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對一段經歷、學習或思考的總結和感悟。優質的心得體會該怎么樣去寫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一
臨沂市舉辦了家庭教育培訓活動,我非常有幸地參加了這次培訓。這為期四天的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各級教育專家的專題講座,也有學員的互動討論,讓我最難忘的是與同仁互動式交流、評論,在交流、評論中教師共同探究、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大家的觀點來得更直接、更樸素、更真實。在交流中得到啟發,得到快樂。回首四天來的學習,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淀,也有教學技藝的增長。在培訓期間我始終懷著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聽講,仔細做筆記,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培訓提高了我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下面我添一談我在本次培訓中的所得:
幼兒的說謊問題。幼兒的說謊與成人的說謊不是一回事,是因為孩子有時還不能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真實的事物清楚地區分開來,因而常常把想象當做現實。教師和父母應耐心的說明情況,幫助孩子逐步分清想象與現實。幼兒的說謊,有時只是一種“托詞”,幼兒常常會用這種“托詞”對付成人的各種要求,以滿足自己的一時之需。在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重點以行為訓練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其中王教授重點講解了正強化方法的使用。
其次濰坊學院曲振國教授的《家長沙龍的組織形式和現場觀摩課》的報告,曲教授首先給我們講了家長課堂的開設目的以及對教師的意義。曲教授認為家長課堂的開設對我們教師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他要求教師要具有以下知識結構:
1、本體性知識:專業知識、基礎,我們往往過高的估計了這類知識。
2、社會文化知識:寬闊的社會文化知識時做好老師的重要條件。
3、實踐性知識:來自于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智慧。
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二
孩子是天真純潔的,孩子的大腦發育除了受到基本的遺傳作用外,還與孩子幼兒時期的生活體驗有很大關系。如果家長不讓孩子認識到做出貢獻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孩子在努力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的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成不了家長說的哪種人物,就會有沮喪和自悲感,嚴重影響孩子進取求知的信心。因此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下面就從自己的一些家庭教育心得體會中,分享一些樹立孩子正確價值觀的方法!
1、創造逆境,磨礪孩子的毅力
不要對孩子嬌生慣養,可以制造一些挫折,考驗孩子的毅力。
2、讓孩子從克服小困難開始
對孩子的要求要嚴,讓孩子克服困難,逐漸加大,而且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有效為止。
3、發揮榜樣的作用,啟發自我鍛煉
根據孩子的特點,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看電影,參加烈士紀念館,閱讀書籍等,讓孩子學習典型人物,啟發自我教育,培養堅忍不拔的毅力。
4、愛和嚴結合
正確的愛孩子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礎。父母要恰當的愛孩子,必須將愛和嚴格統一起來。父母在行為品質方面嚴格要求孩子,孩子當然會苦一些,但從長遠來看,這有助于他們培養良好性格。怕孩子吃苦,過于遷就孩子,可能造成日、他們的任性、依賴性強的性格特點,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吃不了苦。事實上,孩子將來幸福與否,更受其性格的影響。
5、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過父母、老師、社會的啟發引導,在孩子的內心逐漸形成的一種自覺追求,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規定目標,確定理想,并強加給他們。孩子單純而幼稚,他們常常會因為讀了一篇令其感動不己的文章而想長大了當作家,因參觀了自然博物館而想當科學家,也可能因為遇到一個可親可愛的老師,便立志自己長大以后也要當老師。對孩子這些想法不要輕易否定,要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的雄心壯志,隨著年齡的增長,根據不同孩子不同優勢的顯現,再把他們逐步引向適當的方向。
6、注意從日常小事培養
滴水見太陽。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光講大道理事不夠的,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
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覺得,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一個處處依賴別人的人,對什么事情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那就不能指望孩子獨立自主。我的一舉一動都要獨立自主,我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的、最直接的榜樣。
實際上,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講都喜歡自己做事,雖然有時候孩子會把事情辦糟。在我們吃完飯收拾餐具的時候,她會站在旁邊,跟我學刷碗,結果弄得滿身滿地都是水。這時,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責備她,而是耐心地告訴她應該如何刷碗,水弄到身上會把衣服打濕,容易著涼;同時還鼓勵她說:“好孩子真棒,都會刷碗了,爸爸、媽媽真高興。”這樣促使孩子繼續獨立做事情,因為這些對孩子來說,只是小小的失誤,這些失誤會通過練習以后就會避免的。
說實在話,我們對孩子的付出還不夠,特別是單獨和她交流、談心的時間很少,大部分時間都交給了學校和老師,對此我們非常內疚。其實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就是周六、周日父母能夠帶她一起出去玩玩,多陪陪她,多聽她說說心里話,多了解她童年的內心世界,和她做一個好朋友。
