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物質的鑒別說課篇一
“同學們,通過《我們身邊的物質》這一節課的學習,知道我們的世界都是由物質組成的。并且知道物質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那么到底我們身邊的物質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我認為這樣的導入直奔主題,讓同學們一開始就明白這節課的學習目的,也為后面的實驗節約了時間。
(1)在“混合沙和豆子”的實驗中,我先讓學生們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點,然后進行匯報。這里我沒有提醒學生怎樣去觀察。即運用多種感官(看、摸、聞等)進行觀察。這樣的疏忽導致了學生們觀察沙和豆子的特點時抓不住主要特征,回答時南轅北轍。雖然我提醒了學生們從顏色、狀態、氣味幾方面進行匯報,但還是有的學生回答沙里面沒有雜物;有的回答沒有磨損;更有的說沒有變化等。這樣也導致了我的課堂語言有些凌亂。甚至有那么一會兒被學生誤導了。當有的學生回答說沙沒有變化時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能牽強的幫他補充“放在那里沒有任何變化”,但我現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這個意思。
其實,這樣的提醒在科學課尤其是象我教學的很少做科學實驗的班級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能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能力,還能減少教師一些不必要的啰嗦和尷尬,更能對下一環節“白糖加熱”實驗的教學奠定基礎,在下一環節的觀察活動中就可以不用提醒學生觀察方法了。可謂是一箭三雕!
(2)“混合沙和豆子”的實驗對六年級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教師可以先提醒這個實驗的目的,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步驟。教師只根據他們的設計提出疑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就可以了。我沒能也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他們在我的引導下先觀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點,然后進行混合、分離、再觀察比較。這樣的教學不僅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說明我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不到位,也說明我的教學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以學生為主體上來。
(3)這一個實驗也應該填寫實驗記錄單。如果填寫了實驗記錄單,學生們對混合后沙和豆子“沒有生成新的物質”這一結論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4)第一個實驗結束后應該提醒學生收拾好實驗材料,然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
(5)“加熱白糖”的實驗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對學生實驗前的要求提醒也很到位:
1、取少量白糖放在鐵勺中央,用濕紙包住鐵勺放在蠟燭的外焰上加熱。
2、眼睛不能靠得太近。
3、觀察到白糖一有變化就馬上暫停。記錄員做好記錄,然后繼續加熱直到白糖不再發生變化為止。
4、運用多種感官(看、摸、聞等)進行觀察。
5、加熱結束后把鐵勺放在濕紙上。
6、留心蠟燭的變化。
我對該班級的整體素質和學生的習慣等不夠了解。在上這一節課時就遇到了幾次冷場!比如在我提問沙和豆的特點時,居然沒有一個同學舉手回答問題。雖然我努力地鼓勵他們回答錯了也沒關系,并盡量以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面對他們,舉手的也仍寥寥無幾。回答問題的也就那么五六個人!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下課。
在提問“預測混合沙和豆子后會發生變化嗎?”全班同學都回答會發生變化。他們說:豆子會變黑,沙會變小,豆子會變得沒有光澤。這樣的回答我并不意外。我感到意外的是全班同學都保持同一個觀點——會發生變化!這只能說明有的同學沒動腦筋,人云亦云!
在引導學生討論“加熱白糖”時的注意事項時,學生們都不知道要注意什么,更不知道要觀察什么。討論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我只好把要求一一告訴他們。
一節好的課需要一位善于引導的老師,但也需要同學們的積極配合。科學教學在咱們縣是一個薄弱環節,如果學生們平時堅持做實驗,堅持大膽發言,我想整節課的感覺會更好!
