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了解古建筑的特點與風格,
2、臨摹古建筑,懂得愛護古建筑。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欣賞了解古建筑,懂得愛護古建筑。
2、要求學生,注意合理構圖,注意虛實的處理和色彩搭配。
教學難點:
能比較準確地畫出古建筑的外形,并能向老師和同學介紹作品。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課題導入:
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保存下來的古建筑是祖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技術的結晶,它博大精深,裝點著我們祖國的河山,有些已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愛我中華,珍惜、愛護、保護好古建筑,我們新一代神圣的職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愛護古建筑,板書課題。
3、欣賞:
師:請看大屏幕:這是什么古建筑?
生:這是萬里長城,它雄偉壯觀,蜿蜒盤旋在山上,體現了古代勞
動人民的高超的建筑技藝,是我國人民的驕傲。
師:這又是那里呢?
生:這是北京的太和門廣場,它很氣魄。
師:請繼續看屏幕這是什么古建筑呢?
生:這屏幕上是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它的色彩和裝飾花卉圖
案很美麗。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山上的古建筑?
生:我知道這是武當上古代建筑群,世界聞名。
師:這又是什么古代建筑呢?
生:這是宗教建筑,布達拉宮。
師:大家知道的知識很多啊,這照片是哪里呢?
生:這是山西的應縣木塔,它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木塔。塔里有18尊羅漢塑像,個個心底都是很善良的。
師:課本中介紹的是哪里的古建筑?
生:是江南水鄉西塘鎮的民居,西塘鎮有千米廊棚獨具特色。
師:大家的知道的真不少,我們這里有古建筑嗎?
........
師:你們知道的可真不少,
師:家鄉的古建筑有的損壞很厲害,同學們有什么建議嗎?
生:我建議:修舊如舊,保持古代建筑的風貌,如同函古關的重修一樣。成為旅游勝地。
師:你說的真好,你能總結出古代建筑的風格特點嗎?
生: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等。
生: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
生: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師:真不錯,你的這些知識是從哪得到的?
生:上網查找的。
生:我們可以用泥塑、紙工,繪畫等多種形式表現古代建筑。
師:畫時要注意什么?
生;(要畫好古建筑,先要進行觀察分析,把它簡單看成幾何形體。)
師;你說的很好,老師畫的.寺廟,大家喜歡嗎?示范畫
學生進行臨摹。
師:你畫的是什么?
生:......
師:很好。其他同學呢?
生:我畫的是......
師;她畫的怎樣?
生:我認為色彩...........。
師:大家課前都分小組調查了古建筑,了解了很多,古代勞動人的
智慧,并認識到古代建筑代表的歷史,和當時的民風,今后我們要更
愛護古建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群體布局、裝飾色彩、類別。
2、對我國古代建筑的欣賞感受能力。
3、培養學生對祖國建筑以及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古代建筑的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群體布局、裝飾色彩。
教學難點:
對我國古代建筑的欣賞感受能力,能夠從外觀、結構、布局、裝飾、類別來欣賞祖國古代的建筑藝術。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一)導入
建筑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古代建筑藝術。
出示自學提示:
1、欣賞古代建筑,了解建筑的基本特點外觀造型都是由哪些部分組成?
2、說出古代建建筑的美。
生:北京的天壇,故宮博物院,武當山建筑群等工藝不凡,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
師:同學們說一說在建筑中加上各種藝術手法的效果是怎樣的?
生:色彩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同學們從課本中找一找我國古代建筑在色彩的運用上都是怎樣的?生:藍、綠、紅。
三、總結:
1、今天同學們一定收獲不少吧,請來說一說。
2、看到我國的古代建筑你有什么感慨呢?
