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三年級小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篇一
在數的領域中,學生已經認識了整數和分數,小數的認識是學生在認數領域中的再一次飛躍。在本節課中主要學習的是一位小數,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數”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在生活中因為書寫的麻煩等各種原因,分數并不常出現,反而隨處可見的是小數,與分數相比,小數顯得更加實用。此外,小數更為直觀形象,計算結果用小數表示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去把握定位。
通過查閱資料,可以發現小數是在測量過程中產生的,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決定以測量的操作活動作為導入,一方面符合知識產生的歷史;另一方面符合三年級孩子的特性:活潑、好動。讓學生動起來,可以調動課堂氣氛,使得這節概念課顯得不是那么枯燥。
在新知探索部分,首先探索的是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以長度為線索,以長度單位的轉換為基礎,引起學生的思考:從小單位換成大單位,不能再用整數表示,該怎么辦呢?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分數表示,在此基礎上,再以十分之一米為例,第一次正式認識小數0.1,因為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所以0.1的認識還是比較重要的,給學生建立了小數的初步印象,也為認識其他的一位小數奠定了基礎。在認識了0.1之后,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己測量結果的換算。這樣從整數到分數,再到小數的形的變化就很完整了,學生對于“分母是10的分數”與一位小數的關系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探索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的時候,通過抽象圖形的變化,讓學生猜測用什么樣的小數表示涂色部分,完成了“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到“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的過渡,再以“我們生活中哪里最常見到小數?”這個問題,將小數引到生活中去,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的過渡,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還是比較自然的。
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語言表達不夠干凈利落,在聽學生的發言上還不夠專心,有的學生明明說的很到位,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我給忽略了。尤其忽略了對學生的激勵評價,要將數學教活,不僅要有精巧的教學設計,還需要充滿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學生的精彩發言應該給予及時的肯定與表揚,這不僅是對一個孩子的肯定,更是對她的言行的肯定,能為別的孩子樹立起了良好的榜樣。
2、對于《認識小數》這一課的思考不是非常深刻,沒有注重到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小數的需要,對于小數的含義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學生對小數的認識僅限于最初最淺的認識,如果能在“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到“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的過渡部分添上一兩句:比0.9多0.1是多少呢?或許學生對于小數的認識就能更高一個層次了。
三年級小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教學內容是認識分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單位”1”,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單位,學生學習單位”1”時,對一的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都好理解,對一個整體開始有點不理解,我通過畫圖、講解、分析、抽象、歸納、比較等方法,學生理解了;教學分數的意義時,采用圖形結合法讓學生分清誰是單位“1”,一邊用手指著每個圖形,一邊解說,就是把單位一平均分成有的4份、有的8份、有的5份……這些用兩個字表示就是“若干”,涂了顏色有的是3份、有的是5份、有的是1份;這些是表示的份數,歸納起來,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這一解析學生就懂了;至于分數單位,就因勢利導,這些分數中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再添上鞏固練習,這節課學生確實學的頗有興趣,另外,p37第四題,學生開始有點無所適從,后來引導分析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幾份,讓學生思考,繼續使分數這一概念,在學生的思考中內化,難點被突破了,整節課,結構合理、張弛有度,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學效果良好。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以上這13篇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是來自于的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的相關范文,希望能有給予您一定的啟發。
三年級小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篇三
“小數的大小比較”并不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早已有了較豐富的生活經驗。學生在幼兒時期就會對兩個商品的價錢的高低進行比較,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初步認識”,會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來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但是,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對學生進行的學情分析,發現學生的正確率并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高,往往會用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來比較小數的大小,誤認為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因此,我這節課主要明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注意比較小數大小時,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就大,這也是小數大小比較的難點。
三年級小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篇四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我利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了他們原有的經驗,學生學起來親切、有趣、易懂。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動手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兩次折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學生加深了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本節課注重聯系實際,從生活中搜尋素材,如: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通過這些聯系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主旨,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探究,著眼一個“探”字。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要讓他們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親身感受探尋數學的樂趣,用自已的方式去主動學習。例如;表示一半時,讓學生嘗試著想辦法用一個符號或其他方式去表示它。這樣促使學生主動、全面地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
(2)巧妙引導,貫穿一個“疑”字。
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沒有疑惑處生疑惑,把學生思維引到焦點粘,使他們動腦筋,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當認識了1/2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這個圖形的1/2,你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當理解了幾分之一的意義后,再一次引尋學生思考:在這個幾分之一的基礎上再多涂上幾份顏色,又能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3)實踐能力,突出一個“動”字。
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擺學具等實踐活動,在思維活躍和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動中,學生不單單是在動口、動腦、動手,更重要的是通過“動”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另外在“動”的形式,使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和感悟更為深刻和完善。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利用教材的情境圖來引出新課,在教學完1/2的意義后,對1/4的教學進行了改動,直接讓學生利用1/2的經驗,自已動手創造出一個幾分之幾,這比教材的編排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三年級小數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篇五
一、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
課一開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把2瓶礦泉水和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礎上,提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人分得多少”,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由平均分分得的結果是整數過渡到分得的結果不是整數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半個。課堂上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認識半個又叫做1/2個。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借助學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識和生活經驗,體會分數產生來自于生活的需要,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積累直觀經驗。實踐證明,讓學生表示半個既強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認識1/2找到了原型,也為學生進一步認識1/2的意義打下了基礎。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動手折、涂出1/2,并及時進行交流,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1/2的表象,同時體會到了方法的多樣性。通過以上活動,學生經歷了1/2的產生、形成的過程,真正的理解、體會了1/2的含義。所以學生在敘述1/2時說得比較規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幾分之一時,我為學生提供了正方形、長方形和圓三種圖形。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出現了多種折法。通過動手折紙,學生明白了,不同的圖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對1/4進行了簡單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數的含義。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求學生折紙,還要求學生用彩色筆畫出陰影來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學生對二分之一已經理解,所以延伸到這部分知識很輕松。
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么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數后。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學生用哪塊大哪塊小對分數進行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