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標范文一
(一)教學目標比較單一
做好“新課標”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不斷優化教學目標,但從當前一些教師來看,在教學目標方面還比較單一。比如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還沒有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也沒有將其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以及“素質教育觀”進行有效結合,“應試教學”思想仍然存在;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還沒有從培養學生實踐意識、探索意識、創新意識等諸多方面進行教學設計,直接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比較單一,還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這已經成為制約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教師重視,并在教學過程中認真加以改進。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當前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教學方法創新,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比如個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沒有把“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教學理念,因而導致教學方法缺乏對學生的有效教育和引導,特別是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不夠到位,導致學生盡管在知識上有所收獲,但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還有一些教師不重視案例教學的應用,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甚至很多教師采取說教式、理論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此外,互動教學方法、探究教學方法以及調查研究等方面也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三)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對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健全和完善的教學體系具有很強的保障性。但目前一些教師在構建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方面不夠到位,比如一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信息化教學體系相對比較薄弱,在推動“互聯網+”教學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多媒體ppt技術、希沃白板技術以及“微課”等的應用不夠到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不夠完善還表現為,一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特別是“走教案”的教學模式相對較多,在培養學習興趣,以及應用生活化教學等諸多方面不夠系統等等。
(一)優化教學目標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同時還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優化教學目標,重中之重的就是要將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平臺,教師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戰略思維,通過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創新,努力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下功夫。這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別是要針對學生道德與法治存在的薄弱環節,在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要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切實做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時也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服務意識、團隊精神以及遵章守紀意識。
(二)創新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科學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因而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樣的言行是講道德的,而且也要引導學生應用于具體實踐當中,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要更加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以此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對于法治教育來說,可以將社會上的不法行為作為“反面案例”,使學生了解違法的危害等等。要更加高度重視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都可以采取“對分課堂”的方式,在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之后,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三)完善教學體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學體系,努力使教學活動更具有規范化和系統性,同時還要在趣味性方面實現突破,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大力推動“互聯網+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ppt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計,使其更具有直觀性、演示性和趣味性,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音頻、視頻乃至flash動畫元素,創設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要在構建“生活化”教學體系方面下功夫,比如在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孝”文化,并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孝敬父母。要更加高度重視“游戲化”教學體系建設,比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可以通過“角色游戲”的方式進行,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加透徹。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特別是要將其與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進行有效結合,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積極探索更加符合學生實際、更加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破解存在的問題,運用系統思維和創新理念,重點要在優化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升。
主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標范文二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與素質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性格和品質的完善,更加會影響他們的三觀,要想適應課改,教師必須在道德與法治方面加強落實,想法設法提高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方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就算是現在有一輪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不少教師還依舊錯誤地認為學生要多學習“正科”,把語數外的學習進行再一次的增強,而對于道德與法治這種所謂的“副科”,只要將教學任務完成個差不多即可,根本無需去對學生的本質教育進行足夠的重視,不去考慮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對于學生的積極意義,也不去考慮健全法律意識是學生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從而使得初中道德法治教學的實效大打折扣。
在新課改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尋找到新的教學突破點,樹立起全新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觀念,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供重要且必要的指導,因為教學觀念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道德與法治的相關教學方式,使得教學方式隨著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而更新。因此,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不斷地去接觸一些先進的教學觀念,并使用全新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學觀念來顛覆現有的教學模式,使初中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相關問題予以足夠的注意,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效的保證,讓學生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成長。同時,教師要能夠在日常教學中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從而使學生在初中時期就構建起較為完善的道德體系,并形成一定的基本法律體系,使學生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教學方式的單調是教育教學的頭號敵人,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不少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是否將知識灌輸給了學生,而不去注重學生是否掌握了這些灌輸過來的知識,這樣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們形象的稱其為“填鴨式”教學。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知識進行單純的接收,并不去進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從而教學的質量是得不到有效保證的,使得整個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教學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要能夠采取相應的手段,將情境創設、問題導入、小組合作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分層次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入到日常教學之中,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方式變得豐富起來,使得學生能夠得到全面深入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而使得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學生在課堂教學前的一種獨立自主的探索學習活動,它不僅僅是讓學生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重要的學科知識與學習經驗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找到自己的困惑,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課堂上的聽課才能更有目的、更高效。學生只有在課前做了充分預習,建立起認知背景,才能實現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學習。所以,指導學生高效預習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保證。