3、請說說我國古代建筑的資料和我們所在地區的古代建筑資料。
我們請同學們用畫筆記錄下自己喜歡的古代建筑并可以將自己畫出來。教師出示古建筑小亭子等范畫。
四、作業評價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大家的作品,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說說其他同學作業的優缺點。
課后拓展:空余時間希望大家多找些古代建筑圖片資料,加深對它的了解。
五、課后反思:
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學生們從外觀造型、建筑結構、群體布局、裝飾設彩等幾個方面欣賞我國的古代建筑藝術,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審美情趣,并能把它畫出來足以看出同學們對古建筑的熱愛和保護意識。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二
這是一首五聲羽調式的一部曲式結構的兒童歌曲。歌曲以比擬的形象手法來歌頌農村經濟改革后的新氣象,抒發了對家鄉的熱愛。
根據歌曲內容,以往的教學過程會是如此:
組織教學。
基本練習。
1、視唱:歌曲的最后八小節曲譜,以解決歌曲的教學難點。
2、二聲部訓練。
3、音樂知識。
頓音記號。
歌曲表演。
思想教育:教育學生熱愛家鄉。
在學習了《音樂課程標準》后,我在想,如何使《如今家鄉山連山》的教學有新的突破,為此,對歌曲的教學設計我做了重新安排,打破常規,做了一些嘗試。
1、在音樂教學中融入學科綜合與其他音樂體裁的聯系。我把本課的教學圍繞“秋天”這一主題設計成《絢麗多彩的秋天》,讓學生在學會歌曲《如今家鄉山連山》后,進行教學內容的延伸:通過歌曲《秋天多么美》、打擊樂曲《豐收鑼鼓》讓學生感受秋天的農村喜慶歡天喜地的氣氛;通過欣賞鋼琴曲《秋日的私語》感受浪漫抒情的秋天;通過欣賞配樂朗誦沈尹默的《秋》、白居易的《暮江吟》來了解文學家筆下的秋天。
2、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在歌曲的導入時,我對歌曲的兩個聲部進行了兩次范唱,并告訴學生個人的能力有限,請學生們幫助老師完成歌曲的范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進行了師生合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傾聽和參與中獲得對歌曲的初步感知。在歌曲二聲部的訓練中,啟發學生傾聽聲部的音量,以培養生生之間的合作精神。
3、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朗讀歌詞時,學生習慣了按歌曲節奏朗讀歌詞,但在這一課中我強調學生用歡快而富有感情的聲音朗讀歌詞,初步掌握歌曲所要表現的內涵;在歌曲的學唱中,指導學生用正確的姿勢進行演唱,教會學生用歡快、活潑的情緒來演唱歌曲;在教學內容的延伸中,了解秋天不同韻味的美麗。
設計好教案以后,我進行了課堂教學,這個教學設計我教了五個不同層次的班級,其中兩個班級是借班上課,這五次的教學給了我一些啟示:
1、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在學習歌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歌曲的內涵,增進對音樂不同題材以及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2、針對不同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在今后的備課中,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學生是我們教學的主體,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水平因素。針對水平好的班級還可以插入創作練習,利用歌曲前兩句的寫作手法,教給學生“同頭換尾”的寫作方法進行簡單的旋律創編。針對基礎較薄弱的班級,不完全采用視唱法,一二樂句采用對唱的形式,最后樂句著重在音的模唱上。歌曲的總體教唱中多聽多觀察多模仿。
3、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有幾處還需進行修改:
(1)教授歌曲中的力度記號并能在演唱中運用。
(2)最后一句中的附點音符用動作彎腰來輔助,八分休止符用響嘴來替代,對最后一句進行重點的處理。
