮演”好歷史教師的角色。教師還要對自己進行重新定位,把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對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大背景中來,把歷史教育教學的觀念從注重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轉到注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上,以將學生的基本素質進行全面提高為初三歷史教學的宗旨,著眼于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并通過不斷的學習將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三歷史教師只有把這樣一種理念滲透進自己的內心深處,讓其成為自己的潛在意識,這樣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確的教學方向不動搖。
二、初三歷史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
學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個體,其從小學到初三的過程中,心理、生理均產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且因為初三階段的教學同小學階段的教學大相徑庭,使得這一階段中學生的身心變化顯得尤為特殊。就學生而言,其在小學階段的思維方式和初三階段完全不同,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對事物進行形象思維,這對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有極強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而到了初三階段,學生的思維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中邏輯思維開始逐漸替代形象思維,在保留形象思維的前提下,以邏輯思維為主導。當然,還有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就是剛進入七年級(初一)的學生,因為才從小學進入到初三,所以思維的模式還沒有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轉換。學生雖然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習,但是思維暫時還停留在事物的淺表。其具體表現為,對歷史課本中的歷史故事感興趣,特別是對一些大英雄的事跡特別感興趣,同時又對一些較為新奇的歷史知識感興趣,通常思考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過分的關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情況,初三歷史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水平進行大致的了解,特別是處于七年級(初一)階段的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確定歷史教學內容的安排起點如何、難易度如何,從而順利的達到應用的教學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是向我們揭示興趣在學習中的作用,表明了興趣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來講,有極為明顯的心理效應,能夠促使學生在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進入到一種特殊的興奮狀態,并能在這種興奮的狀態下催生出對歷史學習的動力,并能夠強化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欲望。這樣就將興趣這樣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轉化成“智力因素”,從而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在接下來的初三歷史教學中,教師只要增加自己對知識的儲備,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才能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持續保持下去即可。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在教學中做到將歷史知識化繁為簡,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保持恒久,從而使整個初三的歷史教學能夠得以順利開展。在初三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歷史教學的基本指導,明確教學的目標,引導好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進而把學生引入到歷史學習的殿堂中來,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不斷學習,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讓學生學會以全面、辯證、唯物的眼光來看待社會的發展,從而培養起學生良好的歷史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