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大班教案樹真好課后反思篇一
?紅領巾真好》一課是一首清新優美的兒童詩,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語言生動活潑。整篇課文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為人們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潑、動人的畫面,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合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贊歌。
面對二年級的小學生,如何讓孩子喜歡語文,走近語文,品味語文?一開始我讓學生們整理好自己胸前的紅領巾,明白誰就是紅領巾,并自始至終貫穿全文,讓學生明白自己就是紅領巾,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等。并設置了知道這群可愛的紅領巾是誰嗎?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學生在這樣樂意融融的情境中,開始學習課文。
在明白了紅領巾是誰后,我自然地引出仔細觀察,這篇課文的題目跟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樣?你想知道什么?,在質疑問難中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意識。因為學生的好奇心很強,他們自然地順著老師的引導,帶著問題去讀課文。
從文本角度看,只有學生在很好地解讀了小鳥之后,才能從小鳥這個側面真正感悟到squo;紅領巾squo;真好!。新課標中指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在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基礎上生成的。所以教學中我在充分挖掘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詩歌利于朗讀的優勢,其實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尤其是通過學生集體讀,個別讀,自由讀,問答式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在讀中悟,悟中讀,既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又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體會小鳥的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其中的問答讀,更是激發了學生讀的興趣。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背誦就順理成章了。
本節課中我很注重識字教學,因為識字是讀文的基礎,只有把生字掌握了,學生才能更好的朗讀、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方法鞏固識字,如指名認讀,集體讀,開小火車讀等,個別平時站起來發呆的學生這節課的生字也順利過關了,不管課上的如何,至少這也是以種收獲。
不足之處:在整節課中,雖然讀得形式比較的多,但是讀得深度還不夠,只有少數學生能在讀文中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種和諧之美。我覺得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有深度的指導,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在讀文中享受到樂趣,學到知識,把朗讀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
因為教案備得比較倉促,加上沒有試教,心里更沒底。雖然流程還算順利,但是因為在識字環節以及無效朗讀上時間花的太多,導致寫字時間不夠。我覺得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每個版塊的時間,力爭做到學生寫字時間不少于8分鐘。
另外課外作業的設計還不具吸引力,沒能很好的調動孩子主動作業的熱情。今后,我還得繼續努力!
大班教案樹真好課后反思篇二
《這兒真好》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則故事內容淺顯,不過要讓孩子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我覺得還得從故事著手,慢慢理解、體會。這個理解還得從“好”與“不好”上做文章。
一、圖文結合,明白荒島前后變化之“好”與“不好”
首先,讓孩子們觀察兩幅圖,即植樹前的荒島與植樹后的眾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小島之景象,讓孩子們說說兩者區別,孩子們一看就知道荒島上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而后者則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我讓孩子們說說,你喜歡哪幅圖?為什么?不用說孩子們都喜歡后一幅圖,理由是充滿生機的小島是小動物的家,小動物們都喜歡把家安在有樹的地方。通過觀察圖,孩子們初步認識到了有樹與無樹的小島的“好”與“不好”。
二、聯系實際,感悟環保對于生存的環境之“好”與“不好”
在教學完故事內容之后,我讓孩子們總結課題“這兒真好”,具體好在哪里。孩子們一一作了表達。接著,讓孩子們走進生活實際,反映一下自己家的周邊環境,孩子是真實的,他們中有的告訴我:周邊都設了垃圾箱,鄰居們都很愛護環境,垃圾都及時扔進了垃圾箱;有的告訴我:周圍很臟,特別是小河里,水已經渾濁不堪,到了夏天還會發出一股臭味;有的告訴我:周圍環境不行,大家都喜歡把柴火堆在屋前屋后,到了夏天蟲子很多;等等。孩子們說的'很帶勁,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你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生活環境?孩子們一一發表了自己的想法,都是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安寧的環境中。我又問孩子們:那怎么才能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呢?孩子們通過討論,表示每個人都要愛護周邊的環境,要學會約束自己,做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人。在這樣幾個生活實際問題的討論下,孩子們對環保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了,同時他們也懂得了如何做才是環保的表現。
每一次學習一篇課文都是在學習如何做人!