以上是我在教《如今家鄉山連山》時的設想和教后反思總結,以供我今后的教學做參考與借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三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古建筑作為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到處都矗立著它的身影,盡管有的已經古遠,也是熠熠生輝,珍貴無比,在我們居住生活的家鄉,或多或少,總有值得我們珍視的古建筑,它們無一不在見證著文明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已成為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造型優美:對稱、漸變、頂有脊、檐翹。
(二)結構科學:斗拱、柱梁、不用釘子、穩固。
(三)極盡裝飾:檐、雕梁、畫棟、窗飾等。
由于大的圖片掛圖不好找,學生也不可能都去找更多的資料來學習,參考,所以我就采用了:引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經驗(學生曾經去過的地方,看見過后古建筑),利用南昌的古建筑資源,滕王閣、繩金塔,利用書中所有呈現的圖片,利用對比的欣賞方法,對比南北建筑的不同風格,對比古建筑的不同風格、不同構造。通過這些方式,讓學生初步地感覺、體驗了古建筑的美,為后面的畫、制作古建筑的教學做好輔墊。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四
我們村子有一個小小的桂花林,深受村民的喜愛。
初秋,桂花林里依然披著美麗的`綠裝。那一片片翡翠的桂花葉仿佛正朝你點頭致意呢!這時的季節,還夾著一絲悶熱,一絲煩躁。巨大的桂花林用它那蒼綠的手掌為人們擋風遮雨。因此,人們常常坐在桂花林下,一邊喝著冰涼的飲料,一邊看著報紙,真稱得上是一種享受。
深秋,一朵朵害羞的桂花終于露出一張張逗人的笑臉。那一片片蒼翠的葉子映著仿佛披著金裝的桂花,美不勝收。人們常常搬來椅子,一邊看那美麗的桂花,一邊坐著休息。每當風一起,那一朵朵“降落傘”便“飛”了下來。不但給人們帶來涼爽的秋意,也帶來芬芳的香味。這時,你如果使勁一吸,清爽的花香飄進你的鼻中。或許,還會有兩三朵調皮的“小精靈”趁機溜進你的口中。
綻開的桂花還可以泡桂花茶呢!你只需把塑料袋鋪在桂花樹下,那朵朵金黃的桂花會自動落下來。等桂花落夠了時,輕輕聞一下,清新的感覺將再次降臨,使你舍不得下手,把它變成干巴巴的桂花。可想吃香噴噴的桂花茶,必須“忍痛割愛”。把那些桂花曬好幾天,變成皺巴巴時,舀一勺桂花干,放進茶杯內,用開水沖泡,輕輕呷幾口,那個美味,說不清呢!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五
俗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可我卻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為“山西山水甲天下”
在春天,我隨爸爸來到了綿山。抬頭望去,山峰高聳入云,仿佛像是一個巨人屹立在我的腳下。往上攀登,一路放眼瀏覽,耐寒的花兒爭奇斗艷,春風拂面而來,風一吹,花兒們都開始跳起了華爾茲,呈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的春的問候,讓我整個人心曠神怡。不知不覺我們來到了半山腰,在亭子中眺望只見山下的人都和火柴一樣,再看看遠處,仿佛自己就像仙人一樣在山中進修……這就是家鄉的春天,我愛家鄉的春天。
在夏天的傍晚,我們漫步在汾河邊,路旁的草兒堅毅不拔得屹立在泥土里,花兒們一個個都在像路人們炫耀著自己艷麗的顏色,傍晚的微風吹來,汾河上蕩漾起瀾瀾的微波,是所有在汾河邊漫步的人都神清氣爽…這就是家鄉的夏天,我愛家鄉的夏天。
秋天,汾河旁的小路上灑滿了落葉,好像是為人們奏響一曲秋天的交響曲。路旁人們都在放風箏,臉上洋溢著許久沒有露出的笑容。汾河上照映著那一抹夕陽,它在為人們展現它最后一絲生機。她好像是有一股堅毅的力量,在支撐她走完生命的盡頭。抬頭放眼望去,一群大雁朝著春暖花開的南方飛去,他們整齊的隊伍感染到了我,他們那種團結的精神讓我回味無窮…路旁的草兒漸漸泛黃,但它仍有一種生機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家鄉的夏天,我愛家鄉的夏天。
我愛家鄉的山,我也愛家鄉的水。這就是我家鄉的一年四季,不管以后我是否扎根在這里,但是家鄉的一切,家鄉的四季,都讓我永生難忘!