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篇四
工作至今已有14個年頭,參加過不少大大小小的培訓學習。有些學習牢固了理論知識,有些學習提高了教育技能。但此次學習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理論的提升,更是一次對心靈的震撼蕩滌。這次學習改變的不僅僅是我的教育觀念,更甚之影響了我的人生觀。
記得第一節課是張家森校長關于師德修養的講座。其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做人一輩子,要以人品為底子。”多么樸素的一句話,但一下指出了人生的真諦。不管做什么,人品都是第一位的。作為教師,人們給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常會用最優美的詞形容教師,如“春蠶到死絲方盡”、“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想想慚愧,我自問沒有人們說的這么無私也沒有那么偉大,但我會牢記住張校長的那句話,維護好自己做人的“人品底子”、做幼兒園教師的“師德底子”,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愛滿天下”。讀著這一句句樸實感人的句子,我常常在想到底是一個怎樣博大無私的胸懷才能發出這樣震撼人心的聲音。通過湯翠英教授和成尚榮督學的講座,我對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首先,陶先生堅定的信念感動了我。一個名牌大學的留學生拒絕了名師的挽留,放棄了優厚的條件義無返顧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創辦學校。為了實現心中“教育公平”的信念,換上布衣,扛起鋤頭,面向最基層的勞苦大眾,進行教育。做到這些需要有多么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內心呀!現在社會,凡事以金錢和利益為目的,以享樂和揮霍為樂趣。想想自己,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常常迷失,常會忘了自己心中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自己最初的夢想是什么。學習陶先生沉淀了心靈,找回了自己。
其次,陶先生寬擴的'心胸和細致入微的教育是我終生都要學且學之不盡的。作為一個幼兒園教師和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我常常會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產生懷疑。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因為我頭腦中沒有一個堅定清晰的教育觀念。學完陶行知先生后,我想我明確了自己的教育觀,教育幼兒要以幼兒為本,以他們終身發展為本。要在日常教育中做到:“要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之能思;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之能干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之能讀;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
總之,這次學習,帶給我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不光是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和教育信念的堅定,還有各位授課老師高尚的師德對我心靈的震撼。回想老師講課的具體內容已經模糊不清,但每位老師崇高的師德和敬業精神都是令我感動并要努力學習的。湯翠英、成尚榮、岳亞平、王華、杜燕紅、陳玉秀、張家森、張紹瑞、郭新艷、杜友莉、李佳賓,各個都是教育界的翹首,是級別規格很高的教育專家和教授,但每位老師沒有一絲高不可攀,都是那么親切和令人尊敬。還有我們的班主任李老師,每天不辭辛苦的關心幫助我們。其實他們就是我身邊的陶行知,他們都在用心用高尚的師德詮釋“愛滿天下”。我想我要用實際行動向他們學習,用心筑幼教,讓愛滿天下!
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培訓心得體會篇五
昨天也就是周六,在學校會議室觀課金琰老師的家長學校教師培訓現場直播,雖然因為孩子生病我只看了下午的有關教師給家長和孩子上心理課的直播,但還是感覺自己的收獲是很豐厚的。
授課內容是喜怒哀懼四種基本的情緒,授課對象是小學階段家長和孩子們,授課的形式是互動式交流探討。授課所采用的手段有游戲、播放有關短片、有關腦結構的圖片,有關知識點的課件,師生親身體驗,家長、學生、教師互動等等。在這位并非專業的數學老師的心理課上,我感受到只有順應孩子的特點,采取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孩子對即使心理知識這樣枯燥抽象的內容一樣可以學習得透徹,并能學以致用。當老師播放完有關怒這種情緒的短片,一個老板因為和妻子吵架而將怒氣撒到職員身上,職員又將怒氣遷移給孩子,孩子又將怒氣撒到小貓身上,小貓被孩子踢出窗外,結果砸到行駛中的卡車上,最終發生車禍的'悲劇女孩子。當放完短片后,老師問這是為什么?有個女孩子回答“因為憤怒的情緒會傳染”,這個知識點正是在放短片之前讓家長和孩子們聯系生活來體驗出來的。這位授課教師就是采取了不同方式,因為不同孩子可能會對不同信號感興趣,比如有對視頻敏感的,有對親身體驗敏感的,所以上課方式靈活多樣,是這節課成功的關鍵。
這不僅給我們做家長學校的老師帶來啟發,給我們平時上課一樣帶來很大的啟示。作為教師,在上課時必須以學生作為主體和根本,上課所采用的方式必須適合學生的特點,盡量采用適合學生學習上的特點,不可以只從自己的習慣和喜好出發,無視孩子學習的需求。這樣也要求我們教師平時注意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尋找適合自己班級孩子學習的方式。
通過學習這節有關情緒的心理課,我也深深明白了一個人的情緒體驗傳導的生理特點和路徑,明白了不良情緒產生時會讓我們人體分泌一些毒素,長此以往對個人健康極為有害。比如怒氣在人腦中傳遍途徑有兩條,當我們對讓我們發怒的信息沒有做出細致的分析就直接發作時,是我們將這種模糊的讓我們發怒的信息直接傳導杏仁核體,走的是捷徑,所傳信息比較模糊;如果我們將克制一下,進行分析后這種信息是繞過前額葉再到杏仁體的,這時的信息是清楚的,此時人就會比較理智,不會出現暴跳如雷等不可控的狀況。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神經細胞都是可塑的,如果我們在遇到讓我們生氣的事時能夠三思而后行,我們的神經傳導模式和路徑也會改變的,慢慢地會讓我們習慣于在遇到讓人生氣的事時不會急于發作。我們在發怒時會讓我們身體產生一種毒素,這種毒素足矣致實驗白鼠死亡,可見不良情緒對我們自身健康危害是極大的。
為了自身健康,更為了教會我們的孩子能夠有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和習慣,我們作為家長和老師必須努力控制自己情緒,不可任意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