大班教案樹真好課后反思篇三
《這兒真好》講述了一只小熊找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則故事內容淺顯,不過要讓孩子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我覺得還得從故事著手,慢慢理解、體會。這個理解還得從“好”與“不好”上做文章。
一、圖文結合,明白荒島前后變化之“好”與“不好”
首先,讓孩子們觀察兩幅圖,即植樹前的荒島與植樹后的眾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小島之景象,讓孩子們說說兩者區別,孩子們一看就知道荒島上光禿禿的,什么也沒有,而后者則是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我讓孩子們說說,你喜歡哪幅圖?為什么?不用說孩子們都喜歡后一幅圖,理由是充滿生機的小島是小動物的家,小動物們都喜歡把家安在有樹的.地方。通過觀察圖,孩子們初步認識到了有樹與無樹的小島的“好”與“不好”。
二、聯系實際,感悟環保對于生存的環境之“好”與“不好”
在教學完故事內容之后,我讓孩子們總結課題“這兒真好”,具體好在哪里。孩子們一一作了表達。接著,讓孩子們走進生活實際,反映一下自己家的周邊環境,孩子是真實的,他們中有的告訴我:周邊都設了垃圾箱,鄰居們都很愛護環境,垃圾都及時扔進了垃圾箱;有的告訴我:周圍很臟,特別是小河里,水已經渾濁不堪,到了夏天還會發出一股臭味;有的告訴我:周圍環境不行,大家都喜歡把柴火堆在屋前屋后,到了夏天蟲子很多;等等。孩子們說的很帶勁,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你希望有一個怎樣的生活環境?孩子們一一發表了自己的想法,都是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安寧的環境中。我又問孩子們:那怎么才能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呢?孩子們通過討論,表示每個人都要愛護周邊的環境,要學會約束自己,做一個有素質有修養的人。在這樣幾個生活實際問題的討論下,孩子們對環保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了,同時他們也懂得了如何做才是環保的表現。
大班教案樹真好課后反思篇四
沒有沒有
讓學生由衷地贊美一下,指導學生讀好課題。隨后老師過渡:“小朋友,這兩個島其實就是一個島呀,這個荒島怎么會變得這么好的呢?那得感謝一只小熊,是它改變了荒島的模樣。”“那小熊為什么要改變荒島呢?是怎么改變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整個導入的過程是那么的自然,通過兩個島的比較,讓學生說說兩個島的不同之處,通過比較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歡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綠島,由衷地發出贊嘆聲,“這兒真好!”導入了新課的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環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由此可看出,創設良好的情境,提供輕松、和諧、愉快的空間,能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有利于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充分發揮。
在本課中,從教學一開始就給學生創設了“荒島”和“綠洲”的情境,把學生帶入“荒蕪人煙”的小島和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的綠洲上,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自始至終都處于一種輕松、和諧、愉快的環境之中。正是這種開放的空間,使得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創造力得到充分地呈現。
大班教案樹真好課后反思篇五
教學實錄:
一、導入課題
1、師:小朋友,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兒真好》,齊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2、師:小朋友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就是:(出示圖片)小熊
二、品讀,感悟課文
讀第一自然段
1、師:下面我們就跟著小熊去他住的小島上看看吧!你看到小熊住的小島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荒島圖)生描述荒島。
生:我看到島上沒有一棵樹,只有石頭。
生:我看到小島周圍都是水,沒有一個人在島上。
生:我看到小島上沒有花、也沒有樹,一點也不漂亮。
生:我看到小島上什么也沒有,只有小熊一個人。
生:他很難過,沒有朋友。
生:他孤零零的,都要哭了。
3、師:是啊,小熊多孤單,多難受啊!誰能把小熊的孤獨難過讀出來。
(生讀第一小節)
師評價指導朗讀:
師:(1)“老師感覺到了一點你的孤單,誰還能通過讀書,讓老師感覺到更孤單?