《我愛家鄉山和水》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六
本課是六年級美術新教材中的一課,它主要是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了解傳統的民間藝術,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本課重點用手工制作形式完成,我讓同學們用兩種形式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一種采用橡皮泥制作家鄉的小吃的好吃與特點。另一種形式是用板報的形式表示出家鄉的小吃。我校六年級有八個班,我在這八個班采用了不同的學生作業形式,四個班采用了手抄報的形式,這樣有的學生們把自己的家鄉內的從文字上面和繪畫上面都進行了介紹和描述。而另四個班的作業形式采用了橡皮泥制作讓學生把家鄉的小吃用制作的形式來進行創作。
在課堂伊始我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學習氣氛中。“家鄉的小吃”一課在孩子們快樂地游戲中拉開了序幕。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捏一根油條、做一個燒餅,讓學生自己當廚師。
此時課堂一下就變得情趣萬千,充滿勃勃生機。同時重視實踐,讓游戲伴隨著孩子們學習與活動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美術課的教學過程是學生實踐、游戲的過程。學生的情感在升華,起到了“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效果,充分體現“現代課堂上讓學生成為主體”的精神。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七
從課文內容而言,上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文中講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這些比較深的做人道理,對這群小學生而言確是不太容易。
第三,以情激情,深化“愛”。由于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心中充滿了激情,因此,課堂上不由自主地將這種激情附之在自己的語言中,神態中,由此也感染了學生,學生的激情被調動了起來。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八
外婆的家鄉在龍游。龍游在浙江西部,是一個美麗的小縣城,也是一個美食天堂。這里有五花八門的小吃,有遠近聞名的發糕,有香氣撲鼻的蔥餅,有大名鼎鼎的衢州三頭……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外婆做的蔥花饅頭,里面是濃濃的家鄉味道。
龍游的蔥花饅頭圓圓的,糯糯的,捏上去軟軟的,像弟弟的小臉蛋。它和我們平常吃的饅頭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它滾圓的肚子里,塞了滿滿當當的餡,咬上一口,滿嘴鮮美,回味無窮。
蔥花饅頭的精華在于它的餡。每次做蔥花饅頭的時候,外婆會先準備各式各樣的餡料,有豬肉、筍干、香菇、蔥……外婆先把餡料切成丁,然后把餡炒熟,放涼備用,光看餡就很好吃了。接著我們需要把餡塞進饅頭。外婆先用筷子在饅頭上戳一個洞,用手把餡塞進去,把饅頭的肚子塞的鼓鼓的,一個饅頭就大功告成了。要吃的時候,就把饅頭放在鍋里蒸上十分鐘,熱氣騰騰的蔥花饅頭就新鮮出爐了。
這蔥花饅頭呀,我敢保證只要你咬上一口就會徹底愛上它,蔥花饅頭里有外婆滿滿的愛,是幸福的味道呀!
美術《家鄉的小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九
今天上的是《給家鄉孩子的信》。我覺得上得很順,學生思維活躍,課的`效果不錯!想一想有好的效果,原因何在?哦,主要原因還在讀書。
課上我讓學生反復朗讀。一段話,一句話都要朗讀上好幾遍。第一遍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進入。第二遍的時候有點懵懵懂懂。第三遍的時候越來越清晰了。這時讓學生來交流自己的想法,他們理解得很到位,而且可以說好多話呢!我想這是真正地有感而發!