基本的做法是教師課前編寫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課前自學。學案是指教師在備課時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精心設計的問題探索、要點強化的學習指導方案。學案的編寫要貫徹三原則:基礎知識原則、學法指導原則和提高能力原則。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后,教師必須對預習進行檢查和評價。否則,學生的預習過程就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會影響本節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上課前可利用個別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對本框題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應該設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兒童的學習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始終伴隨著情意活動的復雜認知過程,學習興趣作為情意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對認知活動起著始動、調節、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創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高潮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思考,通過生生互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認知過程。一節課是否高效,與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密切聯系的。著名教育專家于春祥老師說:“人是表達的動物,課堂因表達而精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創設真實情境,也就是教學情景的創設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時代。設計教學情景問題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與教材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與內在動力。
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東西,同學之間進行思維的碰撞,產生激情的火花,小組之間、個人之間形成知識的對抗。這個過程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信心,都會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總結: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師只是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指導,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要基于課堂的教學結構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主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標范文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緊密聯系當下社會實際生活的人文學科,它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念為目標,融合了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中國國情、法律等相關內容,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淀,對學生日后的成長、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門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專設課程,它與學校日常德育及黨、團、少先隊組織教育共同構成并駕齊驅的三條德育路徑。下面就該學科的教學談一談我的一些感悟。
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的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教育的政治和階級立場,愛黨教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努力滲透愛黨教育,教育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堅定的政治立場。要極大程度地發揮革命傳統文化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學習和了解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邱少云(黃繼光、董存瑞)精神、雷鋒精神、歐陽海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實事求是精神、中國載人航天精神,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建設好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好中國。
青春期教育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集中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里。包括第一課《青春的邀約》、第二課《青春的心弦》、第三課《青春的證明》、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第五課《品出情感的韻味》,每一課有兩個課時,共10課時內容。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等實際情況,適時對學生進行青春早期生理、心理、衛生等知識教育。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青春期健康教育講座,內容包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和家長和諧相處、如何與同學特別是異性同學建立友誼、如何正確看待一些不良現象、如何處理與家長和同學之間的矛盾等。可以要求學生對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和辯論,如:“早戀的利與弊”“做男生好還是做女生好”等等,教師在學生討論中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之間達成科學的共識,用集體輿論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青春期教育要把握兩條原則:1.生理教育不回避。特別是有關青春期第二性征發育的問題,教師要大膽講解。因為這些正是學生羞澀和惶恐的問題,在家人和同學處如果得不到明確的答案,會使學生感到十分棘手,帶給他們心理負擔,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2.心理教育重疏導。早戀、學業負擔重、上網成癮、叛逆是青春期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師要講清利害,多做移情,少一些批評,從正面引導。
法治教育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在七、八、九年級都有相關課程安排,占到整個內容的三分之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法律中與學生權利和義務相關的重要條款,培養法治觀念,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法律的底線意識,即:人的行為不能違反法律,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結合實際生活中部分少年“厭學—逃學—輟學—違法犯罪”的墮落過程,教育學生:學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最好環境,要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勿以惡小而為之,自覺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誘惑,牢固樹立底線意識,賭博、偷竊、吸毒等違法的事情堅決不做。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內容和方法力求生活化,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道德與法治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看、所聞,努力創設現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關注身邊人也關注全人類,關心身邊事也關心國家大事,在生活中學習道德與法治,向生活學習道德與法治,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具體來說,就是課前導入生活化、教學內容生活化、社會實踐生活化。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基本步驟可以歸納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就是生活中的案例,使學生在與生活的溝通中真正感受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幫助學生明確道德認識,端正道德行為,強化道德情感。
人教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力求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別于空洞的說教,一般每一課都設置了“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方法與技能”“閱讀感悟”“拓展空間”等學生活動內容。目的在于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借助教師適時的講解和引導,使學生明確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規范道德行為。把握了這個編排意圖,教師就要發揮好自己的主導作用,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好這些活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通過實踐活動內化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活動問題。