整節課仍有部分語言顯得還不夠精煉。比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不要加“你說”兩個字,可以給他一個手勢或一個眼神,這樣就不會覺得整節課很繁瑣。
學生的回答教師沒有必要跟著重復一遍等。
不是每一個學生回答完后都說“你說得很好”。說得不好的教師應及時的給予糾正或批評。其實這個道理一直都知道,只是在上課的時候就不知所措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還沒有磨練好,聽到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或者是出乎意料的答案時還是有些沉不住氣,甚至亂了陣腳。
物質的鑒別說課篇二
本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混合實驗和加熱糖的實驗,觀察實驗中物質發生的變化,總結歸納物質變化的特點,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
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如果設計探究活動,如何引領學生建構科學概念?在教學前是我們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觀察黃豆和沙子的特點,引領學生從多角度去觀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留下樣本,通過比較分析變化,同時利用攪拌、分離物質,做更細一步的觀察比較,最后總結這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特點。
在第二個實驗中,學生能夠輕易說出白糖加熱變化的特點,可以看到許多明顯的現象,老師在引導時要逐漸讓學生比較兩個實驗中物質變化的區別,同時對于最后的黑色物質和白糖進行比較,分析總結得出產生新的物質。從而在比較中掌握這種變化的特點,最后教師歸納形成科學概念。
科學概念初步形成后,還需要不斷地進行驗證和實踐,因此讓學生回顧實驗中還產生的現象,利用已經學習到的科學概念嘗試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準確引導學生分析實驗中的現象,用概念來判斷和解釋,要抓住主要的變化特點進行鑒別。
更細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簡單的兩個實驗,是否就能讓學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混合分離實驗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明顯的變化(包括物質顏色、透明度、光澤等變化),這種變化對于學生解釋后面白糖變化時會有所誤導,學生很容易認為顏色、形狀、有氣味產生就是化學變化。教學前,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各種物質變化的現象,讓學生嘗試解釋這些現象,然后再來進入課堂學習。并且,由于白糖和蠟燭以及金屬勺都在同時發生化學變化,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難免會不全面,也影響它對于概念的理解。
學設計的修補提供更充分的依據,也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掌握形成準確的科學概念。
疑問: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是在傳統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學習,讓小學生學習這樣難度教材的內容是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基礎?僅憑借教材中混合分離和加熱白糖、蠟燭燃燒的實驗,能否讓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準確概念?還有哪些適合的實驗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實驗能夠讓學生更好的形成科學概念,畢竟加熱白糖的實驗涉及白糖的變化和蠟燭燃燒的變化,學生全面觀察的難度比較大,而讓學生馬上利用剛學的概念來解釋物質變化的現象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會很好。
物質的鑒別說課篇三
內容分析:本課題結合學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分析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透過化學變化時發生的現象揭示和抓住化學變化的特征,從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了解化學學科研究問題的角度和方法。
教學方法:問題教學、分組協作學習、實驗探究
2、教學思路與設計
在學生學習化學課程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大量的化學變化實例,只不過他們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他們的區別沒有思考過,對化學變化的本質特征沒有根本的認識。因此本節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本課題位于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化學實驗。學生剛接觸化學不久,對化學學科只有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學,但是怎樣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質并不清楚。在毫無化學基礎、從來沒接觸化學實驗的前提下,如何正確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是重要環節。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將會與化學實驗第一次親密接觸,怎么進行實驗,科學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實驗探究的學習。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區別,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學會歸納整理;用化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興趣,培養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養嚴謹務實的科學作風。
4。教學重難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判斷
5、教學設計框架
一、物質的變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對最后原子彈的爆炸進行評述。觀看、了解世界由物質組成且物質在不斷的變化用生動形象的`畫面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愛國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學習化學的志向。
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3、研碎前后膽礬的溶解,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4、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實驗1由師生共同完成;實驗2和實驗4第一個反應由學生分組完成,其余由教師演示,教師引導學生由實驗3得出兩個結論:實驗2中的粉末是膽礬;膽礬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的藍色沉淀是新物質。
分組實驗
學習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與生活中對水沸騰的印象比較,體會觀察應更準確和具體。
這是書上的第一批實驗,學生的實驗基礎知識不夠,教師完成有危險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時又盡可能多的給了學生動手和清楚觀察物質的機會。實驗1、2與生活經驗聯系可拉近學生與實驗的距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能力。比較歸納上述四個實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
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學生開放思維舉例說明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中伴隨的一個現象。
提問: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中還伴隨那些現象?小組討論并交流討論結果了解變化中伴隨的現象,進一步說明判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依據僅是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物質的性質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提問:酒精揮發,鐵易生銹在本質上有何不同呢?誰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培養學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學生能主動交流和討論。教師說明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聯系,說明事物的變化是復雜的,對復雜事情分類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學生體會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認識科學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學環節分析