今天的課上,學生發言很精彩。這也不是偶然,功勞還應該歸結于朗讀。讀著讀著,書中的意思就讀出來了,讀著讀著,頭腦中的已知也激發出來了。已知和新知互相碰撞,火花就產生了,思維就靈動了,發言也就精彩了。
我想:作為語文老師真得應該讓學生多讀書。要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并在讀中懂。長久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必將提高。
此時,忽然想起古人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真乃精華
幼兒園美術家鄉的橋教學反思篇十
1、面向學生:二年級小學生
2、學科:品德與生活
3、課時:1課時
4、學生課前準備:圖畫紙、彩筆、圖片、故事、歌曲或戲曲等。
二、教學課題
在《我愛家鄉山和水》一課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育手段,讓學生看到祖國山河的錦繡與壯麗,開闊了小學生的視野,在心靈深處留下了印記。與此同時,我又把家鄉的田野、山林、小溪、爛漫的山野花等拍攝下來,制成美麗的相冊課件,在課堂上展示給小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鄉村恬靜與溫馨,從而使學生覺得鄉村和城市一樣的美麗與可愛,長大有建設家鄉的美好愿望,為此而努力學習。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個主題。
2、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我愛家鄉的山和水》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一課。學習內容是以家鄉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為背景,通過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自然資源和文化生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培養他們的家鄉意識和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用畫筆記錄下自己眼中家鄉的美景和自己對家鄉的感受。
(3)能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各種收集資料的方式,了解家鄉的故事和家鄉的文化生活。
4、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能運用觀察、訪問、調查資料等方式收集資料。
(3)能用畫筆畫出眼中家鄉的美景和對家鄉的感受。
四、教學方法
討論、資料收集、情景模擬與角色表演、訪問、欣賞、講故事、講授等。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境:激趣導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
生:喜歡。
師:誰來說說都去過什么地方?
生:大連
生:北京
生:青島
生:長白山
……
師:感覺如何?
生:都很美
……
師:是啊,北京、大連等等這些地方都很美。那你們覺得我們的家鄉美不美呢?看看下面老師拍攝的圖片吧!
【課件出示:家鄉相冊】
師:說說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
生:大江和大樹
生:長白山天池
生:人參
生:滿地漂亮的野花
生:還有瀑布
……
師:這就是我們可愛的家鄉,板書課題:我愛家鄉的山和水
活動二合作體驗:模仿表演
師:誰能說說我們的家鄉在哪里?
生:漫江
生:松江河
生:學生說說家鄉的位置
師:你們喜歡自己的家鄉嗎?想不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家鄉啊?
生:喜歡
生:想的
師:那你們自己就當一回小導游,把家鄉的美景介紹給他們吧!
生:扮演導游介紹并贊美自己的家鄉
師:請扮演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想,請觀看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意見。
活動三自主探究:展示家鄉
【課件出示】長白山南坡風景區圖片
師:讓學生說說上面的景物,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高山花園
……
生:真美!
……
師:是啊,這就是我們的家鄉(板書:山美、水美、五谷香)看看我們居住的地方,你最喜歡哪里?把你最喜歡、最熟悉的地方,用彩筆畫下來吧!
組:交流展示,并推薦出比較好的作品,粘貼在黑板上。
生:介紹自己的作品。
師:出示彩圖畫
生:讀讀畫中描寫家鄉的小詩,然后觀察自己畫的家鄉圖畫,把小詩給補充完整。
生:回報自己的作品。
師生:共同評選最佳創作獎。
活動四交流感悟:說說和唱唱
師:講述《金日成小山》的故事
師:誰還知道家鄉的那些事情?
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關于家鄉的一些小故事——丁奶奶給講的打土匪的故事。
生:抗洪的故事。
……
師:家鄉除了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你發現還有什么?
生:二人轉
生:人參
生:天麻
……
師:出示茶葉——這是老師利用雙休日上山采集的,自己制作的茶葉,是純綠色的,沒有污染的“刺五加”茶。我們的山上有很多純綠色的特產,經常吃對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的益處。(板書:家鄉特產)
師:剛才同學說了,家鄉還有“二人轉”,那么誰來給大家表演一下呢?
生:表演“二人轉”。
生:扭起秧歌。
……
師(小結):我們的家鄉正在建設和發展中,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會更加美麗可愛;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后用我們的智慧來建設我們的家鄉!
板書設計
我愛家鄉的山和水
山美水美
風景名勝——長白山
六、教學反思
在《我愛家鄉山和水》一課時,我提前把用相機自己拍攝到的家鄉圖片和長白山的圖片,分別制作成相冊,做成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對家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讓學生的情感從知家鄉到愛家鄉的過程得到了升華。
在教學中,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從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設計了“模仿表演”、“說說唱唱”等幾個教學環節;除此之外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查找資料”能力,讓學生有方法、有有目的去查找、去學習,這樣學生在查找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鄉,從而愛家鄉的感情自然而然地生成,達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