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實習心得的撰寫,我們可以回顧自己在實習中的成長和進步。接下來請大家瀏覽下面的這些教學反思范文,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不足,進一步完善教學水平。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一
我想說的就是,是致良知四合院改變了我,通過學習,我認為我的生命狀態(tài)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我認為我收獲了很多,可以這么認為:假如有高人說,要把我變回沒有學習前(兩年半已前)的我,需要什么條件?那我我的答案是,不管給我多少錢,不管給我多少利益,我也不會走回兩年半前的我。
在沒學之前,生意上沒有多大的進步。做人整天穿著“皇帝的新衣”,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奉承的話滿天飛,假話連篇;在取得的了一些成績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傲慢自大,好為人師,自私自利,也不知也不明很多時候自己的快樂已經(jīng)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不知不明中傷害了家人朋友社會,愛之不知怎么以道,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成人之惡,不知不覺中教壞了多少人??傊幻髋c貪欲一直是障礙我煩惱和事業(yè)停止不前的原因,也就是一直以來從來沒有過在心上建設(shè)過自己。之前所取得的小小的“成功”,也只是暗合道妙而已。
通過兩年半左右的學習,邊學習,邊踐行心道德事四部曲,從建設(shè)自己,建設(shè)心靈品質(zhì),開發(fā)心靈寶藏開始。現(xiàn)在自己的煩惱少了很多,看待困難和問題簡單了。正如四合院老師說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當我明白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后,我的自信心強大了,因為本自量足,一直都有。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二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蔽业睦斫馐?,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jīng)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币驗閾?,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貧w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fā)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xiàn)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三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guān)系,包括周圍的環(huán)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guān)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guān)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fā)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nèi)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jié)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四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詞最早來源于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直譯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為”智慧”。“良知”,直譯過來就是“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p>
認清自己 明確目標 方得始終
中華圣賢諄諄教誨我們建設(shè)心靈品質(zhì)。怎樣正確理解“心、道、德、事業(yè)”四個層面。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
德是事業(yè)的根源,厚德才能載物。
建設(shè)心靈品質(zhì)就是把我們心里的污垢去掉。把心靈寶藏開發(fā)出來,有了這樣一個顆心,我們的道自然就會展現(xiàn)出來。人生最大的戰(zhàn)略就是建設(shè)自己的心靈品質(zhì)。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成就他人,建設(shè)心靈品質(zhì)。以心靈喚醒心靈。
在自己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要時刻反省,檢討自己。從根本上就是要有一顆“利益他人心靈品質(zhì)”的心。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五
立志“有志者,事竟成。”
人生的覺醒,明心靜心
在生命里修心,無論是在家庭里,在團隊里,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不要給伙伴添麻煩,盡自己所能去幫助身邊的人。
立得住志“出淤泥而不染”:
立志讓我們的人生選擇變得簡單,時刻反省糾正自己,不做井底之蛙。立志在心,在心上垂直攀登。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六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jīng)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shù)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yè)價值的標準。
由于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yè)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著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么,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煉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閑,“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zhì)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價值就越大。
對于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于能人,秉持德才兼?zhèn)渲敬娓哌h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于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七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jīng)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guān)節(jié),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接受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tài)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nèi)心才會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yè)的“良知”就是對企業(y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fā),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yè)也就發(fā)展了!
致良知感悟心得篇八
家庭是可以建設(shè)的,裂痕是可以修復的,問題是可以消失或者解決的。所以,當家庭出現(xiàn)問題時,一定一定不要輕易放棄,因為推倒重來的代價太高太高,會形成心上深深的傷痕,也會給家人帶來難以愈合的傷痛。
如何才能深刻地領(lǐng)會人生的規(guī)律呢?
關(guān)鍵在于做好明心和凈心兩個功夫。
明心就是持久地深入地明白和體證人生重大秘密和重大真理。人生重大秘密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人生重大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通過持久深入地明心,才能不斷地深層地去除心中的不明。
所謂凈心,就是在起心動念處凈化心靈,觀照、反省、引導,循環(huán)往復,主動持續(xù),凈化心靈。唯有建設(shè)自己的心靈,才能“不糟蹋自己”。而那些不好的念頭,不僅傷害他人,更是在糟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