設問質疑、呈示目標——通過視頻(生活中的幾種物質及其變化,如鋼鐵制品生銹、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學任務(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學習任務中來。通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學生對此產生困惑,并對學習產生積極的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的思考。
互動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是善于歸納問題的指導者,更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和組織者。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從探究和討論中掌握知識,獲得發展。教師適時的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問題的討論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實驗探究——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學習,是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關鍵環節。本節課采用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觀察、分析、研究,從而“發現”知識,探究規律;從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通過設計,用實驗去探究,從而使問題獲得解決。
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正確的結論。教師幫助學生將在探究階段所構建的陳述性知識重新組織成有利于運用的知識形式(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把一般性知識概括成),建立并加強其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便于將來的提取和使用。
總結與反思——在這節探究課的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與反思。總結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學生在完成一階段的探究活動后,反思這節課所做實驗的嚴密性,還有哪些方面有待解決,另一方面,教師依據整節課的環節,結合教材對全課及探究過程進行總結。
2、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板書有機結合
現代教學媒體(flash動畫、powerpoint)能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傳媒集于一體,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在發現學習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傳統的教學手段板書,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過程中,教師的板書有助于學生傾聽已有意見,在此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師生共同完成教學過程。
3、小組協作學習,積極參與問題解決過程
引導—發現探究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習任務主要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和協作學習完成的。本節課部分采用小組協作的形式,各小組按照探究活動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研究課題。學生要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處理信息,并在活動中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4、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傳統課上,老師的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其實變成了驗證性的實驗,新課改要求一種真正的探究模式,學生從實驗中形象的感知,再從理論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師從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中選擇主題,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辦法,使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實驗之后的反思,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物質的鑒別說課篇四
第二章第一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共包括三個實驗,內容較多且較為復雜,對于基礎較弱的文科生來說需要兩個課時才能講完。在第一課時,我為學生們印發了學案,且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來說一說這一節課的教學設計。由一則新聞,山東無出生證明也可憑親子鑒定落戶來引出dna是遺傳物質,這樣就可引出所講內容。再由20世紀早期人們普遍認為遺傳物質是蛋白質而不是dna引出人們對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重溫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分為體內轉化和體外轉化實驗。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兩個實驗中分別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自行探究完成導學案相應部分并用投影展示,相互糾正發現不足,得到正確答案和結論,最后做好總結并完成課堂習題。
這節課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肯定,但也存在一些瑕疵,先來說一說本課的優點。
一、教學觀念和教學設計比較新穎,整體的教學思路十分清晰,設計學生活動較多,且有小組成果展示,注重以學生為本。
二、準備充足,精心準備導學案,提高學生的課堂效率,并且可以讓學生直觀的看到本節的主要內容。教學制作精美,簡潔卻也富有美感。
三、合理的將多媒體、投影展示臺以及板書三者結合起來,使整節課能夠更加完整的呈現。
四、語言簡練、語調富有變化,教態大方得體等。
教師的建議也是十分正中要害,讓我聽完有醍醐灌頂之感。
一、在小組合作探究之前要有教師合適的指引,敲到好處的指引會使學生的討論更加有針對性。同時,也要注意學生在小組內的參與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提問時,教師要對問題的難度有合理的認知,哪些學生會,哪些學生不會,提問時先提問一個不會的學生,看他是哪里不會,這樣更能暴露大多數學生的問題。然后再找一個會的學生說出他的思路,教師做好總結、答疑。
三、做課堂練習時,盡量避免齊聲回答,齊聲回答時往往有學生渾水摸魚。要單個點將,并且學生回答后,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他對選項進行分析后再給出答案。因為學生往往對一些迷惑性的選項認知不清楚,不給答案而讓學生分析更易暴露問題。
聽課老師的建議都是多年教學經驗的結晶,我十分感謝老師所給的意見,也樂意運用在教學中,對教學方法作出改進,期待自己的成長,也期待下一次聽課!
物質的鑒別說課篇五
本節課程內容簡單,容量大,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缺少理論指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知道人類的重要的營養物質都是什么,以及這些營養物質在人體內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該從哪些食物中獲取,以及中考常見的題型營養搭配,作為一節新課講解在過程中,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學科間的相互聯系。
教學過程以人類必須吃飯來維持生命和身體健康引入我們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有很多,但是可以分為六大類,進行學生自學分別完成蛋白質、油脂、糖類、維生素四大營養物質相關知識表格,中間穿插有興趣知識:甲醛的危害,如何處理?血液是紅色的原因、吸煙對青少年身體的影響、如何減肥更健康、黃瓜如何吃更有營養價值等等,最后適當的選題聯系,怎么合理搭配食物。
反思:
優點:以學生早餐為題開始課程,最后通過學習內容分析早餐營養價值,有始有終
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學生有興趣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參與度高,
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缺點:氣氛不夠活躍
課程內容多,可以改為導學案教學
答案呈現可以分先后
板書設計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