(2)很好,你讀出了小熊的感受。(3)你能體會到小熊的心情了。(4)老師發現你的眉頭皺起來了,都把自己當成小熊了。大家也學學,一起來讀讀。(齊讀)
讀第二自然段
1、創設情境,感悟體會
師:沒有朋友,小熊心里多著急、多難過啊!這時小熊抬起頭,看到空中飛來一只鳥,小熊說:“小鳥,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住在這個小島上嗎?”小鳥搖搖頭說:“不,我不愿意?”小朋友,你知道小鳥為什么不愿意嗎?(指名說說)
3、師:小熊多著急啊,我們也來學學小熊著急的樣子讀讀這句話。(齊讀小熊的話)
讀第三自然段
1、師:云兒聽了不說話,飄來飄去變成了一棵樹。(貼圖:像樹的云)
2、師:聰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云兒想告訴小熊什么嗎?為什么云讓小熊種樹呢?(指名學生回答)
3、師:小熊也和你們一樣聰明,知道云兒讓自己在島上種樹,是為了讓環境變美,吸引朋友,于是他是怎么做的?(引讀句子)
生:他種的樹很多,時間也很長,不是一天就能長大,很累。
生:小樹苗長大很困難,要好好保護。
生:他每天都種,每時每刻都在種,很辛苦。
生:太陽曬在身上很熱,衣服都濕了。
生:種樹的過程很辛苦,先要挖坑,接著把小樹苗放進坑里,然后把它填平了,最后還要給小樹苗澆水。每棵都要這樣,很累。
5、師:是呀,小熊種樹多辛苦,那我們就用這樣的語氣讀一讀。(生讀)
讀好句子,突出樹的多和小熊的辛苦
6、師:他還會遇到哪些困難,我們繼續交流。
生:小熊的腿會酸,腳會疼。
生:它挖坑的時候會把手弄破。
師(抓著學生的手):手破了,流血了,小熊快歇歇吧。
生:不,我要堅持到底。
師:小熊你真棒,你來讀。(指名讀)
師:困難再大,可我們的小熊勇往直前,請所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小熊們一起讀這句話。(生齊讀)
7、師:小熊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他的心里卻很高興,為什么呢?(生交流)
師:書上用了兩個很美的詞來形容現在的小島,快把它們找出來吧!(根據回答板書:漫山遍野綠樹成陰)
9、看圖描述解釋詞語:
師:這些樹很多,到處都是,這就是----漫山遍野。
每棵樹長得綠綠的,而且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這就是----綠樹成陰。
10、師:現在還是荒島嗎?
生(一起大聲的):不是!
師:那它是什么島呢,誰能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
生:花島。生:快樂島。生:果島。生:五彩島。生:五彩繽紛島。生:五顏六色島。生:美島。生:幸福島。生:綠島。
師:太美了太美了,能把這句話讀美嗎?
(生個別、集體朗讀“一年兩年,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
11、師:是云兒的指點和小熊的辛勤勞動,才使原來的荒島變成了現在的綠洲呀!為了感謝小熊,老師根據《我和小樹來比賽》這首歌也為小熊編了首歌,我們一起來唱一唱。(生齊唱《栽樹歌》)
讀第四、五、六自然段
過渡:如今這兒變了,荒島變成了綠島。有一天,小鳥又從島上飛過,這次它發現了什么?(貼小鳥)
1、師:小鳥唧唧喳喳地叫著,在說什么呢?(指名讀小鳥的話)
2、師:我們都變成小鳥了,伸出你的翅膀,一邊飛,一邊高興地說:引讀句子(“啊!這兒真好!我就住在這兒吧!”)
3、師:小鳥住下了,它在出去飛行的時候有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其它的小動物,它會怎樣告訴他們呢?(學生交流)
4、師:小動物聽了都趕來了,都有哪些動物來了呢?他們是怎么來的?它們說了什么?(生自讀第五自然段)
師:小鳥怎么來的?小鳥應該住哪里?不舉手,自己上來,下面的小朋友配上動作。
生:兩個學生拿著小鳥飛上來(板貼小鳥),邊飛邊說:“啊!這兒真好!我們就住在這兒吧!”
生:三位學生做劃著船的動作上臺(板貼小鹿,小猴,小象)齊說:“啊!這兒真好!我們就住在這兒吧!”
5、師:小動物們說這兒真好,那小島到底好在哪兒呢?
練習說話:出示:()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
生:小鳥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這自由自在的飛來飛去。”
生:小鳥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在樹上筑巢,我有一個溫暖的家了。”
生:小鹿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吃到新鮮的小草了。”
生:小鹿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草地上做游戲。”
生:小猴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樹上捉迷藏。”
生:小猴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樹上蕩秋千。”
生:小象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這兒散步。”
生:小象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在這里呼吸新鮮空氣。”
6、拓展想象:師:想想還會有誰去小島,他們會怎么做,怎么說?(生交流回答)
(誰)來了,它(它們)(怎么做)。
(誰)來了,它(它們)說:“。”
7、師:這時最開心的是誰?為什么?它是怎么說的?(引讀最后一段)
師:誰來高興地讀讀?(指名讀、齊讀)
8、師:是呀,現在這兒真好,小熊動手又動腦,創造出了個美麗的環境。讓我們美美的讀課文。(齊讀課文)
三、總結,想象說話
1、師:小動物們都住下來了,現在是小島上的小主人了,為了使小島變得更美好,你給他們一些建議吧!(學生自由發言)
生:練習說話(學生討論)
師:小朋友呀討論的可真認真了,我想早點聽到小朋友的討論。
生:啊,這兒真好!這里的景色可真美,我在這兒做作業就更舒服了。
生:啊,這兒真好,有花有草。
生:啊,這兒真好,空氣多么新鮮,真是個仙境呀!
生:啊,這兒真好,我們可以在草地上做游戲了。
生:啊,這兒真好,我們可以在草地上打滾了。
生:我想把這兒變得更美麗。
生:我還可以再種些花草樹木。
生:我們應該把這打扮的更漂亮。
師:小朋友說得真好。我想小動物聽到了你們的話,一定會這樣做的。
師:學完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生自由發言)
師:對呀!以前這兒是一片荒島,環境不好,沒有人愿意來這兒。小熊通過種樹,把這兒改造成了綠島,漫山遍野,綠葉成陰,環境多美呀,當然吸引了許多朋友來。看來,保護環境,美化家園是吸引八方朋友,建立友誼的重要原因呀!奧運會將在我們北京舉行,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美化家園,迎接八方賓朋!
四、練習,拓展延伸
自由選擇一項課外作業:
1、這個故事講給家長或者小伙伴聽。
2、合作編演課本劇。
教后反思:
1.挖掘簡潔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明確教學重點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但也發人深思、情境性很強的童話故事。課文描寫了居住荒島的小熊感到非常孤單,所以急切地想尋找朋友,在云朵的啟示下營造樹林,終于迎來許多朋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必須創造美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可愛的綠色家園的思想感情。
課文的整體思路清晰,是以小熊“夢見朋友(感到孤單)—尋找朋友(營造樹林)—歡迎朋友(安家落戶)這樣的順序進行。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要感受小島的荒涼,感受小熊孤單難受的樣子,為后文的教學作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感受小熊植樹造林的艱辛和荒島變綠島后喜悅的心情。最后借許多小動物都來到綠島安家,來感受這兒真好,這兒真美!低年級的文章看似簡單淺顯,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深奧含蓄的句子,但是,就是在這簡短、平實的語句中,卻也飽含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所以,即便是很簡單的課文,我也要求自己反復誦讀,捕捉文章的靈魂。
課文該抓些什么,放些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我一遍遍地讀著課文,準備從課文的關鍵詞語入手。當讀到“荒島”、“孤零零”時,我的腦海立刻顯現出一只孤苦伶仃的小熊在寸草不生的亂石中凍得瑟瑟發抖的樣子。正因為孤單,小熊多么焦急地找朋友呀!于是遇到白云它“連忙”問:“我怎樣才能找到朋友呢?”當明白了白云的意思,知道要種樹美化環境時,小熊滿懷著希望激動興奮地“種呀種”顧不得辛苦,天天種,年年種,種了很多很多樹。這“種呀種”既飽含著小熊對于尋找朋友的迫切心情,對美化環境的決心,更體現出種樹的艱辛、種樹之多。最后荒島終于變成了“漫山遍野,綠樹成陰”的綠島。這兒該是多么美麗的景色啊,瓦藍的天空、五彩繽紛的花草、暖暖的陽光下碧波粼粼,空氣中彌漫著陣陣清香……如此美麗的環境自然引來了許許多多的小動物,大家都感嘆道“這兒真美,我就住在這吧。”這時的小熊別提多快樂幸福呢,激動地歡呼“歡迎你們,歡迎你們!”環境的重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猶如抽絲剝繭般,文章的核心慢慢在我腦中顯露出來,關鍵詞語摳了出來,可是如何把這些方塊字變成跳躍的生命音符,蹦人孩子們的心靈與他們產生共鳴呢?課文如何設計?采用些什么教學方法我還是一籌莫展。
2.尋找合理的教學方法激情生情
經過集體的討論,特別是師傅們的指點,最后一致認為情境教學法和朗讀感悟法是最適合低年級教學的。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有明顯優勢,借助多媒體教學,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以情激情,這一方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另一方面,《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課文充滿童趣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用課件展示“荒島”的樣子,使學生理解什么是荒島,從而體會小熊的孤單,再激情朗讀。再展示“漫山遍野、綠葉成蔭的綠島”圖,通過對比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能享受其間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和濃厚興趣,營造鮮活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點燃思維的火花,開啟心靈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樂。
3.精雕細磨,走向聲情并茂,時效合一的語文課堂
經過幾輪研讀課文后,教案的雛形已漸漸浮出水面。
在課堂中我采用了情感體驗法、圖文結合法、品詞析句法來讓學生感受。
首先,讓學生將自己設身處地地想象成小熊,當獨自生活在荒島,交不到朋友時,你的心情怎樣?相機抓住“孤零零”細品。當島上花木成陰,當朋友們一個個到來時,你的心情又是怎樣?觀察插圖小熊神態的前后變化來體會他的心情。通過前后情感的落差來感受小熊的心里變化。
其次,通過對“荒島”前后的變化讓孩子感受這兒的好。抓住“漫山遍野,綠葉成陰”進行體會。
再次,讓學生通過想象,進行句式訓練“()來到這兒,說:“這兒真好,我。”可以讓學生模仿這個句式展開想象,其他小動物來到這里會說些什么,緊扣課文,以點及面地練習說話,再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融入表演之中,這樣通過調動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對教材進行了再創造,使得教學內容新鮮而充滿濃厚的情趣,使文本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樣就在愉快的活動中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最后,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荒島變成了綠島,小動物們可以在島上唱歌、跳舞,快樂地生活了。小朋友,如果現在讓你們住在這個小島上,你愿意嗎?那你們會怎么說,怎么做呢?。
陶行知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孩子一個想象的余地,讓他們將想象放飛。語文課堂應給孩子創造自由放飛的空間,放飛孩子的想象,放飛孩子的理想。
4.磨課的過程,自我成長的過程
在磨課中,不知不覺也收獲了許多。最重要的就是對教育“以人為本”的理解。教師在研讀課文時,往往傾注了過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更應該站在編者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的特點,想象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他們需要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也不該是灌輸者,強加自己的意愿,而應該是一名引導者,那么也就要認真思考引向的目標是什么,采用何種方式來引導最有效果,最后達到“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的目的。有效的磨課的過程,實際也就是我們教師自身逐步成長的過程。
5.課堂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1)課文重點部分設計把握還不夠。“漫山遍野綠葉成陰”一詞,我讓學生看圖理解意思,但是,學生都看到了小島上美麗的景色,花草樹木,并用語言很好的組織起來了。但是,引導這個詞語的詞語時,有些欠缺了。學生對“漫山遍野綠葉成陰”這個詞語的詞意仍然含糊,理解不十分確切。
(2)另外,“這兒真好”好在哪里,我讓小朋友們通過句式訓練來說一說,但這樣的句式限制了學生的表達,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調控,讓學生想的更豐富,表達更精彩,這值得我去思考。
(3)整節課朗讀還不到位,學生說的較多,朗讀訓練少了些。而且低年級孩子唱讀現象較嚴重,如何避免這一現象是我們低年級老師要解決的問題。
(4)低年級閱讀教學和寫字教學不應截然分開,在這節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有機地進行寫字教學。
教材的挖掘是我們年輕教師難以把握的內容,需要多鉆研,多深入。從課文的教學重點出發,教學難點著手來理解課文。老師提出的問題精簡,圍繞中心,在學生回答中要引導和啟發。我想,這一方面我還做的很不夠,需要不斷努力!
當我們翻開色彩繽紛、凝結著編者智慧和汗水的教材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童真童趣的兒童世界。每一篇課文都引領著孩子們去認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這個美好的世界。我們惟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才能不斷地走進新課程,走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